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杂谈

2010-04-06 01:22甄彦苍byZhenYancang
雕塑 2010年3期
关键词:石雕佛像世纪

■ 甄彦苍 by Zhen Yancang

石头文化

一个民族的文化同地球引力一样,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起着凝聚民族精神的重大作用。

文化是社会的“维生素”。人体缺少脂肪会得病,缺少蛋白质会得病,缺少维生素同样会得病。20世纪是中囯文化的低谷期:“五四”运动催生的新文化还未成熟,旧有的文化却被摧毁,然后是文化大革命将仅剩的一点文化基因付之一炬,使古老的文明古囯几乎变成文化沙漠。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文化,正是要给社会补充“维生素”。于是文化一词身价陡增,无论什么事情,不管沾边不沾边,都要冠以文化的头衔:先是有茶文化,继之以酒文化、瓷文化、饮食文化,最近甚至出现了厕所文化。这个说有几百年的历史,那个说有几千年的历史,争以历史悠久而自豪。其实,最古老的文化当属石头文化:人类有多长的历史,石头文化便有多长的历史,人类从制作第一件工具开始便诞生了石头文化,第一件工具就是石器。

化石是生物在历史上留下的“足印”,石雕、石头建筑是人类在历史上留下的“足印”。将这些“足印”连接起来,便是探寻远古的通道,从而描绘出人类史、地球史,甚至宇宙史。这种巨大的传承功能,是其他文化所无法相比的。

石头有很多其他材料不可替代的优点:第一、分布广,贮量多,成本低;第二、坚固耐用,美观大方,不变形,不变质,不变色,不怕水,不怕火,虫不蛀,鼠不咬;第三、无毒无味,是最卫生的环保型材料;第四、是最好的雕刻材料;第五、人类的祖先在山洞中生活了几百万年,对石头有着深厚的感情,我们的血液中甚至流淌着石头的因子,可以使人萌发回归自然的感觉,乃至产生石头崇拜;第六,石头是永恒、坚韧、伟岸的象征。

如果不发生大规模战争,世界将越来越富裕。贫穷需要粮食,富裕追求艺术。21世纪是一个文化的世纪,艺术的世纪。石头文化,包括石材、石雕、石刻、自然石等,将以惊人的速度占据人类生活的众多领域。石材和石雕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21世纪的中国是追求物质消费和文化消费的时期:无论什么东西,如果不贴上文化和艺术的“商标”,就很难在社会上通行。这是历史的必然。由此可以推断出:石材的出路在于艺术化,在于与石雕相结合。

浅谈创新

21世纪的世界格局是:哪个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跑在前头,哪个国家的经济就会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就会迅速提升,因而在国际事务中也就拥有更多的发言权。中囯将“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正是为了顺应这一社会大潮。而要做到这一点,唯一的办法就是培养十三亿国民的创新精神,从向资源要财富转为向科学要财富,既节省资源又减少污染,使国家进一步发展壮大,更加雄伟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说:“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里。”因为河水在不停地流动。今天的你不同于昨天的你,明天的你不同于今天的你。一切都在创新之中;没有创新便没有生命。石雕艺术当然更不例外,如果只是模仿前人的东西,自己不去创新,在一日千里的社会大潮中,必然会被淘汰掉。

知识是山,灵感是泉。山高才能泉涌,挤牙膏是挤不出灵感来的。灵感的火花虽然只是一瞬间的事,却需数年,数十年,甚至终生的知识积累。凡在某一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绝对不会只有一技之长:李白不只会写诗,苏东坡不只会作赋,梅兰芳不只会唱戏,齐白石不只会画画。这些人都深通历史、哲学和文学,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然后才能迸发出来。在这个问题上,“雄关漫道真如铁”,1+1=2,这些道理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模仿需要一成力,创新则需百成力。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只会将佛像雕得很精,维纳斯雕得很像,不会创新,那他就沒有资格成为大师,正如神枪手不是将军一样。

创新分二种:一种是浅层次的创新,即玩积木式的创新,例如将圆的改成方的,将平房改成楼房等等,只是形式上的创新;一种是深层次的创新,即内涵上的创新,使石头附有生命,从而能够感化人,教育人。

同地球引力一样,任何人都在无形中受习惯势力的控制。马力大的人受控的力度小,所以能够跳着走,能够创造新东西,但这些人往往被“正常”人视为异类、傻子,甚至疯子。然而他们才是历史的火车头,没有这些“傻子”和“疯子”,人类社会说不定仍旧在茹毛饮血的阶段徘徊。马力小的人受控的力度大,所以只能爬着走,这些人可能道貌岸然,一派正人君子的形象。但为官必然尸位素餐,为民则抡锤锄地而已。如果从事石雕行业,则一辈子只会模仿,不会创新。他可能模仿得相当精细,但只能成为高级匠人,成不了大师。

唐代大思想家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事石雕行业的人很多,必然有不少千里马,因而也就会不断涌现出创新作品,而这些创新作品有几成被发现,有几成能够推向社会,就看有多少真伯乐了,可惜“伯乐不常有”。

由此归纳出,石雕艺术有两条发展道路:一条是向广度发展:大力承揽业务,取得更大经济回报;一条是向深度发展:向思想领域进军,创作出能够启迪人类思想的新作品,引领石雕行业“更上一层楼”,成为石雕领域的弄潮儿。这条路在物质上发不了财,但却可以成为精神领域的亿万富翁。

谁来挖掘和整理民间石雕艺术的理论体系

创造了四大石窟的石雕艺人,没有留下堂皇的理论,连姓名也没留下,称得上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旧社会的石雕艺人没有社会地位,也大都没有文化,写不出理论来;文人会写,但没有亲身体会,也写不出来。或者那时的艺人习惯用言传身教的办法传授技艺,用不着写什么理论,免得泄漏机密,砸了自己的饭碗……但无论如何,理论总是存在的。

今天,主要存在两种雕刻办法。一种是建国初期从原苏联搬来的,就是先画草稿,后塑模型,然后再用点线器一点一点地搬到石头上。这种办法的优点是比较准确,最适用于石雕,因为石雕的特点只能减,不能加,一钎子打缺了,整个作品就会报废;缺点是速度慢、成本高。最大的一个缺点是,长期使用下去,会将艺术家变成机器,磨灭他们的机动性和创造性。另一种办法是不用模型,直接在石头上雕刻,民间艺人多用这种办法。其优点是速度快、成本低、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能够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和艺术素质。缺点是没有相当功力就掌握不了。

用模型雕刻只是为了准确,别无他用。如果不用模型也能准确地再现头脑中的“模型”,岂不更好?据说泥人张能在袖筒里给人捏像,非但不用模型,连眼睛都不用,完全凭感觉完成。这可能是一种传说,不足为凭。但有的石雕艺人连画稿都不用,随便找一块石头,因势取形,很快便会雕刻出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来,则是千真万确的。工艺美术大师芦进桥就有这种本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没有先进的理论,便没有先进的行动。将这句话倒过来也成立:既然有先进的行动,肯定就有先进的理论。只有将这种力量与学院派理论相结合,才能指导石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笔墨当随时代

石涛有言,“笔墨当随时代,”对佛像也应如此。佛无定像,只要能启迪智慧,减少愚昧,便是好的佛像。

佛像自汉代传入中国以来,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演化:魏晋时代以清瘦为主,隋唐时代以丰满为主,宋代以质朴为主,明清以华丽为主。每个时代都对前代有所否定,也有所改进。我们不能说魏晋佛像对印度佛像有所改进就是错误的,更不能说隋唐佛像对魏晋佛像有所改进就是错误的。就是同一个时代,云岗石窟和龙门石窟的佛像也不尽相同。万事万物都在变化着,佛像也不例外,不能总是一味地强调因袭古人。

21世纪是一个文化的世纪,艺术的世纪,进军宇宙的世纪,科学与技术爆炸性发展的世纪,人民生活空前提高的世纪;同时也是一个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的世纪。这个世纪最突出的问题是人类如何生存:是遵循“天人合一”的生存原则,与大自然共生共荣,还是沿着愚昧、贪婪的道路继续向大自然进行掠夺,最终走向毁灭

21世纪的佛像应当在这种大气候中塑造出来,然后再反过来适应和改变这种大气候。应当不同于任何一个世纪的佛像;应当使其更具智慧、更接近人间。当然,宽额、丰腮、高鼻、大耳的基本特征仍需保留。

古代佛像不大讲究人体结构。时代进步了,人们对人体的认识越来越清楚。应当在不破坏佛像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加进人体结构,借以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人体是大自然的杰作,是宇宙间最美、最科学的组合体。21世纪的佛像,特别是观音像,应当将西方雕塑凸显人体美的优点吸纳进来,使其成为真善美的化身,从而更具教化力,促使人类挣脱愚昧和贪婪的奴役,增长爱心,向和谐社会迈进。

猜你喜欢
石雕佛像世纪
世纪赞歌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1999,世纪大阅兵
My School Life
佛像面前的 菩萨
为一只石雕小鸟而歌
刘红卫
尼玛泽仁佛像画欣赏
佛像面前的菩萨
曲阳石雕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