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娟(焦作市水利勘测设计院)
□王朝军(焦作市水利局)
□董得军(孟州市水利局)
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地处北纬34°49′~35°30′,东经112°35′~113°38′之间,北依太行与山西省接壤,南临黄河与郑州、洛阳隔河相望。现辖2市4县4区和1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面积4071km2,总耕地面积为19.27万hm2,人均耕地面积0.055hm2。
区内地貌由山区、丘陵、岗坡、平原四个单元组成,海拔高程在75~1362m之间,自西北向东南递减,层次分明。其中山丘区面积 1080.5km2,(黄河流域 460.5km2,海河流域 620km2)。有山地向平原过渡的过渡带,有平原和滩地的连接区等不同的较为复杂的地形地貌。土壤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遇水易分散,极易受流水侵蚀。
焦作市为大陆性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寒暑适中,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昼暖夜凉,冬季寒冷干燥。全年多东北风和西南风,平均气温15.2℃,绝对最高气温43.2℃,绝对最低气温-16.9℃,有效积温4633℃,无霜期231d,年均日照时数2484h,光热资源丰富,适宜多种植物生长。根据焦作气象站1956~2000年资料统计,多年平均年降雨量580mm,山丘区偏大,平原区偏小,自北向南递减。受季风影响雨量年内分配不均,降雨多集中在6~9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其中又以7、8两月降水量最为集中,其降水量占年总量的45%;降水量年际变化亦较大,据资料统计,最大降水量达901.9mm(1964年),最小降水量仅 261.5mm(1981年),极值比为3.4。区域内主要灾害性气候有洪涝、干旱、大风、冰雹、干热风、沙尘暴等。
焦作市北、西部有山区、丘陵、岗坡,东、南部为平原滩区,地形比较复杂,地面坡度变化较大,分属黄河、海河两个流域。由于降雨多集中在夏秋两季,形成洪水来汹去猛,造成较为严重的冲刷,致使水土流失较为严重。黄河流域主要有南那沟、云阳河等22条小流域,其中水土流失强度区有67.9km2,中度区有123.42km2,轻度区有72.48km2,分别占本市该流域流失面积的25.74%,46.79%,27.48%;海河流域主要有月山沟、纸坊河等20多条小流域,其中水土流失强度区有54.26km2,中度区有153.74km2,轻度区有161.2km2,分别占本市该流域流失面积的14.7%,41.64%,43.66%。
本地区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因素有两点:一是自然因素,土壤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遇水易分散,植被覆盖率较低,极易受流水侵蚀,为水土流失创造条件,降雨大风较为集中等为水土流失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二是人为因素,随着人们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不断增大,而对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相应没有跟上,水保执法监管力度不够,跟踪监测不尽完善,造成有毁林、垦荒、乱开矿及不科学的坡改梯现象,有新的开发建设项目水保方案不落实等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焦作市山丘区面积1080.5km2,其中黄河流域460.5km2,海河流域620km2。原有水土流失面积905km2,已治理面积722km2;现有水土流失面积633km2,其中黄河流域263.8km2,强度区有 67.9km2,中度区有 123.42km2,轻度区有 72.48km2,海河流域369.2km2,强度区有 54.26km2,中度区有 153.74km2,轻度区有161.2km2。
一是加大水土保持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通过多渠道使领导、群众、生产建设单位等社会方方面面学法、懂法、守法,进一步提高全民的水土保护意识;二是加大对水土流失的危害、防止措施的宣传力度,形成爱护水土资源,保护自己家园的良好社会氛围。
水土保持工作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保土耕作措施合理配置,治理与开发相结合,逐步实现了分散治理向规模治理、防护型治理向开发型治理的转变,大力发展小流域经济。一是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实际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重区、重点治理区);二是坚持丘陵区以水保林建设,山区以加强封山育林为重点的治理思路;三是加大小流域坝系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其功能效益;四是加大水土流失监测工作。
在积极争取上级水土保持资金补助的同时,一是市县两级政府也应加大水土保持资金补助力度;二是项目区群众也应积极投工投劳积极争取上级水土保持资金补助;三是按谁使用土地,谁负责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原则,有治理任务的单位必须安排专项资金进行治理;四是鼓励企事业单位、个人出资开发治理“四荒”,进一步促进水土流失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加大水土保持执法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生态环境。一是加大执法队伍组织建设,成立市水土保持监督执法站;二是加大执法力度,努力提高水土保持方案的申报率、实施率和水土保持设施的验收率;三是建立全市水土保持监测站网,优化监测数据,提高水土保持信息化管理水平;四是要加强与发改、环保、国土等部门的联系,力争使新建开发建设项目都能纳入水土保持法制化、规范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