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咏梅
(湖南省双牌县畜牧水产局,湖南双牌425200)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急性、热性传染病,流行性广、传染性强的一类动物疫病。我国养猪以散养、中小型猪场居多,由于各场(户)综合防疫做得不够,猪瘟等疾病时有发生,特别是非典型性猪瘟,难以鉴别诊断,易被大多数养殖场(户)忽视,是危害养猪业的重要疾病之一。
随着免疫接种强度不断加强,近年来急性、典型的症状已减少,疫情缓和,但仔猪慢性猪瘟在一些地区和猪场时有发生,以温和型或无症状为主,病理变化由以前广泛性、弥漫性出血,“瘟猪眼”的症状逐渐转变为病理变化不明显,一些新的疾病,如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PRRS)、高致病猪蓝耳病、肾病综合征(PDNS)等的出现,使得诊断进一步复杂化。
主要有:(1)潜伏期短(4~5d),病程长,呈地域性暴发,流行范围广,传播迅速,发病率高(50%以上),治疗尚无特效药,病死率高(50%~90%)。(2)主要侵害仔猪,不分品种、性别差异,但一般在养殖条件相对较差的中小猪场多发,尤以个体养猪户为严重。
2006年至2009年8月笔者先后到双牌县平福头乡、五里牌镇4个中小型猪场和25户个体养猪户中,所见到的非典型猪瘟的临床症状基本一致。症状表现为:病猪体温升高至40.5~41℃,呈高热稽留,且少数体温在42℃以上。病程初期出现精神沉郁,全身皮肤发红,尤其以腹部、双耳、乳房及四肢明显。部分猪两鼻孔流出浆液性至粘液性鼻液,少数后期鼻液有出血。(1)皮温、耳温高,后期出现片状紫色斑。(2)病猪怕寒,出现痉挛症状,眼结膜潮红、眼粪多、有泪斑,少数猪便秘或腹泻,便秘与腹泻交替进行。有的公猪包皮积尿,尿少色黄;部分猪呼吸困难,呈败血病变;怀孕母猪发生流产和畸形胎。
解剖了31头病猪,其中26头病猪全身淋巴结出血,水肿,尤其以腹股沟、肠系膜淋巴结最为明显。7头病猪肺肿胀,肺大叶有暗斑,部分猪肺有出血点。25头病死猪肝肿大,质脆,颜色变浅;少数猪肾肿大,颜色较深;心外膜以及膀胱膜、肾有出血点。在临床解剖上只发现1头病死猪回盲肠有钮扣状溃疡。
根据临床病症和尸体剖检病理变化、流行特点分析,笔者认为:非典型性猪瘟可区分为急性型、慢性型和先天型(迟发型)。
(1)急性型 12周龄以前的仔猪大多为急性型,感染途径主要是与病猪或污染经口、鼻直接或间接接触。症状的严重程度,依病猪年龄、免疫力和病毒的毒力而定。体温常可升高到40℃以上,但成年猪不超过39.5℃。
(2)慢性型 当猪不能提供抗感染的有效免疫应答时,感染就发展为慢性。慢性型非典型性猪瘟感染猪的最显著的病变是外周淋巴样器官中淋巴细胞排空和胸腺萎缩。
(3)先天型或迟发型 母猪常为隐性感染,但病毒可通过胎盘屏障侵入胎儿。妊娠早期感染可引起木乃伊胎、死胎和畸形,降低繁殖指数;妊娠50~70天时感染,可产出持续带毒的仔猪。这样的仔猪出生时临床上正常,并可活几个月,以后呈现生长不良、消瘦或偶发先天性震颤。此感染过程称作“迟发型猪瘟”。这些仔猪携带大量病毒,是危险的贮存宿主,在猪群中保持感染并传播。
每年5月份之后,我省的气温逐渐升高,最高达38~40℃,病原微生物繁殖快,加之许多猪场饲养密度大,空气流动条件差,造成高热应激,同时,由于环境湿度大,温度高,饲料容易出现发霉变质,产生的霉菌毒素和各种有害因子,会抑制动物机体的免疫系统,纵使注射疫苗造成机体免疫力低,9~10月份之后,寒冷空气南下,气温急剧变化,有的猪场保温条件差,使猪群的抵抗力下降。
许多猪场频繁注射多种疫苗,使猪的免疫系统处于免疫麻痹状态,免疫系统疲劳,不能及时产生免疫应答,而使免疫接种效果差。还有的猪群接种一些质量较差的猪瘟疫苗,从而造成免疫力低下,抵抗力差。
猪瘟的疫苗大多是弱毒活性苗,因此要求使用疫苗的前3d到后5d期间不能使用对应的抗菌抗病毒的药物。然而有些猪场在刚刚使用疫苗之后,马上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喹乙醇、杆菌肽素、金银花、板蓝根、鱼腥草等药物,使疫苗失效,导致抗体免疫强度差,难以控制病原感染。
笔者在猪瘟血清抗体检测中,就为什么仔猪注射猪瘟疫苗后,不产生抗体或抗体产生水平非常低的问题,走访过县内许多猪场和个体养猪户,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养猪场存在不规范使用猪瘟疫苗的现象。有的在母猪配种前3~7天注射2~8头份不等的猪瘟疫苗,产仔后进行超前疫苗(即未吃初乳前),然后在仔猪21日龄至30日龄补免1次,且同时注射两种以上的疫苗,扰乱猪机体的内环境,造成免疫麻痹,导致仔猪出现免疫耐受的现象。
我县泷泊镇牙山村个体养猪户蒋某,2007年6月转群饲养的216头仔猪,暴发非典型性猪瘟,后经猪瘟疫苗紧急疫苗接种,仍造成107头仔猪死亡,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达10多万元。
由于非典型性猪瘟临床诊断的难度大,患猪病程长,病情反复,发育停滞,引起母猪持续感染,严重影响养殖业的发展,挫伤养殖者的积极性,认为办猪场投资大,风险性大,正所谓“猪价低,听到猪叫,心里烦燥;猪价高,听不到猪叫,心里烦恼。”导致猪价暴涨暴跌。
据王先明等(2006)报道,2001~2006年间,在南部一些省份发生的猪群高热病,尽管是多病原引起的混合感染,但猪瘟病毒被公认为感染率偏高,相当数量的发病猪群症状及剖检都十分典型。刘文峰等(2006)报道,对江西省653例病猪共27种猪病进行相应的抗原抗体检测,结果显示繁殖障碍类传染病的合格率为42.4%,高于猪瘟免疫的合格率,阳性率为53.8%。从上述数据我们可以认为,非典型猪瘟对的当前养猪业的危害仍然严重。
通过开展免疫监测,根据猪只抗体水平,收集大量数据后可以判断猪群的整体免疫状态,进而制定适合于该猪场的科学的免疫程序。同时要注意避免发生免疫失败现象,杜绝可能的传染源。
根据当地具体情况,结合免疫监测的结果,制订一套适合本地区或本场使用的科学免疫程序是预防猪瘟的最为关键的措施。在免疫程序中,猪瘟C株兔化弱毒疫苗使用是其中心环节,也是作为预防猪瘟的重要手段。同时保证免疫程序合理,操作技术正确、接种次数充足、剂量适当、无抗生素等药物的影响等,猪瘟的发病率一定会降低。
4.2.1 推荐的免疫程序
我国大多数养猪场采用“20~60”的免疫程序,即在20日龄进行首免,60日龄进行二免,由于各猪场的饲养模式、断奶时间、免疫剂量、疫苗种类、母源抗体不同,机械地照搬该免疫程序,很容易导致免疫失败进而引起CSF在地区的流行。母源抗体干扰对于制定免疫程序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因为抗体的吸附、中和作用,不能诱发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从而引起免疫失败。一般在猪瘟抗体效价为1∶16左右时,进行猪瘟疫苗的免疫接种,这时免疫的成功率较高。当母源抗体中和效价大于64进行疫苗免疫,能明显抑制机体诱导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延长排毒时间。经过规则免疫的种猪所生的仔猪,如果是分胎次饲养,高胎次母猪的仔猪推后到26~30日龄首免,而低胎母猪的仔猪可提前到18~21日龄首免;不同胎次混合饲养仔猪,母源抗体差别大,抗体平均水平较高时,首免日龄应稍推迟,但不超过30日龄为宜。首免剂量过大,尽管增强了克服母源抗体的能力,易造成免疫失败。最新的研究发现:仔猪7周龄免疫过的仔猪、不管母源抗体高低,全部存活;而7周龄不免疫仔猪死亡率大大提高,对猪瘟不稳定的猪场可采用乳前免疫。
4.2.2 猪瘟脾淋苗的使用
(1)没有猪瘟流行的地区:断奶后无母源抗体的仔猪免疫建议免疫剂量为1头份。
(2)有疫情威胁地区:根据农业部下发的《猪病免疫推荐方案(试行)》作如下参考建议。
a.在母猪带毒严重,垂直感染引起哺乳仔猪猪瘟的猪群,在1日龄实施乳前免疫,建议免疫剂量为1头份,不宜加大免疫剂量,因为猪瘟淋脾苗是异源动物的组织苗,异源组织可能引发接种反应。
b.仔猪在20日龄进行常规首免,在不清楚母源抗体高低的情况下,建议接种剂量为2~4头份,目的是突破母源抗体干扰。
c.有条件的地区或猪场,对母猪进行猪瘟母源抗体测定,根据母源抗体的高低及消长规律、饲养管理水平、环境卫生条件、猪瘟疫情状况等确定一个最合适的首免日龄,免疫剂量建议为1头份。
d.商品仔猪以及后备种仔母猪在60日龄(首免后间隔1个月左右)进行2次免疫,免疫剂量建议为1~2头份。
f.经产母猪在配种前接种,为了母猪有较高的母源抗体水平,建议接种2头份。
g.种公猪一年两次免疫,建议接种剂量为2头份。
注意保持圈舍清洁、温度和湿度适宜、通风良好、改变饲养方式、日粮营养平衡全价、加强卫生消毒等,给猪只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减少各种应激因素,通过对猪只精心饲管,提高免疫力,降低其易感性。
种猪(包括后备母猪)的带毒是仔猪发生猪瘟的最大威胁。通过监测种猪群的感染情况与免疫状态,淘汰带毒种猪是有效控制仔猪发生猪瘟的最佳途径,应受到育种猪场的高度重视。由于抗体监测比病毒的检测容易,再加上持续感染的母猪在注射疫苗后抗体水平上升不明显,所以也可以只进行抗体监测,淘汰无抗体反应的母猪,从而达到净化整个猪群的目的。
猪瘟的发生大多发生在散养、中小型猪场。这些猪场有的是直接从市场上购买仔猪育肥,有的是从外地购入种猪,而没有进行自繁自养。现在,“引种就等于引病”的观念已开始得到一些生产一线工作者的认可。
对工作场所进行封闭管理,禁止外来车辆和人员随意出入,严格消毒,控制猪瘟病原入侵。做好冬季保暖和夏季防暑工作,减少环境应激因素。做好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严禁病猪尸体随意抛弃或出售。猪舍及周围应用2%烧碱交叉全面消毒彻底,从而减少病毒的存在。
非典型性猪瘟是我国目前一种严重危害养猪业的传染病之一,只有我们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提高猪群健康水平,才能真正减少或避免猪瘟病毒的侵袭,降低非典型性猪瘟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减少由此而产生的经济损失。
[1]何启盖,陈焕春,吴斌等.规模化猪场猪瘟、细小病毒、口蹄疫抗体水平监测和免疫效果分析[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0,22(1):5~9.
[2]王先明,等.猪群高热病的控制对策[J].养猪,2006,(6):23~24.
[3]刘文峰,邓舜州,等.2005年江西省猪病诊断情况总结分析[J].养猪,2006,(6):30~32.
[4]王克领,朗利敏,等.猪瘟免疫情况调查及防制措施[J].养猪,2004,(6):31~32.
[5]孟长泽,孔向军,等.对我院三年来猪瘟病例的回顾[J].养猪,2006,(5):62.
[6]涂长春.猪瘟国际流行态势、我国现状及防制对策[J].中国农业科学,2003,(6):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