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清铁路对焦作近代社会经济影响初探

2010-04-07 08:58:35
关键词:焦作煤炭铁路

陈 康

(河南理工大学 史志办公室,河南 焦作 454000)

道清铁路对焦作近代社会经济影响初探

陈 康

(河南理工大学 史志办公室,河南 焦作 454000)

铁路的出现是近代中国社会中的一件大事,冲击着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也改变着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面貌。探讨了道清铁路对推动近代焦作区域经济、人口结构和社会生活变化的影响与作用,得出了道清欠路的修建与营运是加速焦作社会经济变革的根本原因之一的结论。

道清铁路;社会经济;人口结构;影响

铁路是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式交通运输工具,作为现代化工业大规模发展的先驱和基础设施,它在许多方面尤其是在进出口贸易、以煤铁为中心的基础工业、区域性人口迁移和新兴城市兴起等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1]。铁路又是沟通本地与外部世界、打破区域性隔绝的利器和外部世界信息进入的媒介,是冲击古老生产生活方式的演变器。因此,对于铁路关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可谓硕果累累。而关于道清铁路促进焦作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研究,仅有很少的几篇学术论文。如岁有生、张雷的《论道清铁路对沿线社会经济的影响》认为,道清铁路的开通,促进了沿线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外运,加快了当地经济结构的变化[2]。程峰的《道清铁路始末》认为,道清铁路的营运,促进了沿线工商业的发展,繁荣了地方经济[3]。杨玉东的《焦作近代煤炭产业工人的成长和道清铁路工人大罢工》认为,道清铁路的建成,壮大了焦作产业工人队伍,为焦作的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4]。张冲霄的《英商福公司和道清铁路》也肯定了道清铁路对焦作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5]。本文在已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铁路对推动近代焦作区域经济、人口结构和社会生活变化的影响与作用,并以此求教于专家同仁。

一、道清铁路与近代焦作煤炭工业的发展

河南省西北地区的焦作,历史上隶属于怀庆府管辖,原是一个规模很小、人口很少的乡村小集镇。可它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从一个农村小镇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工业矿区城市,与道清铁路的修建和通车有着甚为密切的关系。因此,进行这一方面的个案研究,对认识铁路对区域经济结构的影响不无裨益。

焦作地区煤炭资源丰富,蕴藏量居当时豫省的最前列,但在煤炭近代化开采甫定的20世纪初第一个10年期间,焦作地区的煤炭生产却一直停留在很低的水平上,而影响和阻碍该区域煤炭工业发展的一个因素就是当时落后的运输条件。煤炭的特点是体积大、单位价值低,即使较为便宜的古代运输(例如焦作煤炭在道清铁路修建之前,主要用马车运到新乡卫辉,再由卫河水路输往天津塘沽港,再走海路销往国外),其成本仍然在最终成本中占有很高的比重。而当时煤炭运输的瓶颈部分主要体现在焦作——新乡段[6]。因此,道清铁路的建成与运营促进了焦作煤炭工业的发展。

(一)扩大了煤炭市场需求范围,促使煤炭产量提高

焦作煤矿之所以在河南省最早采用机器开采,主要是因为需要满足英国远东皇家舰队锅炉燃料之需以及国内早期的机器军用工业、民用企业和部分社会团体的需求[7]。道清铁路的建成通车,为焦作生产的煤炭提供了廉价的运输手段,并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使市场上焦作所产煤的价格急剧下降。例如,紧邻焦作的卫辉府(今新乡市),由于铁路运输成本的降低,使焦作所产煤饼价格在1910-1917年间降低了19%,而同期的生活费用则上升了26%[8]。在离焦作更远的城市,煤价下降幅度则更大。例如,销及山东临清的焦作煤炭,1910-1917年间煤价下降了60%[9]。

道清铁路运输以及同一时期津浦、沪宁、京奉铁路的相互连接,扩大了焦作煤炭的市场需求范围,使许多从前未使用过它的区域,例如上海和长江三角洲的苏南浙北地区,成为焦作煤炭新的市场。据20世纪20年代的《申报》记载:民国15年(1926年)上海华洋杂处的法租界内,公馆马路、科尔贝尔路、辣厄尔路、孟斗班路、洋泾浜沿岸马路一带均新装上了煤气灯,而其主要来源即为当时被称为“豫省山阳香石”的焦作煤炭[10]。以焦作煤炭为来源的沪地煤气灯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的照明,到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行栈、铺面、茶馆、菜馆、戏楼以及富人居家亦竞相使用。这为上海夜市的繁荣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使十里洋场的上海夜景变得分外美丽,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11]。因此,20世纪初焦作煤炭销量的迅速增长首先归功于运输便捷、运费下降而导致的焦作煤炭销售价格的急剧下降。还应注意的是,20世纪初,进口煤在北方沿海市场上占有突出地位[12]。包括焦作煤炭在内的中国煤炭的降价和销路的扩大,逐渐挤占了外国煤炭所占比重。1908年,天津市场上的英国煤每吨价银8两、日本煤6两,中国焦作煤矿新产煤虽然出矿价只有每吨2.7两,但从煤矿用牛车、马车和船只把煤运到天津,运费要2.8两,加以税银每吨煤价达6.4两,极大地影响了销路。即使用机器开采,出矿成本价为每吨2两,运到天津的价格也只能勉强与进口煤竞争[13]。然而,道清铁路建成后,焦作煤矿新产煤炭在天津的销售价格迅速降为每吨5两,大大增加了与进口煤竞争的实力。焦作煤炭在北起天津卫河、海河、子牙河,南达上海、绍兴、宁波,西到洛阳、潼关,东达临城、枣庄、徐州的地域范围内销路很好,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这一地域范围内英国煤、日本煤的地位,焦作煤矿的生产遂转入顺境[14]。

(二)加速了机械化采煤工业程度的提高

道清铁路的建成为焦作煤矿的大量开采提供了有利条件,这是因为铁路提供的是大量集中的运输服务。一旦铁路建成并投入运营,大型的近现代煤矿就能充分利用集中的装载设备,进而不断提高采煤机械化程度。随着道清铁路这一近代化交通运输系统的扩展并与华北地区乃至全国铁路交通运输系统相联结,焦作地区总采煤量中机械采煤的比重呈现上升的趋势,20世纪20年代,当地居民土法采煤的产量虽然也有所增加,但在总采煤量中的比重却在不断下降。1922-1936年,机械采煤的比重从57%上升到84%,而土法采煤的比重则从43%下降到16%,这一发展趋势无疑大大提高了道清铁路沿线区域和焦作矿区采煤的机械化程度。

二、道清铁路与近代焦作人口分布结构、城市面貌的变化

道清铁路在推动近代焦作煤炭工业发展的同时,也对焦作的人口分布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各种生产要素中,人力资源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要素,是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道清铁路作为近代化的交通运输工具,为焦作地区人口的迁移流动和人口分布分化重组起到了推动作用。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道清铁路路政管理部门,与全国各铁路路政部门一样,曾采取减价运送、开行“小工车”等措施促进外地人口迁入焦作,以满足发展中的焦作煤矿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据道清铁路20世纪二三十年代10多年间减价发售到焦作火车五等车票票据的统计,外地人口到焦作务工的主要是煤矿矿工,1921年为100人,1925年为850人,另外亦有少量定居、经商等。通过乘坐道清铁路火车到焦作的人数,至1928年民国政府完成中国内地铁路网基本统一接轨时,已经增加1 500人,1931年则猛增到2.2万人;随着道清铁路运输能力的提高,到抗日战争爆发前的1937年5月,这一数据为3.5万人[15]。进入焦作的外地移民总数的迅速增加,使得原本是一个农村小镇的焦作人口急剧增长,人口分布结构便由原来的农民+矿工,变为农民+矿工+公务员+商人+学生(20世纪30年代初期焦作工学院在校师生亦包括在内)[16],呈现一个现代化城市人口分布和结构的正常状态。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移民潮中(此时也出现大量苏北人口迁移到上海,但是苏北人口迁移到沪地,并非由铁路而导致,而是其他原因,另当别论),经由道清铁路这一近代化交通工具帮助,豫北地区的彰德(今安阳)、卫辉府(今新乡)农村人口大量输入,同时国内报考私立焦作工学院的国内各地学生和来到焦作担任公职的教师、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等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焦作原来几乎清一色怀庆籍的人口分布格局,加上外籍管理人员的进入,使得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焦作成为一个华洋杂处、中西结合、文化语言多元化的新型工商业城市。

中国古代的城市,其功能大都是政治或军事中心。随着中国被卷入世界近代市场体系,其对外贸易迅速增长,一批因工商而兴的近代意义上的城市迅速出现,这些城市大都为具有优越交通条件的沿海沿江或铁路沿线的商品集散中心。铁路刺激了商业的进一步繁荣,商业的进一步繁荣又使更多的商人在此聚集,使得城市商业更加繁荣。道清铁路的通车,把当时的焦作商贸重镇清化同豫北水陆重要码头道口甚至天津连接在一起,焦作的煤炭、竹货、四大怀药源源不断地运输到道口三里湾码头,然后通过卫河水运直达华北商埠天津,而天津的工业产品和“洋货”也纷纷在焦作出现。焦作的繁华街市主要集中于中山东街(今新华街),所有银行、绸缎行、布匹行、饭馆、浴堂、妓寮、旅馆均集中于此。其著名商号有钱庄业之同和裕,煤油业之聚源栈、中裕存,杂货业之德兴厚、德源恒,洋货业之义盛永、豫立丰;茶业面点餐饮则有江南苏州名店稻香村、紫岩春、采芝斋、增福轩、陆稿荐、黄天源、朱鸿兴,等等。民国时期出版的《道清铁路旅行指南》对当时的焦作镇作了这样的形象化描述:“焦作镇原为豫北荒僻之区,交通极为不便。自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英商福公司开采煤矿、建设铁路后,地利开发,交通便利,工商发达,与时俱进,俨然成为豫省西北之重镇。在民国六七年间(1917-1918),为焦镇最盛之时代。笙歌彻夜,其乐升平……市面电灯、电话及自来水种种设备颇臻完善,渐呈繁华气象。所有四乡特产咸会于此,以备各地采购者;而津沪地之运销无烟煤者,莫不派员驻此采办。中福两公司联合办事处亦设于此。本局设于本市之南栅,本路办公处、机车厂房以及公园、医院、学校、员司住宅,皆设于局之左右,将来果能东展道(口)济(宁),西展柏(山)泽(州),运输畅通,矿业发展,则焦镇之繁荣,正未可以限量也。”在铁路交通、矿山开发的多重因素刺激下,焦作镇新式商店林立,人口密集,英文与华文同时流行。按照西方生活要求和城市规划建设起来的新式马路、城市垃圾处理系统,以及煤气、电灯、电话、自来水这些前所未有的新鲜事物,都在焦作率先出现[17]。应焦作煤矿之需求而设立于此的焦作路矿学堂亦为当时国内采矿冶金方面的重要教学科研机构,来自国内外的技师、大学教授、科研人员云集焦作,其有别于旧时代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民主与科学理念,自然与人文科学传播,英文应用与流行的逐渐影响,对焦作城市精神生活的改观起到了极大作用[18-19]。因此,道清铁路的开通与多重因素的耦合打破了焦作对外封闭隔绝的状态,使之与外部世界发生了规模空前的交往、联系,由此推动了焦作工业近现代化的发展与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张。

至于道清铁路与近现代焦作重大政治事件(英国福公司内部的劳资关系、中共组织在焦作的建立与初期活动、焦作劳工运动的勃兴、焦作工学院等大中学校师生的抗日学运、抗日游击队活动于道清铁道等情状)的联系[20-23],以及此种联系对焦作此后历史的深远影响,专家已经多有论及,故本文不再赘述。

[1] 李坚.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1847-1949[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2] 岁有生,张雷.道清铁路对沿线社会经济的影响[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70-72.

[3] 程峰.道清铁路始末[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98-203.

[4] 杨玉东.焦作近代煤炭产业工人的成长和道清铁路工人罢工[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264-269

[5] 张冲霄.英商福公司和道清铁路[Z]//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南省焦作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焦作文史资料:第3辑.豫内资准通字焦新发第0106号.焦作:焦作塑印厂,1990:108-125.

[6] 王晓华,李占才.艰难延伸的民国铁路[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7]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

[8] 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M].北京:中华书局,1984.

[9] 马里千.中国铁路建筑编年简史[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3.

[10] 熊月之,周武.上海——一座现代化都市的编年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

[11] 佚名.上海史[M].上海:广文书局印行,1935.

[12] 杨勇刚.中国近代铁路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

[13] 焦作煤矿工运史编写组.焦作煤矿工运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14] 中共焦作市委党史研究室,焦作市档案局.焦作百年文献:第1卷[Z].豫内资焦新发通字[2006]57号.焦作:焦作日报社印刷厂,2006.

[15] 中共焦煤集团历史大事记编撰委员会.中共焦煤集团历史大事记[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

[16] 杨勇刚.中国近代铁路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

[17] 王敬平.英商福公司与焦作近代煤炭城市的形成[J].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2):62-64.

[18] 杨玉东.焦作路矿学堂创办背景分析[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1):1-5.

[19] 薛世孝.中国第一所矿业大学[J].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2):59-61.

[20] 薛世孝.河南理工大学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学生爱国运动——纪念河南理工大学建校100周年暨五四运动90周年[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1):6-17.

[21] 薛世孝.论英国福公司在中国的投资经营活动[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2):149-155.

[22] 程峰.浅析1925年焦作煤矿大罢工胜利的原因[J]. 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1):12-18.

[23] 薛世孝.抗日救亡中的焦作工学院[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3):191-196.

TheDao-qingRailway’sInfluenceontheSocialEconomyofModernJiaozuoCity

CHENKang

(OfficeofUniversityChronicles,HenanPolytechnicUniversity,Jiaozuo454000,Henan,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ailway is a major event in modern Chinese society, which has not only raised great impact on the social economy structure of modern China, but also on the changes of modern Chinese social life. The Dao-qing railway, a case as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influence and the role of promoting modern Jiaozuo regional economy,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the changes in social life are discussed. The author considers that the construction and the operation of the Dao-qing railway is one of the main causes speding up the changes of Jiaozuo social economy.

Dao-qing railway; social economy; population structure; influence

2009-09-28

陈康(1957-),男,河南沁阳人,副教授,从事近现代历史与文化的教学与研究。

E-mail:oldckk07yahoo.com.cn

K29

A

1673-9779(2010)01-0106-04

[责任编辑 杨玉东]

猜你喜欢
焦作煤炭铁路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消除煤炭:是时候将煤炭载入史册了 精读
英语文摘(2021年3期)2021-07-22 06:30:12
沿着中老铁路一路向南
云南画报(2021年12期)2021-03-08 00:50:54
煤炭
铁路通信线路维护体制改革探索与实践
煤炭:去产能继续 为煤炭正名
能源(2018年4期)2018-01-15 22:25:25
临轩听雨
大众文艺(2017年18期)2017-10-13 05:42:16
焦作:政府买服务的签约之路
中国卫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26
无人机在铁路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与思考
GSM-R在铁路通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