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德力:契合三网融合节奏,服务全网质量检测——专访天津市德力电子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连军

2010-04-04 21:48
电视技术 2010年4期
关键词:三网广电数字

记者 侯 莉

《电视技术》:广电的“三网融合”在贵公司展台上有很好的展现,德力对“三网融合”是怎样理解的?

刘连军:今年展台的设计,根据“三网融合”的概念,由前端设备到传输,也就是宽带网络监测系统,实现网络智能化的检测管理。终端的设备可与前端实现智能互联互通,实现网络建设、网络查验、网络维护的“本地化”处理。“三网融合”是机遇也是挑战,在看到机会的同时,也要做好面对挑战的准备。

近几年,网络质量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网络是基础,基础打好了,在上面实现任何业务都可以实现。所以,必须要保障网络质量。有基础,才有业务,进而才有效益,才有发展。

《电视技术》:这次展出的数字设备有哪些具体特点?

刘连军:广电运营得较好的产业包括地面数字电视、手持移动终端、有线电视等。现在规模比较大的还是有线电视。CMMB有一个很好的基础,会有很大的发展。数字电视的平移速度非常快,数字整合力度很大;全国一张网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互联互通性越来越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网融合”。关于针对数字电视的产品,2005年开始有相关产品推出。随着广电的发展进程,德力不断更新技术,现在的产品更能适合广电的发展需求,尤其体现在数字化上。比如,广电的工程维护人员,对数值的概念更多还是理解成一个数字。所以,在产品中统一设置合格门限后,产品不仅能显示具体数值,还能显示是否合格,这为操作人员提供一个有利的判据,方便工程维护人员运用。

适合“三网融合”,适合于数字业务开展的测试设备,要适合开展双网业务,实现智能联调。这部分产品应用得很好,在很多开展数据业务的地方都有应用,国内用户的反馈很好。而且,现在已开始为韩国、美国等地供货。

《电视技术》:出口过程中,产品质量的认证上,与国内有哪些不同之处?

刘连军:德力已有十多年出口美国的经验。1999年刚开始时,遇到了很多困难,主要还是双方的标准不统一。其实,整个系统差0.3 dB,属于系统误差;但这是不允许的,所以必须要克服。同时,认证过程也很严格。德力第一批产品的认证时间长达1年。在硬性指标测完后,还要测软件指标,主要是在功能运用上。其实正因为有了他们的严格要求,也促使我们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产品。在随后的过程中,在美国的认证周期逐步缩短,德力的数字频谱分析仪用了9个月的时间,再后面就用了6个月的时间。但是,认证的程序没有减少。

韩国对于品质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在有出口美国产品经验的基础上,在功能上添加适合韩国人使用习惯的相关功能。德力公司始终认为,测量仪器的性能要好,一致性要好,可靠性要高,尤其是在恶劣环境下工作。

《电视技术》:德力在产品研发和推广上,与行业发展动态的契合度很高,这是怎么做到的?

刘连军:德力推出的产品确实是广电的步伐结合得比较好。举例来说,2005年有线电视数字整体平移。德力的相关产品研发从2000年开始,到2005年正好有产品推出,刚好赶上全国广电的数字大发展,为国内用户提供了很好的设备和服务。

2005年,德力进行技术整合,进行系统性建设。德力认为,广电的发展需要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但目前还是空白。德力的技术已具备,包括视频测量、光缆测量、各种时域测量,现在需要得就是将所有技术整合成一个检测的网络。目前已有相关产品推出。

2005年投入该项的研发,2007年和深圳天威进行深入合作,为其提供网络的双向管理和详细的指标检测,现已在天威实现全网铺开。国家已将 “三网融合”的时间节点明确地列出来,德力的产品动作正好与此契合。在发展过程中,德力在行业中的时间比较久,对整个广电行业比较了解,了解广电的目前发展状态,并在接触过程中发现他们的需求,并进行实时的调整。

测量仪器是一个综合性技术,不同于民用产品。需要将各方面了解透彻,保证产品性能。德力200多名员工中,研发人员比例超过1/3。在很多方面,德力的技术都具备,现在就是要形成产品。公司采用“在产一代,在研一代,预研一代”的机制,实现技术优势产业化,实现产品的有序接力,紧跟广电步伐。

猜你喜欢
三网广电数字
探讨大数据在广电新媒体中的应用
答数字
成都“三网融合”实现智慧治理
数字看G20
广电新闻出版整合对广电业发展影响的思考
一网不捞鱼,二网不捞鱼,三网捞出了……
EPON技术在广电网络的应用
成双成对
三网融合遇上4G时代
“三网三联动”创出新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