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晖
(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安徽蚌埠 233030)
[人力资源]
国贸专业应用型本科生职业人格培养研究
刘国晖
(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安徽蚌埠 233030)
在受到就业和升学双重压力以及当前的专业教育中倾向专业知识技能传授的现实影响下,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本科生强化职业人格培养显得十分重要,这包括培养学生稳定的职业心理、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的职业性格、扎实的职业技能四个方面。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人文修养课程的设置,加强职业道德课程建设,广泛应用探索式教学,并积极开展第二课堂,以利于培养学生完善的职业人格。
应用型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职业人格
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与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微观层面,对外贸易业务量的快速增多与业务领域的不断拓宽,使得社会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外贸领域较为优厚的薪酬待遇也吸引着众多学生在进入高校学习时选择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但是,受到中国社会当前就业和升学双重压力的影响,很多学生在选择进入高校所学专业时,并没有对相关专业的学习任务和职业要求有充分的了解,更没有对于学生自己职业人格(职业人格是指人作为职业权利和义务的主体所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心理特征,它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物质经济关系、道德文化、价值取向、精神素养、理想情操、行为方式的综合体。)倾向的清晰认识与判断,而是根据就业前景和升学难易程度来选择专业。这样,当就业与升学两个指挥棒促使众多学生选择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并且把国际贸易作为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领域后,不少的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即有抱怨,认为“自己的性格其实并不适合国贸专业”,学生的这种抱怨其实是对自身的职业人格倾向与学习期间通过各种渠道形成的对国际贸易职业人格要求相冲突的最直接、最敏感的认识。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在就业之后,甚至是经历了职业挫败之后,才逐渐地意识到自己的职业人格倾向并不适合国际贸易应用领域的工作。
职业人格倾向具有一定的惯性,并且在学生进入高校特定专业学习之前,这种倾向即随着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初步形成,如果在高校学习期间这种倾向没有能够得到适当调整与完善,那么这种倾向最终将极大影响甚至决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然而,当前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育,基本上还是在延续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即已熟悉的被动式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人才培养途径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中的单方面书本知识灌输完成,人才培养的效果主要通过学生参加课程考试是否达到预期分值来判断;同样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多数学生只愿意被动学习那些被纳入课堂上教学范围的知识,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应付考试,而所学的知识在考试结束以后又会很快被遗忘。被动式教学中注重单方面知识灌输的传统,忽视了学生职业人格的培养与完善,而事实上,如果不具备国际贸易实践领域所需的健全的职业人格,即便是一个精通国际贸易理论与业务操作知识的人也难以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取得成就。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简单地表述为,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熟悉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和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社会经济情况,了解不同国家贸易习惯与礼仪规范,能够在涉外经济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以及政府机构从事经济与贸易业务、行政管理、调研与策划等工作的,“厚基础、宽专业、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职业人格培养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稳定的职业心理
稳定的职业心理是指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在职业生涯中具有稳定的职业自我肯定意识。国际贸易领域具有业务范围广阔、变化迅速、竞争激烈、风险巨大的特点。参与国际贸易业务的人员,无论是从事企业跨国经营与管理还是出口商品跟单业务流程,几乎都面临极大的竞争和不确定性。在这样的职业环境中,成功与失败往往接踵而至,这对国际贸易从业人员的心理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职业生涯中,面对成功能够扎实推进,面对失败能够积极应对。国际贸易专业本科学生在校期间正处在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处在开启个人职业生涯的前奏阶段,在这一时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磨炼稳定的职业心理,学会正确地对待成长道路上和未来职业生涯中的成败得失,应是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重要内容之一。
2.良好的职业道德
国际贸易业务涉及企业跨国经营与管理、国际营销与策划、出口报关与跟单等众多环节,而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存在巨大的潜在收益与职业道德风险,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仅是获取职业生涯成功的重要基础,更是参与国际贸易业务人员安身立命的重要前提。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更容易接受正面的积极教育,也更容易树立坚定的道德信念,所以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应该从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抓起,在实务课堂教学、实验模拟教学、实践教学环节清晰地告诉学生树立良好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以正面教育为主、兼以反面警示教育,既有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国际贸易人才,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也有利于高校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从而建成更好的人才培养舆论环境。
3.积极的职业性格
国际贸易业务的复杂性要求参与人员具有勇于开拓、积极奋进的企业家品质和善于沟通、平等磋商的公关能力,所以成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应具备乐观、外向、进取、善于沟通等性格特征。能否形成积极的职业性格往往可以决定未来事业发展的成败,因此,应该在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改革教学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善于沟通的性格显得十分必要。
4.扎实的职业技能
扎实的职业技能是从事特定职业生涯的基本条件,其包括专业知识技能和社会职业技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知识技能包括进出口业务技能、外国语技能、国际物流业务技能、国际金融技能、国际营销技能、国际企业管理技能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社会职业技能包括再学习与应用技能、团队协作技能、环境适应技能、人际交往技能、跨国文化沟通与礼仪表达技能等。国际贸易领域的复杂性对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以致那些没有经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人无法胜任国际贸易工作。但是在以知识灌输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主要局限在专业知识技能的灌输与训练上,对于学生的社会职业技能的培养则很少涉及,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一些学生在离开学校进入职场以后对职业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团队协作意识不强,从而较早地体验到职业挫败感,这种早期的职业挫败感不可避免地会对其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所以在加强职业知识技能培养、创新教学模式的同时,注重职业社会技能的培养也是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随着应用型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许多高校在教学中积极引入双语教学、实验课教学、实践教学等创新教学模式,这些都较为显著地提高了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水平;而事实上,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创新与完善,完全可以促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形成较为健全的职业人格,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是整个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课程体系既要突出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又要注重对学生人文修养的培养与升华,以利于学生稳定的职业心理的形成。人文修养课程的设置应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事业观为准绳,以培养学生稳定的职业自我认同感为目标。在目前本科生的教学体系中基本上都设有《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作为公共基础课程,而且一般是设立在第一学期;因为是公共基础课,所以其涵盖面较宽,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这样的特定专业面临的职业环境与稳定的职业心理培养缺乏针对性,同时,在第一学期,学生还没有接触到专业知识,大多数学生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未来的职业环境没有认识,所以这门《思想道德修养》课不能完全满足培养健全的职业人格的要求。为此,在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可以在高年级专业限选课中开设人文修养类课程,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品格和稳定的职业自我意识。
与人文修养类课程一样,职业道德课程建设应在较高年级本科生开设。教学方式应以主要采用案例教学,以正面教育为主、辅以反面警示教育,可以适当采用情景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手段,让学生有机会体验职场中不同主体在同一环境下的不同心态以及遵守共同的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同时,要注重教师个人职业道德的遵守与维护,发挥教师个人良好品格的教育资源功能,以自身的爱岗、敬业和文明的职业操守对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做出示范。另外,学校还应该积极推进以诚信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把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未来所应具备的良好的职业道德联系在一起,通过课堂教学、文体活动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传统的知识灌输式课堂教学注重的是把知识作为确定的结论传授给学生,学生需要做的就是记住这些结论,并且在考试的时候能够正确、完整的复述,这样,学生在正常的学习过程中所能体验到的挫败感主要来源于记忆能力的欠缺。而一旦学生把学习上的失败归结为记忆能力的欠缺,这种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即会抑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会影响到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探索新的领域、进行大胆创新的勇气和能力。事实上,学校课堂教学中所灌输给学生的一些结论性知识用不了多久就会显得陈旧,这在当代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尤其如此,学生在离开学校、开启职业生涯以后普遍面临着终身学习的任务,这样,具备学习能力与开拓精神、具备试错勇气与创新意识远比生硬地记住课堂教学中灌输的结论性知识重要得多。为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与创新能力,塑造学生积极的职业性格,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地采用探索式教学模式,即在每一个教学环节开始之前先告诉学生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这个问题的实际背景,然后由学生自己或组成小组对问题展开研究并给出相应解答,然后教师结合学生的解答情况进行相关知识讲授。学生对问题的艰辛探索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坚韧品格,而在探索的结果中可能存在的错误与不同的答案又给学生以新鲜经验和创新启示。
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之外的各项校内活动,它具有开阔学生视野、培养环境适应能力,训练人际沟通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的作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的第二课堂设置应主要以学习社团和文体活动两种类型为主,以自愿为基本原则,有针对性地把不同性格、不同环境成长的学生放在同一团队内,通过各种任务强化团队协作,使学生在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活动中锤炼人际沟通能力,磨炼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健全的职业人格。
[1]肖晓莺.高校教师职业人格特质对学生的心理影响[J].学习月刊,2009(12).
[2]张宇馨.对应用型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体系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2).
[3]庄佩芬.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
[4][美]杰里·伯格.人格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G642.0
B
1002-2880(2010)11-0138-03
刘国晖(1979-),男,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责任编辑:梁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