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福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 替换为 100875)
我国普通高中办学体制改革:现状、问题与发展路向
刘福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 替换为 100875)
在教育领域引入市场机制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办学形式多样化是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政策话语中的关键内容。我国普通高中在办学体制改革发展中存在着教育特色不鲜明、教育结构不合理、办学及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普通高中的办学体制改革需要在特色办学、分类管理、优化机制、立法规范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普通高中;办学体制;混合制学校;转制学校
普通高中是一个与职业高中相对应的概念,普通高中教育肩负着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培养需求的重要使命,承担着为学生接受更高层次教育和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基础的重大任务。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普通高中教育既带动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又决定高等院校的生源质量。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综合实力和智力资源的重要标志”[1]。当前,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多样化是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是高中教育普及过程中的重要行动原则。其中,办学形式多样化是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政策话语中的关键内容。如何认识和处理好高中办学体制发展的若干关系,有效化解影响高中阶段教育的诸多矛盾,切实保证高中阶段教育的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是当前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政策课题。
我国的高中教育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通过分析建国以来特别是 1978年至今我国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政策规定,可以发现,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高中办学体制具有不同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过于集中,教育经费短缺,办学体制单一,中等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的结构单一,几乎都是普通教育。高中学校数量少,办学效益较差。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确立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这一发展转向。原有的由政府包办基础教育的办学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政府投入的基础教育资源很难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教育经费的严重短缺阻碍了基础教育发展的速度,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因此,改变单一的政府投资的体制,实行多元化办学,是当时突破基础教育困境、加速其发展的必由之路。
1985年 5月 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改革管理体制,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坚决实行简政放权,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除大政方针和宏观规划由中央决定外,具体政策、制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对学校的领导、管理和检查,责任和权力都交给地方”。《决定》强调,调整高中阶段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改革由此掀开了序幕。
1993年 2月 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发展基础教育,必须继续改善办学条件,逐步实现标准化。普通高中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要多样化。”“改革办学体制。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在现阶段,基础教育应以地方政府办学为主。”《纲要》把包括高中教育在内的 12年基础教育作为重中之重提出来,明确提出要根据各地的需要和可能适量发展高中教育。由此,掀起了一个兴办民办学校的高潮。1994年 7月国务院颁发《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指出:“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按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多渠道、多形式办学。有条件的地方,也可实行‘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形式。”受民办学校发展的影响,一些公办学校开始进行办学体制改革的探索。
1999年 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凡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办学形式,均可大胆试验。在发展民办教育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鼓励社会力量以各种方式举办高中阶段和高等职业教育。”2001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基础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坚持基础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明确提出:“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特别指出,要加强对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试验的领导和管理。
2003年 3月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三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鼓励中国高等教育机构与外国知名的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2004年 2月,教育部制定了《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要“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特别指出,多种形式积极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加大对农村高中发展的支持力度,引导示范性高中建设,加快基础薄弱校的建设,扩大高中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能力。
2006年 4月 6日,教育部等七部委发布的《关于 2006年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实施意见》指出,坚决制止以改制为名乱收费,进一步规范公办学校办学行为。特别强调,“加强对办学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全面停止审批新的改制学校和新的改制学校收费标准”,“公办学校凡改制为民办学校的,必须符合‘四独立’原则,否则要停止招生。严禁搞‘校中校’、‘一校两制’和以改制为名乱收费”。
从上述文件规定的内容来看,整体上说,从1978年以来一直到 2004年,这期间出台的政策和法规是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发展高中教育的,政府对高中阶段办学体制的多样化发展持积极的认同态度。但是,从《关于 2006年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实施意见》的内容看,政府对改制学校的定位从“社会力量办学”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部分”转变为教育领域“乱收费”的焦点和清理整顿的重点。至此,普通高中改制学校开始出现“合法性危机”[2],进入清理程序,在办学体制发展理念上向着更加公平的取向倾斜,在办学条件上向着更加均衡的方向推进。改制学校的进退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高中教育又似有简单复归同质化的“千校一面”的倾向。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虽然明确规定属于非义务教育的高中教育可以参与中外合作办学,但在实践中,人们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领域和职业教育领域,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对普通高中教育领域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普通高中教育领域目前尚存在很大的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空间。透视我国高中教育政策变迁历程可以发现,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人们有意识地注重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的过程,多种动因推动了这一过程的发展,其中,高中教育办学体制的多元化特点和趋势,是市场机制对我国高中教育政策影响的集中反映。
(一 )国际经验
P.H.库姆斯 (Coombs,P.H.)在 20世纪 80年代初提出,所有国家,不论贫富,都将要在未来采取更加全面灵活的教育策略,而不是采取过去起支配地位的、正规教育系统所固有直线式展开的狭隘策略;其中,新策略包括:有足够的灵活性,随时准备适应变化着的条件和需要;征集所有愿意合作的公立和私立的组织,共同参与任何一种教育活动以实施这种较广泛的策略,并把“复兴并重新确定国际教育合作的方向,以符合正在变化着的需求和国际环境条件”[3]作为未来的十个重大问题之一。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教育与市场机制的结合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高中教育领域引入市场机制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美国、英国、新西兰、瑞典等国家在重建其公共教育的过程中都在不同程度上、用不同方式引入了市场机制。他们的具体做法往往表现在:一方面要实现公共教育权利的转移,即将教育的具体管理权、运营权进一步下放给学校,使学校拥有可以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充分的自主权和独立权。另一方面是允许自由择校,即建立家长自由选校制度,扩大家长替子女自由选择学校的权利和机会,以使家长、学生如同市场上的顾客、消费者一样,成为教育的消费者。[4]其实,自 20世纪中叶始,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就出现了公办学校转制的现象,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公办学校转制的形式也不一样,如美国的“特许学校”,新加坡的“自主学校”,英国的“选退学校”,香港的“津贴学校”和“直资学校”等。[5]
(二 )国内现实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入了一个持续发展阶段。市场机制的引入对我国高中教育政策的影响主要反映在教育投资与办学体制的多元化上。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和高等学校的扩招,人民群众对扩大普通高中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愈加强烈,普通高中办学体制的改革在全国普遍展开。改革工作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推动。政府提供土地,并给予政策支持,学校通过民办运营机制扩大资源,增加招生,努力满足家长希望上好高中的需求。就普通高中而言,大部分改制学校是在公有制不变的情况下改革了运行机制,按照民办学校的办法收费运行;也有少数学校转制变成了民办学校,还曾有少数地方出现过致使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况。目前我国高中教育投资主体与办学模式多样化的格局已初步形成,主要有:政府举办的公办学校;依托公办学校举办的“四对立”(校区独立、法人独立、财务独立和管理独立)的民办高中;联合办学;国有民办;完全民办。[6]另有调查表明,普通高中办学模式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各地主要采取的普通高中发展模式如下:(1)内涵发展模式。盘活存量而不发展增量,如初高中分离,完中变为高中,扩大优质高中规模,扶持薄弱学校等。(2)外延发展模式。主要靠发展增量来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如普高异地建分校、新建学校等。(3)普职结合,发展综合高中。在高中二、三年级分流为普教与职教两类学生,以实现职业高中比例的提升。(4)社会参与办学。社会力量举办民办高中 (包括普通高中和综合高中)、公立学校举办民办高中等。[7]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普通高中办学体制改革,依托原有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吸纳民间资本,有效扩大了全社会对高中教育的投入。据统计,我国普通高中的毛入学率 2008年比 2000年提高了 31.2个百分点,在校生规模翻了一番,增加了大量优质国有资产(《关于公办普通高中办学体制改革的有关情况》<教育部讨论稿 >)。这种改革模式缓解了进入新世纪后高中发展的瓶颈问题,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于上高中并要上好高中的“普及”和“提高”的双重要求。
办学体制改革也实现了公办高中多样化形式的有益探索。民间力量参与举办高中教育有助于改变目前高中阶段教育中办学体制单一的问题,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于高中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在学校所有制不变的情况下,运用市场机制,促进了教育供给方式的多样化,增加了教育的选择性,满足了不同社会群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办学自主权增大和办学机制灵活,学校特色逐步显现,推动了教育创新试验。中外合作办学不仅引进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同时还直接吸引了一定数量的外资投入,改善了现有的办学条件,使教育供给的多样化与选择性成为可能。
另外,办学体制改革在通过存量保公平,增量不断促公平的过程中,也推动了高中教育的持续发展。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十一五”规划报告指出,“十五”期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1.9%,2005年实现 6 814.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从 2000年的 345亿元提高到 2005年的 919.2亿元,同口径年均增长 25.3%。“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的预期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9%,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 12%。经济总量的增长为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财力支持,有助于解决城乡、区域教育发展的不均衡问题。从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的趋势来看,“十一五”报告指出,到 2010年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 2000年翻一番;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 6%以上。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居民在吃、穿、住、行等基本需求满足的情况下,对教育消费的需求日益旺盛,同时对高中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后公办高中办学体制的多样化探索任重道远,而“当前教育改革的魅力,部分地存在于它们所宣称的政策倾向中,即鼓励发展不同类型的学校,以对特定群体和利益集团的需要做出灵活的反应”[8]53。
客观地说,我国公办高中办学体制改革是公办学校寻求自身发展的一种制度探索,也是政府投入不足和社会对教育多样化需求压力下的一种现实选择,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公办高中办学体制改革为加快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人民群众对扩大普通高中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愈加强烈,普通高中办学体制改革在全国普遍展开。但目前我国普通高中办学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仍然是办学体制的单一化,政府是举办普通高中教育的主要力量,社会力量参与不够,办学模式单一,缺乏办学特色。政府对普通高中学校实行“千校一令”,限制了普通高中办学体制多样化、学校特色发展的需求。具体来说,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高中阶段学校类型单一问题
高中学校类型单一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办学体制上说,国家是举办教育的主要力量,社会力量参与不够。目前我国高中阶段的民办校过少,民办普通高中在校生数量占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比例偏低。以普通高中的举办情况为例,从2003年到 2006年,民办普通高中数量占普通高中学校总数的比例仅及 1/5弱。普通高中的举办者还是以政府为主。2007年,民办普通高中达到 3 101所,占学校总数的 19.8%。到 2008年底,全国共有高中校 15 206所,民办高中 2 913所,占学校总数的19.2%。从 2006年到 2008年,民办高中总数占普通高中总数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就在校学生数量而言,从 2006年到 2008年,全国民办普通高中在校生数量占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比例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到 2008年,全国民办普通高中在校生为240.2983万人,仅占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9.72%。[9]另一方面,从教育结构上说,高中阶段学校类型主要分为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两种类型;而且,两者壁垒森严,互不相融,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之间缺乏融通,普职分离严重。普通高中学校存在着“千校一面”、教育服务无特色的现象,缺乏类型多样和多种形式的普通高中学校。高中教育的普及仍然是同质化、低质量的普及。如何在高中教育普及的基础上提供更为个性化的、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是今后高中教育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普通高中的混合制学校问题
近年来,通过国有民办、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多种途径,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相互融通,在办学体制上逐步发展出一种新型体制的学校,即“混合制学校”。普通高中的“混合制学校”作为一种新型办学模式,在政府对高中教育长期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成为高中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重要特征。转制学校的最初设想是进行公办学校的办学体制改革,充分调动一些热心教育的团体和个人的积极性,加快办学机制的转换和薄弱学校的建设,增加社会的投入,促进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以满足社会对教育多层次的需求。但从目前情况看,高中转制改革处于一种进退维艰的观望状态,它并没有对其他公办学校的发展带来比较明显的触动。混合制学校在发展中反映出一些问题[10],主要表现在:第一,产权关系不明;第二,政策界限不清;第三,冲击民办学校发展,影响教育公平。以公办名校名义举办的民办学校借助名校资源,挤占了民办学校的市场份额,真正意义上的民办学校往往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生源日益萎缩,导致了不公平的办学竞争。这种竞争不利于高中教育长久地保持生机和活力,不利于其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有学者针对转制学校,也重点指出[11],转制学校存在着两个没有解决的问题:一是转制学校的产权问题,转制学校在产权问题上的模糊会导致它的发展空间受到质疑;二是转制学校引发公平问题,优质教育资源用来被少数人服务和为少数人谋利益,有失公平,挤压真正的民办学校本来就很有限的生存空间。其实,公办学校进行的是办学体制改革,应该是公办学校按民办学校机制运行的一种办学尝试,而不是公办学校投资举办民办学校的投资行为。转制后的公办学校形成的是以资产公有、日常经费自筹、办学自主为特征的办学体制。
(三)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问题
《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第一章明确规定:“中外合作办学属于公益性事业,是中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但是,人们对于高中阶段特别是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的地位和作用缺乏充分的认识,没有形成正确的办学定位。中外合作办学体制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由于其办学体制的约束性而造成投入体制和管理体制上的很多问题和不足,中外合作办学宏观管理中多头管理、交叉行政等引起办学效率低下。二是由于合作办学多采用依附式的非独立设置办学模式,投入体制多采用非资金投入合作方式,投入模式对办学模式和管理方式形成制约关系,造成管理体制上的很多弊端。三是缺少有效的管理和指导,在日常管理、审批程序、评估机制等方面缺乏清晰的上下贯通渠道。另外,在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的法律监督方面,国内目前尚未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合作办学监管机制。这些体制问题限制和约束着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的健康发展。
根据目前普通高中学校发展的现状,充分考虑我国未来十多年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水平,更好地适应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普通高中的办学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地持续深化和完善。
(一)探索公办高中多样化的办学形式,形成办学特色,适应社会需求
明晰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对于建立和健全我国现代学校制度,优化普通高中办学体制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英格兰和威尔士、澳大利亚、荷兰、新西兰、瑞典和美国 (经合组织,1994)等国的择校政策进行的一项国际性比较研究认为:“需求压力不足以真正地产生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因此,要想建立真正的择校机制,供方积极主动的改革是必需的。”[8]159换句话说,是政府的介入而不是家长择校使供方发生了变革。对于高中教育属性的认定,最终取决于政府的认识态度,不同的态度会影响后续的一系列关于办学体制的政策措施。
根据我国国情,现阶段政府要满足人民群众对普通高中不同的需求,须通过公办高中的体制改革,探索公办高中多样化的办学形式,扩大优质资源,形成办学特色,适应社会需求。在办学问题上,布里格豪斯曾指出:“有必要在各种各样、有时甚至是相互冲突的需求和重点之间寻求平衡,……而且,只有在一个开放的、民主的框架内,差异和公平才能得到最好的平衡。”[12]普通高中不同于义务教育,其教育规律和教育属性要求普通高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体制和发展模式,形成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明确普通高中学校发展的自主性,鼓励学校特色发展,鼓励学校形成鲜明的教育理念和个性化的教育实践模式。政府要破除“非公即私”的观念禁锢,除了继续改革和完善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的办学体制外,教育也应走第三条道路,淡化身份意识,积极探索其他办学模式,扩大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公办学校可以通过引入市场机制,解决优质教育不能满足社会需要而产生的供需矛盾问题。
(二)对现有改制学校区别对待,分类规范,探索办学体制的新路子
对普通高中举办者提出明确的资格要求,规定普通高中的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和设施设备标准,明确普通高中学校举办的程序和审批制度。进一步明确普通高中体制改革的涵义,对改制校进行科学界定,区分不同情况,进行规范引导。避免简单套用义务教育体制改革校的概念和做法,同时,各地对改制学校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区分不同情况,制订积极稳妥的工作方案,进行规范工作,规范重点应是体制改革中的乱收费问题。允许一部分学校按照国家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关规定,在所有制不变的情况下,采用民办机制运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对经费来源性质不同的学校如捐资助学、混合制学校、集资与投资办学加以明确区分,对不同性质的学校实施不同的管理。对十二年一贯制的改制学校等特殊情况,可允许少量的学校继续进行探索实验。鼓励社会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高中学校要转变观念,树立高中教育国际化的新理念,正确认识中外合作办学在促进我国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中的作用。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立足于创办世界一流高中学校的战略选择,加强交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多种形式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积极探索创办中外合作办学的新路子,通过创办优质学校,形成特色,提供一流的教育来合理满足社会高层次的教育需求。办好若干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学校和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吸引国外教育资金到国内来,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三)借鉴民办机制推动公办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民办教育发展模式多样、办学主体多元,内部管理体制不一,办学设施、教育理念、育人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多种多样。与公办学校相比,民办学校个性化特点相对突出,呈多样化发展态势。借鉴和引入民办学校办学机制的优势,允许公办高中依托原有优质教育资源,在保证本校规模稳定和质量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依法参与举办民办高中,推动公办学校的重组和整合,扩大办学自主权,提高办学效率。在办好公办高中的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举办普通高中教育,扶持民办教育的发展。民间力量参与举办高中教育,有助于改变目前高中阶段教育中办学体制单一的问题,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于高中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因此,要加强对民办校的引导和支持,积极推动公办校和民办校共同发展的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在借鉴民办机制进行高中办学体制改革的同时,应处理好核心制度与外围制度的关系问题,不能本末倒置。学校制度可分为核心制度和外围制度两个层面[13]。核心制度应该是如何促进教师更好地教与学的制度,办学体制则属于学校制度的外围制度,核心制度的运行和发展需要外围制度作保障。现代学校制度的衡量标准所应该关注的,不是产权归属、产权明晰等经济学标准问题,而是教育标准问题,即“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这样的问题。现代学校制度是一种教育制度而不是经济制度,其主导价值追求是社会公平而不是经济效率;其立足点是教育,是学生的充分发展,而不是利润。国外对学校制度的立法和研究,尽管视角、内容有差别,不过,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很少与产权、股份和回报相联系,而是多与内部管理制度有关。
(四)研究出台高中教育立法,重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
政府与学校关系的改革需要法律保障,实现政府与学校关系的重建。新型的政府与学校关系应该需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要通过法律来明确各自的权限、作用与责任,强化监督,以立法的形式建立起必要的评价体系与质量监控体系。目前,我国有关高中教育的专门法律法规尚在研究、制定过程中。高中教育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是导致政府之间、政府与学校之间权责不清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应尽快出台规范政府与普通高中学校办学体制改革行为的相关法律规定,明确制定出易于操作、便于监督的具体法律规范,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特色办学,支持社会力量办学,扩大普通高中教育的公益性,转变政府在管理和促进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方面的职能。
[1]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3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70.
[2] 文东茅.转制学校的合法性危机与重建.教育发展研究,2008(7).
[3] [美 ]P.H.库姆斯.未来 20年世界重大教育问题∥瞿葆奎.教育学文集·国际教育展望.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09-211.
[4] 刘复兴.教育民营化与教育的准市场制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5] 胡卫,刘国永.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路向及发展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3(9).
[6] 卢立涛.试论我国高中教育的政策变迁 (1978—2007).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
[7] 包金玲,李静波.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状况调查研究.教育发展研究,2004(11).
[8] [英 ]杰夫·惠迪,莉萨·鲍尔,大卫·哈尔平.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学校、政府和市场.马忠虎,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9]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2003—2008).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008.
[10] 沈剑龙.对混合制学校有关问题的思考.教育研究,2007(9).
[11] 周国华,毛祖桓.我国中小学转制学校研究述评.上海教育科研,2007(9):25-28.
[12] BR IGHOUSE T.A Question of Standards:The Need for a LocalDemocratic Voice.London:Politeia,1996(14).
[13] 褚宏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学校制度.教育研究,2004(12).
【责任编辑:王建平】
G639.20
A
1000-5455(2010)06-0028-07
2010-08-16
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以县为主体制与事业单位改革背景下北京市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研究”(AAA06004)
刘福才 (1969—),男,山东潍坊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