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 军,钟建伟
城市中体育参与与社会融合的理论研究
——以大众体育为例
仇 军1,钟建伟2
中国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城市社会阶层分化明显,农村人口大量进入城市,使城市面临着不可回避的重大社会问题——城市社会融合问题。依据社会学相关理论,对城市中体育参与与社会融合问题进行研究。
体育参与;社会融合;城市;研究命题
中国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聚合与分化是我国城市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从城市层面来看,随着社会转型,城市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社会转型而导致的社会阶层分化明显;从国家层面来看,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带来了农村人口如何融入城市的问题。城市社会阶层分化和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使城市面临一个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城市社会融合问题。社会融合是与社会排斥相对应的概念,是指具有风险和社会排斥的个体或群体能够获得必要的机会和资源,通过这些机会和资源全面参与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在学术界,自Durkhein在对自杀现象的研究中首次提出社会融合概念,认为它是导致自杀的重要社会原因后,学者们沿着实证研究的路径进行研究,有研究对不同群体的社会融合状况进行了探讨;有研究探讨了农民工在城市的社会融合度问题;也有研究从文化融合、心理融合、身份融合和经济融合等方面对进入城市的新移民进行了考察。然而,在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过程中,在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城市化和工业化加速的过程中,体育能对城市社会融合起到什么作用,产生什么影响?这些问题尚未引起社会学者、体育社会学者的关注。本研究就城市中的体育参与与社会融合问题,从研究假设的视角进行演绎和思考。
研究命题1-1:体育参与越多个体所拥有的社会资本越多
社会资本可以分为个体社会资本和集体社会资本,个体社会资本是指个人所拥有的蕴藏于个体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社会资源。体育,无论是个体的形式,还是同伴的形式,其参与都需要在体育的环境中进行,都需要在客观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在客观的社会环境中,其参与的频率越高,参与的时间越长,参与过程中接触的人越多,认识和熟悉的人就越多,客观上积累的社会资本也越多。因此,个体体育参与越多,个体所拥有的社会资本越多。
研究命题1-2:个体所拥有的社会资本越多,个体的社会资本量越多
个体社会资本的生成来自于个体社会网络的构建。个体社会资本量反映了个体社会网络规模中的资源状况。个体社会网络的来源分为先赋性社会网络和自致性社会网络。先赋性社会网络与个体的出生家庭背景有关,是个体无法改变的。自致性社会网络来自于个体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的积累。自致性社会网络的构建取决于个体社会交往的机会和能力。个体社会交往的能力受到个体的人格特质、社会化过程等因素的影响,而个体的社会交往机会则与个体的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活动参与情况相关。大众体育参与一方面可以提高个体的社会交往能力,这是因为在体育参与活动中,人们可以通过与参与伙伴的互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个体社会交往的机会。从社会活动的角度来看待大众体育参与,大众体育参与可以被看成是一群个体共同协作完成一项社会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之间的互动行为给个体提供了社会交往的机会,从而让个体可以构建资源更为丰富的自致性社会网络,进而增加个体的社会资本和个体社会资本量。因此,个体所拥有的社会资本越多,个体的社会资本量越多。
研究命题1-3:个体的社会资本量越多,个体社会融合的机率越高
个体社会资本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个体社会网络规模。体育参与者个体社会网络规模越大,个体社会资本量就越高。而个体社会网络规模越大也表示着个体社会交往对象的数量越多,同时,也意味着包括体育参与者在内的社会交往对象越多。个体与社会交往对象越多;个体与社会交往对象的接触越多,个体社会融合的机率越高。因此,个体的社会资本量越多,个体社会融合的机率越高。
研究命题2-1:个体社会资本的增加可以进一步促进个体的社会化
社会资本与社会关系紧密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将个体社会资本理解为,个体从社会网络和其身处的社会制度中可能获得的资源。从这样一个定义出发,可以将个体社会资本按照其性质分为:个体从自身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得的关系型社会资本;个体从社会制度中获得的契约型社会资本。个体社会资本的增加,意味着个体社会网络中网络成员的增加,网络成员的增加,意味着个体社会交往的增多,个体社会交往的增多必然会进一步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因此,个体社会资本的增加可以进一步促进个体的社会化。
研究命题2-2:个体的社会化可以促进城市社会融合水平的提高
人的社会化是“通过个人和他人的相互作用,学习知识,接受社会文化价值和社会生活中行为规范的过程”(仇军,2010)。人的社会化存在于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存在着学习和融入社会的问题。个体不断的社会化促使个体不断融入社会。因此,个体的社会化可以促进城市社会融合水平的提高。研究命题3-1:体育参与可以扩大个体社会网络规模
体育参与对个体社会网络构建的最直接影响就是扩大个体社会网络规模。个体社会网络中,虽然也存在与亲属、朋友、同事、同学等原有社会网络成员一起进行体育参与,但是,体育环境作为一个开放的活动场域,在体育活动的空间和时间里,原本陌生的个体有大量的机会互相认识并纳入个体的社会网络之中,从而扩大个体的社会网络规模。因此,体育参与可以扩大个体社会的网络规模。
研究命题3-2:个体社会网络规模的扩大可以促进城市社会融合水平的提高
个人社会网络规模的扩大,意味着个体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也意味着朋友圈子、社交圈子的扩大。在中国这样一个重人情、重情义的社会中,随着朋友圈子、社交圈子的扩大,社会交往对象的增加,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相互关系的密切,社会融合的水平也会提高。因此,个体社会网络规模的扩大可以促进城市社会融合水平的提高。
研究命题4-1:体育参与不能显著提高个体社会网络顶端和网络差异
社会网络顶端是指个体社会网络中与个体交往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得分最高的交往者。网络差异是指个体社会网络中与个体交往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得分最高的交往者与最低者得分之间的差异。个体的人是社会人,也是经济人,因此,个体的社会交往会受到个体自身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整体社会结构的影响。人们的社会经济地位为人们的社会交往提供了机会,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交往的进一步进行。研究表明,具有类似社会经济地位的个体,在地位、态度、信仰和行为方面都较为类似,可以在物品交换和互惠帮助方面提供对等的行为,会面对相似的问题而产生情感共鸣,所以,人们更可能将与自己有着相似社会经济地位的人群纳入自身的社会交往网络(Laumann,1966;Blau,1977)。这说明,个体的社会网络顶端和网络差异主要取决于个体的社会经济地位,这一研究结论也得到我国社会的实证分析的证实(边燕杰, 2004;黄毅杰,1999;张文宏等,2004)。
目前,我国体育参与开始出现阶层分化。这种阶层分化既反映在不同社会阶层在体育项目的选择方面,也反映在体育参与方式的分化方面。特别是随着我国大众体育参与方式的多样化,收费场所和市场化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出现,客观上将不同社会经济地位体育参与者的场地进行了区分。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个体很少有机会可以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场地上共同参与同一项体育活动,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个体很难通过体育参与获得交往的机会。即使由于体育参与获得了交往机会,也很难被纳入个体的社会网络。因为,在社会距离较大的个体之间要维持社会关系需要花费巨大的成本。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个体需要花费大量稀缺的时间等资源来参与互动,而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个体,虽然,非常愿意维持与社会经济地位较高个体的互动(Laumann,1966),但是,这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从理性选择的角度来看,双方特别是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一方就不会将对方纳入自己的社会网络。所以,在大众体育参与的场域内,往往是社会经济地位相似的个体共同参与。因此,体育参与无法提高个体社会网的网络顶端和网络差异。
研究命题4-2:个体社会网络顶端和网络差异扁平化将导致城市社会阶层区隔
人,作为社会个体是生活在自身构建的社会网络之中的。无论他(她)是什么样的一种社会身份,他(她)的这种社会身份都是一种符号化的社会资本。如果个体社会网络顶端和网络差异小,即个体社会网络顶端和网络差异扁平化,将会导致个体社会网络中交往对象社会身份的同质化,社会身份的同质化实际上也是个体社会资本的同质化。这种由体育参与形成的个体社会身份和个体社会资本的同质化,会造成体育参与者与非体育参与者的社会区隔,同时,也会造成不同体育项目参与者之间的区隔。不同体育项目参与者之间社会资本和社会身份同质化越明显,体育参与者与非体育参与者之间社会资本和社会身份同质化越明显,区隔就越明显,区隔产生的刺激效应也越明显。因而,由个体社会网络顶端和网络差异扁平化而导致的城市社会阶层区隔也越明显。
研究命题4-3:社会阶层区隔将不利于城市中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的社会融合
社会融合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既有国家范围的社会融合,地区范围的社会融合,又有个体的社会融合;既有宏观层面的社会融合和中观层面的社会融合,又有微观层面的社会融合。从社会融合的研究领域和社会融合的层次来看,国家范围的社会融合是宏观层面的社会融合,地区社会融合和群体社会融合是中观层面的社会融合,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的社会融合是微观层面的社会融合。个体的微观层面的社会融合是群体的中观层面的社会融合的基础,也是宏观的国家层面的社会融合的基础,因此,因个体社会网络顶端和网络差异扁平化而产生的社会阶层区隔将不利于城市中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的社会融合。研究命题5-1:体育参与可以降低个体社会网网络密度
个体社会网网络密度是指个体社会网中亲属的比例。当个体亲属人数基本固定的情况下,扩大社会网络就可以降低社会网网络密度。换言之,个体社会网络中亲属的比例越大,其网络密度越大;个体社会网络中亲属的比例越小,其网络密度越小。个体进行体育参与的同伴当然包括自己的亲属,但是更多的情况下是其他非亲属同伴。所以,体育参与有利于扩大个体社会网网络密度,从而降低社会网络密度。因此,体育参与可以降低个体社会网网络密度。研究命题5-2:个体社会网网络密度降低可以促进城市社会融合水平的提高
个体社会网网络密度的降低也就意味着个体社会网网络规模的扩大。个体社会网网络规模的扩大,与之相伴随的是个体社会交往的增多。个体社会交往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需要而进行的具有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的活动,它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利于个人的社会化,有利于社会的互动。同时,个体社会交往还是社会构成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个体社会网网络密度降低可以促进城市社会融合水平的提高。
研究命题6-1:体育参与可以增加个体社会网职业种类数
虽然,体育参与不能有效地突破个体的社会经济地位的限制,无法有效地扩展个体社会网的层级,但是,在同一社会经济地位层级内的个体,通过体育参与可以接触到更多来自不同职业的人群。来自不同职业的具有相似社会经济地位的人群可以通过体育参与获得社会交往和社会互动的机会,同时,由于他们相似的社会经济地位使得他们的社会交往和社会互动具有持续性和情感性,进而将彼此纳入个体社会交往的范围。因此,体育参与可以增加个体社会网职业种类数。
研究命题6-2:个体社会网职业种类数增加可以促进城市社会融合水平的提高
个体社会网中职业种类数的增加,一方面预示着个体网络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也表明,个体社会交往和社会互动中社会成员类型的扩大,人际关系的丰富与多样。个体社会交往和社会互动中社会成员类型的扩大,人际关系的丰富与多样,会增进不同职业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认识。随着个体社会网中职业种类数的增加,个体之间对彼此职业的了解和认识,以及个体社会情感的发展,社会融合的水平也会提高。因此,个体社会网职业种类数增加可以促进城市社会融合水平的提高。
研究命题7-1:体育参与可以提高个体的人际信任水平
人际间的信任水平一方面取决于信任者与被信任者的人格特征和价值取向,同时还取决人际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外在环境的感知。由于信任是个体对对方不会利用自己的弱点获取利益的信心(Sabel,1993),所以,人们对于自己越熟悉的人会给予越高的信任水平。因为,只有当人们更加了解对方,才会对对方有更大的信心。大众体育参与为个体之间的相互了解搭建了平台,在体育参与活动中个体之间通过互动加深对对方的了解,从而增加对彼此的认识,提高人们之间的人际信任水平。普特南的研究证明,体育组织可以提供人们的人际信任水平。因此,个体化的体育参与可以提高个体的人际信任水平。
研究命题7-2:个体的人际信任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城市社会融合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别人言行的信赖是因人而异的,并且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人际信任水平就是一个重要因素。人际信任程度不同,对特定人的信任水平也不同,或者说,熟悉的人其人际信任程度就高,不熟悉的人其人际信任程度就低。人际信任程度高者会对彼此之间关系的维持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进而对社会融合水平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因此,个体人际信任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城市社会融合水平的提高。
远古时期,人类刀耕火种,茹毛饮血,居无定所,当人们意识到群体的力量,便慢慢聚集起来,形成了村落,形成了城市。城市,是人类走向文明美好的标志。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进入21世纪,城市一片繁荣,以至今天,中国有近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城市,从产生到繁荣,其发展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城市,每天上演着一幕幕人生的悲喜剧,有人在憧憬着明天,有人在为梦想奋斗;有人收获了成功,有人经历着痛楚。城市,可以将人们带向美好,也可以给人们带来痛苦。然而,尽管痛苦与美好并存,享受与磨难同在,但人们依然热爱着城市,向往着城市。因为人们坚信,离城市越近,离美好的生活就越近。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的研究、我们的认识,能够阐明体育在城市社会融合中所具有的作用,进而使城市中的体育对城市的社会融合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1]阿罗(A rrow,K).放弃“社会资本”[A].曹荣湘.走出囚徒困境-社会资本与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2]边燕杰.城市居民社会资本的来源及作用:网络观点与调查发现[J].中国社会科学,2004,(4):136-146.
[3]边燕杰,李煜.中国城市家庭的社会网络资本[A].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清华社会学评论[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2):1-18.
[4]边燕杰,丘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J].中国社会科学, 2000,31(2):87-99.
[5]边燕杰,张文宏.经济体制、社会网络与职业流动[J].中国社会科学,2001,32(2):77-89.
[6]波茨.社会资本:在现代社会学中的缘起和应用[A].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7]迪尔凯姆.社会分工论[M].渠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8]樊平.社会流动与社会资本—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路径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4,(1):28-35.
[9]福山(Fukuyama,F).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彭志华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10]甘刚.新世纪中国社会阶层的体育行为特征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6):48-49.
[11]桂勇,黄荣贵.社区社会资本测量:一项基于经验数据的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8,(3):122-142.
[12]胡荣,李静雅.城市居民信任的构成及影响因素[J].社会, 2006,26(6):45-61.
[13]怀特利.社会资本的起源[A].李惠斌,杨冬雪.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45-76.
[14]黄亚玲.论中国体育社团:国家与社会关系转变下的体育社团改革[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15]景军.“外人成本”与过度资本化:消极社会资本理论[A].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清华社会学评论[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
[16]科尔曼.人力资本创造中的社会资本[A].帕萨·达斯古普特,伊斯梅尔·萨拉格尔丁.社会资本-一个多角度的观点[M].张惠东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5-49.
[17]李培林.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J].社会学研究, 1996,(4):42-52.
[18]李伟民,梁玉成.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中国人信任的结构与特征[J].社会学研究,2002,(3):11-22.
[19]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张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0]刘春荣.国家介入与邻里社会资本的生产[J].社会学研究, 2007,(2):60-79.
[21]刘建军.单位中国——社会调控体系重构中的个人、组织与国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2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3]鲁志国.广义资本投入与技术创新能力相关关系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24]罗家德.社会网分析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25]罗家德.实践性社群内京社会资本对知识分享的影响[J].江苏社会科学,2007,(3):131-141.
[26]吕树庭.社会结构分层视野下的体育大众化[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1(2):93-98.
[27]吕树庭,周洽.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与大众体育[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2):17-19.
[28]马德勇.社会资本:对若干理论争议的批判分析[J].政治学研究,2008,(5):74-81.
[29]马宣建.论中国群众体育政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 (6):1-7.
[30]毛振明.体育的功能、价值和体育学科的目标[J].体育学刊, 2001,8(6):4-8.
[31]齐美尔.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M].林荣远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2]钱文荣,张忠明:农民工在城市社会的融合度问题[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7):115-121.
[33]仇军.西方体育社会学:理论、视点、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4]任海.论体育资源配置模式——社会经济条件变革下的中国体育改革(一)[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6(2):1-5.
[35]任海.我国体育资源配置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探讨——论社会经济条件变革下的中国体育改革(二)[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6(3):1-9.
[36]任海.体育资源配置方式的改革与体育资源的开发——论社会经济条件变革下的中国体育改革(三)[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17(1):12-17.
[37]任海.体育资源利用的改革与体育资源配置改革的法规平台——论社会经济条件变革下的中国体育改革(四)[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17(2):1-6.
[38]沈原.社会转型与工人阶级的再形成[J].社会学研究,2006, (2):13-36.
[39]孙立平,王汉生.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1994,25(2):47-62.
[40]孙淑惠.当代我国城市社会各阶层与社会体育的实施[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7(1):5-8.
[41]托马斯·布朗(B rown,T).社会资本理论综述[J].木子西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2):41-46.
[42]王凯珍,任海.中国社会转型与城市社会体育管理体制变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4):433-439.
[43]王卫东.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社会网络资本的测量[J].社会, 2009,29(3):146-158.
[44]徐茜.国外“体育参与”与“社会分层”关系的五大理论流派述评[J].体育学刊,2008,15(9):31-35.
[45]伊斯特斯.组织的多样性与社会资本的产生[A].李惠斌,杨雪冬译.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101-118.
[46]于永慧,林勇虎.关于社会网络和社会支持网在体育领域研究中的新视角评述和探析[J].福建体育科技,2003,22(3):3-5.
[47]悦中山,杜海峰,李树茁,等:当代西方社会融合研究的概念、理论及应用[J].公共管理学报,2009,(2):114-121.
[48]张建新.殊化信任与泛化信任在人际信任行为路径模型中的作用[J].心理学报,2000,32(3):311-316.
[49]张文宏,雷开春.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的结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8,(5):117-139.
[50]张文宏.社会资本:理论争辩与经验研究[J].社会学研究, 2003,(4):23-35.
[51]赵延东.社会资本理论评述[J].国外社会科学,1998,(3):19-22.
[52]赵延东,罗家德.如何测量社会资本-一个经验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5,(2):18-24.
[53]钟建伟,仇军.新中国城市大众体育发展模式的消解与重构[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32(6):19-22.
[54]周建军.我国“单位体育”的过去和未来[J].体育学刊,2004,11 (5):14-18.
[55]周结友,裴立新.社会资本:全民健身运动功能的一个研究视角[J].体育科学,2008,28(5):18-23.
[56]A THERLEY K.Sport,localism and social capital in ruralwestern australia[J].Geograph Res,2006,44(4):348-360.
[57]BA ILEY R.Evalu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education,sport and social inclusion[J].Edu Rev,2005,57(1):71-90.
[58]BA TJARGAL B,L IU M.Entrep reneurs’access to p rivate equity in china:The role of social capital[J].O rganizat Sci,2004, 15(2):159-172.
[59]BELL IVEAU M.Social capital at the top:the effects of social similarity and status on CEO compensation[J].Academy Manag J,1996,(39):1538-1568.
[60]BIAN,YANJIE.B ring strong ties back in:indirect connection, bridges,and job search in china[J].Am Soc Rev,1997,62(3): 366-385.
[61]BREHM J,RA HN W.Individual-level evidence fo r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social capital[J].Am J Political Sci,1997, 41(3):999-1023.
[62]BURAWOY M.The sociology fo r the second great transformation[J].Annual Rev Soc,2000,(26):693-695.
[63]BURM ETT C.Building social capital through an‘Active Community Club’[J].Int Rev Soc Sport,2006,41(3-4):283-294.
[64]BU TLER J R,JOHN K.Toward understanding and measuring conditions of trust:evolution of a condition of trust invento ry [J].JM anage,1991,17(3):643-663.
[65]BURT R.Network items and the general social survey[J]. Soc Networks,1984,6(4):293-339.
[66]CAMPBELL K,LEEB.Name generators in survey of personal networks[J].Soc Network,1991,13(3):203-221.
[67]DE SILVA M.System review of themethods used in studies of social capital and mental health[A].M cKenzir K,Harpham T. Social Capital and M en tal Health[M].London: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2006.
[68]DURKHEIN E.Suicide[M].London:Routledge,1951:202.
[69]ESTRADA A M,GELTAND D M,HARTMANN D P.Children’s sport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 behaviors[A].F SMOLL,R MAGILL,M ASH.Children in sport[M].Champaign,II:Human Kinetics,1988.
[70]FLAPD,DE GRAAFD.Social capitaland attained occupational status[J].Netherlands J Soc,1986,(22):145-161.
Research on Some Topics of Sports Participation and Social Integration in the City—Taking the Public Sports as Example
Q IU Jun1,ZHONG Jian-wei2
Nowadays,China is facing the critical change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During this period,large rural population moved to the city.Stratum differentiation is mo re obvious w hich causes a very critical social issue:social integration in the city.By using the sociology theo ry and deductive app roach,this paper p roposes a series of research topics on spo rt participation and social integration in the City.
sports participation;social integration;city,research topic
G80-05
A
1000-677X(2010)12-0029-05
2010-08-21;
2010-11-1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10BTY007)子课题。
仇军(1955-),男,江苏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钟建伟(1982—),男,江西人,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
1.清华大学体育部,北京100084;2.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江西南昌330027
1.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2.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 330027,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