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明韩玉芳
(1.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教务处,北京 100038;2.青岛滨海学院,山东青岛 266555 )
城镇老年宜居环境研究初探
曹文明1韩玉芳2
(1.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教务处,北京 100038;2.青岛滨海学院,山东青岛 266555 )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服务环境设施滞后已成为中国城镇建设的突出问题。城市研究与老龄化多年来一直是国内外多学科研究的热点,为老年宜居环境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与方法,但国内城镇老年宜居环境研究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加强跨学科研究,探讨社会变革带来的新影响,分析城市在公共设施配套与宜居建设方面的问题,分析老年生活方式与设施布局的关系,有可能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城镇化;老龄化; 宜居环境; 老年宜居城市
老龄群体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目前中国传统的养老模式——家庭养老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冲击。而现有的房地产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对老龄人特殊需求的考虑相当缺乏,从法律、规划、社会、经济等方面上对老年宜居环境建设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为此提供相应的社会支持,创造适合于老龄人生活居住的人性化居住空间,已成为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
目前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阶段。截至2008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1095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3%,比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1598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2%,比上年上升0.4个百分点。相比之下,我国自1980年以来在城镇普遍推行一胎化生育政策,城镇的老龄化更有自身独特的内容:一方面,城镇开始形成中国特色的老龄化社会421家庭模式(即一对年轻夫妇抚养4个以上老人和1个孩子的家庭模式),导致大中城市户籍人口的老龄化比重更高,2008年上海老年人口总量突破300万,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20%以上,根据现有趋势估算,2030年前后上海户籍人口中每两个人就有一个是65岁以上老人;另一方面,随着家庭规模的不断缩小和社会流动的日益频繁,年轻人在时间、精力、经济等方面都难以承受赡养老人的责任,空巢老人家庭正在以较快速度增长,2008年上海“纯老家庭”人数达86.38万人,比2004年首次统计增加15.42万人,特别是80岁及以上“纯老家庭”人数达24.26万人,由此单纯的家庭养老模式已难以为继。同时,大中城市的老年具有较高的收入水平和知识水平,更加渴求良好的多样化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积极应对并解决好城镇老龄人口的社会服务和精神文化生活问题,已是应对老龄化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迫切要求。
应该看到,目前国内城镇的社区照料、为老服务的环境设施普遍存在明显的建设滞后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利用不足的问题,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如何统筹安排城镇老年服务设施环境建设,做好老年服务设施的合理布局,既便利老年人的生活,又使这些环境设施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是城市规划和建设面临的新问题。依据城市社会地理、城市规划的基础理论,遵循城镇老年人的社会行为特征,深入研究老年服务环境设施空间布局的一般规律和和基本原则,也是老年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和利用的客观需要。这不仅将有助于这些环境设施的综合利用,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也有助于改善城市宜居环境,提升城市功能。
城镇老龄宜居环境研究还是人居环境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社会的转型,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而且由于年龄的原因,城镇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也与其他年龄段居民的生活方式有相当的差别,对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有特殊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问题,特别是高龄老年人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人居环境理论面对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深入研究现代城镇的社会组织方式、空间结构特征对老年人生活方式的影响,探讨现代城镇老年生活方式对人居环境的新要求,将有助于人居理论的丰富和深化。
随着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中国的城市研究与老龄化已经成为国内外多学科研究的热点,可以为城镇老年宜居环境研究提供丰富的研究理论、资料、思路。
(1)关于城市理论研究。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城市起源、近代城市转型、社会矛盾及其发展远景有过深刻的论述,其中恩格斯对英国社会居住模式的研究,更是城市社会空间研究的典范之作。英国学者霍华德1898年提出的“田园城市”模式,强调把城市和区域作为整体研究的思想,并塑造了一种城市空间模式。1915年英国生态学家盖迪斯的《进化中的城市》则首创了区域规划综合研究的方法。1933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第一次把区域内的城镇系统化,并分析了城镇商业等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结构。20世纪20-30年代以帕克为代表的芝加哥生态学派对一些城市做了大量社会学调查,后被演化为三大城市社会空间模型,即同心圆、扇形和多核心模式,此后西方学者城市社会空间研究多集中在城市社会区和因子生态分析。随着西方城市步入后工业时代,对居民日常行为空间和生活质量研究成为热潮,分析城市不同群体的日常行为空间特征成为城市空间研究的新动向。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进入高速的城市空间扩展阶段,海外的中国城市研究已发表不少重要论著,涉及城市化、城市转型、郊区化、空间布局等,其中包括著名学者罗根、弗里德曼的新著。
(2)关于宜居城市研究。1963年世界人居环境学会成立,1976年联合国在温哥华召开首次人类住区大会(Habitat),在内罗毕成立了“联合国人居中心”(UNCHS),开始了广泛的关于人居环境的建设与研究的工作。1996年6月第二届联合国人居大会在伊斯坦布尔召开,被称为全球城市峰会,对1990年代一系列联合国大会进行了总结,形成《人居议程》,将人类栖息地改善当作联合国新时期的关键使命而达成一系列共同原则与目标,此后并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报告。2004年英国经济学家智囊团(Economy Intelligence Unit,EIU)对全球城市“宜居性”进行了排名工作,选取40余项因子、五大类作为城市宜居性评价的指标。2005年美国MONEY杂志基于对市民的调查,开始了每年一次的全美宜居城市评选。
(3)关于老龄化及老年居住环境研究。自19世纪末开始,欧美发达国家相继进入老年型国家行列,客观的历史进程使这些国家较早研究其所面临的社会老龄化问题,尤其在老龄化社会理论、老年居住环境规划建设方面进行了许多理论探讨,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至今仍为研究的热点,相关国际组织与研究者发表了大量报告和论著。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了《年龄友好城市指南》,其整体规则和设计都围绕着健康、参与和安全,主要指标的确立参考了老年人在城市生活中的户外空间、公共建筑、住房、社会参与、卫生和社区服务等8个领域的需求,用以指导各国城市规划者为老年型社会做好准备。
(1)关于当代中国城镇发展研究。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急剧转型的社会背景开始影响我国城市的经济、社会、空间的组织结构,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对于中国城市发展的阶段、动力、战略、模式和速度,学术界进行了重点研究,代表作有董鉴泓主编《中国城市建设史》(1989年第一版)、林广等著《成本与代价一中外城市化比较新论》(2000)、纪晓岚著《论城市本质》(2002)、傅崇兰等主编《中国特色城市发展理论与实践》(2003)、傅崇兰等著《中国城市发展史》(2009)。傅崇兰等著《中国城市发展问题报告》(2003)还对当代城市的社会经济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2)关于城市空间研究。中国的城市空间在急剧的城市化过程中正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与重组,既有面积的拓展,也有结构的分化与极化。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形成的这种城市空间结构从根本上讲是由城市的产业发展和社会分化所形成,体现了城市居民在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生活方式、消费类型以及居住条件等方面的分化。由此,城市社会空间研究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迅速成为热点研究领域,多个学科如地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生态学等从不同角度展开了对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代表作有段进著《城市空间发展论》(1999)、顾朝林等著《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2000)、王兴中著《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2000)、吴启焰著《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理论与实践》(2001)、黄志宏著《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模式的演变》(2006)等。随着国外相关研究资料的引入,开始有不少学者拓展城市社会地理的研究领域,关注市民的购物休闲等行为空间研究、迁居行为和住房空间研究、特定群体的社会空间行为特征研究以及关于居民生活质量研究等方面,尤其是关于城市社区的研究非常丰富,有多部专著出版。
(3)关于人居环境研究。中国古人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传统思想,对于人居环境研究有重要指导意义,白晨曦的博士论文《天人合一——从哲学到建筑》就系统分析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及其在中国居住环境的运用。1993年8月吴良镛教授等学者正式提出建立“人居环境科学”,2001年10月出版《人居环境科学导论》,系统介绍了人居环境科学兴起、发展与主要理论方法,标志着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方法体系正在形成,此后相继发表了董宪军著《生态城市论》、张文忠等著《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06)。另外有学者加强了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研究,代表性的有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07)主持的“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为我国城市人居环境的“宜居性”评价提供了评价依据。
(4)关于老龄化与老年宜居环境研究。我国在老龄化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展开大规模经验研究。研究发现,由于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人所需的三大条件——以生子为目的的婚姻、以多子为内容的生育行为和以父母在不远游为原则的家庭规范在现代社会已不复存在,我国正处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的过渡阶段。由此学术界对城市老人的社会支持系统、生活质量、社会需求进行了研究,发表了相当数量的论文,其中叶南客《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老年生活考察——南京市老年人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变迁的个案研究》在多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试图揭示出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中最为重要的四个要素,即生活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日常行为模式以及生活态度与感受之间的内在关系,不过有关老年生活方式、生活需求、生活质量及其社会空间的研究尚未发现有专著出版。相比之下,胡仁禄著《老年居住环境设计》(1995)第一编简要介绍了我国老年居住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基本状况,国外老年居住环境问题的对策和规划设计理论,提出了我国老年居住环境建设的基本构想和规划设计的理论框架,提供了有关老年人体工程和室内外环境设计的相关资料,第二编则提供了老年安居工程实例分析,是重要的研究资料。
应该说,关于城镇老年宜居环境研究已经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但相关研究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第一,宏观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有待展开。目前有关城市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研究欠缺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尤其是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规划学及社会学、生态科学等缺乏密切有机的交流,跨学科研究应成为今后努力的方向。第二,对城市生活方式的理论研究相当薄弱。相关研究不仅起步较晚,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局限于意识形态的分析框架中,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和重视,由此对于社会转型对城市生活方式的影响、现代城市生活方式对老年生活的影响,研究成果比较单薄,导致老年宜居环境研究缺乏社会理论的有力支撑。而且有些研究过于追求与国际接轨,而忽视中国的发展阶段和文化传统,一定程度上妨碍了高水平研究理论成果的形成。第三,对老年社会需求的研究,基础性的理论成果比较缺乏。目前的研究更多地侧重于专题分析,比如医疗、体育、休闲等方面,缺乏综合交叉的分析研究,并且多为针对个案城市的研究,偏向于就事论事,难以提升理论高度,很难总结出具有普遍性意义的规律。第四,缺乏对老年服务设施城市体系和社区系统的研究。目前对社区养老以及老年服务设施的研究多为社会学领域和建筑学领域的研究,其他领域,例如地理学、历史学、文化学等方面有待于拓展。第五,对老年服务环境设施的空间布局问题缺乏研究与分析。从社会学、地理学的角度,研究城市社会转型—行为变迁—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基本关系,阐述社会—空间互动的总体过程,寻求适宜于中国老人需要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及其规划调控机制,应是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重点。
从当前快速城镇化、老龄化急剧发展的现状出发,探讨社会变革对城镇老年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梳理老龄化社会对城市社会服务设施环境提出的新要求,分析老龄化社会对城市公共设施配套和宜居城市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学习和借鉴欧美和亚洲一些发达国家针对老龄化问题的丰富经验,对于中国城镇老年宜居环境的建设来说,具有时代的紧迫性和社会的重要性。
城镇老年宜居环境的建设与完善,必须研究以下内容:快速城镇化对老年生活方式的影响,现代老年生活方式对城镇人居环境的新要求,当前城镇人居环境的老年设施现状调查与发展趋势,老年生活方式与老年设施空间布局的关系,国内外老龄化设施规划的经验分析、老年宜居城市、宜居社区建设的指标体系和针对老年宜居城市、宜居社区建设的对策建议和保障措施。具体内容为:
第一,人口老龄化与快速城镇化。分析城镇化与人口老龄化之间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城市化进程,改变了城乡的人口结构和城市的空间结构,也改变了城乡居民的社会组织方式,正是这种生活方式的变革改变了传统的养老方式,加剧了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经济问题。
第二,中国城镇老年人居环境现状评价。在现状调查与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快速城镇化对老龄生活方式的影响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并围绕建设情况、利用情况、空间布局等问题,对当前中国城镇老龄人居环境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梳理,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及其导致的不利影响。
第三,城镇老龄人宜居环境构架。深入分析城乡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对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的特殊要求,构筑我国老龄化社会城市居住环境体系。依据宜居环境、老年宜居城市的基本理论,分析城镇老年人家庭生活特点、发展趋势,以及城镇老年人日常生活与出行特征,探讨现代老龄生活方式对城镇人居环境的新要求,构筑以人为本的以社区服务为基础的中国城镇老龄人宜居环境体系。进而深入分析这一体系的内涵及其空间架构。
第四,国内外适应老龄化社会人居建设的经验总结和相关法规政策。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欧美和亚洲很多国家已取得了丰富经验,典型的有美国、欧洲国家、日本、香港和新加坡等,这些国家不但有针对老龄社会的配套政策,还有一系列技术和法律保障体系。如新加坡在1998年10月就专门为此设立了一个人口老化跨部门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分六个小组来解决老龄化问题:经济保障小组、就业小组、社会融入小组、健康护理小组、住屋小组、社会和谐小组,而其中最主要的是老年人的住屋问题。如新加坡建屋发展局早在1998年3月推出了“乐龄公寓”,一般兴建在成熟的社区中,一般为高12层到14层的板式高层,整幢楼只有乐龄单元,而没有其他户型。公寓户型一般分为35平方米和45平方米,为一位或两位乐龄人提供生活空间。
第五,构筑老龄化社会和谐人居环境与社区规划及建设指标体系。依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城镇居住条件、居住环境和建设规划的新要求,分析影响老龄人生活质量的城市设施环境因素,提出老龄人无障碍居住环境、无障碍交通环境、购物环境、公共休闲环境等方面的“宜居性”指标。这种体系应针对大城 市、中小城镇体系,从社区体系、居住配套、无障碍设施、服务设施、社会安全、医疗保障等方面分析现有规划及指标体系方面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第六,老年宜居城市、宜居社区建设的政策建议和保障措施。应重点分析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公用设施、公共政策等方面应予完善的政策建议及保障措施。在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方面,应考虑不同老年人群的需要,分出不同的档次的配置标准。在公用设施上依靠城市现有空间布局,规划建设保健、社会福利、商业网点、教育及文化娱乐活动设施。在城市公共政策方面,提出有关的保障政策及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配套建议。
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其重点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难点有四个方面:一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既要研究人口老龄化的规律,努力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老龄问题理论体系,又要从实际出发,针对城镇人口老龄化和老龄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二是全面与重点的关系。要把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重大问题作为重点,把城镇化过程中老年社会基础设施保障体系、老龄服务设施体系和老龄社会政策管理体系建设作为研究的重中之重,确保在重点问题上有突破。三是老年社会行为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应通过系统的梳理分析,把握其间的规律性,为老年服务设施环境的建设和布局提供理论参考。四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既要充分利用现有研究成果,又要进行理论、政策、制度和方法创新,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确保研究成果能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既要立足当前,研究解决老龄社会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又要面向未来,注重制度建设的可持续性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今后城镇老年宜居环境研究的可能创新点,有可能在于以下方面:第一,学科交叉。将城市规划、社会学、建筑学、心理学等学科中涉及老龄社会的部分相结合,把老龄化与城镇布局的关系结合研究,深度把握城镇化与老龄化的关系。第二,城镇生活方式与老年生活方式的研究。深入分析城镇社会转型对生活方式的影响,分析城镇老年人家庭生活特点、发展趋势,以及城镇老年人日常生活与出行特征,探讨现代生活方式对城镇老龄人居环境的新要求。第三,城镇老年设施的空间布局研究。依据老年当前城镇人居环境的老年设施现状调查、发展趋势以及国内外的经验,深入探讨老年生活方式与老年设施空间布局的关系。研究分析城镇布局与老龄社会发展战略和规划的相互关系,为城镇老年服务设施环境的合理布局提供理论参考。第四,老年宜居城市、宜居社区建设的指标体系研究。依据中国的国情和文化传统,提出中国特色的老年宜居城市、宜居社区建设的指标体系,以及针对老年宜居城市、宜居社区建设的对策建议和保障措施。
总之,对城镇化与老龄化社会进行综合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研究,不仅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沿课题,有许多崭新的内容亟待探索,也可以为完善老龄化社会建设提供有价值的思路和建议,有广阔的应用价值,大有用武之地。
责任编辑:侯德彤
A Tentative Analysis of the Livable Environment for Urban Old Residents
CAO Wen-ming HAN Yu-fang
(Dept of Teaching Affairs, Chinese People’s Public Securit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338, China)
With the fast aging of the old people, the sluggish development of an environment for these people has become a big problem in the urban construc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livable environment for urban old residents in China is still weak in many respects. Cross-disciplinary studies, the impact of social changes, problems about public utilities and livable environ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ld people’s way of living and the layout of facilities are the focal points of later studies.
urbanization; aging; livable environment; livable city for old people
book=108,ebook=38
C913.31
A
1005-7110(2010)02-0108-05
2010-02-29
曹文明(1967-),男,山东阳谷人,社会学博士,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副教授,中国社科院当代城乡规划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城市社会经济研究;韩玉芳(1975-),女,陕西渭南人,讲师,北京大学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