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英阔
(天津商业大学 商学院,天津 300134)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可持续发展经济是:“有关人类经济活动的需求与生态环境资源的供给之间的矛盾运动过程,它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可见,可持续发展经济注重研究经济增长,是否实现了最低生态代价下的最大效用生产;是否背离了生态代价和社会成本最低的发展道路。而传统的掠夺式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经济道路背道而驰,传统经济道路是从大量开采资源—大规模生产—大量消费—大量产生废弃物,传统资源利用模式是由资源—产品—废弃物单项运行,这样不仅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这种发展模式虽然使经济总量有所增加,但社会两级分化、外债沉重及环境恶化等问题突出。
自20世纪以后,伴随着经济发达国家先后步入工业社会,工业化的出现及其加速,致使全球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到60-70年代,在经济发达国家陆续出现了“八大公害”事件。当代世界上普遍存在着一些重大生态经济问题,如热带雨林遭受严重破坏、土地严重侵蚀、荒漠化严重、水资源严重短缺、世界范围内的酸雨、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日益加重。
而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形势也很严峻。突出表现为:污染物排放总量大,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生态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部分传统的环境“老大难”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不断出现。2006年9月7日,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报告指出: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其中,水污染的环境成本为 2862.8亿元,占总成本的55.9%;大气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198.0亿元,占总成本的42.9%;固体废物和污染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7.4亿元,占总成本的1.2%。虚拟治理成本为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80%。因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面对全球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局面,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全球性环境保护运动,产生了循环经济思想的萌芽,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Boulding)于1966年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体现了早期的循环经济思想。“循环经济”一词在1996年德国颁布的《循环经济和废弃物管理法》中第一次正式应用。随后循环经济思想不断被人们接受认可,国内外对循环经济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性经济、资源循环经济的简称,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合为一体,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自觉遵守和应用生态规律,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循环经济的资源利用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循环经济是因环境污染与资源危机而提出的,从废弃物回收利用到推行清洁生产、建立工业生态链并进而扩展到国民经济与社会整体的协调发展层面,其目标是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见,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也是企业长久生存的保障。面对资源越来越紧张的时代,只有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才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传统会计是以传统经济为基础,并不能全面地体现循环经济的特征。传统会计注重核算与企业直接有关的账面存在的信息、资金流和产品成本,而对企业潜在的有关的能源、环境、废弃物及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进行披露和观察不够。
现行会计核算过程中缺乏对循环成本的反映,没有把生成成本、再生成本、恢复成本、替代成本等考虑进去,企业难以如实记录和反映环境管理活动,不能充分披露其现实和潜在的环境责任及其面临的环境风险。现行的现行的财务报表中提供的货币信息局限于目前可直观注意到的发生的业务,不能反映企业潜在的资源情况及可持续发展的风险,并不能体现企业的真实价值,这就直接影响了财务报表使用者信息获取的完整性。
因此,近年提出了循环经济会计这一会计体系中的新兴分支学科,但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现行的会计体系中的会计核算内容并不完整,还没有与资源、环保相配套的会计核算体系,缺乏对循环成本的反映,不能充分披露企业现实和潜在的环境责任及其面临的环境风险。而会计确认是构建会计体系的重要支柱之一,它贯穿于信息加工的全过程,是经济信息记入会计系统的第一步。
[1]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R].2004:4.
[2]刘思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123.
[3]殷勤凡.循环经济会计研究[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35-45.
[4]徐乱.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J].财务与会计,1999(10):24.
[5]葛家澎,刘峰.会计大典——会计理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129.
[6]吴季松.循环经济[M].北京出版社,200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