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思想60年成长之路:科学思维与实践价值——赵晓雷教授新著《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思想史纲》评介

2010-04-08 04:33张增强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思想史理论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

张增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同时由于新的社会制度的实验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的影响,经济思想在样式、内容、方法等方面形成了比较独特的形态。无论从时间看,还是从思想形态看,60年来中国的经济思想积累了一个重要的演变发展过程。日前由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上海财经大学赵晓雷教授撰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思想史纲》一书系统完整地勾勒出1949—2009年中国经济思想发展演进的脉络,全景式地展示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思想的成长历程。全书共60余万字,系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献礼图书、上海财经大学“十一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综观全书,无论是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还是在体例设计上都有独到之处。

一、研究对象满足“专业基质”甄别要求

经济思想史、经济学说史作为理论经济学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学科界定应当符合“专业基质”要求,即这一体系要由专业理论要素构成,应有范式框架的识别和限制。在研究方法上应遵循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使经济学理论研究符合公理化、体系化、逻辑化要求。该书严格遵循了“专业基质”这一学科内容界定规范,对研究对象作出了专业识别和界定。与以往研究只强调时间分期的界定不同的是,该书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思想”这一研究对象进行了三维的界定。第一维是时间界定,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09年。这60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时间单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第二维是空间界定,即是考察中国(不含台、港、澳)的经济学者对经济理论、经济问题的研究状态以及中国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的交互作用等。第三维是理论形态界定,即中国经济思想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而是中国的经济学者对马克思经济理论、对西方经济学的研究,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西方经济理论分析经济问题,解释经济现象。

二、思想逻辑与历史逻辑的一致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思想发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紧密关联。任何国家、任何时代的经济思想发展,都要受到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思想的发展则有着更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演变的印记。这既与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来社会经济、政治剧烈变革相关,也与社会政治对社会经济及思想文化的强烈作用相关。为使经济思想史的勾勒既能满足发展联系的要求,又有鲜明、真实的社会历史标记,作者并未停留于单单从经济思想、经济学说角度整理发展流程和发展阶段,而是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思想史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1949年—1979年发展阶段;1980年—1991年发展阶段;1992年—2009年发展阶段,从而使得研究过程中经济思想逻辑与历史逻辑保持了一致性。

三、基于“大历史观”的研究路径

一般认为“大历史观”是指两种切入历史的取径:一种是以宏观历史之思,从历史的纵横总体联系上把握微观的历史研究对象;另一种强调从较长的时段来观察历史,注重历史的结构性变动和长期发展趋势。该书综合上述路径,既注重了对新中国60年来中国经济思想发展历程的宏观梳理,同时又注重经济思想本身发展的动态性变化。中国的经济学研究基本上沿着两种理论体系发展,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一是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体系基本上可以构成中国经济理论研究的发展线索;与这两大理论体系相联系,中国经济理论研究还有另一条发展线索,即试图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或西方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现实经济和文化传统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出一门独立形态的“中国经济学”。基于这一认识,作者设计了如下全书架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思想主流理论形态演变——中国改革开放背景下经济思想转型(主流理论形态嬗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经济学学术形式及研究方法变革)——经济学“本土化”实验(经济转型、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微观经济构造、宏观经济调控、制度变迁路径)——中西经济思想融合(西方经济思想的引进和研究以及西方经济学对中国经济思想的影响)。同时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思想每一发展阶段的梳理上都遵循以上发展线索展开。

该书强调了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动态性要求。由于是整理、研究当代经济思想史,思想、理论、学说、观点等都是处在变化过程中,所以对这些要素的整理和研究也是一个动态过程。作者指出,从2009年回顾1949—2009年的经济思想史,一些理论分析需要作出修正或更新,一些政策思想需要作出新的解读,一些思想发展状态需要作出特殊的描述。处在改革开放及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较快,对经济思想作及时的整理和研究可以促进思想资源的积累,催生新的思想,发展出新的分析技术和理论结构。因此,对2000-2009年中国经济思想的研究成为本书的一大亮点。作者认为,21世纪最初10年间的中国经济思想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是经济理论研究更关注宏观经济运行和调控、区域经济及区域规划、货币政策和收入分配、农业经济与农村建设等中国工业化发展及经济改革的热点问题;二是经济思想界的观念之辩已从概念之争转变到经济政策乃至改革道路之争。2008年发生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思想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也是该书中讨论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四、研究体例的学科规范性

以往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流程式体例结构对研究现代经济思想史并不合适。首先,现在乃至当代的经济思想、经济理论的发展虽然已有了一个过程,但毕竟还未沉淀,有些理论的发展还在延续,有些观点仍在发生变化,有些结论有待于修正……,经济学者的重要性或“等级”也还需要经历一个“历史选择过程”,因而很难用对待历史人物的方法处理;其次,按人物编史的信息容量有限,罗列的人物不可能很多,每一个人物所涉及的知识范畴和学科领域也不可能很广,因此这种体裁很难吸纳大量的思想素材,不可能全面反映该时期经济思想发展的面貌;再次,在现代中国经济思想发展过程中,罕见能建立完整理论体系的经济学者,也尚未形成有完整理论体系的学派,因而仅靠人物编排的套路无法构成一段完整的历史。该书则采用专题研究的体例和结构,在发展流程背景下着重经济思想的理论形态、发展转型、学术形式及研究方法变革、中西经济思想融合等节点的提炼和分析,使思想史的发展有一种学科框架的勾勒。在写法上,除了极少数情况,一般只论及学术观点而不一一对应原作者。某一观点是谁提出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某一时期针对某一问题产生了若干种有代表性或有理论价值的观点,或者对某一理论的研究达到了怎样一种学术水平。

五、探讨中国经济思想的转型意义

该书除了系统整理、总结、分析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经济思想的发展流程之外,同时还进一步深入探讨了60年来中国经济思想转型的学术价值和意义。作者指出,经济学是一个科学理论体系,在认识论、方法论上更符合科学思维的要求。中国经济思想逐渐融入了经济学的学科框架,这不单是思想学术的进步,更重要的是科学思维的确立。在民族文化中引入科学思维的基因,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共同的任务。1949年到2009年的60年间,中国经济思想实践着认识论、方法论的转型,同时也影响着其他社会科学学科及人文学科向着科学认识论及科学方法论转型。虽然转型尚未完成,但路径已经确定,这是中国经济思想60年发展最大的思想学术价值所在。上述认识不仅高度凝练了60年中国经济思想发展的深刻内涵,同时也启迪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思想史的更新研究。

猜你喜欢
思想史理论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艺活动掠影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为什么弱者难以接近正义——一个思想史的考察
浅谈内经气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应用
费孝通学术思想史识认
篆 刻
文学语用理论体系构想
《军事哲学思想史》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