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和平发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10-04-05 13:10○黄
党政论坛 2010年1期
关键词:和平道路战略

○黄 婷

国内和平发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黄 婷

近年来,学术界就中国“奇迹”式发展的势头能否继续保持下去,以及中国将以何种方式实现崛起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此背景下,“和平崛起”、“和平发展”理念在我国相继出台,由此也激起了学者们研究中国和平发展的热潮。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究,提出了众多见解和主张。本文就国内学者关于和平发展研究的成果进行整理和回顾,以期推进这个关系国家兴衰成败的大战略的研究与实施。

一、关于走和平发展道路必然性的思考

任何一种思想理论的产生都有其必然性。众多专家学者都认为,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总结大国兴衰规律,传承中华“仁”、“和”思想,以及推进现代化建设和顺应时代潮流等综合因素的结果。还有很多学者,在不否认这些综合因素的基础上,着重强调了某一方面因素对我国选择和平发展道路的促进作用。

“强调历史”论。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强调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渊源。叶自成等以我国传统历史为视角,认为中国几千年独特的历史文化与西方的历史大不相同,这决定了中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张文木从人类发展的历史出发,认为历史上没有一个大国的国力,能经得住世界性扩张的透支,我们汲取历史经验,不管发展强大到什么程度,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并认为这是一条高度浓缩中国历届领导人政治智慧的强国之路。

“突出现实”论。这一观点突出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实需求。吴建民等认为,我们之所以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因为和平是中国发展的前提,中国发展需要和平的环境。俞新天等从国家安全的现实出发指出,为避免全球化时代人类面临新的冲突和威胁,走和平发展之路是中国最理想的战略选择。丁一凡等以国内建设需要为视角,认为坚持和平崛起,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关,因为我国经济增长对外部市场依赖增加,只有和平的外部环境才能保障这种发展模式。还有学者认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践行科学发展观所决定的我国必须坚持的长期外交哲学和战略理念。

“重视本质”论。这种观点重视社会主义特性对选择和平发展道路的促进作用。郭震远等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的历史选择,和平发展是中国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必然结果。江凌飞等认为,中国有“两个不同”,其中之一是中国国家特性与他国的不同;第二个不同是中国担当的国际角色现在与过去的不同,这些不同内在地决定了中国崛起道路选择的和平性。陈学明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与和平,和睦共处、共同发展有着本质性的联系,中国坚持和平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以及作为这种制度的思想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所决定的。

“侧重机遇”论。这一观点侧重强调和平发展道路选择的战略机遇因素。郑永年认为,中国能够把“和平崛起”或“和平发展”确定为国际战略,主要得益于诸多新的国际条件的出现,最为显著的是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化。时殷弘认为,中国选择和平发展道路所考虑的基本战略机遇主要有:一是中国能自主选择对外战略;二是美国在长时间内不以中国为主要敌手;三是在东亚地区,长期趋势将是美国权势逐渐衰减,中国影响逐渐增长;四是中国可以说是美国以外已经并将继续得益于全球化最多的国家;五是多极化潮流有助于中国制约美国和构建自身更大的国际力量。

二、关于和平发展道路内涵与特点的解读

和平发展道路的前身应该是和平崛起道路。郑必坚等认为,“和平崛起”同“和平发展”是一回事,并认为二者都指中国和平地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而阎学通等认为二者有些区别。在综合学者们意见的基础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酝酿,我国最终确立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理念。在该理念形成和实施过程中,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内涵与特点进行了解读。

“内和外和模式与突出和平”说。施雪华认为,我国和平发展道路就其理想形态来说,就是采用“内和外和模式”来发展,即在发展的进程中,既要保持国内没有激烈的社会动荡和政治不稳定,又要力争使外部基本没有大的战争特别是针对我国的战争。倪世雄等认为,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突出的是和平,并具体表述为:在和平环境中发展(inpeace);通过和平方式发展(bypeace);为了和平目的发展(forpeace)。

“两层含义与五点含义”说。张蕴岭认为和平发展道路有两层含义:一是维护和平发展的环境;二是在构建公平、合理、和谐的世界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倪世雄认为,主要包括五点含义:一是中国和平发展是亚洲兴起和世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国际和平环境为中国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而中国发展对地区和世界的发展起推动作用;三是中国广泛地参与国际事务,逐步稳妥地融人国际体系;四是中国探索有别于历史上大国所走的道路;五是中国发展给国际社会带来的不是威胁而是机遇。

“三个统一与三个维度”说。徐贵相认为,和平发展道路体现为三个统一:一是对内和谐发展和对外和平发展的统一;二是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统一;三是平等竞争和互相合作的统一。饶咬成认为和平发展道路包括和平中发展、和平地发展以及和平的发展三个逻辑层面,它们体现为发展道路的环境、发展道路的手段和发展道路的目的三个维度。

“五大特点与六大特色”说。郑必坚认为,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有五大特点: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是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三是参与全球化同时,坚持独立自主;四是改革、发展、稳定相结合;五是奋力崛起而又坚持永远不称霸、不争霸。叶自成认为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具有与西方大国崛起道路不同的六大特色:一是不以单方面追求本国的权力为目的;二是不追求绝对安全,奉行新安全观;三是坚持不结盟,与各国进行合作;四是反霸但不称霸;五是能够从现存的国际秩序中获得发展的机会;六是主张文化多样性和不同文明的包容性。

“六个精神与七个内涵”说。章沁生认为,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体现为六个方面精神:一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二是以合作者、建设者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三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四是在和平共处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友好合作;五是坚持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六是建设与中国国际地位、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国防力量。亓成章认为,和平发展道路具有七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是对历史上大国武力崛起旧道路的扬弃;三是坚持独立自主,利用世界和平环境,实现自身发展;四是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五是对全人类作出巨大贡献;六是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理论和实践作出的有益探索;七是中国现代化的战略抉择。

三、关于走和平发展道路挑战和宏观战略策略的探究

和平发展是我国长期、宏大的国家大战略,而“怎样走和平发展道路”是该战略的重点。学者们在探究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所面临挑战的基础上,就其战略策略提出了众多见解。

1.面临的主要挑战

内部约束。大部分学者认为,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实现中华崛起,严峻的挑战来自国内资源、软实力、经济发展本身等方面的约束。一种观点认为,该约束来自我国能源的相对缺乏。如张文木认为,资源是大国崛起逻辑的第一环节,但对中国而言,它是一个非常薄弱且不足以支撑持续崛起的环节,并指出中国能源总消费已大于总供给,能源需求对外依存度迅速增大,能源安全形势已亮起红灯。另一种观点认为,约束来自当前中国文化、制度等软力量薄弱。如时殷弘认为,所有大国的兴起都离不开软力量的支撑,而目前中国依然比较缺少最大的狭义软权力(指生活方式、价值观、体制功效等方面的吸引力)。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发展本身面临着超越的困难。如李长久认为,我国进一步发展将面临三大困难:一是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需相当长时间;二是经济结构调整困难;三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任重道远。另外,很多学者都认为,台湾问题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最大障碍。如黄仁伟认为,“中国崛起的最大制约因素是台湾问题。”“台湾与祖国大陆长期得不到统一,在政治、经济、安全甚至文化上都对中国崛起构成了极大的牵制”。

外部压力。一些学者认为,我国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将面临国际社会的压力。一种观点认为,这种压力来自目前由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唐永胜等认为,对中国未来崛起的压力首先来自于在崛起过程中我国会受到整个国际体系比较持久的束缚,这更深刻地体现在资本逻辑对后起国家一种结构性的限制上。而郑永年等认为,如何在既定的和平发展构架内和全球资本主义打交道,以及如何在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内解决和这个体系核心国家的冲突乃是中国面临的挑战。另一种观点认为,该压力来自于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的遏制,以及中国国际地位和形象提升受到的限制。如郭树勇认为,在合秩序性发展上,中国是在强国氛围内迅速崛起,出现了遏制中国过快发展的局面;在合法性战争方面,中国未能参加国际多边战争,从而失去了利用国际合法性战争提升自身国际地位的机会;在大国形象的培育上,中国迟迟未在某一个方面成为引领世界潮流的国家。

2.宏观的战略策略

国内学者们在探索走和平发展道路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的基础上,就我国怎样走和平发展道路,实现中华崛起,提出了微观和宏观的战略策略。这里就他们的宏观战略策略研究成果加以概括:

策略主张。刘惜戈就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策略,提出了四点主张:一是深入研究大国兴衰的历史规律和国际关系发展变化规律,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及其发展趋势,正确认识当代中国国情,正确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以及在走和平崛起道路进程中避免犯主观主义和唯意志论的错误;二是培育健康成熟的民族心理,克服顺利时亢奋、受挫时悲愤的急躁脆弱心理,以适应和平崛起的曲折复杂进程;三是要意识到国际地位的提升主要取决于国家的综合实力,而不是外交质量和技巧;四是构建和平崛起的国际战略,要以是否适应和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基本依据。

战略与要求。门洪华等从多个角度出发,提出了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和要求。其战略为:一是经济战略上,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争取成为东亚经济的主导性力量和世界经济的主要发动机,确保经济发展成为我国和平崛起的核心;二是安全战略上,以新安全观为基础,推进国家安全,参与国际安全的维护,推动多边安全合作,以维护并拓展中国的安全利益;三是文化战略上,在坚持文明多样性基础上,弘扬传统文化,吸收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并将文化作为我国崛起的坚实基础;四是生态战略上,树立“绿色GDP”的观念,关注环境污染和生态安全,承担起维护国际环境的大国责任。其提出的要求有:一是以发展实力为核心;二是根据崛起战略的目标,调整国家间关系;三是更好地利用国际机制,使之成为拓展中国国家利益的重要渠道;四是国内战略与国际战略的相互协调。

战略框架。蔡拓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为我国和平发展大战略构建了主要框架:一是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理性应对全球化;二是重视文明转型,在价值导向、模式选择、制度设计等方面修正和超越工业文明,创造可持续发展新文明;三是加速科技发展,强化科技兴国;四是坚持理性、务实、非意识形态化的对外战略,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五是在国际上坚持对话、合作、双赢,在国内努力建构民主、公正的和谐社会;六是以和平的手段推进中国崛起,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崛起;七是以开放的胸怀认识政治转型,为国家政治走向非国家政治提供宽松的环境;八是在国家主义与全球主义的矛盾与磨合中,增强人类整体性和共同性意识。

维持应对战略。胡宗山等认为,我国不仅要制定实现和平崛起的应对战略,还应该谋划崛起后成果维护的维持战略。他们提出应对现存霸权国的战略:一是通过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应对霸权国挑战;二是将战术性的韬光养晦与战略性的有所作为相结合;三是寻找新发展领域,避免与霸权国迎头相撞;四是建立多层次的对话沟通渠道;五是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关系,巩固后方靠山。而其构建中华崛起后的维持战略为:一是确定和平融入的战略口号;二是加强国家内部实力和外部影响力;三是和战两用的国家行为取向;四是向国际社会贡献软实力。

四、思考与展望

通过以上对国内学者关于中国和平发展研究的整理回顾可以看出,对于此课题的研究成果汇聚了对“为什么要走”、“什么是”、“怎样走”和平发展道路这几个大的基本问题的回答。学者们的研究从不同的维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际战略理论与社会发展理论,为我国在新一轮全球化浪潮下建设现代化提供了行动指南,也加深了我们对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认识和理解,为今后深入研究这一课题奠定了基础。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和平发展道路是一个繁杂的、系统的、长期的国家大战略,而国内学术界对此课题研究的时间还不是很长,还有许多有待完善与挖掘的地方。从总体上看,国内对于此课题的宏观研究较多,且大都是将其作为国际战略展开的,研究的重心也似乎集中于分析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战略,着重回答的是怎样争取“和平”来保障“走”这样的问题上。相形之下,学者们的微观研究较少。例如对于“什么是和平发展道路”,学术界涉入的不够具体全面,基本只是一两句话的事,而对于怎样在和平发展架构中统筹国际国内来“发展”,学术界的研究也很少且不够深入。

笔者认为,下一阶段对于此课题的研究应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深化,力求弥补目前该课题研究的薄弱环节。首先,对于一种理论,只有在弄清楚是怎么回事以后,才会付诸于实践。但是,目前不仅和平发展道路的概念没达成共识,且对其本质内容、特色等涉足也不够具体深入。因此,我们今后要加大对什么是和平发展道路的研究,如精神实质、本质特色等。其次,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理论也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知道其正确如否。然而,当前关于此课题的研究多数是在理论上阐述“应该怎么样”。今后,我们应该加大对理论特别是战略理论在实践中应用的研究。再次,构筑科学合理的国家战略策略,核心问题在于确定国家利益与工作特别是对外工作之间的内在关系。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我国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我国的国家战略利益也有了很大的拓展和延伸。在以后研究和平发展战略策略时,应立足于全球化时代我国国家利益的新变化,“紧密结合国内工作大局,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加以推进”。只有这样,才能将和平发展从战略方向、对外宣言和一种理想,转向一项可以操作的国家发展大战略。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 李海生)

猜你喜欢
和平道路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战略
战略
博弈·和平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期盼和平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