刘作慧
(虎林市石头河灌区管理站,黑龙江虎林158404)
生态修复措施因投资省、治理面积大、易实施、收校快等特点被水土保持部门作为小流域综合整理的主要措施而广泛采用,正在逐步形成一个新的水土保持措施体系,并不断充实完善和提高。但在理论研究和应用中,生态修复和生态修复措施与水土保持的关系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利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的规范和完善。
1970年前后,由于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和生态环境破坏的不断加剧,污染生态学研究开始兴起提出了污染环境的生态过程控制,初步形成了生态修复概念。随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实践的广泛发展,与生态修复有关的概念大量出现,并从不同领域的不同角度和生态修复的内容给以了不同的定义。水土保持部门按照朱镕基总理在“十五”规划纲要报告中提出的“要注重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逐步建成我国西部牢固的绿色生态屏障”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发展与整合水土保持封育(封禁)治理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生态修复的概念,水利部下发了《关于加快封育保护,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通知》(水保[2001]529号),将生态修复正式纳入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系列广泛应用。
生态修复的定义。在对生态修复给出的定义中,笔者认为采用何长高[1]的定义比较完整。即生态修复是指按照生物系统的演进规律,利用自然和人为力量,对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改良、重建、维护和管理,使其恢复原有功能的过程。包括3个方面的内涵:①生态恢复。停止人为干扰,解除生态系统所承受的超负荷压力,以靠生态本身的自适应、自组织和自调控能力,按生态系统自身规律演替,通过其修养生息的过程,使生态系统以自然状态演化,不加入人为干扰,使其自然恢复。②生态修复。为了加快以被破坏生态系统的恢复,加入辅助性人工措施,为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发挥促进作用。③生态重建。对破坏严重的生态系统进行规划、设计,建设生态工程,加强生态系统管理,人为创造和谐、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环境。
水土保持是指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减轻洪水、干旱、风沙灾害,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科学技术。其保持的对象为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两个方面。包括3个方面的内涵:①有效保护水土资源,遏制人为对水土资源的破坏,维持生态环境的原始生态体系。②改良水土资源,使生态环境向良性发展,发挥生态环境的最大社会效益。③合理开发和利用水土资源,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在满足生态功能的要求下,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从生态修复的定义看出,生态修复是通过调解生态系统中个生态因子,包括土壤、水、风、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等达到恢复和改善原生态的目的,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总称,是大概念。而水土保持是综合运用生态学、经济学、社会科学,以及农、林、水、植物等科学原理为手段,遵循自然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修复包括水土保持工作内容,是生态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建设的主体。但水土保持更注重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强调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生态修复作为水土保持措施纳入水土保持范畴后,其概念的外沿和内涵都相应的缩小,与广义的生态修复有本质的区别。所以,在水土保持中只能采用生态修复措施这一概念,而不能简单地借用生态修复概念。根据生态修复措施在水土保持中的作用,可以给出符合水土保持的生态修复措施定义。生态修复措施是指停止人为干扰或加入辅助性人工措施,利用自然力量,对破坏的原地貌恢复原有功能的过程。包括3个方面的内涵:①停止人为干扰为主,人工辅助为辅。②依靠自然力量恢复。③作用范围为原地貌。
生态修复措施是水土保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的丰富和完善,在发展封禁治理措施的同时,引入了符合新时期大环境意识概念。通过十年来的运用实践证明,生态修复措施是投资省、治理面积大、易实施、收校快、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的有效措施,促进了水土保持的发展。生态修复措施必须在整体水土保持规划中实施,与其它水土保持措施有机结合,发挥水土保持的综合效益。
[1]何长高.关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4,2(3):99-102.
[2]王治国.关于生态修复若干概念与问题的讨论[J].中国水土保持,2003(10):4-5.
[3]张杰华,吴殿成.千山区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对策探讨[J].吉林水利,2007(S):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