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惟 管怀鎏
(南通大学 商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在当代社会,知识取代物质资本成为经济建设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作为培养人才、传授知识、科学研究的主要场所,高校在社会经济尤其是地方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与日俱增。地方经济资源的开发、经济结构的优化与经济效益的提高,越来越取决于地方社会智力的开发与人才的培养,因而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要,高校已成为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发动机”。在国外,大学服务地方经济并取得良好效果的例子很多,如英国的剑桥大学为当地的剑桥郡创造了25.5%的就业机会,为英国经济创造了高达570亿英镑的总体价值;斯坦福大学把其工业园打造成世界著名的“硅谷”,引领了周围城市产业的发展。而我国的各类高校,由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办学理念及综合实力等因素的影响,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尚存在掣肘,与经济社会及高校自身的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国外大学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高校尤其是地方高等院校,树立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服务的理念,将办学宗旨定位在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这既是时代发展对地方高校提出的要求,也符合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目前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对知识信息的创新、处理、应用和整合的能力,地方高校作为当地社会中的一个子系统,在人才、知识和技术等方面恰好拥有自己的比较优势,而这些地方高校所拥有的优势资源正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资源。因此,包括地方政府、各类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对地方高校也就不断产生新的期望和要求,要求高校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直接服务,为其解决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一般而言,高校为当地社会服务的主要方式就是依托自身的人才、知识和技术优势开展知识与技术的创新、传播和应用,为地方各类社会组织提供理论服务、科技服务、咨询服务和信息服务,进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力增强地方竞争力。地方经济发展了,地方高校就有了强大的物质支撑力和载体,有助于更好地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两者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关系,通过良性互动,两者将实现双赢。
2009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标志着江苏沿海开发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南通作为江苏沿海开发的中心城市之一,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南通的高等院校应充分认识、紧紧把握这次重大战略机遇,正确定位,勇挑重担,积极投身沿海大开发中,尽快拿出更多有说服力和指导性、操作性的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南通地方经济建设。
南通的高校至今在办学过程中仍习惯于以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为主的传统运作模式,在服务地方建设方面进展缓慢。具体表现为其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倾向,对学生的理论教育较多,实践环节重视不够;相对集中的人才、科技、设施与信息资源仅局限于高校本身这一“小系统”内,无法有效地同包括政府及各类企事业单位在内的“环境大系统”进行双向交流;缺乏激励机制,其了解社会需求、搜集市场信息的意愿仍不强烈,从事社会服务的积极性有待提高;与地方企业、事业单位和地方政府进行合作的领域仍较为狭窄,层次较低,缺乏进行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合作所需要的常态化的体制机制。
此外,根据江苏沿海大开发的战略要求,今后南通市将重点发展新能源、船舶与海洋工程、港口与物流等产业,但目前南通高校的专业技术人才结构与这一产业发展要求尚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新兴专业的技术人才较少,因而对南通发展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科技创新、高技能、服务业等方面的人才培养还远不能满足地方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需求。
新一轮沿海开发战略中南通高校服务地方定位的关键在于提升服务的实效性,真正推进地方经济建设不断向前发展。这不仅是检验高等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准,也是高等院校社会服务工作本身的价值追求。而要提升服务地方建设的实效性,关键是要进一步创新思路,找准服务的途径,提升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南通高校来说,在新一轮沿海开发中的正确定位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要实现南通经济的跨越发展,把美好的前景变成存在的现实,关键在于人才。首先,南通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要主动策应沿海开发的战略规划,有效整合学科资源,扩展学科门类,提升学科水平,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专业方向,积极发展船舶工业、海洋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物流等新兴专业。其次,要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培养优势,努力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后劲足”的高层次实用型人才。这需要各高校认真调研、准确分析沿海开发战略对人才需求状况和人才素质结构提出的新要求,充分发挥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深挖内部潜力,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适应南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文化人才等,为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提供基本保障。
科学研究是高校社会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能,同时也是地方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优势。而要实现沿海大开发,科技创新是关键。南通高校通过开展切实有效的科学研究工作,不仅能为沿海经济建设和南通社会发展提供新理论、新技术,同时,通过科研成果的转化,也能使高校自身取得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南通高校可以利用自己的师资、专业和设备优势,主动与企业、政府等单位加强合作,搭建科技合作的平台,做好参谋咨询的智囊,着力解决沿海开发中出现的难题。以南通大学为例,为培育南通的新材料、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产业,南通大学创建了规划面积26万平方米的科技园,努力把科技园建成产学研联合创建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以及高科技产出与辐射带动基地;南通大学还积极与当地企业共建研发机构,目前共建的总数已达10个,初步实现了学校与企业资源和成果共享。另外,该校已选派了百余名科技专家、教授、博士到地方科技企业担任科技顾问,积极为企业科技开发、成果转化提供技术支持与智力支持。所有这些,都正在并将继续提升南通的科技创新实力,为沿海开发注入新的强劲动力。
南通的沿海大开发,不仅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推动地方社会文化的全面进步,使精神文明建设得到显著提升。南通高校是区域社会文化传承的阵地、文化创新的基地、精神文明播种的园地,担负着创造先进文化、传播先进文明的重要责任。高校要切实加强人文社会科学与各学科建设,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性地提出解决南通沿海开发中重大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路和对策建议。目前,南通的精神文明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江海志愿者、“莫文隋”志愿者在高校师生中比比皆是。南通大学与126个乡镇共建并开展爱心助教、科普宣传、法律援助等志愿服务,服务群众近12万人,捐赠图书6000余册。
[1]王锡宏.区域高校社会服务机制的构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3).
[2]程晓强,陆晓武.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科学发展——以南通为例的实证简析[J].南通大学学报,2006(3).
[3]陈金圣,陈相明.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内部动力机制构建问题初探[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8(2).
[4]罗一民.江苏东部沿海及南通开发的战略思考[EB/OL].商务部网站,2008-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