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寅查验威海船械史实考

2010-04-05 21:47:56
东方论坛 2010年3期
关键词:提督北洋李鸿章

徐 泓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上海 200233)

徐建寅查验威海船械史实考

徐 泓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上海 200233)

1894年,日本海军在大东沟口外黄海海面突然袭击中国海军,中国战败。光绪皇帝召见徐建寅查验北洋海军,命将查验结果据实禀报督办军务处转奏,但朝廷未收到查验报告,直到《徐建寅上督办军务处查验北洋海军禀》手稿被发现,终于知道查验北洋海军的经过和内容,徐建寅在报告中详细表述了查验船械和清点弹药情况,访察海军主要军官优劣,沿途访问海军原定章程不妥之处,以及弊端陋习、近时军情、敌情等。可惜这个报告没有到达朝廷,致使北洋海军弊端陋习未能及时纠正。

徐建寅;查验船械;甲午海战;《马关条约》

1888年10月3日,北洋海军法规《北洋海军章程》经清廷批准颁布施行,标志着北洋海军正式成立。北洋海军有舰艇50艘,总吨位约五万吨。其中主要舰只22艘,鱼雷艇10艘。“定远号”“镇远号”是舰队主力。此后多年,曾一度遏制日本的侵略扩张势头。

1894年,日本向中国发动殖民战争,中方战败。是年11月16日,光绪皇帝召见徐建寅命查验北洋海军威海船械以及皇帝面谕,“将海军一切情形,一并访察回京禀复。”[1](P89)

1894年12月8日,徐建寅抵达威海,9日到达北洋海军驻地刘公岛,当时已遭革职留用处分的丁汝昌和右翼总兵、“定远”管带刘步蟾出面迎接。

徐建寅(1845—1901),字仲虎,无锡人,系中国近代科学之父,中国科学技术近代化奠基人,中国近代海军战法之父,中国近代海军军事学主要奠基人,中国近代造船、造舰、造蒸汽机和军事工业奠基人,中国近代兵工事业主要奠基人。[2]

一、奉旨查验威海船械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日本政府则趁机发动侵华的殖民战争。

是年7月25日,日本海军在丰岛附近海面,对中国军舰和运兵船发动突然袭击,不宣而战。首次海战中国失利。

对此,北洋大臣李鸿章、海军提督丁汝昌在面对日本侵华的战争中,不是积极抗敌,而是避战保船。置国家民族沦丧于不顾。

7月26日,李鸿章指令丁汝昌避战保船。

李鸿章,《寄丁提督》:

“惟须相机进退,能保全坚船为妥,乃盼速回。”[3](P812)

8月1日,中日两国政府同时宣战,甲午战争爆发。

同日,李鸿章电令北洋海军前往仁川随近截击日方运兵船。并再次强调保全坚船。

李鸿章,《寄刘公岛丁军门》:

“速去速回,保住坚船为要。”[3](P836)

8月3日,光绪皇帝谕请李鸿章。《发北洋大臣电》:

前报“丁汝昌寻倭船不遇,折回威海布置防务。威海僻处东境,并非敌锋所指,究竟有何措置、抑借此为藏身之地?”着李鸿章察看丁汝昌有无畏葸纵寇事情,如必须更换,并将接统人员妥等具奏。[4](P7)

8月5日,皇帝又谕,《军机处电寄李鸿章谕旨》:

“丁汝昌前称追偻船不遇,今又称带船巡洋,倘日久无功,安知不仍以未遇敌船为诿卸地方?近日奏劾该提督怯懦规避,偷生纵寇者,几于异口同声,若众论属实,该大臣不行参办,则贻误军机,该大臣身当其咎矣!”[4](P11)

当日,李鸿章复奏申辩:

“西人佥谓,我军只八船为可用,北洋千里全资屏蔽,实未敢轻于一掷,致近畿门户洞开……局外责备,恐未深知局中苦心。海军全仿西法,事理精奥,绝非未学者所可胜任。且临敌易将,古人所忌,似宜随时训励,着令丁汝昌振刷精神,竭力防剿。”[3](P854)

6日,李鸿章电问丁汝昌:“汝此行何以不至大洞江口?途间何以未遇倭船?岂真避敌而行?实不可解。”[3](P855)9日,丁汝昌率船10艘,第三次出海巡航,至大同江口折返,未遇倭船,13日返母港威海。在此期间,日本舰队乘机窜至威海口,旅顺口洋面,在口外发炮挑衅。13日,丁汝昌率舰队返威海当天,朝廷致李鸿章谕旨:“丁汝昌巡洋数日,何以未遇一艘日舰。若再迟回观望,致令敌船肆扰畿疆,定当重治其罪。”14日,丁汝昌率领舰队第四次出海巡航渤海海面,未见敌舰,又是无果而回。

然而,无论北洋海军玩躲猫猫,回避日舰,忽悠朝廷,日舰蓄谋已久,攻打北洋舰队的海战终于发生了。1894年9月17日,日本再次侵略中国,北洋海军在大东口外的黄海海面与日本发生一场海战,中国战败,北洋海军损失舰艇“超勇”、“扬威”、“致远”、“经远”、“广甲”等五艘巡洋舰。黄海海战失败,震惊了朝廷,也震动全国。李鸿章、丁汝昌难辞其咎。9月17日,奉命护送运兵船至大东沟的北洋舰队完成任务,准备起锚返航,一场海战发生。日舰有备而来,北洋舰队被动应战,仓促迎敌,结果中方战败。这就是李鸿章,丁汝昌的战略、战术。战后半月逾,李鸿章又表演了。10月4日,李鸿章致电丁汝昌,不必与彼寻战。

“不必与彼寻战,彼亦虑我蹑其后,现船全数伏匿,将欲何为?用兵虚虚实实,汝等当善体此意。”[5](P16)

9日,朝廷致湖南巡抚吴大瀓上谕:

“丁汝昌臂受板伤,因流黄水,并非伤重难期速痊者可比,而请假调理,竟可置身事外。着吴大瀓确切查明。”[6](P23)

11月6日,李鸿章复丁汝昌电:

“旅本水师口岸,若船坞有失,船断不可全毁。口外有无敌船,须探明在定进止,汝自妥酌,勿得张惶胆却,致干大戾。”[5](P129)

11月7日,大连湾失守。

8日,李鸿章致丁汝昌电:

“昨电旨方令汝与刘步蟾带船往 貔子窝设法堵剿,断期后路接济,力固不能,然如此仓皇出走,恐干重咎!”[5](P138)

8日晚,李鸿章再致丁汝昌电:

“寇在门庭,汝岂能避处威海,坐视溃裂,速带六船来沽,面商往旅拼战,渡兵运粮械接济。成败成钝,故不暇计,尽力为之而已。刻即起碇,勿迟

误。”[5](P140)

10日,丁汝昌率舰抵天津,与李鸿章、汉纳根商讨海军护送运兵船增援旅顺,汉纳根认为,护船去旅顺,遇敌必有大战,而以寡敌众,铁甲舰难保,运兵船必毁。丁汝昌同意此说,但他表示愿意率舰6艘赴旅顺口巡徼,遇敌即去,相机进退。[5](P152-153)放弃了护送运兵船增援旅顺计划。又作虚功。

13日上午,率舰到达 旅顺口后,丁汝昌又以附近出现日海军和鱼雷艇为由,当晚即退回威海。他的遇敌即击。变成,闻敌即逃了。

11月16日,光绪皇帝召见徐建寅。

自从9月17日(大东沟口外黄海海面中日海战)至11月16日光绪皇帝召见徐建寅。在此期间,李鸿章和丁汝昌如何避战保船,如何运用海军,足以让人惊讶。

早在皇帝召见徐建寅一个月前,文廷式大臣向朝廷上奏保举人才。

10月10日,文廷式以军务紧急,向光绪皇帝上奏折,保举人才,徐建寅列为受保举的三人之一,另外两人是湖北候补道裕寅、候选道员黄遵宪。

文廷式,军务紧急敬举人材以资器使折:

“直隶候补道徐建寅,才大心细,诚朴耐劳。同治年间,曾经山东抚臣丁宝桢以奇才异能保荐。后充出使德国参赞,‘镇远’,‘定远’铁舰即其手定,洋人至今称之。其翻译机器书至数十种,于攻战防守之事,尤所熟谙。该员现办金陵机器局差,若蒙恩命饬下随同办理江海防务,必能规划机宜,确有把握。”[7](P27-28)

1894年11月16日,清廷光绪皇帝颁谕,以旅顺告急,丁汝昌统帅海军不能得力,着革去尚书衔,摘去顶戴带罪立功,以观后效。

同日,光绪皇帝召见直隶后补道徐建寅,着他前往北洋查验船械。皇帝面谕他“海军一切情形,一并访查,回京禀报”。[1](P89)

1894年11月16日(光绪二十年十月十九日),光绪皇帝着徐建寅赴北洋查验军械谕旨:

谕军机大臣等:本日召见之直隶后补道徐建寅,着赴北洋,将“镇远”、“定远”等船炮位情形,详细察看,并赴机器局查验合膛炮弹现存若干,是否敷用,据实禀明督办军务处转奏。[1](P54)

第二天,朝廷传谕李鸿章,着将北洋各舰开赴大沽,令徐建寅查验复奏。

徐建寅虽不是北洋海军的官员,却对海军战法及舰炮运用理论深有造诣,无疑是奉旨查验北洋海军公正办事的最佳人选。徐建寅奉旨查验赴天津,面谒北洋大臣李鸿章。李鸿章早已看透这次查验海军主要是针对他和丁汝昌而来,但他不敢公开抗旨,便暗中抵制,声称海军各舰不能来大沽,要徐建寅去威海查验。徐建寅经请示朝廷同意,先赴天津机器局(生产弹药,其总办张士珩系李鸿章外甥),再赴军械局(弹药存储、调拔部门)查验,并将查验结果先行具禀在案。

徐建寅前往北洋任务有二件,一是查验舰艇及武器弹药,二是访察海军将领的海战能力。前者是评估北洋海军实际战斗力,后者是考察海军将领的海战素养及知识技能,以便就北洋海军的领导改组或人事调整提供依据。

12月2日,徐建寅离开大沽,搭乘轮船赴烟台。8日,徐建寅由陆路到威海。9日到达刘公岛查验北洋海军。在威海基地,徐建寅详细查验北洋海军除鱼雷艇以外的全部兵舰、舰炮、弹药。有兵舰“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以及“镇边”、“镇中”、“镇南”、“镇北”、“镇东”、“镇西”六艘炮艇,其中“来远”舰在黄海海战受重创尚未修复,“镇远”在返航威海进港时发生触礁事故后,就地抢修。徐建寅商令“将塞门敦土填入夹层之门,以期坚固”,做权宜之计,但不能出海作战,要进船坞修理。“镇远”号在威海进港中的触礁事故不是偶然的,它暴露出海军平时训练、管理的弊端。

徐建寅查验北洋海军,遂写出查验报告《上督办军务处查验北洋海军禀》(见文后“附录”),此禀系手稿,由中国书店张宗逊先生在古籍旧书中发现,由烟台海军学院教授苏小东获悉处置,手稿原件,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部编研室。此禀除正文外,还有三个附件,《察访北洋海军优劣折》,《北洋海军各船大炮及存船各种弹子数目清折》,《北洋海军存库备用各种大炮弹子数目清折》。

徐建寅查验北洋海军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访察海军各级将领优劣,这项工作是对北洋海军军官的素质评估,并写出16名将官 “言过其实,不可用”、“人尚可用,操守难信”、“狡猾不可用”、“朴诚可用”、“诚实可用”、“尚可用”、“勇敢,可带兵船”、“勇敢,可带雷艇”等评语。

于此同时,徐建寅查验海军武器装备。在海战中,舰艇,火炮,弹药是基本要素,弹药充沛,炮火猛烈,才能战胜敌舰。然而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中,弹药不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徐建寅对北洋海军舰艇,火炮的查验,尤其是弹药的查验是数学计算,清点统计它的客观和公证性,它的准确和可靠性,无庸置疑。这个奉旨查验船械的报告对研究日本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报告本身具有极大的权威性。

从禀文中,船存大炮弹子数目清折和库存大炮弹子数目清折中,观察到一个事实,舰船在携带炮弹不足的情况参加海战,而大量炮弹却躺在仓库里,其直接削弱战斗力发挥如“定远”,“镇远”两舰载305毫米主炮4门(1门被倭弹击伤),现“定远”船存开花子炮弹147颗,钢子炮弹128颗,“镇远”船存开花子炮弹146颗,钢子炮弹116颗。其它“靖远”,“来远”,“济远”等舰船存,库存众多炮弹数目也清楚列明。

由此可知,如此众多炮弹为何没有参与黄海海战,显然该炮弹不在战舰上。显然它躺海军基地的仓库里。却犯下战备上的严重错误。其有悖海军章程,也是公理和法规所不允许的。

二、北洋海军提督人选

1894年12月10日,徐建寅离开威海,经烟台返回津京。在他离开威海的第二天,丁汝昌致电李鸿章,请求将徐建寅调派到北洋海军任职。该电文对徐建寅作了良好的评价,说他“来威海勘验,所说悉中机窍,战守机宜,颇知要领,忠勇之发,溢于言表。”这封电函经总理衙门转奏朝廷。然而光绪皇帝此时要撤换丁汝昌,而不是给丁汝昌配副手,所以朝廷没有批准丁汝昌的请求。

李鸿章为丁汝昌代奏,寄译署(光绪二十年十一月十五日已该)李鸿章发丁提督电:

“定”“镇”两舰,原系徐建寅监造,昨来威勘验,所论悉中机窍,战守机宜,颇知要领,忠勇之发,溢于言表。可否奉派留船或为提督帮办,或作监战大员,良多裨益云。请代奏。鸿。[8](P259)

同年12 月12日,山东巡抚李秉衡奏请将丁汝昌以贻军机罪明正典刑。17日,皇帝发布上谕,将丁汝昌拿交刑部治罪。12月18日,皇帝又谕,着李鸿章详加遴选,奏保海军统帅。谕旨中提出三名人选,李和,杨用霖,徐建寅。

译署(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致电旨李鸿章

译署发电(光绪二十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戌刻到):

奉旨:昨降旨将丁汝昌拿问治罪。海军统帅需人,着李鸿章于海军将领中详加遴选,据实奏保,侯旨擢用。李和、杨用霖二员管驾海舰,素称得力,道员徐建寅近往威海察看船只,据丁汝昌电,颇称其能。此数人才是否能擢受提镇,抑或暂令署缺,察其果能胜任,再予除授,李鸿章应悉心酌度,迅速复奏。[8](P279)

自从11月16日,皇帝召见徐建寅奉旨查验威海船械到12月18日上谕,他成为接替丁汝昌的人选之一,一般看来,似乎难以揣测。在外界认为,这是朝廷早有此意,即“道员徐建寅自京来威海勘‘镇远’,盖军务处将以建寅代汝昌”。[9](P69)其实,不论是朝廷早有此意,还是后来的想法,从皇帝接连颁谕内容可知,都表明光绪皇帝撤换丁汝昌决心。

同年12月20日,李鸿章致电译署复奏说,李和为小船“平远”管带,才具稍短,杨用霖以大副代理“镇远”管带,未便超升,徐建寅系文官,未经战阵。李鸿章用三言两语就把皇帝谕旨推翻掉。皇帝审定的三个海军提督人选,竟然无法推行。

李鸿章复奏谕旨致电总理衙门

寄译署督办军务处(光绪二十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辰到)李鸿章发:

东海关道刘含芳电:顷阅邸钞,丁提督逮问进京,在朝廷驭将之法,操纵自有权衡。然水师统将,却仅实缺总兵刘步蟾一人,更难驾驭得宜。……鸿章昨奉电谕,垂询提督胜任之员,踌躇再四,未敢遽行定拟。……如李和甫带“平远”小船,才具稍短,杨用霖以大副代理“镇远”管驾。虽尚得力,未便超升。徐建寅系文员,未经战阵。丁汝昌前请帮办、监战,似系借此卸责之意,未可遽为定论。……鸿。[8](P284)

然而李鸿章在复奏译署电谕中,却说假话,事实上李和甫带的“平远”号不是小船,而“是一艘排水量2100吨,航速14节,载炮11门,鱼雷发射管4具的巡洋舰。”[10](P67)

李鸿章在复奏中又称,徐建寅系文员,未经战阵,丁汝昌前请帮办监战,似系借此卸责之意。其实,在我国历史上的儒将,并不乏人,宋朝的文职官员、未经战阵的李纲在金兵围攻开封时。临危受命,守住开封京城。至于近代各国将领均有军官学校出身,不乏其人。徐建寅对海军战法早有研究。他翻译引进西方先进战法书籍,《水师操练》、《轮船布阵》二种,江南制造局翻译馆1873年刊印。前者是部海军训练和战法的教材,后者是部舰艇编队阵法海战著作。还译《炮与铁甲论》等。他又熟谙鱼雷、水雷的战术运用。他在德国基尔海军基地,曾和镇将交流、切磋铁甲舰的功效,深知“铁甲舰保护海边者,须乘敌船尚未泊定,或尚未据我海口之时,我应由内速即冲出攻击,使其溃退,方操胜算。”[10]

李鸿章在复奏中又称,“丁汝昌前请帮办监战,似系卸责之意”。 丁汝昌自知在海战上不行,他推祟徐建寅,奉派留舰或为提督帮办,或做监战大员,这元可非议。客观上丁汝昌要为北洋海军渡过难关,然而李鸿章先为丁汝昌代奏此请求,现又改口说丁汝晶“似有卸责之意”。前后两次奏折,仅隔9天,其内容截然不同,李鸿章用揣测取代丁汝昌主张,又玩出尔反尔手法。李鸿章用心目的,首先用揣测卸责之意,阻止朝廷派来海军帮办或监战大员,其次,用徐建寅系文员阻止谕旨。

李鸿章刚拒绝三名提督候选人,又得“线报”,朝廷提议马复恒替代丁汝昌,李鸿章抢先致电丁汝昌密谋对策。

1895年1月17日傍晚,李鸿章给丁汝昌发密电称,“闻徐建寅力赞马复恒任海军提督一职,即日筹度,密复。”

李鸿章致电丁汝昌密谋对策,寄丁提督(光绪二十年十二月十二日申刻):

岘师电,督办军务处公论,均以马复恒胜任海军提督之任,嘱即奏保。闻徐建寅力赞马道。其才具魄力,是否尚勘造就?鹿岛之战,是否在船驾驭?中外各员能否妥协?望即日筹度,据实密复。鸿[8](P334)

在当天深夜,李鸿章接到新任钦差大臣刘坤一来电,“海军提督缺悬已久,此间公论均以马道复恒力能胜任。“由此看到,李鸿章在这以前,已致电丁汝昌筹度、密谋对策。李鸿章可称是耍诡计、玩权术的老手。其用意是先采集马复恒数据,然后用此数据否定马复恒接任提督之职。

刘坤一致电李鸿章,传旨:

刘岘师来电(光绪二十年十二月十二日亥刻到):

顷有旨令马道复恒引见,大约为海军提督一缺,应请尊处保奏,或补或署,暂缓引见,以免往返需时,得以及早整顿。所遗海军海军营务处差,可否以徐建寅接办?统筹卓裁。坤,文。[8](P335)

第二天(1月18日)上午,丁汝昌就李鸿章密电,回复密电说,马复恒当过几艘舰的管带,会办鱼雷局,鹿岛之战,尚未到船。顷接电后,面与马道熟商,马复恒表示自己才力不及,万难胜任,恳切力辞。谈及徐建寅才力胜其百倍,于海军情形大局实能胜任。对此,丁汝昌仍然是据实密电禀报,说明丁汝昌仍然想觅海军将才。

丁汝昌给李鸿章回复密电(光绪二十年十二月十三日辰刻到):

马道复恒,前曾管带“操江”、“康济”、“海镜”各舰,嗣经会办旅顺鱼雷局,鹿岛之战,尚未到船。因昌战后回旅,受伤卧病,不能照料全军,素知马道心地明爽,故邀会办海军营务处,借资臂助。顷接电后,面与马道熟商,据称才力不及,万难胜任,中外各员亦未能妥协,恳切力辞。谈及徐道建寅,才力胜其百倍,于海军情形大局实能胜任。若奉简来统水师,必有成效等语。亦是实情,不能不据实电复,请宪裁酌夺。昌。元子。[8](P336)

在同一时刻,李鸿章把丁汝昌回复密电转发给刘坤一。该电文说,查马道复恒前曾管带“操江”、“康济”各运船,皆非外海战船。以此说明才具不长战船,难以驾驭洋将,故不胜提督之任。同时该电文中,他只字不提丁汝昌回复密电中,马复恒对徐建寅的高度评价和举荐。李鸿章目的就是免除刘坤一再向朝廷奏报马复恒推荐、举荐徐建寅,“才力胜其百倍……若奉简来统水师,必有成效等语。”这是李鸿章又一次用权力对徐建寅的阻挠。然后,丁汝昌在回复密电中说:“这是实情,不得不据实电复。”公正地说,丁汝昌在电文中并无私心,他仍然盼望觅得海战人才,以达到抗击日本海军。可是李鸿章却不同,就国家民族安危不顾,用种种借口,阻挠拒绝马复恒接任北洋海军提督之职。

李鸿章复电给刘坤一。

寄刘岘师(光绪二十年十二月十三日辰刻):

文电悉。承关照,感甚。本日奉电旨,饬海军当差之马道复恒来京引见等因。查海军奏定章程内开,提督缺出,在实缺总兵内择其资深劳多勋望素著者,由北洋大臣咨会海军衙门请简放,又海军各缺,一时无合例应补人员,准择其资深劳多者升署。仍扣满应历资俸,办事无过,再请补授各等语。是提督统帅全军,责任綦重,定章本极详慎。查马复恒曾管带“操江”、“康济”各运船,皆非外海战船。嗣经会办鱼雷局,九月间丁汝昌鹿岛战后,伤病綦重,委令会办海军营务处,尚能耐劳。该道质地朴实,才具不长战船,阅历亦少。现海军各舰,雇用洋弁颇多,驾驭不易,将来快船购到,仍非参用洋将不可,若非统帅得人,鲜不偾事,未敢遽许马复恒能胜提督之任。前奉电旨,令左翼总兵刘步蟾署理提督,似较稳治。鄙见马复恒仍令与徐道建寅会办海军营务处,俟察看该员等如果整顿得力,再引咨会海军衙门照章核办。倭欲猛扑威海,战事方殷,未可遽易生手。乞转商督办军务处核奏。鸿。[8](P336-337)

由此可知,从皇帝接连颁谕内容可知,都表明光绪皇帝决心撤换海军提督丁汝昌,然而皇帝上谕遭到李鸿章的抵制和阻挠。

本来,徐建寅查验北洋海军,负有访察海军提督的使命。而徐建寅也确实完成这项任务。他在《上督办军务处查验北洋海军禀》中写道,“至于海军人才,访有候选道马复恒,现当海军提督营务处差使。其人忠勇、朴诚、稳练、精干,前历充各船管带十余年,嗣后总办鱼雷营,均能实力整顿,劳怨不辞,于海军驾驶、行阵各事,皆极精熟,询勘领袖海军各军。”但徐建寅的“禀”没有抵达朝廷。

徐建寅在查验威海船械后返京出任督办军务章京,在访晤翁同和等廷臣时细言丁汝昌不能整顿海军,可由马复恒取而代之。此番评语一经传开,终于又掀起撤换丁汝昌之事。[11](P128)

综上所述,北洋海军提督人选,李和、杨用霖、徐建寅、马复恒,在北洋大臣李鸿章的精心策划、阻挠和封杀下,皇帝的谕旨无用了,皇帝的权威失灵了。在这场推行北洋海军提督改组中,它远远地超越了主战派和主和派之争。其实质是抗敌保国与畏敌避战二者决策之争。后者李鸿章取得了胜利,光绪皇帝以失败而告终。显然积极主张抗战本身,无可厚非。当抗敌决策定下,那么在外海作战,御敌于国门之外,就海军战略、战术的运用,要有海战素养的主管人员去实施完成。可以说,责无旁贷的李鸿章既不懂海军,又不会治军,他是无法胜任的。

三、结论

李鸿章领导北洋海军无能,已成为朝廷谏臣们的众矢之的。公众和舆论也普遍认为李鸿章不懂海军,治理无方,应对黄海海战失败负责。然而死猪不怕开(沸)水烫,依然我行我素。

1894年11月16日,光绪皇帝召见徐建寅,命他查验北洋海军船械,随后赴天津面谒北洋大臣李鸿章。当他得知徐建寅的来意,心中颇不悦,海军提督丁汝昌是他培植的亲信,李鸿章历来视北洋海军为自家私产。不过李鸿章也盘算着,在创办洋务时,徐建寅是他的旧属,也许徐建寅不会给他难堪。据说,李鸿章曾令人暗示徐建寅,把调查船械报告做得“好”,就把山东青莱登道缺给他;据徐宝均说,三叔徐少虎(徐建寅第三个儿子)曾对他说,查验威海船械,此行随员12人,李鸿章要徐建寅代为搪塞,并允事过之后筹以肥缺。但是秉性耿直的徐建寅勉为其难。

清廷派徐建寅到天津、威海卫等地调查海战失败原因。临行前,“李鸿章派人向徐建寅示意,将授以美缺,并以厚礼赠徐之随行人员。”[12](P32)

此说系徐宝均听其三叔徐少虎(徐建寅之三子,系作者之祖父)口述,徐少虎当时为徐仲虎(徐建寅)的随员之一。[12](P32)

调查结果,便得罪了力图粉饰自己治军无方的李鸿章。在李鸿章看来,自己多年对徐建寅有提携,去查验前,又事先另有“关照”。据经过情形称,庆亲王奕匡力劻一向仰慕徐建寅的洋务才能,曾亲自结识并常请他王府内治宴。亲王听说徐建寅从山东查验返京,就派人中途迎接,在王府内洗尘宴上,酒过三巡,徐建寅便把北洋海军的衰败情形,道得一清二楚。庆亲王据此传扬出去。这样一来,自然令李鸿章极为不快,深怪徐建寅不顾二代情谊,遂迁怒于徐建寅了。但也自知理短,不敢公开发作。

李鸿章视北洋海军为私产,对海军又一窍不通,用龟缩军港、避战保船,就注定了被动挨打,失败告终。

中日大东沟口外海战,中国战败,还一意孤行,阻挠、拒绝海军提督换人。最后致使北洋海军全军覆灭,致使建设北洋海军巨额军费及历年海军费用打水漂。还造成我国北部海疆洞开。随后中日海战,北洋海军全军覆灭。丁汝昌服毒自杀。李鸿章则把丁汝昌逼上了死路。

在甲午战争中,就主动出击,拒敌于国门之外。如果要朝廷谏臣供谋略,他无此职责,要谏臣为布局献策,也不符合《北洋海军章程》。岂非越俎代疱。就外海歼敌,近海制敌的战略,战术的运用,以及作战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就港湾,基地的防卫布局其战法和作战方案的制定和执行,身居北洋海军高官要职的李鸿章、丁汝昌责无旁贷理应完成这项任务和使命。李鸿章、丁汝昌实在无法胜任。

世人的常识,社会公认的准则,是居其职,应尽其事。基于此理,社会大众期待李鸿章,丁汝昌治军有方:军纪严明,训练有素,深谙战法,善于编队布阵,善于御敌于外海。然而,令人失望,丁汝昌屡战屡败:基于此理,朝廷谏臣、社会贤达、公众舆论要求撤换海军提督丁汝昌是必然的。试问,这难道是帝后两党权利之争吗?

它是爱国和保国与乞和及投降之争。它是反对入侵,反对日本殖民战争之争。

1895年3月2日,李鸿章上奏折陈述对日议和的主张,认为割地之事,古今中外皆有,“但能力图自强之计,原不嫌暂屈以求伸”,只是地有多寡要次之分,需力与争辩,谈判定有一番周折,……等等。[13](P311)居然他是一副苟延偷生的嘴脸。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此乃妇幼皆知。然而李鸿章对日议和、谈判、签订《马关条约》,他竟用割地赔金之法,其一,确认朝鲜“独立”,丢失传统友邦;其二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其三,赔款银二亿两又加三千万两;其四,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由此,国家和民族遭受深重灾难,我国财力大伤,日本财力猛增,其侵华野心更疯狂。

1895年4月13日,李鸿章签约心切,竟“一天连发三电”,[13](P311)催逼清政府照日方改款定约。4月14日,清廷批准李鸿章“遵前旨与之定约”。李鸿章如愿以偿,卖国求荣,报效敌国,创订立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之最。

李鸿章不懂海军,治军无能,却力排主战众谏臣,坚持避战保船,龟缩军港。致使黄海大东沟中日海战,中方战败,继又百般阻挠、抵制皇帝谕旨,拒绝海军提督换人,对日乞和,照日方改款定约,迅速快捷签约。实是耐人寻味!

甲午战争,中方战败,赖以支持李鸿章权力的北洋海军溃败殆尽,加之李鸿章对日乞和,签订丧权辱国《马关条约》,致使国土丧失,遭殃。李鸿章“一生事业,扫地无余”。

虽然李鸿章也是洋务运动开创人,其时做过善事。然而李鸿章背弃了洋务运动富国强民的指导思想。落得如此下场,可谓咎由自取。李鸿章必然把自已铆钉在中国历史的耻辱柱上。

徐建寅著:《兵学新书》十六卷,进呈皇帝,奉旨留览,1898年刊,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书。徐建寅在该书的后序中对主和派(李鸿章)评论说:“历观史鉴,凡将兵主战者,其子孙都不昌盛;割地偿金主和者(卖国投降者),其子孙皆蕃衍。如有宋岳少保之后代,湮没无闻,而秦桧之裔孙,至今蕃盛,此其尤彰明较著者也。……惟是割地偿金者,其所割之地,系国家之版图,其所偿之金,系民间之脂膏,本非自己之财产,故而不甚爱惜,乐得慷他人之慨,大作人情,以图显达,并可以从中染指而牟其利。……既至其时,而版图已尽,寸金全无,常作愚公,仰人鼻息者,国家也。脂膏已竭,室如悬磬,野无青草者,民间也;甚至常作他人奴隶牛马,子子孙孙永无出头自主之日者,四万万黄种之民人也。而彼割地偿金主和之臣,方且坐拥厚赀以作富翁,早附他族而作贵官。”[14]

在这篇评论中,可以看到只要有向敌国乞和的割地偿金(卖国投降)的主和派在策划或参与其中,其结果必然是给国家和社会造成无尽的祸害。李鸿章就是扮演这个角色。

据此就李鸿章而言,他在甲午战争和签订《马关条约》过程中,他刻意达到了私欲得逞,既是把持北洋海军视作已有,又是乞和求荣,保持荣华富贵。显然,不是工作失误。

尽管李鸿章知道,高官厚禄予以功者,耻辱惩罚予以罪者,李鸿章不是无功不受禄,而是相反,他作事理应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要知道,他多做善事是应当的。然而李鸿章执意走向祸国殃民之极端。但是功与罪、善与恶不是财务帐。从这个意义上说,功罪之间不能用抵扣行事,更不能用加减法结算。

在中国社会,无论从法律层面比照,还是从道德范畴审视,它都是与法与理有悖。李鸿章应当知道,凡是策划、参与、订立、组织、实施分裂国家领土、危害国家主权、侵犯民族利益的人。必然难免其责。从这个意义上说,爱国与卖国,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慨念,倘使把两者混为一谈,要么是爱国理念不清,致使认定害国行径不明;要么是模糊到是非不分,从而导致善恶、好坏分辨不清。试问,在这样的叛国案例中,难道主犯、首犯、共犯不复存在?那定是咄咄怪事。显而易见,这种做法或理念,只是戏弄自己,无助于弘扬正气,无助于颂扬爱国者高尚情操,无助于爱国主义教育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更无助于国家领土完整和中国社会繁荣昌盛。

附录:

上督办军务处 查验北洋海军禀

徐建寅

敬禀者,窃建寅于十月二十日接奉扎行内开:光绪二十年十月十九日,军机处交出本日军机大臣面奉谕旨:本日召见之直隶候补道徐建寅著前赴北洋,将“镇远”、“定远”等船炮位情形详细察看,并赴机器局查验合膛炮弹现存若干,是否敷用,据实禀明督办军务处转奏。钦此。合亟恭录,札该道钦遵办理。等因。奉此,并蒙面谕:将海军一切情形,一并访察,回京禀覆。遵即驰赴天津,面谒北洋大臣李鸿章。据称海军各舰未能驶来大沽,饬即前赴威海察验。当即电请钧示遵行,一面先赴机器局军械局查验。将所造各弹,亲自比量尺寸,均尚合度。据称九月初以后已造三百余颗运送威海。续经造成存局者尚有二百余颗,又九月间向外洋定购一千颗,明春二月间可到等语。业将大概情形先行具禀在案。嗣于十一月初六日搭附商轮前往烟台,由陆路驰抵威海。历将“镇远”、“定远”、“济远”、“靖远”、“来远”、“平远”、“广丙”等各铁甲兵轮之船身、炮位、子弹详细察验。所有各炮合膛弹子,在船在库数目另单开呈。查得“镇远”于十月中旬由旅顺驶回威海,进口之时,”定远“在前,”“镇远”随之,值横风甚大,误至下风,触于礁石。在后船之人目见“镇远”跳跃五次,盖因船身甚坚,驶力甚猛,下触坚石,两坚相遇,故致跳上郑下也。幸船有夹底,外层虽破,内层未损,不致沉没。现经设法修理,建寅商令将塞门敦土填入夹层之内,以期坚固。此乃权宜之法,总不如进坞修理之善。所惜旅顺已失,北洋无船坞可进。如能设法驶至南洋进坞修理,自属益臻妥善。至于海军人才,访有候选道马复恒,现当海军提督营务处差使。其人忠勇,朴诚,稳练,精干,前历充各船管带十余年,嗣后总办鱼雷营,均能实力整顿,劳怨不辞,于海军驾驶,行阵各事皆极精熟,洵堪领袖海军各员。其余各员优劣另单开呈。此外,尚有沿途访闻海军原定章程多有不妥,并弊端陋习以及近时军情,敌情,容随即详晰禀陈。所有察验缘由理合禀覆。是否有当,伏候。

钧鉴。专肃恭请

福安!

职道徐建寅谨禀

附件一 察访北洋海军各员优劣折

海军右翼总兵带“定远”铁甲船刘步蟾,福建侯官县人。言过其实,不可用。

代理海军中军左营带“济远”快船尽先都司林国祥,广东新会县人。人尚可用,操守难信。

升用总兵海军右翼左营副将带“来远”快船邱宝仁,福建侯官县人。奸猾不可用。

海军中军右营副将带“靖远”快船叶祖珪,福建侯官县人。朴诚可用。

升用游击海军后军前营都司带“平远”兵船李和,广东三水县人。朴诚可用。

海军中营游击代带“镇远”铁甲船本任副管驾杨用霖,福建闽县人。朴诚可用。

尽先补用守备带“广丙”快船程璧光,广东香山县人。尚可用。

海军精练左营游击带“康济”练船萨镇冰,福建人。朴诚可用。

海军精练前营游击带“威远”练船林颖启,福建人。尚可用。

福建尽先游击代理海军后营都司带“镇北”炮船吕文经,福建厦门人。诚实可用。

前遇顺大副千总范效国,浙江鄞县人。胜兵船大副之任。

守备充“镇远”枪炮大副曹嘉祥,广东人。勇敢,可带兵船。

千总前充“靖远”船械三副又充“广乙”大副温朝仪,安徽人。胜兵船大副之任。

海军尽先游击充“靖远”大副刘冠雄,福建人。可带兵船。

县丞衔带左一鱼雷艇王登云,天津县人。勇敢。

王春荣,奉天小平岛人。勇敢,可带雷艇。

附件二 北洋海军各船大炮及存船各种弹子数目清折

计开

“定远”三十生特半炮四尊(内一尊于大东沟接仗被倭弹击伤)

开花子 一百四十七颗 钢子 一百二十八颗

十五生特炮两尊

开花子 二百零三颗 钢子 三十八颗

子母弹 三十颗

“镇远”三十生特半炮四尊

开花子 一百四十六颗 钢子 一百十六颗

十五生特炮两尊

子母弹 三十颗 钢子 三十七颗

开花子 三百零二颗 (“镇远”船现尚未修好)

“靖远”二十一生特炮三尊

开花子 一百零一颗 钢子 六十三颗

六[英]寸口径炮二尊

开花子 一百三十七颗 钢子 二十三颗

“来远”二十一生特炮两尊

开花子 五十六颗 钢子 四十四颗

十五生特炮一尊(原系两尊,于大东沟接仗被倭击毁一尊)

开花子 七十九颗 钢子 二十三颗

子母弹 十九颗 (“来远”船现尚未修好)

“济远”二十一生特炮两尊

开花子 一百十四颗 钢子 五十六颗

十五生特炮一尊

开花子 一百十六颗 钢子 八十六颗

子母弹 十颗

“平远”二十六生特炮一尊

开花子 无 钢子 三十五颗

十五生特炮两尊

开花子 一百五十二颗 钢子 一十八颗

子母弹 二十颗

“广丙”十二生特快放炮三尊

开花子 二百零五颗 钢子 三十八颗

“镇远[边]”守口炮船十一[英]寸口径炮一尊

开花子 十六颗 群子 十颗

凝铁弹 二十五颗 子母弹 四颗

三[英]寸口径十三磅子炮两尊

开花子 七十四颗 子母弹 六十六颗

双层开花子 七十九颗 群子 二十颗

“镇中”守口炮船十一〔英〕寸口径炮一尊

开花子 十八颗 子母弹 十四颗

凝铁弹 二十颗 群子 六颗

三[英]寸口径十三磅子炮两尊

开花子 三十颗 子母弹 七十颗

双层开花子 八十颗 群子 二十八颗

“镇南”守口炮船十一[英]寸口径前膛炮一尊

开花子 二十五颗 子母弹 四颗

凝铁弹 二十七颗 群子 十四颗

三[英]寸口径十二磅子炮二尊

开花子 一百九十九颗 子母弹 七十颗

双层开花子 八十颗 群子 二十四颗

“镇北”守口炮船十一[英]寸口径炮一尊

开花子 十八颗 子母弹 九颗

凝铁弹 三十三颗 群子 十六颗

三[英]寸口径十二磅子炮二尊

开花子 四百三十三颗 子母弹 七十一颗

双层开花子 八十颗 群子 十六颗

“镇东”守口炮船十一[英]寸口径炮一尊

开花子 十九颗 子母弹 十颗

凝铁弹 三十八颗 群子 十一颗

三[英]寸口径十二磅子炮二尊

开花子 五十七颗 子母弹 七十颗

双层开花子 七十九颗 群子 二十颗

“镇西”守口炮船十一[英]寸口径炮一尊

开花子 二十二颗 子母弹 八颗

凝铁弹 三十三颗 群子 十八颗

三[英]寸口径十二磅子炮二尊

开花子 二百六十五颗 子母弹 六十几颗

双层开花子 八十颗 群子 二十四颗(光绪二十年十一月 日)

附件三 北洋海军存库备用各种大炮弹子数目清折

计开

三十生特半开花子(定、镇两船用) 一百十颗

二十一生[特]开花子(靖、来、济三船用) 六百八十一颗

十五生[特]开花子(定、镇、来、济、平五船用) 三百八十五颗

六[英]寸口径炮用开花子(靖远用) 三百四十颗

十二生[特]快放炮用开花子(广丙用) 一百五十七颗

[1] 汪广仁、徐振亚.中国近代科学先驱徐寿父子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 徐泓.徐寿、徐建寅与中国近代科学的引进[J].出版史料,2008,(2).

[3] 李鸿章全集•电稿:第二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4] 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299)[Z].卷十六,故宫博物院1932年铅印本.

[5] 李鸿章全集•电稿:第三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6] 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763)卷二一[Z].故宫博物院1932年铅印本.

[7] 汪叔子编.文廷式集[M].北京:中华书局,1933.

[8] 李鸿章全集:(三),电稿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9] 姚锡光.东方兵事记略[A].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第1册)[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0] 徐建寅着.欧游杂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11] 翁同和.翁文恭公日记:第33册[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

[12] 徐宝均.关于先祖徐寿、徐建寅的一些轶事[J].无锡文史资料:第七辑,1984年.

[13] 徐泰来.中国近代史记:上册[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

[14] 徐建寅.兵学新书[M].1898年印,北京大学图书馆,书号:8909/2913.

责任编辑:侯德彤

An Examination of Xu Jian-yin’s Inspection of Warships and Weapons

XU Hong
(Advanced Training Center, China Power Investment Corporation, Shanghai 200233, China)

In 1894, the Chinese navy was defeated by the Japanese navy on the Yellow Sea. Emperor Guang Xu decreed Xu Jian-yin investigate and inspect the North Marine Navy, but did not receive any report. Later Xu’s manuscript was discovered, revealing the process and content of his investigation and inspection. It was a pity that the report with the problems he had discovered failed to reach the court and that the malpractice of the North Marine was not corrected.

Xu Jianyin; inspect warships and weapons; colonial war; Treaty of Shimonoseki

K256.3

A

1005-7110(2010)03-0091-09

2010-05-28

徐泓(1933-),男,江苏无锡人,研究员,徐寿研究会副理事长,系徐建寅曾孙。

猜你喜欢
提督北洋李鸿章
李鸿章
艺术品鉴(2022年13期)2022-06-11 14:03:14
勒碑记
故事会(2021年14期)2021-07-21 15:51:26
媒体视野下的清末宣讲所——以《北洋官报》为中心
一顿早饭改变李鸿章
与猴作战,要有人性
百家讲坛(2017年7期)2017-04-27 10:09:56
李鸿章集外文补遗
安徽史学(2016年2期)2016-12-01 02:57:16
李鸿章挨一枪,中国少赔一亿两
山海经(2016年7期)2016-03-20 15:15:20
北洋外交部鲁乔奇(L.Giorgi)档案纪要
中国钱币(2015年6期)2015-11-18 02:28:14
北洋六镇
军事历史(1992年5期)1992-01-18 03:01:53
提督
军事历史(1984年2期)1984-01-18 11:1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