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朝
摘要: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演进过程中始终内蕴着复杂矛盾体系;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张力为基本矛盾。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当二者之间的矛盾达到不可调和的程度时,革命将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火车头;当生产关系能够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空间时。建构合理的社会历史调节机制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将是历史主体的自觉选择。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革命;和谐;社会历史调节机制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0)01-0028-03
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中的重要内容和构成要素。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石。从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出发。马克思建构了完备的社会发展理论体系,包括社会的内在结构及其矛盾、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动力、模式、价值追求等内容,科学地解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面貌和演进规律。然而,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发展理论,特别是社会发展范式的理论阐释和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曾出现教条主义的错误,造成了严重的挫折、失误和后果。具体表现为,把唯物史观的社会发展范式仅仅或者主要理解为革命这种单一的形式,革命的话语和实践在一段历史时期内占据着主导地位,最终造成经济崩溃、社会失序。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来自于它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表现为它始终能够根据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把握时代的脉搏,对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作出理论上的回应。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时,表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正经历着一次深刻的范式转型和发展机遇。
一、矛盾的永恒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马克思指出,“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个现实的部分,是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的部分。”人从自然界的生成即是社会历史的开端。这种生成既经历了自然界长期的进化和发展,又内含着人类超越于一般动物的质的规定性。而致使人类从自然界提升出来的决定性和根本性的因素则是以自然界为基础的人的劳动——物质生产活动。这种活动方式表明人已经不同于其他生物直接占有对象,与生存环境之间只是简单地维持着消极的直接同一关系,而是能够明确意识到自身与外在环境的区别,借助于物的中介和社会生存方式,在逐渐认识到自身的本质力量和外在对象的客观必然性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实现对自然界的改造和重构,从而为自己建构一个满足自身需要的日益丰富和复杂的对象化世界。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实现自身的更新和提升。人的历史主体地位由此得以确立。
历史主体生成的同时也为自身创造了客体世界——历史客体。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认为,作为历史客体的社会有机体是以生产关系为中轴的全部社会关系的内在结合。马克思以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阐述了社会有机体的形成过程。首先,只要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就必然产生人与自然地关系,形成生产力即人认识、改造自然的现实物质力量。其次,只要进行物质生产活动,人与人之间必然结成以生产关系为中轴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并置身于历史赋予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接受社会关系的安排和塑造,构筑人的社会本质。最后,在进行物质生产活动时。具有明确的自我意识的人已经把自己同周围世界区分开来,以“我”的身份出现,试图清晰地认识自我的境遇、能力和目的,努力掌握自己的命运,以求达致自由自觉的存在,不断实现自我的更新和提升,因此,历史主体自身也成为自我反思的对象,纳入到与“我”的关系之中。
正是在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从事满足自身需要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同时为自己创造了作为历史客体的社会有机体。包括纳入人的对象化活动范围的自然界、社会和自身。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相互生成、互为规定、同质同构。然而,作为历史主体对象化活动的历史客体,一旦与历史主体相互生成以后就获得了自身的规定性和运演规律,成为一种客观性的存在,构成历史主体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成为历史主体实践活动不可脱离的约束和限制。同时,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认为,历史主体作为社会历史活动的发起者和承担者,亦具有自身的必然性。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笫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由此可见,需要是人类自身存在的必然性,对于现实存在的人来说,“他自己的实现表现为内在的必然性,表现为需要”。“这种需要的必然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文明的积淀和人的本质力量性的增强会变得越来越丰富和多样化,”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人的需要在内容和层次上不断得到丰富和拓展,从简单走向复杂、从生存走向发展、从物质领域走向精神领域。对人的全面发展程度和社会历史进步程度的衡量也正是以人的需要必然性不断得到满足和提升为尺度的。
这样,在历史主体为满足自身日益丰富的需要借助于对象化活动作用于历史客体的同时,便造成二者之间始终蕴涵着无法摆脱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内在张力和永恒矛盾。其中。表征人的需要必然性实现程度的生产力与其借以实现自身的形式——生产关系之间的张力是基本矛盾。以生产关系为中轴而衍生的复杂的社会关系既是人的本质力量得以展开和实现的形式,同时,由于社会生活中各主体之间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的不同,必然造成利益上的冲突和矛盾,导致各主体分化为不同的阶级与利益群体,从而限制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有机体由此进入现实的人的视域,成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不断注入人的本质力量,使其适合日益丰富的人的属性。人类社会历史的进步便是不断改造社会有机体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人的必然性的过程。
二、革命之发生学考察: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手段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石创立了自己的历史哲学,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动力及其演进规律。然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不止步于此,他们的目的在于改变世界。所谓“改变世界”,是指通过历史主体有意识的努力而实现的对社会有机体的变革,最终建立“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
在各种“改变世界”的方式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赋予“革命”特殊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把革命喻为社会历史发展的火车头,恩格斯则称革命为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显然,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革命”一词具有特殊的指涉和涵义。“革命”一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的历史哲学,然而直到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创立以前,它的含义是狭隘的,基本上是指政权与政体的更替,即“政治革命”,其中并不涵括经济制度的变迁,更无社会形态在质的性质上演进之意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则认为,任何一个真正的革命,都不可能仅仅停
留在政权的更迭上,甚至也不会停留在政治制度变迁的层面上,它必然要影响到经济制度、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只有把革命扩展到经济制度、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领域,才可能是彻底的革命。而经过如此扩展之后,革命已不再是单纯的政治革命,而是涵括政治革命的社会革命了。因此“革命”一词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境下是指对社会整体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的根本性变革与改造,实现社会在质态上的提升,从而促进历史主体更加趋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仅科学地阐释了革命的涵义和
内容,而且揭示了革命的发生学——即社会革命的现实根源。这个根源要到生活实践中去找寻。唯物史观科学地说明了,随着人的生成以及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的分化,在人类社会内部产生了极其复杂的矛盾和冲突,而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物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生产力作为一种自然的、客观的物质力量,必然要有适当的外在形式即生产关系来容纳和促进。当生产力经过长期的量的积累并持续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原有的生产关系由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二者之间的矛盾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马克思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发现的社会革命发生的现实根源和客观条件是:生产关系作为形式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无法运用其他方式进行化解与协调。反之,也可以说。如若生产力在现有生产关系中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则社会革命是不可能发生的。这时如果人为地制造革命,往往不会成功;即使实现了政权的更替,也不可能实现社会形态性质的变革,甚至可能带来社会的动荡、失序,破坏生产力的健康发展。社会革命只能是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到特定程度时的自然历史的产物,所以,恩格斯说:“革命是一种与其说受平时决定社会发展的法则支配,不如说在更大程度上受物理定律支配的纯自然现象。”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革命发生根源的论述中,可以逻辑地得出如下结论:一旦通过社会革命实现社会形态在质态上的飞跃,建构了符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革命作为一种社会变革的手段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也就随之宣告结束。因此,革命不是社会发展的常规性范式,而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
从中国自身来看,中国自晚清以降被动地纳入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民族危机、社会危机日益严重,救亡图存成为压倒一切的历史任务,实现社会变革的要求极其紧迫。而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失败切断了通过改良方式达致目的的路径。正是此时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进人国人的学习视野。在中国的特殊历史境遇下,即实现救亡图存、追求现代化的历史任务,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文明所创造的成就和带来的罪恶的双重揭示,既满足了当时国人学习西方先进文明的愿望,又可以规避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职是之故,在民族危机、社会动荡、秩序崩溃的现实面前,以革命的手段实现社会的革新与进步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解决社会矛盾的革命范式为人们所接受与推崇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后革命时代:社会历史调节机制的自觉建构
然而,社会主义革命成功以后,对唯物史观的社会发展范式仅作革命的理解就显示出其局限性。著名历史学家克罗齐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以往的历史和思想,是为现实的社会实践服务的,必须根据社会现实的发展逻辑来阐释过去的思想资源。在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党宣言》德文版所写的序言中,在肯定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的同时,也强调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要“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后革命时代的人类生活实践和历史条件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资本主义的角度来看,当代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进一步提高了它的文明程度。由于历史局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资本主义实现自我调节的能力估计不足。在电子、信息等新兴科学技术的推动下,通过吸收社会主义的因素,资本主义世界的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经济结构、阶级阶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生产关系得到重大调整,出现阶层、利益群体多样化的状况,扩大了社会公平,有效遏止了两极分化,缓和了社会矛盾。资本主义通过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与社会生产力保持了基本的适应性。从总体上看,资本主义在当今仍然是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制度,将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维持推动生产力发展和调整生产关系的能力,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还不会灭亡。从中国自身来看,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在我国已经消灭,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已不是主要矛盾,人民内部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中国社会生活的主题。从世界范围来看,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的时代主题和根本追求,全球化成为当代世界的基本存在形式。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当代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在理解社会主义与外部世界特别是资本主义的关系上,突破了以往的对抗性模式,从世界的普遍联系图景中看到了相互之间互惠互利的合作性模式,认识到与资本主义长期共存、共同发展将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社会历史中,“既包含和谐,也包含冲突,既包含斗争,也包含合作。”因此,如果说在以往社会矛盾和冲突剧烈的历史条件下,革命被彰显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主导范式,那么,在后革命时代的历史情境中,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成为历史目标时,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范式又该如何选择呢?
从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角度审视,由于社会历史主、客体之间始终存在着内在张力和永恒矛盾,人类社会就始终面临着一个基本问题:如何协调社会历史主、客体之间的张力和冲突,以便构筑有序的人类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的基础和前提。“历史表明,凡是在人类建立了政治或社会组织单位的地方,他们都曾力图防止出现不可控制的混乱现象,也曾试图确立某种适于生存的秩序形式。规则和秩序“对任何要摆脱单纯偶然性或任意性而取得社会的固定性和独立性的生产方式来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
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从自然界提升出来以后。就成为一种具有自觉意识的能动性存在,能够在试图改变和创造历史客体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对自己的动机、行为、结果等作出反思性的认识、分析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自身的活动作出相应的调整、修正和规范,以便选择更加有利于自身生存、发展和完善的方式方法,这正是社会历史调节机制产生的主观动机和客观基础,化解矛盾的需要致使各种社会调节机制不断被创造和建构。质言之,人类必须创造某种社会调节机制化解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之间存在的内在张力和永恒矛盾,以便满足自身的需要,维持自身的生存、发展和完善。
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视阈下,和谐社会决不是没有矛盾和冲突的社会,而是历史主、客体之间的矛盾以及由此而衍生的各社会群体、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能够得到合理协调和化解的社会,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稳定的秩序而不至于陷入混乱。由此,国家、法、道德、宗教等社会历史调节机制便应运而生,获得自身存在的现实基础。在此意义上,国家、法、道德、宗教等社会调节机制都是人和人类社会得以维系、发展和完善的永恒纽带和理性基础。社会历史调节机制也不仅仅局限于这些选择。契约、宽容、妥协、公平正义的理念等都属于这一范畴,随着人类文明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历史调节机制的范畴必将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拓展。
在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的永恒矛盾中,历史主体始终处于积极的、能动的地位,而历史客体则处在消极的、被动的地位。社会历史调节机制是历史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利益、价值、经验在与历史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寻求与历史客体现实状态的合理结合点,以构筑有序的人类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的基础和前提,为自身的属人的自由实践活动和本质力量的拓展确立的交往规范,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之间寻求适当的平衡,表征着历史主体的理性能力的选择和构建,衡量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程度。这样,历史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利益、情感、意志、知识、经验等本质力量,在遵循历史客体的内在逻辑和规律的前提下,将自身的本质力量注入历史客体,内化为历史客体的有机构成部分,使历史客体不断得到更新和提升,向着更高级的形态,即有利于历史主体的属人方向发展。因此,后革命时代,如何建构适应历史条件和时代特征的社会历史调节机制以合理协调历史主、客体之间以及历史主体内部复杂的冲突和矛盾,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责任编辑:张亚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