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的境界与哲理浅议

2010-04-07 17:53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境界设计师情感

张 文

(华东交通大学 艺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古今学者有关境界之论颇多,或谈诗词书画,或论养性修身,或言人生哲理。“境”或“境界”原意指地理上的疆域,最早见于西汉,如刘向《新序◦杂事》“守封疆,谨境界”。自唐朝始,“境界”被引申用来表示格调、层次、造诣等内涵,并逐步成为中国文化中概括抽象艺术形式的典型概念,普遍见于文学、书画、建筑等诸多门类的艺术评论。如唐代王昌龄在评论诗歌时提出“诗有三境”,成为后世诗歌审美的重要标尺。

李砚祖先生这样阐述“境界”的内涵:“它是中国艺术陈述话语中表示艺术所能达到的一种高度,也是中国艺术不同于西方艺术的一种哲学性、审美性的本质要素,是高悬在艺术家心中的明镜和明灯,是中国艺术精神和文化本性的高度凝炼、聚集和本质化。”[1]

“境界”是一种在深入认识基础上所提炼出的高度,一种高屋建瓴的视角和对事物本质的思索。境界可比之登山,“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认识上达到更高层次的境界可以使人豁然开朗,展开一片新天地。在艺术的探索上达到较高的境界需要以长期的积累和磨砺为基础,正如必须经过曲折的阶梯才能到达风光无限的顶峰。而对境界的思辨则是悬起一盏“明灯”,可以使得在攀登的过程中明确方向。

1 设计的境界

宗白华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一文中提出人与世界关系的五层境界:(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穷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2]。作为实用型艺术,设计是人与世界哲学关系的具体体现,宗白华先生的境界论对思考设计艺术的发展方向与层次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根据马克思哲学的定位,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思想中反映的产物。设计艺术境界上的提升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设计艺术的发展阶段、服务对象、思想内涵来分析,可以将其分为四个递进的层次,即设计艺术的四层境界——小我之境、大我之境、情感之境、和谐之境。

1.1 设计的“小我之境”

从设计的发展历程而言,其较早经历的阶段是对奢华装饰的推崇,这种设计服务于社会上层权贵,彰显其地位,迎合其审美取向。如王受之所说:“以往几千年的设计发展,总有一个领导性的风格,如古典风格、罗马风格、中世纪风格、文艺复兴风格、巴洛克风格、帝制风格等等。之所以产生这种情况,原因是设计的主要支持人,设计的服务对象都是十分单一的。[3]”虽然设计的风格不断变换,但由于社会意识形态所限,较为狭隘的形式主义成为理所当然的选择。教会、富商、皇室阶层的喜好是设计的决定因素。此种设计,可谓“小我之境”的设计。

从设计的表达而言,设计师不同于纯粹的艺术家,现代设计的形式美必须有工艺、技术的承载,并且以市场为最终标尺。设计是一种实用化或者说是大众化的艺术,而不是自我表现的艺术[4]。西方学者称设计为“羁绊艺术”,如果说创意是可以在天空自由翱翔的风筝,在设计艺术中,这只风筝绝不能挣脱技术、市场等汇成的牵引丝线。脱离了对生产工艺的理解,对市场趋向的调研,立足于“小我之欲”的表达,凭空“创造”出的产品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难以具有生命力。

1.2 设计的“大我之境”

工业和技术的进步使设计渗透进每个普通家庭的住房、家居及出行,而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设计在技术层面的表现为标准化、规格化、批量化。穆特修斯说:“只有凭借标准化,造型艺术家才能够把握文明时代最重要的因素”。设计师在观念上也有了新的层次,受进步的社会思想影响,平等、秩序、服务于大众成为设计的目的。工业革命开创了人类用工业制造工艺代替手工技艺的新时代,这也是现代建筑区别于传统建筑的显著特征之一[5]。格罗佩斯提出“我的建筑要给德国工人阶级家庭带来每天起码6小时的日照”,拉斯姆说“我认为设计的任务首先是清除社会的混乱”,都是具有鲜明民主倾向的现代主义宣言[6]。

福特T型车是设计走向大众化的典型。当汽车还是少数富人奢侈品的时代,福特提出要“制造一辆为大众服务的汽车”。通过优化的标准化流水装配线、零部件的规格化改造等手段,T型车的生产成本降到了只有同时期汽车的十分之一。设计上的民主倾向使T型车真正走进了普通家庭,也使美国成为“车轮上的国度”。

包豪斯所强调的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同样是工业化背景下设计大众化趋向的鲜明体现。通过功能化的形式、直线为主的造型,包豪斯开创了成本低廉、适合批量生产的现代主义风格,并迅速风靡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技术的革新,观念的改变,设计从“小我”走向“大我”。

1.3 设计的“情感之境”

著名心理学家马洛斯以金字塔的形式描述人的五层需求:生存;安全;爱;尊重;自我实现。当设计处于强调批量化、功能化、大众化的阶段,设计师所关注的是产品对于基本使用功能的满足。即使包豪斯提出“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此时,针对人的设计也往往停留在生存和安全的需求层面。

但“人”自古就是非常注重情感体验的群体。在中国的传统器物中,最昂贵的一种是玉器。“黄金有价玉无价”,玉的价值常常难以用金钱衡量。究其原因,中国人认为,玉是有生命的,是可以和人进行交流的。黄金是财富的象征,而玉则是情感的载体,它的价值远在金银之上。

在经济和技术高速发展,人类创造出巨额物质财富的时代,快节奏的生活状态和摩天大楼、网络、个人信息终端等所带来的反而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情感对话的缺失,通过设计带来丰富的情感体验成为重要趋势。设计由较单纯的对使用功能的关注转变为关注人更高层次的需求——爱、尊重和自我实现。情感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设计在形式上打破了程式化的模式,走向多元化和符号化。

法国设计师菲利普.斯塔克所设计的拖鞋“swan”可以让我们体会到产品作为情感载体所展现出的形式之美。设计师用一只符号化的天鹅作为拖鞋造型的载体,柔和、轻盈的形式给予使用者舒适的情感体验,使产品的使用功能有了新层次的升华。

设计以人为目的,为人服务就必须研究设计与消费者心理的联系[7]。“情感之境”的设计是真正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方式,需要设计师“洞悉人性、洞察人心”,不但从生理层面,更在心理层面满足社会需求,完成自己的使命。

1.4 设计的“和谐之境”

“和”是东方文化的精髓,代表了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对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哲学思考。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和”是所展现的核心主题。

孔子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四字可以作为对于和谐境界的最好诠释。就设计而言,和谐并不意味着消除个性,而是在顺应自然、传承人文、包容融合、返本归真大境界下的多元化表现。符号语义、材料工艺、使用方式以至非物质理念等均是可用的传达方式。

很多大师的设计作品常常可以让人感受到一种灵动的生命力。建筑或产品不再是满足人类利益的附庸,而成为了一个个具有生命的精灵,似乎具备冥合自然的神秘力量。这些设计在后工业化的时代之所以被人仰视、推崇,正是人们在重新认识自然的伟大力量之后的惶恐,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再思索。正如我们在菲利普.斯塔克的“WW椅”中所看到的,作品的形态如一株铝制的植物,带着一种神秘的魅力安安静静的生长。座椅的使用功能在这里似乎已退居其次,更多的是设计师在用自己的方式向自然致敬。

莱特设计的流水别墅(falling water)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建筑之一。在人们把方正、封闭,以钢筋混凝土和玻璃幕墙为核心元素的建筑形式遍布城市街道时,莱特用他的有机设计理念向世界展现了人和自然契合的完美方式。别墅建造于匹兹堡郊区熊溪河畔的峭壁之上,背靠陡崖,人工搭建的悬挑平台和流水山石树木浑然一体,莱特自己把它描述为“山溪旁的一个峭壁的延伸”。在室内处理上,通过开敞错落的空间和天然山石的装饰使其充满天然野趣。流水别墅一扫现代主义建筑的冷漠之风,顺自然之势而为人性之居,充分体现了设计上返本归真的和谐境界。

中国传统制器强调“器”为“道”之所在,先秦典籍《易传》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一种相对于有形的“器”的无形的、抽象的、本质的精神观念。道指导器的形成、发展,而器又反过来用于载道[8]。古人所强调的“道”正是一种合乎规律,顺应自然的和谐诉求。

因对象单一、创造无广泛的社会和市场基础而有设计的“小我之境”;因民主理念、标准化和批量化而有设计的“大我之境”;因洞察人性、承载爱恶谐趣而有设计的“情感之境”;因天人冥合、返本归真而有设计的“和谐之境”。

2 设计境界之思考与启示

不同的解读角度与理解方式造就不同的设计境界观,但从本质上探究,设计之历程遵循事物发展的一般哲学规律——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设计在境界上有层次之分而无对错之别,设计在对自身的思辨中传承、裂变,在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升华,层次之间既有跨越递进又含交互共生,绝非割裂孤立。

小我之境风雅自赏,为满足个人之私欲;大我之境求物以致用,从功能层次探寻物与人之间的关系;情感之境追寻人性之真谛,借造物折射人之深层需求;和谐之境思索设计归宿,以智慧传达可持续之生命哲学。对一件成熟的设计作品来说,更多是兼具各层次之元素而重其一,不可能舍弃基础而徒求更高境界。例如,和谐境界的追求离不开功能、情感的铺垫,而“小我”的个性表达亦是设计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设计之四层境界虽取论自设计理念,但抽象其深意,兼及其它,也可以为设计师的成长历程、人格境界乃至设计之价值取向提供启示。初窥设计门径时,设计者往往注重创意和自我个性的表达,如对于高校设计专业学生来说,在基础设计阶段往往不会设置任何限制,新奇、富有创意和个性的方案会受到鼓励。但设计师的成长必须要突破小我的局限,不能仅沉浸于想象的自由发挥,而需要让创意取自于广泛的市场和社会需求,符合生产规范和成本要求,并最终为大众所用,接受社会的检验。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在作品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之外,还需要使自己的作品承载更多的内涵,以人为本是当前处于主流地位的设计价值取向,对心理、情感的关注是其核心。这需要设计师有一颗大爱之心,不局限于功利,把“人”作为设计的目的而非获取利益的手段。人生之于自然复归之于自然,人类已经逐步意识到不能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设计师作为造物者、创物者,更应该把自己置之于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中,用自己的作品传达对人与自然关系之思索,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和谐。对新一代设计师来说,和谐之境理应是所追求的大境界。

3 结语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对设计评价标准的转变,对设计本质和存在价值的探究从来没有停止过。设计境界观是从哲学视角上对设计内涵的一种阐释,通过对设计境界观的思考,可以帮助我们以设计的发展历程及内在要求为基础剖析设计的发展方向,也能使我们更进一步认识到,在这个时代中设计师所能承载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1]李砚祖.从功利到伦理——设计艺术的境界与哲学之道[J].文艺研究,2005(10):100-109.

[2]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151.

[3]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16.

[4]封永辉.谈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工作室制教学[J].美术观察,2009(10):219.

[5]秦佑国.中国建筑呼唤精致性设计[J].建筑学报,2008(1):20.

[6]朱铭,荆雷.设计史:下册[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5:399.

[7]熊兴福,舒余安,黄婉春.产品设计中心理学问题探讨[J].包装工程,2003(3):72.

[8]胡伟峰.中国古车功能特征探析[J].装饰,2008(4):33.

猜你喜欢
境界设计师情感
小小设计师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设计师访谈
情感
品“境界”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推荐一个设计师
慎独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