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 健
(铜陵市图书馆,244000)
地方文献是某一地域内各个时期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的群体活动方式的记录之和,是地方文化的积淀,是人们认识某一地域的工具。它本身具有历史资料性,反映一地各时期的历史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具有一般文献的特性之外,还具有明显的地方特征。地方文献工作包括对地方文献进行收集、加工、整理、开发和利用的全过程。
在发展经济的情况下,各地都在寻找各自新的经济增长点。那么新的增长点在哪儿呢?在这方面,地方文献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资源。地方文献对于认识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基本特点,寻求与经济发展需要相一致的地域发展战略是十分重要的,对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树立实事求是的观点,地方文献大多具有真实性、科学性、地方性、连续性、实用性的特点,使得它有其它文献所不可替代的功能。
科研的目的就是要揭示某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为经济建设服务。地方文献所记述的不仅是社会现象,还包括自然现象,是一般性著作缺乏的内容,即保留了大量珍贵的、不见于其他记载的原始资料,是地方执政者制定决策的科学依据。它能帮助地方当政者着眼于整体,避免全局上的短期行为和部门决策上的孤立行为,反映地方各项事业的强项与弱项及其原因,作为一个地区的全局决策者可以从中看出施政中应抓的影响全局、久远的根本措施,从而避免以一时、一地、一个方面的成败得失来做片面的决断。
地方文献是地方之百科全书,是某一地区的历史记录,经过历代官府、学者不断记载、修撰,使得这一地区的历史发展完整地记录并流传下来。所以,它是人们了解地域历史变迁、查询历史资料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没有地方文献,编史修志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经济的繁荣带来了文化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文艺精品层出不穷,其中不少都与地方文献紧密相连。
地方文献中记载着一地区富饶的资源,灿烂的文化,杰出的人物,重要的历史事件,因为这些资料真实、生动、具体,极具感染力和说服力,是对青少年乃至广大民众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继承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特色化是中小型馆发展的方向所在,任何地区都有自己相对优势的特点和行业,一些地方文献正是外地图书馆难以收集的极为珍贵的资料。在如今信息化时代,中小型馆藏普通文献量无法与大型馆藏量相比,只有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馆藏体系,发挥人无我有的优势,才能在信息化浪潮中赢得社会尊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特色文化、特色旅游、特色服务等都需要地方文献支撑。但是,人们至今仍没有重视地方文献工作,许多地方文献和地方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正加速消亡,这令人心痛。因此,抢救独有文化,尤其是濒临消亡失传的地方文献尤为重要。目前,国家正在重视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而这些文化遗产大都保留在地方文献中,我们不该舍本逐末,应加强对地方文献的发掘、整理和保护。
以往由于不重视收集,业已造成大量地方文献的流失,我们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有的同志认为,现在产生的地方文献特别多,搜集起来容易,以后搜集也不迟,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许多单位的出版物是小范围的内部发行,并且不少单位对所编制的业务资料不重视保存而任其散失,再加上如今社会是个剧烈变动的社会,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在不断地精简、合并、重组和解散,人员变动频繁,伴随着这些单位的变更,许多珍贵的地方文献就会大量消失或被毁,后人收集现在的地方文献难度并不比我们现在搜集以前的地方文献难度小,因此,加强地方文献工作建设是当前一项紧迫任务。
一些图书馆对地方文献的搜集工作在图书馆藏书建设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将此项工作仅仅看作是某业务部门的事,因而,缺乏宏观指导和总体的规划。具体业务部门又由于人、财、物力投入不足,仅靠赠送和交换形式坐等地方文献上门,或注重搞捐赠仪式、举办展览等短期性和突击性的搜集形式,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地方文献搜集信息闭塞,搜集渠道不畅等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
一方面是厚今薄古,只注重收藏当今的文献,忽视近、古代的资料;另一方面,是厚古薄今,只注意收藏旧时的资料而忽视现阶段的文献。再就是重视正式出版物而轻视非正式出版物,尤其是散见于民间的抄本、手稿、拓本、碑刻、图舆、音像资料、数据、网上信息等;再者是重物轻人,重视显性的地方文献工作,对地方文献研究者和使用者不重视。在知识创新的条件下,人的作用往往要超过物的作用,尤其是要重视地方文献研究者的作用,把他们的基本情况、学术特长、研究方向收集起来,对地方文献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内容分散,缺藏比例高,不能形成系统化、连续性、特色性,其所藏地方文献可利用价值低,不能对用户提供有针对性服务,削弱了用户利用地方文献资料的积极性,难以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最终影响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对地方文献资料的收藏目的不明确,或者只简单地视作增加馆藏的一种方式,把对地方文献资料收藏和普通图书资料收藏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这些“土产品”影响不大,派头不足,不能登“大雅之堂”而拒之门外;即使入藏,也按普通图书资料处理,让读者、用户无法查全、查准、查新。
由于多方面原因,一部分图书馆对地方文献搜集入藏后,管理工作不能及时跟上。甚至有些图书馆对某些单位或个人送来的一些资料随便堆放在某个角落,无人问津,时间长了,越集越多,乱七八糟,有的发潮生霉,有的被虫蛀,直至毁坏。另一方面,部分图书馆忽视社会和读者需求,未能对所入藏的地方文献进行整理和有效开发。部分图书管理员只充当图书馆的看门人,没能扎进学科领域内充当信息咨询员,而所提供的信息产品层次低,质量差,针对性、时效性、准确性不强,从而制约了地方文献信息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导致信息服务工作呈现被动局面,无法形成上规模、上档次的服务体系。
从地方领导、业务主管到社会各界都要提高对地方文献重要性的认识,使领导重视、专家学者支持、社会关心,使我们社会发展的每一次变革的脚印都被留下。
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开发和利用不是一日一时的工作,而要保证这项工作的健康发展,必须有一支有知识、能吃苦、肯钻研的高素质馆员队伍。由于地方文献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学术研究人员,编史修志工作者或是对本地区比较熟悉的有关人士,他们对资料要求的专深程度和广度决定了地方文献工作必须提供高质量、深层次的服务,这就需要有高素质的地方文献专业人员,如果这支专业队伍素质不过硬,工作开展不到位,直接影响着地方文献作用和发挥。同时,对于这支专业队伍必须加强继续教育,进行知识扩充,如拓宽历史文献知识,补缺地域文化知识,强化咨询服务知识,更新信息技术知识等,才能保证地方文献信息服务工作高水平地持续发展。
构筑地方文献收集保障体系。一要大力宣传,争取政府和社会支持;二要主动收集,不能坐等被动接收,要建立广泛的联系网络,这样一旦有线索,便能及时发现;三是进行分工合作,这样能省时省力,又能提高工作效率;四是建立呈缴本制度,使之制度化、长期化。这样,其征集渠道畅通无阻,收集起来也有了保障。在征集内容上,不拘泥于社会科学范畴的“人、事、物”,应包括各界对自然科学、应用科学、经济建设等诸方面的文献资料。
在管理上要妥善保管,合理开发,加强对地方文献的保护。首先,要改善保护条件,要防虫、防蛀、防尘、防潮、防霉,不能因为人为疏忽而将其损毁。其次,要选用先进适用的管理系统,采用新技术,使之管理有序,使用便捷。再次,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利用电子化、网络化通讯手段,及时、高效率地为社会服务。
由于地方文献具有典型的地域特点,社会知晓度十分有限,因此可以利用多种手段进行开发,如以市场运作方式、以读者(用户)为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开发等,只要有益于社会,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都可以进行开发尝试。
虽然图书馆肩负着收藏地方文献的重任,由于人、财、物或其它诸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到所有的地方文献,同时,在图书馆系统内,公共、学校、专业馆收藏的地方文献资料各有千秋,除此之外,还有许多部门都在开展地方文献工作,或保存很大一部分的地方文献资源。如地方志办公室、档案馆、博物馆、陈列馆、水利志馆等,但由于一地的地方文献分散在各个不同的部门,保存的目的各不相同,文献揭示的手段和保存方式各不相同,给读者、用户利用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因此,在计算机网络化、文献资源数字化的环境下,图书馆要加强与各文献收藏单位联系,与他们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建设专题数据库,搭建一个地方文献使用平台,才能更好地为读者、用户服务。
[1]周曦宏.关于地方文献收集与管理的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3,(5).
[2] 李久炼.地方文献三议[J].图书馆建设,1999,(5).
[3]王 英,殷美玲.收集地方文献突出馆藏特色[J].图书馆建设,1997,(4).
[4]王玉英.地方文献深层次开发的思路与技艺[J].图书馆杂志,1998,(5).
[5]傅 虹.关于地方文献信息服务工作的若干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