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君
(江苏教育学院,江苏南京 210013)
江苏水文化与沿海开发
王培君
(江苏教育学院,江苏南京 210013)
水不仅是江苏地域文化孕育形成和发展变迁的重要生态背景和影响因子,而且是江苏文化的核心与本质,水文化渗透在江苏历史文化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江苏水文化包括淡水文化、咸水文化和海洋文化。苏南地区拥有丰富的淡水文化资源,而苏中苏北地区则拥有3种水文化资源。江苏沿海开发必须与水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巩固淡水文化对沿海开发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发挥海洋文化的牵引导向作用,挖掘咸水文化的优势特色作用,让水文化融入、服务、促进沿海开发并最终实现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
江苏省;地域文化;水文化;沿海开发
文化禀赋是一个地域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精神风貌、行为规范和管理方法等精神性因素的总和,在经济社发展中不能忽视地域文化禀赋的精神驱动功能[1]。江苏地域文化禀赋是水文化,江苏水文化可以分为淡水文化、咸水文化和海洋文化3种类型。从水文化视角审视江苏沿海开发,可以得到一些有益启示。
江苏是具有5000年光辉灿烂历史的文化大省,又是一个充满浓郁水文化特色的省份。江苏地处东部沿海,跨江滨海,水网密布,湖泊众多,是我国唯一拥有江河湖海的省份。全国五大淡水湖江苏得其二,长江、淮河横越东西,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全省有大小河流2 900多条、湖泊137个,水域面积1.66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16%,还有上千千米的海岸线、六十多万hm2海涂。对于江苏而言,是水孕育了文明,是水支撑着历史发展。水之利害,直接影响江苏社会经济的兴与衰。水不仅是江苏地域文化孕育形成和发展变迁的重要生态背景和影响因子,而且是江苏文化的核心与本质[2]。水文化渗透到江苏历史文化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可以说,江苏的地域文化总体上是水文化。
在江苏陆地和海洋之间是沿海滩涂,与此相对应,水资源分为陆地淡水、苦咸水和海水。江苏水资源的这种梯度分布,在沿海表现尤为明显。和这3种形态的水资源相对应,江苏水文化可以分为淡水文化、咸水文化和海洋文化。苦咸水不是淡水,也不同于海水。淡水文化和咸水文化都是基于陆域的人类文明,两者的区别容易理解。因为海水味咸,所以有学者时用咸水文化来指代海洋文化。其实,咸水文化并不等同于海洋文化,海洋文化是人们基于海水、在海洋上活动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而咸水文化则是人们在陆地上、与咸水共生共存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咸水文化区的人们,既要开发利用咸水,又要引取使用淡水,还要防范海潮侵扰,可谓艰辛备至,是不折不扣的拓荒者。
江苏拥有长江、淮河、运河等大江大河,太湖、洪泽湖等大型湖泊,以及镇江泉、汤山泉等著名泉水,丰沛的淡水资源在养育江苏人民的过程中,也孕育了丰厚的淡水文化。早在远古时期,大禹治水,疏九江,决四渎,在地域上就已经包含了今天的江苏。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在江苏扬州开凿“邗沟”,成为今天京杭大运河的发端。始建于东汉建安年间的洪泽湖大堤,原先只有高家堰15 km,而最终于清朝乾隆年间形成30 km的洪泽湖大堤。隋唐至两宋时期,江淮下游经济繁荣,推动了治水实践的加快发展。在春秋战国开挖“邗沟”的基础上,隋炀帝兴建大运河,沟通了五大水系,进一步繁荣了江苏的漕运事业,并塑造了“西楚雄风”徐州、“烟花三月”扬州、“吴越遗风”苏州等一批沿河历史文化名城,成为江苏发展历史上的文化奇葩。江苏素有“水乡泽国”之称,人民临水而居、桑蚕丝织、饭稻羹鱼、以舟为车、以楫为马,体现出浓郁的水乡特色。
近代以来,江苏人民将用水、治水、赏水、乐水合而为一,各地用于治水的水利工程、水利设施不仅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屏障,而且成为人们旅游休闲的著名景点和重要场所。各地依托水资源优势,挖掘水文化历史,不断丰富发展水文化:南京、苏州、无锡、扬州、泰州、南通、淮安等城市把开发水文化摆在重要位置,营造优质高效的水环境,积极打造“水中城、城中水”的自然生态城市;举办姜堰溱潼会船节、金湖荷花节、宝应荷藕节、盱眙龙虾节等民俗节庆活动;建设盱眙淮河文化博物馆、扬州水文化博物馆、南京水利展示馆等水文化展示场馆。江苏淡水文化资源的开发,不仅数量多,而且总体质量高。各类淡水文化旅游资源品级既有世界级文化遗产,也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镇,各种省级、市级旅游景点更是不胜枚举。比如太湖、瘦西湖、秦淮河、苏州园林、周庄等一直是江苏淡水文化旅游的品牌代表。但是,纵观全省淡水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苏南、苏中地区比较成熟,已经产生品牌效应,而整个苏北沿海地区的水利工程以及淡水资源的文化开发还没有形成较好的市场效应。
我国大约有1.3亿hm2耕地,而盐碱土壤(盐渍土)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土地资源,其总面积达9913万hm2。江苏省有954 km海岸线,沿海滩涂面积68.7万hm2,占全国滩涂面积的1/4以上,其中未围垦的滩涂44.5万hm2,现在仍然以每年1266.7hm2的速度不断淤长,成为开发潜力巨大的国土资源。由于沿海荡地大多为新近几百年间涨出增滩而成,成陆时间较迟,因而总体上说新生地貌景观以大片盐渍土区为主。江苏沿海滩涂面积为全国之最,苏北是我国著名的盐碱地之一,从盐碱地里孕育出的咸水文化,在这里持续发展。盐城以盛产“淮盐”而享誉华夏,早在战国时期即“煮海为盐”,秦汉时已成为渔盐兴旺之地。自南宋黄河改道夺淮入海,海涂日扩,海岸线不断东移。清末民初实现从“煮海为盐”到“废灶兴垦”的跨越,沿海滩涂自西趋东、由南而北开始大规模垦殖活动。为抵御海潮,唐淮南道黜陟使李承始筑捍海堰,北宋范仲淹历6年重筑,史称“范公堤”。江苏滨海湿地面积高达6521 km2,占全国同类湿地总面积的20%,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
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和咸水文化资源开发较为迟缓。该地区的连云港、盐城、南通3市,2008年人均GDP 24360元,虽然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却只有江苏省沿长江地区人均值的42%,只相当于山东、浙江、广东省沿海地区人均值的一半。为传承历史,弘扬海盐文化,盐城市建立了海盐博物馆,泰州开展盐税文化研究,扬州成立了盐商文化研究会。为挖掘沿海滩涂开垦历史,开展了江苏近代盐垦、植棉业研究,并创建“农建四师暨淮海农场历史陈列馆”,弘扬农垦精神。阜宁等地开展了范公堤堤址的辨认考证,多地开展“三贤祠”文物搜集和调研活动。为保护被誉为“地球之肾”的湿地,大丰、射阳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麋鹿保护区、丹顶鹤保护区。江苏拥有一份独特的咸水文化资源,随着人们对咸水文化认识的逐步深入,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咸水资源已经成为江苏沿海开发的对象,咸水文化的开发和建设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江苏沿954 km海岸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区,该区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旅游资源,是江苏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秦时赣榆人徐福东渡扶桑,是日本稻谷之神和日本人民崇祀的先祖,中日文化交往的第一位使者。唐代扬州高僧鉴真接受邀请,历千辛万苦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传播文化。鉴真之后,日本国圆仁和尚赴“西天取经”,来扬州学习佛法。明代航海家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传播中华文明。唐代以后,扬州逐渐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城市和著名港口。元代于太仓建海运仓,作为海上漕运的中转站。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时有东洋人避海潮至江苏沿海一带,《宋史·日本传》记载“泰州、秀州华亭县复有倭人为风所泊而至者,诏勿取其货,粜平米赈而遣之”[3]。但是,日本人并未感恩报德,却于1939年从响水灌河入海口处登陆,侵占我苏北地区。刻治于公元前11年王莽时期的连云港苏马湾界域刻石,是我国最早的海权刻石。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海洋文化建设揭开了新的一页。自北至南,连云港、灌河港、射阳港、滨海港、大丰港、洋口港、吕四港一字排开,连云港作为综合性国际贸易港,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开发建设了连岛、苏马湾等一批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点,定期举办“连云港之夏”等各种类型的海洋文化节。深入挖掘港口文化、海外交流文化、海洋民俗文化、海洋神话传说,联合申报“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组织撰写渔业生产史、海洋运输史、海上漕运史,举行郑和下西洋大型纪念活动,着力开拓和营造海洋文化氛围。但由于受“全国的优势在沿海,江苏的优势在沿江”[4]发展战略影响,导致了江苏沿海地区在全省的边缘化或非重点发展地位。随着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江苏海洋文化必将成为江苏地域文化中最具活力的新的增长点。
从水文化资源类型上看,江苏淡水文化资源中的太湖文化、秦淮文化、运河文化、治淮文化较为成熟,而关于洪泽湖、里下河等地区所蕴藏的丰富水文化还未完全开发,甚至关于江苏境内425 km长江水道中蕴含的水文化也并没有进行系统整理。咸水文化,基本只涉及了盐商文化,盐城地区开始涉足咸水文化,其他并没有有效开发。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还比较单薄,没有形成典型的海洋文化,而是具有海陆过渡性的双重特征。从地域上看,苏南地区只拥有淡水资源,淡水文化非常发达,是吴越文化的核心区域之一,而对于海洋的利用则主要依靠上海。对苏中苏北地区而言,3种水文化资源都非常丰富,淡水文化资源已进行了有效开发;咸水文化在古代较为发达,近期陷入低潮;海洋文化还没有形成有影响的江苏地方特色明显的海洋文化,也没能越过长江天险向南延伸,融入上海海洋文化圈。苏通大桥的开通,为苏北沿海接受上海海洋文化辐射,加速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海洋文化创造了条件。从水文化角度看,苏北苏中地区拥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每一个生机勃勃的经济区域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观,研究江苏沿海开发问题,必须了解江苏地域文化传统及其价值观。江苏地域文化的内在禀赋是水文化,江苏沿海开发和水文化建设必须结合起来,让水文化融入沿海开发、服务沿海开发、促进沿海开发,并最终实现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
一是水流域规划的统筹。从地域文化和流域水系角度着眼,江苏沿海开发应放眼区域发展大局,从整个苏中苏北发展角度布局,不仅包括连云港、盐城和南通3市的沿海县域,及其他不沿海县域,还包括整个苏北、苏中地区,甚至于从长三角地区、淮河流域整体进行谋篇布局。换言之,江苏沿海开发需要针对整个地域文化、水系流域进行统一规划。
二是水资源规划的统筹。江苏沿海境内水网密布、河湖众多,还修建有南水北调、淮河入海水道等大型水利工程,淡水资源丰沛;沿海滩涂湿地面积位居全国沿海省市之首,咸水资源丰富;海岸线总长954 km,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沿海开发,淡水资源是基础和命脉,咸水是宝贵的独特资源,海洋是重点开发对象,应统筹3类水资源的开发、管理和使用,为沿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本依托和保障。
三是水文化资源开发的统筹。江苏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水文化资源,应充分挖掘沿海地区的淡水文化、咸水文化、海洋文化资源,提高沿海地区的文化软实力,以加强沿海地区的凝聚力、开发建设的战斗力,以及对外部资源的吸引力。可成立专门的水文化研究机构,整合各方面力量,坚持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打造品牌水文化。充分挖掘、整理和提炼沿海水文化历史遗产,运用摄影、书法、美术、文学、戏剧、电影、电视、体育等各种文艺形式,营造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沿海开发意识的浓厚水文化氛围。
一是充分认识沿海地区的区位特点。江苏沿海地处江淮沂沭泗流域下游,要承受上中游200万km2汇水面积的来水。里下河地区,周高中低,四水投塘之地,自古以来与水沉浮,水灾频繁。据志书记载,自北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至“民国”35年(1946年)的800余年间,该地区发生较大的水旱灾害223次,大灾之年死者病者动辄以万人计。东与黄海为邻,有遭受风暴潮、台风的可能。洪涝灾害、海潮台风始终是该地区的心腹之患,史有“既有洪水狼,又有海啸虎”之说,必须立足防大汛、抗大潮,切实加强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确保水安全。
二是充分认识沿海地区的水资源特点。该地区过境水资源丰沛,但本地水资源不足,而且苦咸水多,存在资源型缺水问题。以淮河流域为例,当地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仅为193亿m3,而多年平均入境水量达到352亿m3。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港口港城、产业园区和大规模滩涂开发三大主要任务,特别是大规模滩涂开发对水利基础保障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抓紧完善沿海地区水资源保障工程体系建设。
三是充分认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面对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发展机遇,沿海地区人民奋起直追、尽快缩小苏南苏北差距的心理较为迫切。为适应江苏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要求,苏南以及沿江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将转移到沿海地区。这其中应注意树立依法管水、按需供水、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观念,发展产业、支持行业、选择企业要以节水型、环保型为主。在水环境保护上,要突出综合整治,加大治污力度,保护好饮用水源,切实维护江河湖泊的健康生命。2008年以来盐城、淮安等地连续发生几起水污染事件,这是沿海发展的警钟,苏南太湖蓝藻事件绝不应该在苏北沿海重演。
四是加大沿海地区的水文化资源开发力度。江南水乡,苏北亦水乡,江苏沿海开发为发展水文化提供了经济基础和良好契机。基本建设过程中,要有文物保护和文化历史意识,注意挖掘保护好水文化资源。城市建设过程中,围绕水做文章,建设特色水城。农业生产,发挥水资源优势,打绿色生态品牌。加强研究和规划,开发水文化特色旅游。
一是加快港口建设。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人类经济活动正由陆地向海洋扩展,海洋产业迅猛崛起,已经成为推动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的基础性工程就是建设优良深水海港,开发江苏自己的深水海港可以直接连通世界各地,带来全球资源,进而会在沿海地区形成新的产业集聚带,为苏中、苏北等腹部地带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重要依托和“辐射源”。
二是加强临海、临港产业及港区建设。依托港口建设,大力发展临海加工业与外贸经济,发展海洋生物工程、海洋医药工业等新兴产业,发展天然气发电、潮汐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发展绿色农、林、渔、药、花卉等生态农业基地。发挥江苏科技人才优势,实施海洋技术攻关。通过临港产业建设,把人文、金融、信息等要素向港区集中,加快沿海城镇和港区建设。
三是加强近海海洋矿产资源开发。苏北沿海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大量可待开发的资源,可就海洋新能源与矿产业作为优势产业进行培育,开展海洋油气与矿产相关技术研究,规划建设海洋油气、矿产开发加工基地和陆上后勤服务基地。从煮海为盐到海底采石油和天然气,向大海要财富,苏北沿海可以在海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走出一条新路,构筑起江苏沿海蓝色经济发展新高地。
四是发展海滨旅游。充分考虑“海洋”元素,重新定位江苏整体旅游形象,突出江苏海洋省份的地位[5]。江苏省海洋资源赋存的特点是岩质海岸少,仅连云港段44 km,其余均为淤泥质海岸和沙质海岸,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发,建设连云港的海滨旅游区、盐城的滩涂旅游区和南通的江海旅游区。海洋文化发展以滨海旅游开发为重点,增加海上娱乐、游钓、体育、观光等项目,发展海滨休闲观光服务和旅游业,进一步加强连云港西游记文化产业区的建设。
一是发展盐土农业。为了应对粮食问题、水资源问题、能源问题和生态问题,盐碱滩涂资源的利用和盐生植物的开发利用已引起普遍关注。农业科研人员提出了盐土农业概念,包括盐土、咸水(微咸水)和盐生植物(耐盐植物)三大生产要素。盐生植物的培育和开发利用将在苏北沿海滩涂上兴起一场绿色革命,有着经济、生态、社会三重效益,对加快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加强湿地保护。黄海潮水顶托泥沙,使江苏沿海的滩涂千百年来一直都在“生长”。这种盐碱地长期因不利于种植粮棉而被忽视,然而从工业、商业用地的角度看,江苏沿海可以利用的滩涂至少有46.7万hm2,广阔空间加上优越区位,诱惑力不可抗拒。可重点加强以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生态文化建设,包括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等,大力开发生态旅游,实施“以生态自然为主体、以地域文化为补充”的旅游文化模式,走同心多元化旅游文化发展之路。
三是发挥地理空间优势。苏北沿海不仅具有广袤滩涂,而且地理位置独特,烈日当空照,风自海上来。特殊的地理区位和资源,既为风电场立地提供了良好条件,同时又有取之不尽的光能资源。可以在空旷滩涂上开发风力发电,风电站下方大片空地用来发展光伏产业,风能发电下方是太阳能电站,两者完美组合,最大限度利用滩涂资源。苏北风、光新能源基地,将成为沿海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四是发展盐业旅游。在健身保健成为“流行色”的今天,盐业旅游可以开辟出一方新天地。到盐场旅游学习海盐知识,参观盐业生产,品尝盐滩小吃,盐疗,盐浴。以及利用沿海粉沙质淤泥,开发建设泥浴浴场,开展泥上运动。还可以趁落潮,到滩底寻觅形形色色的海洋生物,领略大海潮涨潮落的情调。
五是弘扬盐垦精神。苏北是我国著名的盐碱地之一,在漫长的盐碱地治理工程中,无论是“退灶兴垦”的散垦、张謇组织的大规模盐垦,还是新中国成立后,成千上万知识青年的开发建设,江苏人民在改造开发沿海滩涂过程中,不畏时艰、吃苦耐劳、斗志昂扬、开拓创新,表现一种伟大的拓荒精神。这种“盐垦精神”,必将激励江苏沿海人民在新一轮开发建设中奋勇前进。
[1]王腾.区域文化特质、文化精神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以江苏为例[J].重庆社会科学,2008(10):8-14.
[2]孟召宜,苗长虹,沈正平,等.江苏省文化区的形成与划分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8(12):88-96.
[3]泰州的水文化[DB/OL].[2008-05-18].http://c.chinacity.net/chengshi/taizhou/taizhouwenhua/minzuwenhua/2008-05-18/2051.html.
[4]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陈焕友话江苏:第二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645.
[5]尹贻梅,陆玉麒.论区域发展的“旅游形象驱动”战略:以江苏省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8(1):97-100.
Water Culture and Coastal Development in Jiangsu Province
Wang Peijun
(Office of President,Jiangsu Education College,Nan jing 210013,China)
Water is the important ecological background and influential factor i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culture in Jiangsu province,and is the core and essence of culture of Jiangsu province as well.Water culture is immersed in the different fields and aspects in the context of history and culture of Jiangsu province.According to the categoriesofwater resource,water culture of Jiangsu province consistsof fresh water culture,salty water culture and marine culture.The southern area of Jiangsu province is rich in culture resource of freshwater,while central and northern areas possess three typesofwater culture resourcesmentioned above.Therefore,the coastal development in Jiangsu province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ulture,consolidating the basic role of freshwater culture,giving play to orientation role of marine culture,and tapping the advantageous role of salty water culture.Then water culture can merge with coastal development,serve for it,and promote its further leap.Finally it is possible to realiz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of culture and economy.
Jiangsu province;regional culture;water culture;coastal development
G112
A
1671-4970(2010)02-0029-04
2010-03-29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08ZHD012)
王培君(1969—),男,山东寿光人,副教授,博士,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和水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