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勤禹, 魏德志, 霍春涛
(1. 中国海洋大学 社会科学部, 山东 青岛 266100; 2. 中国海洋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山东 青岛 266100)
近年来我国海洋旅游变迁述论
蔡勤禹1, 魏德志2, 霍春涛1
(1. 中国海洋大学 社会科学部, 山东 青岛 266100; 2. 中国海洋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山东 青岛 266100)
以实证研究方法, 梳理了近年来我国海洋旅游在旅游空间和旅游方式两方面的变迁。在海洋旅游空间变化中, 呈现出从海滨游发展到海上游, 进一步延伸到海底游的立体发展演变格局。在海洋旅游方式上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参与性强的特点, 并出现以放松身心、陶冶情操的休闲化旅游趋势。引发海洋旅游变化的原因首先来自于人均收入增长, 为人们出游提供了物质基础; 闲暇时间增加为人们出游提供了时间保证; 旅游休闲观念的变化使人们将旅游作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交通等旅游设施的建设使旅游更加便捷而舒适; 海洋多层次开发使海洋旅游有了更丰富内容, 为人们出游提供了更多选择。
滨海地区; 海洋旅游; 旅游休闲; 社会变迁
旅游按地域划分, 可以分为陆地旅游和海洋旅游。海洋旅游是指人们以海洋旅游资源为基础, 以海洋旅游设施为依托, 到滨海地区、海洋、海岛进行放松身心活动总称。海洋旅游作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既是海洋开发到一定阶段产物, 也是社会变迁缩影。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海洋旅游空间与方式的变迁, 并分析影响休闲变化的原因, 以便主动地把握海洋旅游发展规律, 更好地推进海洋旅游业发展。
海洋的开发和利用, 使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越来越密切, 其中海洋旅游的变化就反映了海洋开发和利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在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人们海洋旅游观念和休闲方式也随之变化, 传统的海上观光、海水洗浴等旅游方式在延续同时, 多元化、个性化、参与性强的海洋旅游方式日渐突出。纵观我国海洋旅游空间变化, 呈现出从海滨到海上再到海底立体发展的演变格局。目前学术界大多从海岸带旅游和海岛旅游角度来区分海洋旅游, 对海洋旅游在空间上的纵深变化尚无系统梳理和总结,对空间变化引起的旅游内容和方式的变化也缺乏恰当的归纳, 本文希望在此有所突破, 以促进人文海洋研究的深化。
1.1 海滨旅游
本文所述的海滨是指海岸带地区, 包括海滨浴场、海滩、沿海渔村和沿海城镇等近海陆地区域。海滨空气清新舒适, 沙滩柔软细润, 大海一望无际,为人们调节身心、休息疗养, 提供了绝佳空间。因而,海滨旅游一直成为人们旅游的主要形式。不过,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旅游休闲观念的变化, 海滨旅游由过去单一的洗海澡、日光浴等旅游方式向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日趋多样的方向发展, 如体验海洋民俗和海洋文化等新兴旅游休闲方式开始进入人们生活。
海陆的差异、不同海域地理环境的差异, 使得各地的渔家习俗千姿百态, 这种差异性成为近年来陆上居民前往观光体验的主要动因, 成为海洋旅游新项目的资源。体验海洋民俗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既有渔家习俗的体验, 包括体验渔村渔民的风俗习惯、观看海神信仰仪式、品尝渔家宴、体味饮食文化等, 又有参与渔俗节庆活动。“吃住在渔家、游乐在海上”。沿海很多地区利用自身的独特优势发展出各具特色的“渔家乐”旅游项目, 如舟山嵊泗列岛的“渔家乐”、岱山县的“渔乡风情游”、洞头县的“渔家乐民俗风情节”等, 在当地已具有相当影响。以开展“渔家乐”旅游项目较早的山东长岛县为例。该县历来把养殖业作为第一主导产业, 曾以栉孔扇贝产量占全国 75%而名声大振。1996年后, 该县扇贝生产连年遭灾, 经济收入锐减。1999年, 该县王家沟村渔民率先尝试了“渔家乐”旅游项目, 把游客请到渔民家里, 吃渔家饭, 睡渔家炕, 体验渔家生活。这一体验渔家风俗和民风的旅游项目, 当年就吸引游客3 000余人[1]。这一带有浓郁海岛民俗特色的“渔家乐”旅游项目, 如今已经成为长岛县特色旅游项目, 也大受休闲度假式旅游者的青睐。仅有5万人口的长岛县,在每年夏季每天接待游客数量达1万人以上[1]。如今,长岛县在该岛北部的王家沟村建设了长岛民俗文化村和长岛休闲度假村。长岛民俗文化村以渔民文化特色为主题, 集住宿、饮食、自助捕捞、海上作业、海产品加工、民俗婚礼、民俗演出为一体, 以体验北方渔家生活及渔民出海捕捞、归来合家团聚之乐[2]。浙江省嵊泗县近年来不断提升“渔家乐”品牌, 确定了“以渔养鱼、以渔促游”的经营理念, 以“住渔家、吃渔家, 当一天渔民”为主题, 实施休闲渔业拉动旅游经济发展战略, 打造海岛经济新亮点[3]。 “渔家乐”的兴起, 反映了海洋旅游的新趋向, 满足了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 是海洋旅游的精神与文化会餐。
“海洋文化是在人与海洋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海洋文化有其特殊的魅力,它的开放性、外向性、求新性等是人类文化的一个个闪亮的发光点, 它与传统的内陆文化有着本质的差别, 游客体验海洋文化,会被其异质的内涵所深深吸引。”[4]体验海洋文化、陶冶精神情操成为现代人海洋旅游的又一新方式,沿海地区通过举办海洋文化活动, 满足人们这种旅游趋向。如青岛国际海洋节、中国海南岛欢乐节、舟山休渔节、沈家门渔港民俗大会、象山县“中国开渔节”、舟山国际沙雕节、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红岛“蛤蜊节”、田横“祭海节”、青岛天后宫庙会、徐福东渡祭海活动等, 既体现民俗性、休闲性和群众性,也使游人体味海洋文化。在这些以节日为主题的海洋文化中, 既有悠久历史的海洋节庆, 如具有500余年历史的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的渔村祭海活动——青岛即墨田横祭海民俗文化节, 在每年3月份举行, 在祭海节期间, 吸引游客数万人[5]。也有新设的海洋节日, 如红岛“蛤蜊节”。“蛤蜊节”期间, 除品尝鲜味十足的蛤蜊外, 还结合着其他海洋活动, 如拔笼子比赛、垂钓比赛、趣味赶海比赛, 让游客在赶海、拾贝、追沙戏浪、观海鸥翔集、品渔家盛宴、体验渔家生活的同时, 品尝炒蛤蜊、煮蛤蜊、桑拿蛤蜊等一些具备红岛特色的蛤蜊宴, 使游客大饱眼福口福[5]。在一些地方还出现与世界“联姻”的海洋节日, 如舟山市自1999年以来, 与世界沙雕协会和荷兰INAXI公司合作, 在有“碧海金沙”之称的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朱家尖南沙海滩, 举办不同主题的国际沙雕节, 使沙雕这门当今世界十分时尚的大地艺术走进中国。“舟山也因之成为全国沙雕的开拓者。舟山市‘点沙成金’, 不但丰富了中国旅游产品的种类, 而且已经成为我国海洋旅游的精品产品。”[1]
海滨旅游作为一种生活形态, 已经构成现代人休闲的组成部分。在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头顶蓝天、面临碧海、耳听涛声、脚踩柔沙之时, 追求旅游的文化内涵和休闲情调成为海滨游的发展趋势, 这是海滨旅游近年变化的一个新特点。
1.2 海上旅游
海上旅游就是人们离开海岸带走进大海的一种旅游方式, 它是现代科技发展结果, 是人们在休闲方式上追求挑战性的表现, 也是海洋开发和利用的深化。海上旅游是从海上运动演变而来, 诸如冲浪、帆船运动、滑水、摩托艇比赛等, 作为海上运动项目,以其亲海、冒险、刺激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帆船运动是一项集竞技、娱乐、观赏、探险于一体的体育休闲运动方式, 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参与性。帆船运动在我国起源于20世纪初[6], 不过, 由于帆船运动花费大, 人才缺, 一直未发展成群众性娱乐项目。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增强和人们生活富裕, 参与这一运动的条件日益具备, 而第29届奥运会在中国的举办, 更推动了帆船运动的普及。青岛、上海等城市帆船俱乐部次第兴建, 帆船运动开始兴盛。青岛市作为第29届奥运会协办城市,在打造“帆船之都”过程中, 就不仅仅将帆船作为一项体育运动, 而努力使其变为大众化的休闲项目。为此, 青岛市近些年做了大量工作, 大力普及帆船知识, 推动群众性帆船运动蓬勃发展, 将帆船运动纳入青岛全民健身运动体系; 全面实施“欢迎来航海”全民帆船普及计划, 2010年全市参加帆船运动培训和体验的人数达5万人, 到2015年将实现30万人参加全民帆船体验培训的目标, 推动帆船运动成为全市全民健身的重点特色活动; 在 2006年成功开展“千帆竞发”帆船运动进校园活动基础上, 建立帆船特色学校40所, 建立100个“青少年帆船俱乐部”,形成海上1 000艘以上的帆船活动规模; 加快帆船基础设施规划建设, 市区滨海一线、沿海各区(市)公益性帆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投入, 逐步形成以帆船健身休闲业、帆船竞赛表演业、帆船体育会展业和帆船制造业为重点, 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帆船产业体系[7]。上述措施, 对于帆船旅游休闲业的发展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举措。对此, 首批参加2010年青岛市“欢迎来航海”全民帆船运动普及活动的青岛公交集团电车公司党委书记管恩军表示, 目前该公司已成立了职工帆船代表队, 帆船运动也成为职工业余休闲的新项目[8]。
与追求刺激的海洋旅游体育不同的休闲海钓则是另一种休闲娱乐新时尚。海钓是区别于河钓、塘钓的一种独特的垂钓方式, 是一种重要的休闲方式和竞技项目, 素有“海上高尔夫之称”。沿海一些地方将此作为朝阳产业来培育, 如辽宁唯一海岛县——长海县, 围绕“生态海岛”、“绿色海鲜”、“蓝色海洋”三大主题, 着力把长海打造成整个东北地区独具特色的观光、休闲、度假、疗养基地和国家级海钓基地[3]。浙江嵊泗县在全方位展示嵊泗渔文化内涵同时,以国内独一无二的海钓资源和优良的海钓环境, 确定以发展海钓产业作为休闲旅游新亮点, 提出经常性组织一些有影响的海钓比赛, 构建一座座别具特色的海钓主题公园, 成立海钓俱乐部, 使海钓真正成为海上高尔夫[3]。山东长岛县在王家沟修建休闲度假村, 推出海上垂钓等特色旅游项目。海洋垂钓的兴起, 既可以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直面自我的乐趣, 又可以在更深层次唤起人们对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的保护意识。
游艇俱乐部是现代海上休闲的典型表现。20世纪50年代开始, 随着世界经济的普遍发展和游艇技术的进步, 游艇拥有者日渐增多, 游艇活动得以广泛开展, 游艇俱乐部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档休闲消费项目。进入21世纪, 我国游艇消费需求快速增长, 全国沿海城市和东部发达城市至2010年5月已自发成立了55家游艇俱乐部[9]。其中既有运动娱乐型的游艇俱乐部, 为游客提供水上训练活动、结婚周年、fashion show、同学餐会、生日Party、套装旅游、朋友聚会等; 也有休闲型游艇俱乐部, 为家庭度假、聚会、垂钓休闲等提供服务; 还有商务型游艇俱乐部, 满足社会中上层商务、会议、谈判、高层聚会、小型派对等需要。2010年3月18日, 全国游艇俱乐部协作联盟在海口成立, 有效地推动方兴未艾的游艇休闲业规范有序健康发展[10]。
可见, 随着现代人休闲旅游观念的变化, 人们不再简单停留于海边洗澡、弄潮、晒太阳, 逐渐将专业运动员比赛项目, 变为大众化旅游休闲项目。海上旅游以其亲近自然、远离尘嚣、崇尚历险, 从而在休闲旅游活动中实现超越自我的目的, 成为未来海洋旅游的发展方向。
1.3 海底旅游
社会变革和技术的进步, 使人们对海洋的开发日趋深化, 对海洋的利用日趋多样, 走进大洋深处,触摸和感受神秘的大海已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如今, 人们可以通过休闲潜水和水下观光等海底活动来达到这一目的。
休闲潜水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 它是融游泳和潜水于一体, 在水下进行观赏、娱乐以及旅游为一体的综合休闲项目。近年由于潜水器材的进步, 带动潜水运动蓬勃发展, 投身于潜水运动的人也越来越多。我国主要在海南岛等地开展潜水观光旅游, 将潜水运动进一步拓展为旅游休闲项目[11]。海南具有得天独厚的潜水条件, 尤其是西沙群岛、亚龙湾和三亚湾等处海水清澈, 水下能见度好, 被国际潜水专家认为是南太平洋最适宜潜水的旅游胜地之一。海南主要潜水点有亚龙湾、大东海、西沙群岛、石梅湾、万泉河出海口、铜鼓岭海滨等处海域。目前, 海南开发的海底旅游有潜艇观光、半潜观光、水肺潜水、浮潜等项目。其中, 浮潜需要游客在教练人员的带领下, 背上氧气瓶, 穿上潜水服, 戴上潜水镜, 套上蛙鞋, 在能见度8 m以上的海底, 成为一位海底使者,欣赏五颜六色的海底珊瑚、热带鱼以及种类繁多的贝类和海底植物, 同鱼贝共舞, 在轻松自如地打开神秘海底之窗时, 身心得到极大愉悦。与休闲潜水同样刚刚兴起的海洋旅游方式——水下观光潜艇, 它同样能够带来轻松。目前中国惟一的一艘水下全潜式观光潜艇, 落户于海南三亚。潜艇能到达潜水观光无法到达的地方, 体验潜水也无法感受到的奇异景观, 遨游绚丽多彩的20 m海底世界, 使人仿佛置身于珊瑚及千百种海洋鱼类之中。南海海底游以其趣味性、刺激性、娱乐性为游人所喜爱。
由于海底世界神秘, 成为近年来游人探奇的热点。在一些水质无法达到潜水条件的沿海城市, 通过模拟海底世界, 使游人恍如置身海中, 以达到潜水游的效果, 这就是 10多年来在中国兴起的“海底世界”建造热。自 1995年大连圣亚海洋世界建造以来,至今在中国已出现了青岛海底世界、上海海底世界、天津海底世界、杭州海底世界、南京海底世界、北京海底世界、长沙海底世界等多个以“海底世界”为招牌的旅游项目。例如, 青岛海底世界于2003年建成,每年吸引上百万游客, 是“山东十大魅力景点”。青岛海底世界开凿了82.4 m长的海底隧道, 游客可以在隧道中尽情享受海洋深处的美景, 体验蓝色海洋的梦幻。海底隧道所在的大水体共3 000 t余海水, 饲养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上千种数万尾活体海洋生物,其中不乏珍稀的种类[12]。当游客漫步在海底隧道中,可以欣赏到数种鲨鱼自由自在的游弋; 各种洄游性的鱼类成群结队地在礁石间穿行; 石斑鱼、裸胸鳝等躲在岩洞中静候猎物的到来; 大海龟憨态可掬, 时常浮出水面。在海底世界, 游人会感到与海洋之间从未有过的亲近, 可以体会到人海一体的美妙和亲切。
综上所述, 海洋旅游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 人们最初在海滨享受阳光沙滩、弄海玩沙, 观赏潮涨潮落; 后发展到走进大海, 在大海中搏击风浪, 乘帆漂游, 坐艇看浪; 再发展到深入海底, 窥探大海的神奇和美丽。海洋旅游空间和旅游方式的变化, 是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 其变迁动因是诸种因素合力作用结果。
海洋旅游作为一种非基本生存需求, 属于享受性消费支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变迁, 激发了包括旅游休闲在内的享受型消费活动的欲望。因而, 探讨我国海洋旅游变迁原因, 不仅可以更好地把握海洋旅游发展趋向, 也可以更深刻地把握我国居民生活方式变化和现代生活变迁。
2.1 人均收入增长
推动海洋旅游变迁的首要因素是人均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在我国改革开放前, 限于国内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旅游属于奢侈消费, 旅游在一段时期内还被当做资产阶级腐朽生活方式而遭到批判。这一阶段, 旅游者人数不多, 海洋旅游者多为从事商务、公务、会议及探亲访友者, 人数少, 规模小[13]。随着改革开放推行, 经济快速发展, 人们收入水平稳步提高。据有关资料统计, 1978年到2008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加到15 781元,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从134元增加到4 761元。2008年,我国人均GDP达到3 266美元, 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7.9%和43.7%[14,15]。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小康社会, 人们收入提高和可支配收入增加, 为旅游休闲提供了物质基础。近年到沿海城市旅游人数逐年增长, 证明了海洋旅游成为人们休闲消费的需求。根据国家海洋局公布的数字, 沿海城市国内旅游人数在2004年为38 574万人, 2005年增长到50 717万人, 2006年达51 423万人。沿海旅游业增加值2004年为1 522亿元, 2005年为2 010.6亿元,2006年为2 619.6亿元, 2007年增长到3 225.8亿元[16]。滨海旅游业收入占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比例 2004年的26.2%[2], 2005年为29.7%[3], 2006年为25.6%[5]。另据北京 IMI市场信息研究所和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对全国10个城市居民2004年旅游情况调查, 有9个城市 40%左右的被访者最近一年都有外出旅游的经历, 外出旅游的地区主要是中国境内[17]。在温饱问题已经解决的基础上, 以亲近大海、融会自然的海洋旅游, 成为人们精神需求的一部分,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海洋旅游享受休闲时光, 达到放松身心、陶冶情操的目的。
2.2 闲暇时间增多
可自由支配时间增多是推动海洋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量。休闲活动的两大前提是闲暇时间和可支配收入[18]。根据一项对全国10个城市居民2004年旅游情况调查, 人们旅游时间主要集中在暑假、黄金周和周末。少部分被访者出游时间不固定, 另外, 也有一些被访者提到利用年假和休假时间旅游[17]。这一调查说明了闲暇时间的增多对于人们出游的影响。的确, 改革开放以后, 人们逐步从计划经济时代高度集中、高度计划的管理体制下解放出来, 人们对个人自由和个人时间的支配权大大增加, 这就为出游提供了可能。另外, 就业结构多元化、工作形式多样化、生活需求多模式化使得“弹性时间工作制”成为更多人的选择。目前, 整体上我国公众普遍享有的国家法定假日为全年114天。其中, 一些群体的闲暇时间拥有量则更多, 比如学生和教师的寒暑假, 国家公务人员以及外资企业管理人员享有“带薪休假”,以及还有成千上万退休人员赋闲在家。适应人们旅游休闲要求, 国家不断调整人们休假时间, 自 1995年实行5天工作制以后, “一直到1999年实行10天国定假日的规定, 以及政府所作的对假期进行行政调换的措施, 从而形成每年 52个周末双休日为主的,以春节、“五一”劳动节、国庆节等三大黄金周为辅的休闲时间分布格局, 有力地保证了我国人民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发展自我的休闲活动。”[19]每年黄金周,全国有几千万出游, 成为人们旅游的主要时间段,尽管这种集中休假带来了交通和其他方面压力, 却是旅游休闲时间变革过程中一个重要探索阶段。2008年1月1日新的休假制度正式实施, 长假时间缩短, 传统节假日增多, 促发短途休闲旅游热。国家旅游政策的调整给人们提供的更多出游时间, 而沿海地区相应出台一些政策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进一步拉动了海洋旅游业发展。
2.3 旅游休闲观念变化
休闲动机、支付能力和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是旅游休闲需求得以实现的三个基本条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可自由支配时间增加的同时,人们的旅游休闲观念也发生了改变。现代人的生活工作理念, 就是不但要勤奋工作, 而且要享受生活。人们对于休闲的认识已不再停留于“小资情调”、“不思进取”之类的贬义, 而是把休闲当作是“全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所共同拥有的一个普遍的人文文化现象”, “它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阶段的产物, 是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高低的标志, 是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 是社会全体成员的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 是与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领域。”[20]在这种观念影响下, 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层次发生了变化, 不只是追求对物质的占有, 更注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从最初不懂休闲, 到集中盲目出游, 再到理性选择健身、团聚等休闲方式。即使是休闲旅游, 也不再是走马观花式的集体观光, 而是更多追求个性化的海洋休闲体育、渔家乐、体验海洋民俗文化等更深层次的休闲方式。人们旅游方式多样化, 不仅折射出人们休闲理念的日渐成熟, 也反映了人们对健康幸福高层次生活理解的日趋多元化。一项对全国10个城市的调查也验证了上述结论, “居民出游更注重健康、兴趣、个性。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开始把愉悦心灵的深度体验和休闲作为旅游的主要目的”, “相比以往走马观花式的‘白天看庙, 晚上睡觉’, 今天的消费者对目的地的选择更加健康和个性。”[17]
2.4 旅游交通配套设施改进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逐步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增长点。沿海各地在努力为把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过程中, 在交通等相关的配套设施方面进行了较大投入, 旅游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在交通方面, 滨海城市大都建立起与全国内陆城市较为便利的航空网络; 铁路设施日趋完善, “夕发朝至”列车开通适应了人们出游的需要; 高速列车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沿海城市交通格局, 提升了沿海地区休闲度假胜地的角色; 高速公路四通八达, 出行更为快捷; 私家车迅速增加, 自驾游成为一种新时尚。同时, 与旅游相关配套设施也获得较大发展。2004年, 沿海城市星级旅游饭店为2 318家, 床位数564 605张; 沿海地区旅行社7 706家, 其中国内旅行社7 036家, 国际旅行社670家[21]。到2007年, 星级饭店数增加到2 764家, 床位数713 230张, 旅行社增加到9 615家,其中国内旅行社8 811家, 国际旅行社804家[16]。在滨海旅游热点城市之一的青岛, 2001年末, 旅行社只有231家, 星级饭店71家[22]。到2008年末, 全市旅行社发展到355家, 星级饭店157家[23]。2010年, 已有包括远洋喜来登等28个高星级酒店在建, 已云集了洲际、喜达屋等全球10个国际知名酒店集团旗下的17个品牌酒店[24]。沿海各地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使得人们感知的地理空间范围获得了较大的延伸和扩大, 人们可以外出旅行, 使用更广大空间内的资源。”[25]
2.5 海洋多层次开发海洋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对海洋的多层次开发。根据“十一五”我国滨海旅游业发展规划, 滨海旅游业将“集中力量发展海岛海滨度假旅游、滨海观光旅游和涉海专项旅游, 培育滨海巡游旅游产品”。根据这一规划, 我国近年在海洋观光旅游产品、度假旅游产品和涉海专项旅游产品方面进行了重点开发[2]。在海洋观光旅游产品方面, 积极培育和发展涉海地质与考古观光旅游产品, 如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漳州滨海火山地质公园、宁波花岙石林等, 都是近年开发的涉海旅游景点。在度假旅游产品方面, 集中力量抓好热带亚热带海岛海滨度假地的建设, 如2010年国家将海南岛打造成国际旅游岛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极大地推动了海岛旅游的开发。滨海生态度假旅游产品在各地蔚然兴起, 如海口热带海洋世界、青岛的石老人观光园、深圳马峦山自然生态旅游景观区等一大批海滨生态旅游区建成。滨海旅游度假区也自南到北形成“链条”, 如海南岛的琼州海峡、三亚亚龙湾, 青岛的石老人、凤凰岛、琅琊台、田横岛, 大连的旅顺、金石滩、仙浴湾、星海湾、付家庄、小平岛、金海岸等旅游度假区, 已经建成或即将投入使用。在涉海专项旅游产品方面, 大力发展和培育巡游旅游产品, 如青岛、大连等沿海城市加强与国际上各游船公司的合作, 使国际豪华游轮停靠次数增多,
并积极建设国际游轮停靠港; 各地努力试办近海游轮, 形成沿海若干城市通过近海游轮方式联动的格局。海洋的多层次开发, 使海洋旅游产品日趋多样化,
为人们出游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我国海洋旅游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呈现出变化加快之势, 在海洋旅游方式上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参与性强的特点; 海洋旅游呈现出以放松身心、陶冶情操的休闲化趋势; 在海洋旅游空间的变化上,呈现出从海滨游发展到海上游, 进一步延伸到海底游的立体发展演变格局; 在海洋旅游产品上呈现出观光游、休闲游、生态游、文化游等多类型、多样性的特点。引发海洋旅游变化的原因首先来自于经济发展人均收入增长, 为出游提供了物质基础; 闲暇时间增加为人们出游提供了时间保证; 旅游休闲观念的变化使人们将旅游作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交通等旅游设施的建设使旅游更加便捷而舒适; 海洋多层次开发使海洋旅游有了更丰富内容, 为人们出游提供了更多选择。
[1] 中国海洋年鉴编纂委员会. 2003中国海洋年鉴[M].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04. 136.
[2] 中国海洋年鉴编纂委员会. 2006中国海洋年鉴[M].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06. 112-116, 84.
[3] 中国海洋年鉴编纂委员会. 2007中国海洋年鉴[M].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07. 135-138.
[4] 王春艳, 王月. 海洋休闲旅游研究初探[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3: 91.
[5] 中国海洋年鉴编纂委员会. 2005中国海洋年鉴[M].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06. 254, 108.
[6] 祝在时, 于新华. 青岛帆船运动百年史话[M]. 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8. 15.
[7] 宋学春, 乔丕亮. 青岛加快打造“帆船之都”战略进程[EB/OL]. 人民网, 2010-04-30.
[8] 徐美中. 今年五万人体验帆船[N]. 青岛晚报,2010-06-26(2).
[9] 祝勇, 姚虹, 李孔莹, 等. 全国游艇俱乐部协作联盟海口成立[N]. 海口晚报, 2010-03-19(4A).
[10] 文刚, 李冰. 全国游艇俱乐部协作联盟在海口成立[EB/OL]. 南海网, 2010-03-19.
[11] 李隆华, 俞树彪. 海洋旅游学导论[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49.
[12] 青岛海底世界网站. 海底世界概况[EB/OL].http://www.qdunderwaterworld.com/about.php?cat=41,2010-03-19.
[13] 中国海洋志编纂委员会. 中国海洋志[M]. 郑州: 大象出版社, 2003. 675.
[14]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 理论热点面对面 2007[M].北京: 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007. 118.
[15]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 理论热点面对面 2009[M].北京: 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009. 4.
[16] 国家海洋局. 2008中国海洋统计年鉴[M].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09.1,77, 51, 100-101.
[17] 黄 民. 2005—2006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年鉴[M].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 280-281, 288.
[18] 孙海植, 安永冕, 曹明焕, 等. 休闲学[M]. 朴松爱.李仲广, 译. 大连: 东北财经人学出版社, 2005. 70.
[19] 楼嘉军. 休闲新论[M]. 上海: 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5.105-106.
[20] 于光远, 马慧娣. 休闲·游戏·麻将[M].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 12.
[21] 国家海洋局. 2005中国海洋统计年鉴[M].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05. 146-147.
[22] 青岛年鉴编纂委员会. 2002青岛年鉴[M]. 北京: 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2. 250.
[23] 青岛年鉴编纂委员会. 2009青岛年鉴[M]. 青岛: 青岛年鉴社, 2009. 320.
[24] 傅军. 旅游大项目呈现五大亮点[N]. 青岛日报,2010-07-03(2).
[25] 史蒂芬·威廉姆斯. 旅游休闲[M]. 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5. 10.
Received: Jul., 12, 2010
Key words:coastal area ;ocean tourism;leisure touring; social change
Abstract:We summarized the spatial and style changes of China’s ocean tourism in recent years by using the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 Ocean tourism in China had evolved from beach to ocean cruise, and then to ocean bottom. Style changes had been characterized by diversity, individuality, high participative in exploring new ocean traveling routes, and more focuses on entertaining, relaxing of body and mind relaxing, and spirituality. The reasons that had caused the changing of ocean tourism may come from the following: 1) increasing per capital income provides a material basis for traveling; 2) the growing availability of leisure time; 3) change of concept of leisure tourism makes people consider the traveling as part of life; 4) the construction of traveling facilities makes traveling more convenient and comfortable; and 5)sea multi-level explorations enrich the content of ocean tourism and offer more choices for people.
(本文编辑:刘珊珊)
Changes of China’s ocean tourism in recent years
CAI Qin-yu1, WEI De-zhi2, HUO Chun-tao1
(1. Social Science Department,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China; 2.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Mass Media,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266100, China)
F592; K928.44
A
1000-3096(2010)11-0072-06
2010-07-12;
2010-08-1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近代以来海洋开发与沿海城市社会变迁研究”(07JA840024); 中宣部项目“近代海洋开发与沿海社会变迁研究”(2007年)
蔡勤禹(1966-), 男, 河北邯郸人, 教授, 博士, 从事现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研究, 电话0532-66787145, E-mail: qdcqy06@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