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文珍 王学松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深入,女性作家开始在男性的创作空间之外的精神领域中,寻找更大限度的自由范畴。所谓现代女性主体意识,是反抗甚至于颠覆于父系社会中所形成的社会结构,强调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情感、精神等社会各个领域中自主与独立的地位。正如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所说的“生命是和世界相联系的,个人通过周围的世界来进行自己的选择,并以此来确定他自己”,也即女性在世界上、社会中拥有了自主独立意识,可根据自己的自主意识来对周围世界进行选择,从而来确立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而并非只是作为男性的附庸,应是完整的社会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大胆地展示自己敏感的情感体验与社会认知。施叔青,作为一位崛起于“台湾文学有明显西化倾向的六十年代”的女作家,紧紧抓住了这一时代脉博,在其作品中深刻地诠释了现代女性主体意识。从16岁发表处女作《壁虎》以来,无论是其“很台北”的家乡鹿港的作品绘制,还是“很香港”的繁华尽现的香港佳作的书写,都足已让整个文坛为之惊叹不已。钟肇政先生在《是颠覆?还是追逐?》一文中将施叔青称作是位“很夸张的现代主义信徒”,与现代主义特色相较之,其作品中的现代女性主体意识更为浓烈。《愫细怨》中的愫细则是这样一个不可多得的女性形象。
作品一开篇就简约交代,“愫细对香港的印象只止於中学时代的香港,刚毕业,就被家人送到美国读书,在她主修美术设计的四年里……”虽为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所表之意却极为重要,正因为她有所长,她才会在“一个比她资深的主任,上个月才被另一家德国广告公司重薪挖了去”之后,表现出“想对自己证明的心情格外迫切”。
在经济独立这点上,她和海伦这些女将们可谓志同道合,“每天打扮得体大方,披甲上阵,在写字楼大展雌威,与男人争天下,拿出本事证明女人不是次一等的人类”,当然,这可能也正是海伦在愫细与狄克分居后将其拉入他们这个圈子的重要原因。为何如此说呢?如若没有经济独立作为一个坚强的后盾,在狄克提出分房时,“愫细一口否决狄克的提议,声明搬出去的应该是她,这公寓里的一切全是属于狄克,甚至租约也是狄克公司签的。”这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当然如此坚决地否定是不可能发生于一位完全依附于男性的传统女性身上的。更何况在作品中还知道“愫细的父亲早已把跑马地的房子变卖,愫细在此地等于没有家”,对于一个连娘家这一最后庇护地都没有的女性而言,却能毫不犹豫地断绝自己的退路,所有种种都是因为她已非依附于男性的传统女性,与她们相比,她多了经济独立这一大前提,从这点来说,她比她们前进得多。
经济独立不仅为她与狄克的分居提供了坚强的筹码,也是她最后毅然离开洪俊兴的重要保障。作品结尾是“愫细在海边来回走了一夜,天色微明时,她再也支持不住了,两腿一软,跪倒在沙滩上,接着她开始呕吐,用尽平生之力大呕,呕到几乎把五脏六腑牵了出来。”这句“呕到几乎把五脏六腑牵了出来”已暗示她与洪俊兴的彻底结束。对于她做出如此举动的原因,作品中交代是因为洪俊兴将珊瑚耳环送予她而促使她彻底离开他,这在常人看来似乎是不可理解的,古人都懂得“投之以李,抱之以桃”的道理,为何作为现代女性的愫细反而不懂呢?要究其因,想必只能从这句话中找寻答案“愫细怔怔望着这对耳环,‘刚才忘了先给你,’洪俊兴说的,先给了就不会吵了吗?她就是这种人吗?她在待价而沽,任由洪俊兴用金山银山把她堆砌起来,条件是她屈就,这和买卖有什么不同?”此时的愫细已经困惑了,与传统女性相比,她拥有经济基础,她是可以自己满足自己的物欲的,既然如此,随之她的现代女性主体意识浮现,做一个自主、独立的女性,而非男性的附庸,这正是她毅然决定离开洪俊兴的原因,她的离开,正是以其经济独立作后盾的。
篇名《愫细怨》,其中“怨”字来源应归于情感二字。整部作品,除了很少部分写及愫细工作之外,大多是在叙述愫细的情感世界。从狄克到洪俊兴,从相依等待到最终的毅然诀别的整个过程,她的精神世界是完全独立的,并没有因为不同的男性而表现出依附的成分。
愫细精神世界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她处理狄克变心事情上。当得知狄克在外有了新女友时,她质问突然之间变得十分陌生的丈夫的同时也在问自己,面对婚姻出现如此大的变故,她表现出超于他人的坚强与理智,她没有撒泼,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从自身出发来想问题,这无疑是现代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表现。不仅如此,当她一口否决狄克对其分房的施舍之时,她也是“利用午饭和下班时间去找房子,她在狄克面前,紧抿着嘴唇,很是坚强。”丝毫没有传统女性身上这种优柔寡断的样子,更不想在狄克面前委曲求全。在她的精神世界里,婚姻并非是唯一,婚姻的有无并没有改变其生活的轨迹,这与传统意义上的婚姻是迥然不同的。
面对婚姻,愫细保持着独立的精神意识,对于爱情,即便是面对赤裸裸的两性关系,她也是极力维护着自己的独立精神意识。愫细初次见洪俊兴时,就用“纯粹的中国男子”来定义他,同时在此时也因其不同于狄克式的可爱而觉得他“特别有一股吸引力”。可是她并未因他的特别而失去理智,即便是洪俊兴对她猛烈追击之时,她也一直清醒的知道二人之间的距离是无法缩短的,两人是不可能结合的,即便就是结合了,那也将是不幸的,所以她“为了澄清自己,为了强调这是不可能的,愫细决定邀请洪俊兴到她住的地方,让他看看自己生活的天地与观塘来的洪俊兴是截然两样,横在当中的距离是缩不短的。”她将他领至自己居住的小天地的举动,目的是让对方知难而退,也是向他标榜着自己是有着独立意识的现代女性,与其家中的相夫教子的贤妻是不同的,她并不会屈服于他,所以她在与洪俊兴整个交往的过程中,她与他是平起平坐的,甚至有的时候,她觉得自己是胜于对方的,这也正是两人有了肌肤之亲之后,并无“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归宿感冲动,取而代之的却是“她不必和洪俊兴比,她在每方面都胜于他。这是任谁也无法驳倒的,愫细找了个处处比自己差劲的男人。”所以在情热退却之后,她才为自己的冲动后悔不已。
愫细在界定她自己与洪俊兴之间的感情时,并不认为是完美爱情。她承认自己与洪俊兴之间是有感情的,但与这份感情相比较,她自己最舍不得的是他对自己的那份温柔。换句话来说,她是深陷于自己的欲望之中有些无法自拔,而这种欲望与她的这份现代女性独立意识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因为洪俊兴眼中的完美愫细应该是和他家中那位妻子一样的传统,同时又有着极高修养的女性,换句话来说,他在用他的温柔来腐蚀和改变这位独立女性,所以他才会在愫细同意他为她买服饰时高兴不已,以为她是回心转意了。但是结果洪俊兴还是失望了,因为愫细在一次争吵后,洪俊兴拿一对红珊瑚耳环来讨其欢心时,她的女性独立主体意识使其无法接受这种施舍,这也是促成她跑到海边,“用尽平生之力大呕,呕到几乎把五脏六腑牵了出来。”此时的愫细正是用她女性自己的身体语言来否定了洪俊兴对自己主宰的男权观念,从而结束自己这段令其作呕的孽缘。此处的举动,是其精神独立及女性主体意识的集中体现。
施叔青是一位既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又自觉接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知识女性。投射在愫细的身上不仅有经济、精神方面的独立,现代女性主体意识还集中体现在其文化独立之上。从其特别的文化背景来看,愫细的身份是特殊的。中学期间,她一直生活于香港,这一阶段深受系统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可以说她的根仍为中国式的;但是中学之后,她一直留学于美国,并与美国男子——狄克结婚,这个阶段的愫细接受了一整套系统的西方文化,这种中西文化的交融,在其身上所呈现出的文化独立意识更显特殊。
首先,愫细的根仍是扎住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她回香港的举动,她会受洪俊兴的吸引,如此种种,都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洪俊兴面前,她认为自己比他还正宗,认为自己才是“这儿土生土长”的,并且喜欢丁衍庸画中的那份“中国味道”。正是这一文化的认同,才促使她“和洪俊兴,使她有着回娘家做客的感觉,一切都是熟悉舒适而温暖”,也正是这种认同感,她方能理解狄克与其女友之间的感情,所以会发出“也许我也一样呢,绕了大半个圈子,回来找自己的人,早知如此,犯不着出去兜那么大的圈”的感叹。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她的传统文化的根而将其定义为一个传统女性。因为她还同时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她的文化背景中,西方文化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她的男女平等思想尤为强烈,她不收受男人购置的服饰,甚至她的吃住都是西方模式。但同时我们还应该承认愫细在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背景下恪守着自己的文化独立意识。她不似传统女性那样柔韧,也不像西方女性那样偏执,而是两者兼容,凸显出文化独立的品格。她有着中国文化的温婉,同时又内蕴着西方文化的开放,这两者的结合正促成了她的文化意识。虽然与她有感情的两个男人,一个是纯粹西方的男人,一个是纯粹中国的男人,二者都试图将其拉回自己所在的文化圈子中,可二者的结果都是失败的。狄克的婚外情是缘于在她的身上寻不到他的根,因为她不够纯正;洪俊兴试图将其拉回中国传统之中,可她最后选择离开。两个男性的失败都归因于愫细的这种文化独立意识,这也是现代女性主体意识的一个重要的表现。现代女性不可能是完全传统的女性,但同时又非丢宗忘族,而完全追风似的跟随西方女性的脚步,换句话来说,中国的现代女性必须是基于传统之上的现代女性,从这点上来说,愫细绝对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概而论之,作为一位女性作家的施叔青,她的眼睛始终未离开她所熟悉的女性世界,在商业文明之下书写现代女性所独有的主体意识是她孜孜不倦的追求,她笔下的女性始终拒绝被背景化、同质化、工具化,也正因此,使其作品成为台湾文学中一朵艳丽的奇葩。
[1]施叔青:台湾作家全集·短篇小说卷/战后第二代·施叔青集[M].前卫出版社,1997.
[2]波伏娃:第二性[M].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3]戴惠:施叔青的“现代女性主体意识”论[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4,(6).
[4]周帆:欲望深渊前的堕落与升华——施叔青《香港的故事》系列小说中女性的人性意识启蒙[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