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大旱的思考

2010-04-09 05:02吉耀波濮阳市纪检委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0年9期
关键词:大旱旱情抗洪

□吉耀波(濮阳市纪检委)

一、应确立北抗旱、南抗洪,北蓄水、南排涝并举的治本方略

近几年来,我国长江以北旱情呈愈演愈重之势。特别是2008年入冬以来,长江以北,长城以南,东西走向数千公里的广袤大地,遭遇前所未有的严重大旱。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7个小麦主产省份很多地方甚至从2008年10月下旬以来,连续100多天没有下过一场像样的雨雪,土地龟裂、河流干涸,地里的冬小麦面临绝产。天下粮仓,民生福祉,冬小麦主产区的特大干旱严肃地拷问着中国粮食安全。天灾常伴于人祸,而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那大旱中一块块开裂的土地,那抗旱中杯水车薪而又无奈的苍凉背影,冰冷地敲响中国农业基础设施的警钟,催我们扣问,逼我们审视:除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外,在以往数十年水利基本建设的思路上,我们在哪些方面是不是出现了巨大偏差?

思考之一:在政策导向上。在我们所经历或所看到的政策、文件、规定等总的印象是每年抗洪重于抗旱,很少看到从上到下有关抗旱的方针、策略、措施。特别是每年雨季到来时,全国上下一盘棋,抗洪列为各地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口号是“严防死守”(这当然是非常正确的);但面对另一个潜在的、虽然过程缓慢却要不期而至的灾难:地表水越来越少,地下水位越来越深,补充和涵养地下水的水源日渐枯竭而导致的日趋严重的旱情,并没放到应该引起足够重视警惕的程度。而一旦大旱到来,给国民经济、人民生活所带来的灾难和损害是巨大的,短时期内难以遏制的,给人民心理上造成的伤害和留下的阴影也是难以估量的。所以,抗洪抗旱政策导向上是否有明显失衡?

思考之二:在资金投入上。由于上述原因,国家在资金投入上是否重抗洪轻抗旱?表现在水利基本建设上,投资偏重治理大江、大河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倾斜到筑堤、修坝、抗洪、排涝方面,对补充和涵养地下水以及抗旱浇灌等农田水利工程投入不够。一些地方更未真正将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摆上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导致许多地方政府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投资偏少、融资乏力、欠债很多,资金上的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和灌溉能力脆弱,灌溉设施老化,涝不能排旱不能浇。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有效调控手段不足,要么无水可浇灌,要么浪费水资源现象严重。一个突出的显而易见的表象是:以往纵横交错的河道越来越少,现存河道越来越浅,村落周围星罗棋布的坑塘几近绝迹。所以说,中国出现大范围干旱,气候的变异以及水资源消耗的日益快速增长可能为非常重要的原因,但也与农村环境与农业基础设施的科学配套不全,统筹兼顾不到位,蓄水待旱诸方面保障措施长期缺失至为相关。

思考之三:在责任追究上。由于数十年来在人们思想上形成了固定的重抗洪轻抗旱的思维模式,在工作机制、制度保障、惩戒措施等诸方面也都是围绕这种思维模式形成和制定的。所以,因洪涝灾害导致的损失和灾难,在责任追究上对责任主体往往是严惩不贷的。直接后果就是,每年雨季到来时,往往单纯地考虑抗洪排涝,而忽略雨季过后地下水的补充和涵养,将成为无源之水,日渐枯竭。而这种行为导致的干旱所形成的巨大灾难其过程又往往是渐进的,因而很难找到责任主体,所以责任追究无从谈起。这是否就从另一方面淡化了人们在平常从各方面都重视抗旱的思维和行为?

现实是:当旱灾突然降临——而实际是“厚积而薄发”的灾难,直接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群众生活时,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紧急批示要求全力抗旱,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历史上第一次启动了1级抗旱应急响应,各地都在迅速制定出应急机制,当地的农民自发行动起来,抗旱救灾。这场抗旱,注定成为全民再一次关注的巨大工程。毫无疑问这又是一次令人难忘的可歌可泣的壮举。

但是,如何以最大的科学与理性,让民生不至于在这场灾难中付出的苦难与代价成为过眼烟云,更值得我们深思。

直面大旱,当务之急是将全社会的责任、情感,全部凝结于全力抗旱上,以弥合以往政策与行为的细节缺陷,最大程度地以人为本,让干旱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少,让庞大受灾群体感受到守望相助的力量,免于金融危机与干旱的双重侵害。

直面大旱,至少从现在起,我们的态度必须更加严谨,确立更为清晰科学的水利基本建设思路:北抗旱,南抗洪;北蓄水,南排涝,两者不可偏废。具体措施上,强化政策意识导向,抗洪抗旱并重;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水源工程建设,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积极开展蓄水排涝并重的农田水利建设,如在现有河道上建闸截流,蓄水待旱,在村落周围挖坑开渠,涵养地下水。重视和建立完善干旱预警机制,理性规划,科学管理,不靠天象不唯自然,涝能排旱能浇,确保农产旱涝丰收。量化细化各级水利工程基本建设抗旱抗洪蓄水排涝并重的责任主体,强化责任追究,严肃查处一切违法乱纪行为,让党的利民富民政策切切实实落到实处。如此积10~15年之功或可从根本上扭转北旱之虞。至于南水北调、全民抗旱等措施,虽投入甚巨,恐非治本之策。

二、有雨也要绸缪

连续几场细雨小雪,特别是加之各地的抗旱和自救,使得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旱情得到相对缓解。近段时间,我浏览了一下有关报道,字里行间多充满欣慰之情,旱魔暂退,于国于民自当额手称庆,但我又从这类报道中隐隐感到了一些不安:灾情评估日渐乐观,欣喜之意跃然纸上,而对旱灾原因的深刻思考、冷静剖析以及长治久安的治本方略却鲜见其中。其实,旱灾的暂时消退固然得益于各地全力地抗旱自救,但若非苍天的眷顾,适时地甘霖普降,又会是何种境况?这几场小雨雪岂能使我们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史无前例的旱情仍然让人心有余悸,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威胁人畜用水和农业生产的因素没有根本消除,长期持续的干旱所带来的系列问题并未彻底解决,农作物遭遇大旱的可能性还会随时发生,辽黄淮海流域抗旱压力依然十分严峻和沉重!任何盲目乐观、侥幸的心理和行为都是非常危险而应决然戒之的。真正确立“北蓄水”的治本方略,并在具体措施和行动上实施标本兼治,抵抗未来随时可能的大旱,是必须认真加以思考的。有一成语叫“未雨绸缪”,其实在目前“有雨也要绸缪”愈发显得重要。

大旱仅仅是天灾吗?30年来,旱区农村中,农民对土地的掠夺性经营,深层地下水储量的极大损失,农田基本建设的严重缺失,原有水利设施的几近荒废,灌溉用水价格费用的节节攀高,让我们不得不从另外一个视角审视目前还在继续着的中国的旱灾。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托词和时间指责抱怨大自然。我们在承认自然灾害对人类生产和生存环境带来的巨大灾难的同时,更多的应是从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行深刻的反思:人类的许多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造成环境恶化、气候异常,不是导致干旱、洪涝、暴雪等极端气候事件频频发生的重要原因吗?这是不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报复和警示呢?自然规律不可抗拒,只有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保护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发展,才是正确的选择。痛定思痛,我们必须增强忧患责任意识,立足现实,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郑重进行理性思考和科学规划论证,采取切实可行的系列措施,抗旱救灾以自救!

实施生态移民,可以彻底解决后顾之忧,是解决特殊地区干旱问题的有效措施;退耕还林,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是解决贫困地区干旱问题的根本措施。致力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适宜农业品种,摆脱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制约,是指导农民进行科学生产的技术力量。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努力提高供水能力,提高有效灌溉能力是抗旱防灾的必需途径和长效机制。进一步落实以各级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抗旱责任制,加强对抗旱应急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和管理,保障资金的有效使用则是全面扎实备灾、有效落实抗旱措施的重要保障。要完善各项抗旱预案,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未雨绸缪。

旱情虽有所缓解,形势并不容乐观。大旱回头看,审时度势,有雨也要绸缪。目前来说,就要充分认识我国抗旱面临的严峻形势,加强抗旱工作的组织领导,全面落实各级抗旱责任制,针对抗旱的薄弱环节,认真查找存在的问题,切实落实整改措施,力争妥善解决: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要以大旱为契机,以大旱促调整,针对当前和可能即将到来的严峻旱情,因地制宜采取措施,指导农民科学抗旱,努力扩大设施和农业生产规模,发展现代农业,提高抗旱减灾能力。要加大依法抗旱的力度,抓好各项抗旱工作的落实;要紧紧把握利用春闲时机,高度重视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积极探索建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机制,在加大政府资金投入的同时,扎实做好组织发动工作,调动广大农民自觉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积极性。这一系列措施还是应该紧紧围绕“北抗旱、南抗洪,北蓄水、南排涝”这一思路推行,特别是“北蓄水”,围绕这3个字,做足、做好、做大,持续性地涵养和补充地下水。

猜你喜欢
大旱旱情抗洪
抗洪精神
立足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奋战在河南抗洪一线的夫妻档
基于不同旱情指数的石羊河流域春旱监测研究
本期主题:郑州抗洪
抗洪中的共青团
重见天日
云南省旱情信息系统升级及完善
广西:首个水文地方标准《旱情评价指标》实施
无量山泉润华叶——云南省南涧县烟草公司小水窖建设大旱之年显神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