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生成、发展与转型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大系(1949-2009)》导言(《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5期)

2010-04-05 09:58王尧林建法
东吴学术 2010年3期
关键词:当代文学文学批评范式

王尧 林建法

论点摘编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生成、发展与转型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大系(1949-2009)》导言(《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5期)

王尧 林建法

当代文学批评作为中国当代文学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与创作构成了互动,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发生、发展与转型的关键因素之一,文学批评自身的学术史意义也十分重要。

在由“现代文学”向“当代文学”的过渡中,当代文学批评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体现了中国当代文学制度形成过程中“社会主义文学”的本质要求。在五十年代初期,批评发挥了“思想斗争”的作用,但也因其“偏向”而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到了六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党的指导思想的左倾,文艺批评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到“文革”时期达到极端。到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文学批评仍然在当代文学制度中发挥着特殊作用。在由“文革”到“新时期”的过渡中,文学批评一方面参与“拨乱反正”,另一面又引领新的文艺思潮、推动创作主潮的形成。虽然文学批评作为“思想斗争”的武器,在近三十年来也有所使用,但由于重新处理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批评更主要的是回到了文学本位,通过“思想斗争”等引领文学思潮、推动创作的方式基本终结。

考察六十年文学批评的历史,无疑需要讨论当代文学批评范式的建立和转型,也就是批评话语模式的转换问题。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范式是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全面展开中建立的。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批评中国化的实践,催生了社会历史批评,考察文学的社会现实关系成为一个基本的阐释模式。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被庸俗化和发生左倾的主要原因,是主流文艺思想和一些批评者把“现实的真实关系”等同于政治-阶级关系。在“文革”结束以后,这种思想与批评方法被检视,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也回到正常的轨道上,历史-美学的批评方法一时兴起。

文学批评的关键词和知识谱系在八十年代已经开始重构。处于“历史”与“语言”方法之间的文学批评,在这个时期仍然显示着人文学科的特征,批评学科化的趋势在孕育之中。九十年代的文学批评留下“语言学转向”的深刻印记,批评在一段时间被认为缺席、失语或者无力,与这个转向有很大关系。但是,在文学批评“语言学转向”一段时间以后,回归历史的倾向又开始出现。无论是西方,还是在中国,都出现了这一倾向。毫无疑问,西方批评理论对此的影响是明显的,而中国的理论批评界也因为“中国问题”的呈现,重新思考和处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批评范式的转型,尽管到目前为止并未使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批评范式转型的启示是清晰的:当代文学批评能否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取决于文学批评能否形成中国化的批评理论和如何确立关怀现实的方式。

猜你喜欢
当代文学文学批评范式
广东当代文学评论家
FOUND IN TRANSLATION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倡导一种生命理想——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批评观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从史料“再出发”的当代文学研究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自成体系的文学批评
回族文学批评的审视与反思——以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文学批评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