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军
河南省第一建筑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450012)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框架结构的节点是联系整个结构体系的枢纽,如框架的梁柱交汇点、剪力墙结构的暗梁与柱的交汇点等。节点承受由梁端和柱端传递来的轴力、弯矩和剪力,受它们共同作用且受力状态复杂。因此节点要求具有足够的强度,以抵抗相邻构件承受的各种荷载来保证整个结构体系坚固和安全可靠。然而在实际工程中,我们发现节点细部构造设计不细致,施工不精心容易给工程质量留下隐患。现就框架结构节点在施工中发现的若干问题进行剖析。
节点配筋构造主要包括节点区箍筋的设置及梁筋在节点区的锚固。箍筋对核心区混凝土具有约束作用,对提高节点的抗剪强度起着重要作用,箍筋间距越小,对混凝土的约束作用就越大,节点受剪承载力也越高,尤其是地震区。节点区有纵梁、横梁、柱的纵向钢筋三向交叉,且钢筋密集,配置箍筋后施工上有一定的难度。常用的施工方法是在支完梁板的模板后放入梁的钢筋骨架,再放节点箍筋。由于钢筋的安装绑扎难度较大,加上怕麻烦的心理,因此经常出现不放或少放箍筋,或箍筋绑扎不牢等问题,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结构的抗裂性能。因此,节点区的箍筋可以考虑先按设计要求制成钢筋笼,套入柱的纵向钢筋,并绑扎或焊接牢固,再放梁的钢筋,以确保构件的抗裂性能。特别要注意做好对工人的技术质量交底,严格按施工要求和规范进行安装绑扎。
在边柱节点上,为了保证钢筋的锚固长度,梁钢筋需弯折插入节点区域,设计人员往往只重视其最小锚固长度在图纸上作出明确的规定,而忽视了最小水平锚固长度及垂直锚固长度。这样就容易使垂直钢筋踢破保护层,因此对边柱点梁钢筋锚固段制作时,应考虑同时满足最小锚固长度、最小水平锚固长度及垂直锚固长度的要求,节点区也常出现多根梁交汇,梁钢筋穿入节点区,出现多层钢筋叠层,如某楼在一节点区出现3根不同方向的大跨度梁支于同l根柱上,梁底排钢筋均为二级φ25,梁底保护层厚度为25mm,由于3根梁底标高相同,因此就出现另外2根梁保护层分别为50mm、75mm,如此厚的混凝土层很容易产生裂缝,同时梁的有效高度减小会降低其承载力。因此,设计人员应该审视节点细部构造的详图,明确节点处的钢筋布置,避免留下隐患。
《规范》明确规定:框架节点核心区内箍筋量,不应小于柱端加密区的实际配箍量。这可以提高柱子的承载力,避免主筋受剪切弯曲破坏。对于施工人员而言,节点区纵横交叉的钢筋本来就很密集,按正常绑扎钢筋已感困难,要求加密难度更大。在施工图无明确标注的情况下,也就很少能满足规范要求,致使少放、漏放钢箍的情况时有发生。
为满足结构承载的要求,节约工程造价,在设计中对上、下柱或柱与梁板的混凝土选择不同强度等级,然而未对结构的点区域的混凝土强度作出明确说明。柱的混凝土施工通常在梁底标高以下20~30mm处留设施工缝,点区域与梁板同时施工,而施工人员往往贪图方便而使用同样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施工,降低节点的强度,节点受力破坏形态主要为剪切破坏,节点区域的剪力墙混凝土及箍筋共同承担,因此应该保证节点区域的混凝土具有足够的强度,按施工规范要求,当梁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同时,节点处应按强柱弱梁的原则,节点区域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与柱采用相同强度的混凝土,而在梁柱交汇处侧面设垂直施工缝是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有些施工人员为了方便而将梁与柱使用强度等级相同的混凝士,这样既提高了工程造价,又造成浪费。另外,浇筑节点区域混凝士前应及时对施工缝按规范要求进行处理。在浇筑柱的混凝土时,由于振捣、石子自重等因素,柱头施工缝区域一般浮浆较多,表向混凝土层较软弱。应在安装接点模板之前及时清除松动的石子及软弱的混凝土层。模板安装完成后,要清理杂物、泥砂等,防止浇筑混凝土时出现水平裂缝或松散夹层。在浇筑混凝士前,还要先浇一层水泥浆,以保证新旧混凝土良好地结合成一体:由于节点受力状态复杂,且钢筋密集,在混凝土浇筑时,下料、振捣均较困难,容易出现蜂窝等情况,降低了混凝土强度,因此在混凝土施工中要严格控制骨料的颗粒大小,并选择合适的坍落度,精心施工以保证工程质量。模板制作安装方面的问题,在框架结构节点的施工中,由于处在梁、柱、板的中心或梁、柱钢筋的交叉点,密度大且受力复杂,因此当与柱相互交汇的横梁与纵梁设计高度不一致时,就容易出现误差。在模板制作安装方面难度较大,对小工的要求一定要非常严格,模板的尺寸也一定要非常准确,并认真检查校对图纸。撑拉受力要均匀,特别是柱头模板要密实,四周不能出现空洞,发现问题时要及时处理或加固,否则就容易出现漏浆而形成蜂窝麻面,或者造成爆模,既影响混凝土的质量,也影响梁柱的外观。因此,在施工中要做好对施工人员的技术交底,并精心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