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秋婕, 陈正伟
辽宁省海城市规划设计院(114200)
居民小区绿化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住宅小区绿化的要求不再只是一两块草地、三四个花坛,而是高标准、高质量。
北方城市小区绿化是开发商与居民关注的问题,它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形象。北方城市冬季漫长,枯黄期在五个月以上,而且空气干燥、风沙大、污染严重、灰尘多。所以,小区绿化应根据气候条件、土壤状况、生活习惯以及地方风格进行设计。
过去,北方许多居住小区规划,只停留在解决居住问题,过分强调经济效益,住宅按日照间距排列,道路按出入需要设置,绿化按人均指标分布,忽略了居住环境室外交往空间等环境效益的综合设计。
小区规划多为长条形住宅和行列式排列,绿地结构简单,绿化流于单调。小区景色的印象只有单调、呆板、枯燥,缺乏变化和生气,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淡化了以人为本的宗旨,忽视了精神及感情等较高标准的生活需求,将居住空间环境的设计局限于能用、经济等简单的使用水准上。同时建筑设计与规划脱节,建筑形式单一,对总体的环境效果考虑较少,外部空间处理流于粗线条。
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为了获得整齐划一的人工美,从空间结构上缺乏群落的分层,草本、灌木或乔木的种植相互孤立,生态稳定性最强的乔灌草结构则较少见。尤其是大中城市兴起的草坪热,更是将这种单一性倾向推向了顶峰。
地形设计与住宅设计不同步,不仅破坏景观、影响私密,还不能满足自然排水的功能需求。常绿乔木的种植位置距离住宅太近,长成大树后,影响居民的通风采光和安全。喜阳植物种在背阴处,喜旱植物种在低洼处,畏风植物种在风口处等,致使苗木受不了逆性栽培而“英年早逝”。有些开发商为追求售房效果,苗木种植密度过高,植物缺少生长空间和光照养分而枯萎衰败。
确立“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按照“人—建筑—环境”,使建筑学、心理学、环境学和生态学互相渗透,强调人与环境的有机结合。绿化规划设计不仅要考虑植物配置与建筑构图的均衡,以及对建筑的遮挡与衬托,更要考虑居民生活对通风、光线、日照的要求,花木搭配应简洁明快,树种选择应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并区分不同的地域,因地制宜。人们进入绿地是为了休闲、运动和交流,园林绿化所创造的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富有人情味。人们能在树荫下乘凉、聊天、散步;天真活泼的孩子们能在泥土和石缝中寻找小动物;老人们买菜回来能有个歇脚的地方。因此,从住宅入口到分户入口都要进行绿化,使人们尽量多地接触绿色和看到园林景观,享受新鲜空气、阳光雨露、鸟语花香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首先从经济性考虑,草坪种植后的维护费用要大大高于树木,不仅需要专用的养护设备(如剪草机、疏草机、打孔机、喷灌设备等)定期浇水、施肥,而且还需不断更新草坪,致使物业管理费增多;其二,草坪不适应北方的气候特点,一遇漫长的冬季,枯黄的草坪便毫无景致可言。即便是草坪,也应该采用多花草坪、混合草坪,甚至是自然植物草坪等,以降低维护费用,同时尽可能创造野生生物的环境,使小区绿化自然化、多元化。
住宅楼朝南一侧光照条件好,有利于植物生长,可种植丰富的植物种类,但要不影响室内的通风和采光。种植乔木,不要与建筑距离太近,在窗口下也不要种植大灌木。住宅北侧日光不足,不利于植物生长,绿化时应采用喜阴植物。住宅区绿化时应预留出足够的地方设置健身器械、设施,供居民休息、娱乐。健身器械设施的设置要避开楼房,防止阳台落物伤人,还要考虑室外环境开阔平坦、无障碍物的绿地,为老人或残疾人散步、运动提供场所。
小区绿化从规划到日常管理都要遵循科学原则,因地制宜,既不能机械照搬,也不能因循守旧。俗话说,“三分制,七分管”,意在说明绿化管理的重要性。小区绿化管理包括保护和养护。保护主要是指避免人为毁坏必须作为管理的首要任务来抓,可以选用宣传、报道等方式来提高小区居民爱护绿地、爱护家园的意识;养护是指除草、浇水、修剪、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管理措施,既要做到“勤”又要注重科学,如乔木、灌木、草坪的修剪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不断改革创新。
居住小区绿化规划能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特点,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研究探索。通过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居住小区,以达到改善城市生态质量和人居环境,开拓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休憩生活境域,使城市居民获得重返自然的身心享受。
[1]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
[2]何平,彭重华.城市绿地植物培植及其造景[M].中国林业出版社
[3]吴玲.地被植物与景观[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