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瑞青
大学生创业动力不足及其教育对策论
——珠三角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林瑞青
珠三角高校大学生的创业动力极其不足,创业倾向不够理性;创业不仅未成为其内在诉求,亦未成为其就业的有效选择;而创业风险恐惧与创业经验匮乏则成为制约其创业行动的绊脚石。为此,高校应加大创业教育力度,架构合理的创业课程体系,并建构以校内创业孵化园为核心的创业实践体系,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培养其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从而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知识、经验和能力保障。
大学生;创业教育;调查分析;教育对策
人们对大学生创业的态度,乐观者有之,反对者亦不乏其人。大学生对创业也知之甚少,创业动力明显不足。对此,我们以珠三角高校为例展开调研,选取15所高校,发放问卷6300份,回收有效问卷5796份。本文拟在分析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提出有效的创业教育对策。
创业意愿高涨但动力不足。有85.41%的学生表示有考虑过创业,但仅不足10%的学生认为条件许可时毕业即创业,而多数大学生(45%)会先就业后有机会才创业,故已有创业体验的在校生不足2.29%。这说明大学生对创业多停留于口头而未能付诸行动,其创业动力极度不足。
创业诱因在外部影响而非内在诉求。有30.85%的学生表示创业梦想源于家庭影响,有17.36%的学生则受朋友影响,也有16.65%的学生受公众传媒影响,还有19.89%的学生是受地方创业文化影响,仅15.26%的学生认为实现人生价值是其创业动因。可见,创业尚未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内在诉求。
创业动机在积累财富而非就业。有47.47%的学生认为创业的首要目的是赚更多钱,也有23.37%的学生想以创业积累社会经验,还有20.44%的学生以创业实现人生价值,仅有8.72%的学生以创业实现就业。可见,物欲追求是大学生创业的最大动力,创业并非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选择,而是难以就业时的下策之选,这是大学生创业动力不足的主因之一。
普遍认为创业不是就业。仅4.66%的学生认为创业亦就业,而42.68%的学生认为创业是创造新岗位,31.43%的学生认为创业是获取高报酬的经济活动,12.59%的学生认为创业是创办新企业,还有8.46%的学生认为创业是冒险行为等。显然,大学生尚未认识到创业也是就业,而创业又与风险同在,故在对创业成功者投以羡慕之余却对创业避而远之。
心理素质和风险承受力是创业关键阻力。有89.25%的学生认为创业者应有良好心理素质和风险承受力,68.3%的学生认为应具备一定的创业知识和能力,64.5%的学生认为应具备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等创业精神,60%的学生认为人际交往、组织管理等很重要,还有44.5%的学生认为个人道德品质很关键。显然,是否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和风险承受力成为了大学生创业的关键阻力。
扎堆创业致使创业风险加大。大学生在选择创业区域时首选经济发达地区(37.04%),其次是家乡、珠三角和欠发达地区(依次占25.26%、23%和14.54%)。而从广东区域经济看,发达地区主要为珠三角,故大学生创业阵地出现明显的扎堆现象(累计超70%)。诚然,珠三角的发展机会远超欠发达地区,但扎堆创业却使创业者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创业风险随之加大。
创业不挑熟行只看市场。仅有14.3%的学生会选熟悉的行业来创业,而50.37%的学生将依市场需求来找创业机会,也有24.21%的学生会根据兴趣来创业,还有11.12%的学生会依专业选创业目标。不可否认,市场需求是创业机会的一个关键标准,但只关注市场需求而忽视对行业的熟悉度,无疑加大了创业风险,故其创业动能更加不足。
普遍害怕创业失败。面对初次创业失败,仅有21.18%的学生会不言放弃而马上进入二次创业,但高达71.79%的学生将选择就业,有7.03%的学生则失去信心并永不创业。这说明,对创业失败的高度恐惧是大学生创业动力不足的另一主因。
对创业前景深感压力且迷茫。有41.94%的学生对创业前景深感压力并极其担忧;还有30.69%的学生对创业前景十分迷茫;有10.83%的学生认为创业如赌博,成功与否不可预见;仅有16.54%的学生表示有一定的自信心。可见,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前景充满迷茫和担忧,完全缺乏信心。
大学生创业动力不足显然与高校创业教育滞后有关。从被调查高校看,只有30%左右的学校在近年内设立了创业指导机构,但多无专职教师或人员,致使创业课程无法开设。所以,高达88.43%学生表示校内无创业课程,于是,73.26%的学生希望学校能开设创业课程。
诚然,课程设置是创业教育的前提,高校应架构与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相接轨的创业课程体系。在现阶段,创业课程应定位于公共课,是一种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且以素质教育为主的课程。为此,可将之划为“素质教育”、“实训孵化”、“技能提升”三大渐进模块,力求使之贯穿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每个模块可设置的课程为:
“素质教育”模块设《创业素质教育》公修课(教育面为100%),于第二至六学期开设,旨在对大学生进行创业通识教育,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和正确创业观。内容有创业认知与创业者素质、创业精神激发、创业机会识别与选择、创业团队组建、创业资源整合利用、市场营销、创业计划编撰、创业心理调适、创业风险洞察与控制、创业社会责任与承担等,它以创业计划设计贯穿全过程。
“实训孵化”模块可设《创业实训与孵化》公选课(教育面为10%),于第三至八学期开设,是创业教育实践环节,以专题辅导与实践体验为形式,旨在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训与孵化,培育创新创业能力。内容有创业者精神自我评价、创业机会评价与捕捉、组织形式确立、主营业务推敲、顾客群琢磨、营业地址选定、商业模式设计、市场营销开展、资本筹措与运作、企业财务预测、企业形式选择、企业依法创建、创业项目孵化等。它以创业实践基地和创业孵化园为依托,以创业团队的实际动手操作和仿真创业体验贯穿教学过程。
“技能提升”模块可设《初创企业管理》公选课(教育面为40%),于第六至八学期开设,它以创业孵化园的团队成员以及选修完《创业素质教育》的学生为主,旨在对有明确创业意愿的学生进行初创企业的管理技能教育。内容有市场进入与业务营销、顾客价值创造与传递、主营业务竞争与合作、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资本运作与财务规划、团队管理与精神延续、人力资源管理与激励、依法经营与法律自助、愿景引领与危机管理、内部创业与战略扩张等。
调查发现,34.54%的学生认为创业的最大障碍是经验不足,其次为资金不足(33.27%),所以有49.84%的学生创业的最大心理压力源于害怕因经验不足而致决策失误。故有70.15%的学生希望通过到企业实习来进行创业实践,并有53.79%的学生希望能得到面对面的创业咨询服务。但当前并未有有效的组织或渠道,让有志创业的学生与企业或创业成功人士能面对面接受咨询指导服务,高校与企业之间尚未有建立有效的创业实践基地。我们认为,应建构一个以校内创业实践活动为核心、以创业教育导师团队为指导、以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为支持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
首先是校内创业实践活动,包括创业体验、创业孵化、创业社团活动、创意大赛、创业设计竞赛、创业讲座等,它贯穿于创业教育全过程。活跃的校内创业实践活动,将有效地推动校园创业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其中,创业项目孵化是重心,高校应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孵化有市场价值的项目。而对入园项目应以合同管理为主,并成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管理委员会来辅助管理。同时成立大学生创业者同盟会,负责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创业文化氛围。所有活动均坚持一个模式——分享体验,让创业学生分享创业经验、教训和辛酸苦辣,互相勉励,互提建议,共同奋进。
其次是创业教育导师团队,它由三部分人员组成:一是创业教育学的专家、学者,主要展开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观念等方面的教育引领;二是创业实务和创新技术的专业学者,如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专业学者,主要展开创业实务教育,还有自然科学各学科专业学者,主要提供科技创新支持;三是创新创业企业的企业家、咨询顾问、风险投资家等,主要展开创业实战经验、商业计划可行性、创业投资、创业经营决策参谋与咨询、创业企业成长等方面的辅助。对于进入创业孵化园的项目,均应为之适配一支导师团队。
其三是校外创业体验基地,校外创业体验基地包括在各企业建立的“大学生创业体验基地”、政府创办的创业园(科技园),它是校园创业实践活动的延伸与支持。我们可按其内容将大学生创业体验基地分为创业实习基地、创业社团实践基地、创业岗位体验基地和校外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由政府或民间建设)等。其中,校外大学生创业孵化园,以各种方式指导大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企业,从事商务活动、技术发明、成果转让、技术服务等,是极为有效的创业孵化器。
[1]教育部办公厅.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Z].2007.
[2]曾成.高校创业教育目标及其实现[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吴道友.财经类院校创业教育体系和创业培养机制建设方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1).
AnalysisofDeficiencyofImpetusinStartingupaBusinessandSolutionstoRespondtotheProblem
Lin Ruiqing
It is showed that the willing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business is very weak in Pearl River Delta Area. Starting an undertaking is neither an inherent need to live, nor a available choice of job for college students . The fear of taking risks and lacking of experiences are the barrier to the students .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e relative courses should be provided and the system of practicing service of entrepreneurship should also be constructed in order to arouse willingness to starting a business , to foster entrepreneurship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university students;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investigation & analysis;countermeasures
ClassNo.:G645DocumentMark:A
孙丽萍 蔡雪岚)
林瑞青,硕士,副教授,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佛山。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邮政编码:52800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资助《珠三角经济一体化下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建构》(09JDSZ3077)
1672-6758(2010)05-0024-2
G64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