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010-04-08 03:09赵继红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职业大学生专业

赵继红

(郑州大学护理学院,河南郑州 450052)

试论高校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赵继红

(郑州大学护理学院,河南郑州 450052)

目的 探讨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方法。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得出传统教育思想及模式、现行教育体制和管理模式以及学校和学生自身因素对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影响。结果 从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同时重视实践能力,加强教育体制的改革等方面提出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相关建议。结论 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包括社会、学校及大学生自己在内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高校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怀着梦想与憧憬,高校中的莘莘学子都翘首以待,盼望着能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经济大潮中找到自己的人生立足点,开创自己的事业。然而,在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的今天,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就业环境也正经历着从“身份社会”到“能力社会”的转变,如此势必对大学生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职业能力作为大学生能力的重要表现,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因此,加强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已是时代使然。

1 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1.1 传统教育思想及模式的影响 以应试为轴心设置课程,以成绩来测评大学生实际能力的传统教育思想依旧根深蒂固,使得学习思想仍然禁锢于传统的“教与学”中。只重视理论教育而轻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职业技能方面的训练很不够,造成很多学生缺乏创新能力,不注意思维方法的训练,以致综合素质不高,职业能力低下,这正是所谓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1.1.1 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造成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弱化 长期置于应试教育的染缸中,中国大学生从里到外,从皮肉到骨髓,都深深地烙上了分数的印痕,“一切向分数看齐”几乎成了中国学生不同阶段的不变的心态。因此,长期以来,很多大学生已养成了努力学习的习惯,而如想象力、幻想力、创造力及思维力等这些时代所需要的能力却几乎都日渐弱化。如果长期如此,自身的能力素质将很难提高,对职业能力的培养也将造成很大的障碍。

1.1.2 学生不重视职业素质的培养 社会对学历的过度认可,将学历当做衡量人才唯一标准的思想,自始至终都被社会所认可,即使现在,学历教育依旧被重视。因此,获得高学历文凭几乎成了大学生的全部精力所注,为此,不加选择,不加怀疑地接受知识,以求顺利毕业就成了生活的全部。如此,职业素质及能力的培养置于何位,可想而知。

1.1.3 高校专业划分过细造成大学生知识面狭窄高校专业划分过窄,知识分割过细等带来的缺陷暴露无遗。大学生普遍缺乏合理化的、立体的知识结构以及博大的胸怀和气度。在狭窄的专业花盆中,大学生难以长成参天大树,难以造就更多更高水平的专家和“集团军”,更不用说问鼎诺贝尔奖了。同时,在传统教育模式下,许多大学生的情商不高,没有形成人格的社会化,表现为不善于与他人合作,集体意识差,缺乏明确的社会责任感,缺乏经受挫折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差等等。

1.2 现行教育体制有碍于职业能力的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教育体制也得到一些改革,但这种改革相对而言还很不够,它对于当前由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带来的职业竞争来说,已显出诸多弊端。

1.2.1 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陈旧落后 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所在,现行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已经远远落后于当前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而且目前教育中大多数专业仍然固守原有的教学模式。在这种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满足职业需求和适应社会发展。

1.2.2 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新中国成立前,梅贻琦先生在清华大学讲过一句话:“今日之教育,恐灌输之君十居七八,而启发之君不得二三。”时过半个世纪,教学上的“满堂灌”现象仍相当严重,教师一味教授,学生被动接受似乎成为一种瘤疾,难以治愈。另外,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更注重理论讲授,而轻视实践培养,致使学生缺少思考、缺乏动手能力,在职业技能的培养中也将很难有所发展和创新。

1.3 现有的管理模式不能适应职业能力的培养

1.3.1 教学管理陈旧落后 多年来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下,高校的教学管理较死板单一,教学管理上个体差异体现甚微,对脱颖而出的拔尖生也缺乏针对性的措施及强化培育。“因材施教”喊了几十年,却很难兑现。学生听课缺乏一定的自主性,至于想转系、转专业更是难乎其难,这样不仅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其根据自己的职业需求来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更不利于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

1.3.2 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不到位 长期处于应试的压力下,使学生们不同程度地感到身心疲惫,有的甚至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当迈进高等学府的那一刻,大学转为自由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就使他们大都不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最重要的是大多数高校很少对毕业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因此,使学生对未来的职业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很大一部分人都处于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干什么的懵懂状态,昏昏然“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没有了目标,没有了方向,学习也就无动力可言,如此一来又何谈职业知识的积累及能力的培养。

1.4 学校及学生双方面对实践活动的意义认识不足 实践的过程是帮助大学生提高各种技能的过程,诸如认知、交往、管理、创新等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过程,是使大学生增强职业技能具备较为全面能力的有效措施。但是,对于实践活动的认识方面,无论学校还是学生,都显得颇为片面。一种普遍的观点是,实践就是社会实践,就是组织各种社会活动、校园活动、班级活动,目的是为锻炼高校学生们的组织能力、实践能力等等。于是,校园里的活动层出不穷,有的甚至连上课都在搞活动,并且内容基本与学习无关。什么爬山、旅游、交谊舞培训等等。它们不仅耽误了学习,而且学生们的实践能力丝毫没有得到提高,唯一的收获就是玩得连自己该干什么都不知道了,有些乐不思蜀了。一些有益的实践活动在某些人心目中也成了“扬名立腕”的好时机,比如清扫大街、去敬老院照顾老人、到儿童福利院看望孤残儿童等,但真正踏踏实实地做事的人很少,更多的人看重的是拍照、录像、登报、发送自己的名片,真可谓“轰轰烈烈搞活动,踏踏实实走过场”。

2 高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一些建议

2.1 提高综合能力,适应职业要求 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人,大学生要想顺利就业,能在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就要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强化自己的从业能力。

2.1.1 增长才干,加强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培养在人才激烈竞争的今天,才干就是最有说服力的实力,过硬的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都是就业最有力的基础与前提,一个人怎样才能增长才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和锻炼。

2.1.2 打好基础 要想在职业生活中学习并取得成功,无捷径可走,唯有不断地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博学积累养分,成为沃土,才可能结出硕果。

2.1.3 学有专长 不同的职业都要求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无论什么职业都应该接受基础教育,高校学生在学习某一专业时,不仅要把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学好,形成未来职业工作的平台,而且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发展一种特别专长的能力,使别人不能替代。所谓专长,即超出同行的特殊技能,有专长的人,在任何时候都是用人单位竞聘的对象。因此,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遵循“合格 +特长”的原则,高度重视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积极取得学校颁发的“特长证书”,在掌握实用理论的基础上,力求练就熟练的专业技能直至有一技之长,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2.1.4 一专多能 常言道:“艺多不压身”,说的是多学一种技能,就会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多一次机会,拓宽求职的范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毕业后必须通过竞争才能找到工作,为了扩大择业面,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提高就业竞争力,大学生还可以参加学校为大学生开设的一些具有潜在社会需求的第二专业的学习。如计算机应用与维修,可以有效地增强自己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升自己的职场竞争能力。

2.2 重视实践 大学生实践活动既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又是大学生将理论认知转化为自身实际能力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根本途径。

正确理解高校中的实践活动是提高大学生实践效率的关键。大学生的实践,首要的应该是专业实践也可以说是职业训练,即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进行实践,其次是一般实践活动。专业实践,是大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极其关键的过程。各高校必须建立一个长远规划,建立相应的实验基地,特别是做到校企联合,共同研发,让学生成为研发项目的重要力量,在专业实践中不断地培养,并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从而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2.3 改革教育教学模式 不同类型的专门人才,应采用不同的课程模式进行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其主要任务是面向经济社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的高技能人才。关于课程开发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2.3.1 市场导向原则 以实现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驱动力,以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为源泉,将新理念、新知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和新配方融入课程。在扎实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及时了解并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最新技术发展及相关技能,以使职业知识及技能达到最大化的发展。

2.3.2 职业导向原则 按照职业岗位 (群)实际工作任务、过程和情境,回归工程实际原貌,重组内容,开发课程。

2.3.3 课程教学服从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原则强调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功能和作用,注重课程对于学生终身发展的价值,使课程教学内容符合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方法适应课程教学内容需要并利于因材施教,课程教学手段服务课程教学方法。

2.3.4 知识、技能、态度三位一体原则 针对高技能人才职业岗位 (群)任职需要,注重课程教学中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和“做事”相结合。基础文化课程中注重基础性、强调工具性、体现发展性,按照高素质劳动者的实际要求,安排“必需”的课程和“够用”的内容。强调基础文化课程功能上的“一般能力培养与职业能力培养适当结合”。专业技术课程突出实用性、强调针对性、兼顾适应性、体现先进性,按照职业活动的特点和要求,设置课程、整合内容。

2.3.5 课程形式灵活多样性原则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使教学内容按照能力培养目标进行重组、整合与优化。教学方法体现能力培养,广泛采用“实际操作训练”、“现场教学 ”、“行动导向 ”、“项目教学 ”、“案例 ”、“参与式 ”、“讲座式”、“启发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组织教学,并加强课程的组织管理、运行管理和质量管理以及课程的过程评价与目标评价。

2.4 推行个性化的教育体制改革 为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采用“大专业小专门化”的课程模式,用本专业职业能力结构中通用部分构建能力平台,进一步推进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等,先进课程分层教学和其他各种形式的分层教学方式。实行分层次考核,改革学生质量评价方法,鼓励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提供学生对课程及其教学层次的选择机会,注重开发学生特长,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从而加强加固其职业知识的培养。

总之,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社会、学校及大学生自己在内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如此,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才能为大学生的未来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1]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验总课题组.职业准备——就业、升学、创业[M].第1版.北京:华文出版社,2003.

[2]李凤伟,常 桦.就业力——赢在起跑线上的七种能力 [M].第1版.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3]陈 良,焦 荣,朱 承.职业核心能力中自我学习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传播,2010,2(5):77-81.

[4]亮出你的 EQ,胜在职业技能之外[N].中国青年报,2006.

[责任编校:赵唯贤]

G 712

B

1008-9276(2010)06-0735-03

2010-05-05

赵继红 (1966-),女,河南省郑州市人,硕士,副教授,从事学生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职业大学生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职业写作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大学生之歌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