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的传统意蕴及当代价值的思考①

2010-04-07 23:01
关键词:礼仪孔子文明

陈 联

(湖南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湖南株洲 412008)

礼的传统意蕴及当代价值的思考①

陈 联

(湖南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湖南株洲 412008)

随着我国“礼”的复苏,重新审视“礼”的传统意蕴,其丰富而广泛的内容,蕴含着许多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的合理知识价值和文化价值。传承和发扬“礼”的精神,使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立国精神要素之源、文明行为的标尺、修身践行之本,最终实现传统文化创造现代文明的价值。

礼;传统意蕴;和谐社会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礼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礼”对于一个公民文明素质的养成,对于一个国家形象的塑造,对于一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是极为重要的。我们应汲取传统礼文化的营养,并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更好地发掘礼在当今的价值。

一、礼的传统意蕴

礼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和重要标志。礼仪起源人类的的祭祀活动,“礼之名,起于事神。”《说文·示部》解释:“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其本意是指敬神,表示敬意的活动,它有一定的规矩、仪式。夏代开始礼制,商代礼仪已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战国后期荀子提出的“礼论”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也是其教育思想的出发点。荀子说:“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1]旬子认为礼是一种实践可行的东西,是人类清醒理智的历史产物,是社会用来维护政治秩序和规范人伦的客观需要,由此可以看出礼已上升为立业、治国的根本。进入现代社会后,人们把这种礼仪活动扩展到社会各阶层,运用于人们广泛的社交活动中。礼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文化,它的积极作用显而易见。

1.礼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

孔子作《春秋》,以为万世龟鉴。他认为在夷狄与诸夏关系中,诸夏代表着文明和先进,夷狄代表着野蛮与落后,历史的进程当以诸夏为中心,由诸夏的文明改造夷狄的野蛮,使原先落后野蛮的夷狄逐渐向文明先进过度,最终达到诸夏的文明进化水准,实现大同的理想。韩愈在他的名著《原道》中说:“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他认为《春秋》讲的无非是严夷夏之别,而夷夏之别无非是一个礼字。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造成混乱的局面,实质上是文明与野蛮的斗争,即“礼‘者与’非礼”者,谁统治谁的斗争。而历史的进步,往往是在文明战胜野蛮之后得以推进。

2.礼是自然法则的体现

在人与宇宙、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我国传统文化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道家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还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明确指出了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庄子也表达了人必须与自然和谐的观点,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认为“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孔子认为行“圣人之道”者,要“敬天知命”,达到与天地相通、天人合一的境界。人类社会要与天地同在,就必须“因阴阳之大顺”,顺应自然规律,仿效自然法则才能生存。因而,治国、修身之道只有与天道一致,才是万世之道,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礼是人性合理的制约

《论语》: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为人修身应讲究二个方面即“质”和“文”。“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品德,比如诚信、质朴、正直、谦让,这是做人的本色。“文”,就是一个文明人的典雅的“文采”。只重品质朴实,而不重仪表礼节文雅,则显得粗野;只重仪表礼节文雅,而缺乏质朴的品质,则显得虚浮。孔子认为:虎豹与犬羊的不同就在于它们的皮毛上面的“文”有所区别,如果剃掉它们的皮毛,能区分出虎豹和犬羊吗。因此,不得不说,“质”是“文”的依据,“文”是“质”的外现。《礼记》里有名非常经典的话,谓之:“德辉动于内,礼发诸于外”。德是礼的源泉和动力,礼是德载体和表征。可见,中国人的礼,非常强调内在的德性,把它当做学习礼的起点。

4.礼是社会活动的准则

孔子在《礼记正义》说:“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与,伥伥乎其何之……”孔子认为,礼是做事的方法。在孔子心目中,礼为治理国家社稷之准绳,是建设军队、获取军事胜利的根本保证,同时也是衡量政治的标准尺度。所以《礼记》中写道:“礼者,理之不可易者也”。“易”是改易、移易的意思。礼体现的是不能改易的道理,具有最大的合理性。如果丧失了礼,国家便陷于混乱无序,军队建设和军事胜利则失去保障,社会就失去和谐。

二、“礼”在当代价值的思考

回味传统“礼”文化的意蕴,面对日益复兴的中华民族,我们行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汲取礼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传承和发扬礼仪之邦的美誉,营造一个美好的社会环境,纯化的社会风气和塑造良好的公民素质是值得我们身体力行的。

1.和谐社会的基础

中国的礼文化是一种和谐文化。礼文化注重社会中的共生意识、秩序意识,强调人与社会的依存关系,主张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良性互动,主张个人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自觉地担负社会责任,遵守共同的行为准则[2]。《论语·学而》曰:“礼之用。和为贵。”这句话概括了礼的基本价值追求——贵和,即崇尚、注重和追求和谐。和谐不论在中国古代还是现代,都是社会管理的终极价值追求。和谐社会应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表现在人与人之间是公平诚信的、友爱互敬的,表现在人与自然之间是安定有序的、和睦共处的。目前,尚有诸多因素造成社会的不和谐,由于人们接受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文化水平的不同,在对待事特的态度和认识层次上存在差异,因而造成人与人不和谐、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人际关系不和谐、道德滑坡、法纪松弛造成的社会秩序不和谐;人的物欲膨涨对自然的无穷掠夺,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的自然环境的不和谐等等。消除这些不和谐的因素,构建和谐社会,除了依靠政治、经济、法纪制约和教育引导外,礼仪的规范和约束作用亦不容忽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精神要求日益发展,人人都在寻求一种充满友爱、真诚、理解、互助的温馨和谐的生存环境,寻求充满文明与友善,真诚与安宁的空间,反映了人与人的和谐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孔子在《礼记·中庸》指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种“中”与“和”的思想,旨在通过礼来节制人的“过”与“不及”,用礼治来规范和约束行为方式,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2.立国精神要素之源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礼仪学专家,他把礼作为治国安邦的基础。他主张“为国以礼”、“克己复礼”,并倡导人们“约之以礼”,做“文质彬彬”的君子。管仲则把礼看作人生的指导思想和维持国运的支柱。他说:“礼仪廉耻,国之四维”。随着社会越进步,人们的精神生活就越丰富,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就会越旺盛,文化在国家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就越重要,文化的“软约束”功能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就越大。比如经济信誉这种文化因素,良好的经济信誉能够提升一个经济体的美誉度和竞争力,而信誉缺失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尤其是当这个经济体开始对外产生影响,并越来越频繁地与其他经济体发生交流和竞争时,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作用就会越来越明显。因此,“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国目前的战略决策。加大“软实力”的建设,不但可以在纯化社会风气、树立民族形象等方面发挥作用,还可以为经济、政治、外交的发展助力。21世纪是各国软实力较量的时代。韩国人用电视剧《大长今》在全世界树立起了良好的民族形象,还趁机把《大长今》中的扇子、服饰、食品等长今文化系列产品推销到了亚洲各国,赚得盆满钵满。礼仪既树立了韩民族形象又拉动了经济。今天,我们也开始在全世界建设孔子学院,传播孔子的文化和思想,孔子成为我国政府输出文化进行软实力展示的最便利的文化符号。这说明我们不仅仅满足于一个经济大国的国际形象,而且在致力于营造文化大国或者说价值大国的形象,以吸引更多的外资和促进国际间的文化、贸易往来,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

3.文明行为的标尺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文化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美称,因而“礼仪”一词,很早就被作为典章制度和道德教化使用。礼仪作为一定的章法,成为人们有章可循、可以自觉学习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实现社会交往各方的互相尊重,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睦。荀子说:“礼者,人道之极也。”把礼看作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最高理想,把识礼、循礼与否作为衡量人的贤愚、修养的尺度。孟子曾说:“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3]礼的良性循环借助这样的机制而得以生生不已。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可见礼仪既体现了人类社会不断摆脱愚昧、野蛮、落后,促使整个社会进化的程度,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与进步、开化与兴旺的标志。今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物质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社会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礼仪倍加推崇。[4]注重文明修养,讲究礼仪,让我们每个现代人都成为礼仪的载体、文明的化身。

4.修身践行之本

孔子曾说:“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礼仪虽然对个人有较强的约束力,但它永远是一封“介绍信”,能有效地展现施礼者的教养、风度和魅力,体现一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德行修养属于内在的东西,它本身不能被直接感知,而是要通过礼仪等行为表现出来,也可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是人心灵美的外在体现。礼的精神是修身的重要内涵,礼的形象是践行的外部表现。礼仪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境界。因此,修身践行还需内省自律,儒家认为,只有内心有德行,外在规范言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礼。孔子教导学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5]在孔子看来,凡是不符合礼仪规范的都是不可以做的,人的一切行为举止都要符合礼仪规范,处处守礼行礼,方可成性,养成有彬彬有礼、温文而雅的德行和风度。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内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礼仪更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得体的礼仪,可使个人生活充满自信、友爱和欢乐,使民族精神焕发出青春魅力。在对外交往中,仪态大方、彬彬有礼,举止庄重、不卑不亢,可以表现我们泱泱大国的国民精神风貌,也成为我们扩大开放、增进友谊、促成合作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礼仪修养,不仅是现代文明人必备的基本素质,而且是社会交往和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中国,在国际化的今天,中国要想在世界舞台上受到更多人的青睐和关注,塑造和谐文明的国家社会形象是根本,而传承礼仪,倡导礼仪,运用礼仪是最重要的因素。人们需要礼仪,社会呼唤礼仪。“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1]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荀子新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彭 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孟 轲.孟子·滕文公: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蒋璟萍.和谐社会视野的公民礼仪素质教育[J].河南社会科学,2009(3):176-178.

[5]朱 熹.论语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陈澔注.礼记集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责任编辑:卫 华

On the TraditionalM ean ing and Contemporary Value of Etiquette

CHEN Lian

(College of Continuing Education,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uzhou,Hunan,412008,China)

W ith the revival of etiquette,it is vital that we reexamine its values and significance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This notion is quite consistentwith the values of the modern Chinese society.Therefore,the inheritance and popularizing of this notion can well be the foundation on which we build our harmonious society.It is also the source of our natural character,the standard of our behavior,and the root of self-cultivation.Finally, this ancient conceptwill do its due part in forging a modern civilization.

etiquette;traditionalmeaning;harmonious society

G03

A

1674-117X(2010)04-0081-03

2010-05-12

陈 联(1967-),女,重庆人,湖南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与礼仪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礼仪孔子文明
请文明演绎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漫说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
筷子礼仪
礼仪篇(下)
文明歌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