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山
居住在中国北方嫩江之滨的达斡尔族,是热爱体育的民族,历史悠久的渔猎生活,造就了达斡尔族独具特色的民间体育,与民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体育活动,强化了达斡尔人的剽悍性格。在达斡尔族民间体育活动中,有适应狩猎生产和抵御外来敌人的武装斗争需要而兴起的射箭运动、摔跤、扳棍、颈力赛等极为普及的体育活动;更有久负盛名的传统体育活动——曲棍球“鼻祖”——“波依阔”。由于冬季漫长寒冷,达斡尔族人民对被称之为"波依阔"的体育运动情有独钟。每逢年节或喜庆的日子,达斡尔族同胞都要举行波依阔”比赛,无论是身强力壮的青少年,还是两鬓斑白的老人都要挥杆上阵,鏖战一番,别是一番风景。
据史书记载,我国古代辽王朝的契丹人最爱打曲棍球。辽代以前的唐、宋年间也颇盛行。中国古代曲棍球的先驱者姓名已经无法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至少在距今一千多年前唐代初期,古代曲棍球运动就已经盛行了。现存大英博物馆的一只唐朝彩色花瓶和现存日本正仓院的一块刺绣丝绢上,都绘有唐代儿童打曲棍球的图案。令人惊奇的是,当时打曲棍球的竟然都是女子,唐代宫词上就载有“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之句。这里说的步打球就是指曲棍球运动。当时的宫女到寒食节这一天,要到宫殿前表演曲棍球给皇帝看。
唐代的“步打球”和北宋的“步击”游戏,以及达斡尔族的波依阔,同现代曲棍球极为相似。“步打球”的形象还可以从保存至今的两条唐代花毡上见到(现保存在日本奈良东大寺佛殿西北的正仓院北仓内)。达斡尔族人民所用的球棍,形状与唐代花毡上"步打球"所用的球棍相似,除长度、重量之外,也与现代曲棍球相似。
随着时间的流逝,此项运动后来在我国其他各民族中基本消失,唯有达斡尔族将“波依阔”世代相传下来,成为达斡尔族民间最为流行的体育运动。达斡尔族人民对“波依阔”这项体育运动情有独钟,每逢节日和婚嫁喜庆之日都要组成球赛队进行“波依阔”比赛,在明媚的春天的夜晚,青年们常以村旁宽阔的草坪为场地,举行富有情趣的火球比赛。被双方争击的火球,飞来窜去,如同一道道划破夜空的火线。观看者不禁发出此起彼落的喝彩声,场面颇为壮观
达斡尔语把击球曲棍叫做“贝阔”,民间现在使用的曲棍球有三种,而三种曲棍球各有不同用处。小孩玩的是软球,用牛毛沾上水手工团成,具有重量轻、有弹性的特点,使小孩在玩球时不受到伤害;成人玩的曲棍球是硬球,用杏树根块削成的,有坚硬、耐打的特点,多用于比赛;还有一种曲棍球,是将杏树根块掏空,在上面钻数目不等的小孔,填以油质或将球浸泡在油里,是专门为夜间比赛或表演使用的。
“波依阔”比赛场地为绿色的人造草场,长和宽分别为91.4米(100码)和55米(60码)。长边和宽边分别被称为边线和端线;每条端线的中间设有一个球门。场内主要标志线有:射门弧、22.9米线(25码线)、中线、点球点等。比赛场地面积和足球场地相似,在球场两端,各设一个球门。两队上阵的队员各为对等的人,每队至少4至5人,多则10人。每队各有守门员一人,其余队员分别为前锋和后卫。比赛前,双方商定由谁先开球。中场发球后,双方你争我抢,目的是把球控制在自己一方,然后打入对方大门,同时守住自己的大门不失球,打进对方球门多者为胜。比赛中,如一方将球打出界外,由另一方在球出界处发球。守门员可用手击球和用手抓球,一般球员只许用曲棍击球。由于打球时必须弯腰快速前进或后退,有时还要突然来个急转或腾跃,因此对身体素质有很高的要求。除了正式比赛,一般没有专门的裁判,大家都是自觉地遵守比赛规则,以道义为准绳。比如球棍一律从右侧击出,不得从左侧击出,以免互相击伤;除守门员外,队员不能用手抓球或用脚踢球。不能抛球棍击球,不得用球棍打人、绊人等。对达斡尔人来说,保持良好的赛场球风,就是做人的品行和形象。打曲棍球比打其他球激烈和危险得多。然而,就是这种曲棍球运动,培养了达斡尔族男子不畏艰险的勇敢精神和顽强斗志。2005年,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组专题报道了达斡尔人的曲棍球运动的有关情况,受到了海内外观众的好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非常重视发展少数民族体育运动。达斡尔族的曲棍球运动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规则,形成了比较正规化的体育项目。1975年,有内蒙古莫力达瓦旗教练员尹玉峰参加的中国曲棍球考察组访问巴基斯坦,引进了曲棍球的新技术和新规则,从而使达斡尔族的传统波依阔完全成为现代的曲棍球。
1978年,自治旗体育运动委员会组建了我国第一支曲棍球专业队——莫旗曲棍球队,代表国家参加各种国际比赛,战绩斐然。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关怀下,达斡尔的曲棍球运动得到了很大发展。以自治旗达斡尔族青年为主力军的内蒙古曲棍球一队,在截止1982年的七次全国曲棍球赛中,荣获了六次冠军。过去女子不打曲棍球。自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业余体校建立曲棍球女队后,女子曲棍球运动发展起来。1982年8月,她们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参加全国第七届曲棍球比赛,以两战两胜的优异成绩荣获表演赛第一名。十多年来,达斡尔族曲棍球的技术不断提高,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运动员。其间由莫力达瓦运动员组成的内蒙古曲棍球队,曾蝉联三届全国冠军,先后有28人次的达斡尔族运动员,代表我国到日本、新加坡、巴基斯坦等国进行过访问比赛。
1.“波依阔”的健身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是经过广大人民群众多年的社会实践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它来源于生活也贴近于社会实际。经过五千年文化的熏陶变得更加完善,有了几十种的运动项目,,适合不同年龄的人群去运用,尤其针对老年人和儿童,体现了全民健身的根本宗旨。传统体育项目“波依阔”是达斡尔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积累保存下来的,反映了其民族意识和多元文化活动的财富,此项运动的普及开展,不仅可以弘扬民族体育精神,发展民族体育文化,使人们能够深刻地领略到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真正体会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涵义;而且波依阔比赛激烈,攻防转化较快,运动员身体接触较多,具有多种健身价值。
首先,传统性是“波依阔”的一个显著特点,它的传统性为广大达斡尔族群众自觉参加体育活动奠定了基础。其传统性在达斡尔族群体中倍受青睐,人们自觉、积极参加这些活动,几乎都是无需动员的。这使得“波依阔”有着更好发展,而这种传统体育项目的健身价值正是全民健身的具体体现形式。
其次,培养与锻炼良好的心里素质和意志品质。经常参与此项目,能够学到控制自己情绪和调节自身心里素质,胜不骄,败不馁。这正是达斡尔族文化与波依阔运动的完美结合,也正是如此,波依阔才能在达斡尔族中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和升华。
2.“波依阔”的民族文化价值。
传统体育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外在显现,一个民族文化或者说是民族精神的彰显往往通过传统体育来实现。在这些充满文化内涵的体育活动中,都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达斡尔族是一个热爱运动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借鉴吸收其他民族文化,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波依阔无论在游戏还是在比赛时,因其是集体项目,要求参赛者要有团队精神,要配合默契,这与达斡尔族本身所具备的团结互助、重团体利益和民族利益的民族特性相适应;在娱乐中增进达斡尔族人民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又推动了波依阔的发展。同时,达斡尔族是一个具有共同心里素质和民族意识的群体。在历史长期的抗战中,具备了坚忍不拔、勇于拼搏、不甘落后的民族特性。因而波依阔在娱乐和比赛中的强对抗性、竞争激烈性以及追求团结互助而取胜的表现形式,是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根源。
通过对“波依阔”的文化变迁和价值分析,使人们通过科学有效的锻炼,达到增强体质的效果,更重要的是经过对“波依阔”运动的了解和运用真正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体育项目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传统健身文化概念,适合广大人民的各种健身需要。大力推广和开展传统体育健身活动将为我们在弘扬民族精神,发展民族体育事业和全民健身运动;增强各族人民身体素质,促进各民族团结等方面做出积极的贡献。
[1]赵朕,赵叶,等.少数民族的风情[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1.
[2]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学[M].民族出版社,2004,9.
[3]毛艳,毅松,等.达斡尔族——内蒙古莫力达瓦旗哈力村调查[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7.
[4]刘旭东,王亚勇.十四种竞技[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8.
[5]安柯钡夫,等.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文化[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11.
[6]铁木尔·达瓦买提,等.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M].(东北,内蒙古地区卷),民族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