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兴娣
(常州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
成语是指人民群众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固定短语。它短小精悍,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语言是文化的精华,成语是汉语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汉语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承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电视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文化传播的模式,没有电视的出现,人类的文化传播也不会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电视直观易懂的图像突破了时空的界限,为观众提供了视觉上的享受。电视传播过程中,语言作为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语言是平庸还是精彩,会直接影响电视节目的传播效果。而精彩语言的体现之一就是在各种形式的电视节目中,特别是以语言为载体的谈话类节目中,正确使用成语,增加成语的使用频率。借助电视可以展示人物图像的优势,媒体从业人员广泛运用成语,不仅能扩大节目的影响,提高收视率,形成主持人的名片效应,使节目锦上添花,还能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和提高电视节目从业者的文化素养,尤其是传统文化中的汉语言文学修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
在电视节目中,无论是解说词、记者的现场采访、人物专题访问,还是演播室主持人的现场主持等等,经常出现成语,但成语在电视节目中的运用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有错用、乱用和滥用成语。如曲解词语、误用褒贬、颠倒尊卑、用错对象、意思错搭、夸大其词、一语两意等。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不能为节目内容添彩增色,而且还会弄巧成拙,影响受众对节目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成语的结构成分和构成方式比较固定,不可随意拆开或改动。成语的意义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经过概括带有比喻或形容的性质,能表现十分丰富的内容,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如果从字面上理解其意义,使用错了,就会适得其反。如“炙手可热”意思是手一接近就感到热,用来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这个成语在媒体中使用频率很高,成了时尚词语,但十有八九用错,用来比喻走红、抢手。如“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来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炙手可热”被错误地理解成“热门”“抢手”的意思。在2007年的春晚中,一段舞蹈过后,某主持人说“真是美轮美奂……”,“美轮美奂”是形容房屋高大华丽,用来形容舞蹈就不合适了。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朱德熙在他们合著的《语法修辞讲话》中批评两种文风:一种是故作高深,“作者要炫弄他的才能,故意用一些‘高深’的词语,弄得观众不知道说的是什么”;另一种是堆砌词藻,“一句话不肯直截了当地说出来,总喜欢嵌上许多‘漂亮’词语,装点成一座七宝楼台,让人看了,只觉得眼花缭乱,扑朔迷离。”电视节目中出现成语堆砌,正是受到了这种不良文风的影响。如:“莘莘学子们”,“莘莘”义为“众多”,“莘莘学子们”中的“莘莘”与“们”同义;“突然不期而遇”,“不期而遇”指“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逢”,含有“意外”之义,而“突然”是指“在很短的时间里发生,出乎意料”,也含有“意外”之义,因此“不期而遇”和“突然”重复,“突然”应去掉;“十分丰富多彩”,已经“丰富多彩”,“十分”实为蛇足;“到位的真知灼见”,“真知灼见”义即“正确透彻的认识”,用“到位”来修饰它,有重复之嫌。
成语也有感情色彩,运用时如不注意其与全句以至全文的内容和谐一致,就会造成误用。如:“几乎所有的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雨后春笋”是指好的事物大量出现,这里褒义词贬用。再如:“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多含贬义,用在此句中,感情色彩不当。
很多成语,有具体的适用对象,或人或事,不能张冠李戴。如:“近些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沉迷在网吧里,从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又如:“经过选择,66名正值豆蔻年华的女孩子踏进北京人民警察学院的大门,成了名副其实的警花。这些女孩子平均年龄只有22岁,平均身高1.69米。”豆蔻春末开花,二月初正含苞待放。“豆蔻年华”只能比喻十三四岁的少女,用在这两句中,显然超范围了,特别是用来比喻“少男”就更离谱了。
有人曾做过统计,目前媒体主持人错用成语的现象有近十种之多,如果细分还要多。例如:“空穴来风”是指有了洞穴才进风,比喻消息和谣言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也比喻流言乘机传开来,可是媒体主持人说到某件没有根据的事后,经常愤愤不平地说“这件事简直是空穴来风”。“七月流火”的意思是在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天刚擦黑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是说天气转凉了,该做棉衣服了,现在常被主持人误用来形容暑热。“万人空巷”是指家家户户都从巷里出来了,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常被媒体人错释为“街上、巷子里一个人都没有”。1981年《射雕英雄传》播出时,收视效果非常好,媒体就用“一到晚上,人们都围坐在电视机前看《射雕》,街上是万人空巷”来形容。再如,在足球节目中,一位播音员经常用“石破惊天”来赞叹球员的射门功力;一位女主持人在一次现场采访时说“……真是名至所归”;在一个关于伊战的专题节目中,主持人使用了“出师无名”一词。上述三个成语应分别是石破天惊、名至实归、师出无名。这些成语被一些媒体的主持人、记者误用,带来的直接后果,一是使许多成语失去了本来面目,同时还降低了受众对主持人甚至媒体的信任感,影响了主持人和媒体的公信力,也影响了节目的收视效果。媒体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地方,电视是现代社会最主要的传播媒介,在语言影响力上具有其他媒介不可替代的作用。电视节目中媒体从业人员正确使用语言特别是成语,能对大众起示范、引导、熏陶作用。
观众是电视节目的传播对象即受传者,因此,收视效果的好坏是由观众来决定的,他们的心理是媒体传播的重要轴心。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提高节目的收视率,扩大节目的影响,增强传播效果,是各类电视节目追求的共同目标。目前,收视率在广播电视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既可以作为分析节目质量好坏的依据,也可以用来预测某一电视节目的走向,是媒体管理节目、考核从业人员业绩的一个重要的依据。中央电视台曾经依据收视率的高低来淘汰栏目。也就是说,收视率越高在很大程度上说明该节目的传播效果越好。这种效果的获得主要来自精彩的节目内容,而对访谈类节目来说,要提高收视率一是靠精彩的节目内容,二是靠节目主持人、被采访嘉宾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表现技巧。台湾诗人余光中曾指出,成语是精致文化的“现钞”,“白话文的润滑剂”,恰当地运用成语,往往能收到画龙点睛之效。
主持人在节目中恰当使用成语,把成语融入节目中,不仅能提高主持人的影响力,而且能使该节目获得更多观众的认同与青睐。一位主持人如果出口成章,成语连连,语言精炼,一定会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也容易形成受众的心理效应之一——“晕轮效应”,即传播者给受众留下的某种印象,往往能像月亮的晕轮一样一圈圈地扩展到受众对整个传播内容的接受中去,使该主持人主持的节目能够获得最大的传播效果。比如说某位主持人是名嘴,那么人们就想看他所主持的节目,因为要领略其名嘴的风采。节目中的“名嘴”又形成一定的“名片效应”,即在受众对其传播形成认同的心理状态下,向受众所传播的新内容具有很强的渗透性,主持人也就成了该节目的一张名片,节目所传播的内容自然也就受到观众的认可,节目的传播效果必然优于没有形成名片效应的栏目。因此,主持人的人文素养直接影响节目的传播效果。这里所说的人文素养,其最重要的内涵就是对传统文化的掌握与理解,而成语文化的核心就是传统文化。
在语言类节目中,嘉宾是节目的主体,嘉宾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如果嘉宾在节目中引经据典,频频使用成语、典故,就能牢牢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从而使节目的传播效果达到最佳。在成语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许多成语来源于古代的诗词、戏曲、典故,所以,灵活运用成语实际上是嘉宾传统文化修养的具体体现。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就是一个纯语言类节目,在“讲授法”这一传统教学方法在新课程中不受推崇的今天,易中天、刘心武、王立群、于丹等大师有理有据、生动流畅、引经据典的讲述语言让观众“大饱耳福”,也使《百家讲坛》获得成功。于丹、易中天等参与或作为被采访对象的各类节目都获得了很好收视效果。笔者曾做了一个调查,组织十几名观众观看王志采访名人的访谈节目,一档节目的嘉宾是于丹(《面对面——穿越喧嚣》),另一档节目的嘉宾是某著名歌唱演员。在观看采访于丹的节目时,观众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并啧啧称赞,感叹于丹深厚的语言文学功底。42分钟的节目中,于丹成语、诗词、典故的使用达到了三十多次。例如:
于丹:李白是另外一种超迈的气度,李白是这个天地之间恣纵的、狂傲的、不羁的自我……用杜甫的话说“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他自己出去壮游,“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坡九道流雪山”……
王志:苏轼呢?
于丹:苏轼其实是中国知识分子中承受苦难最多的人,一天到晚颠沛流离,有多少文人说“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苏东坡说什么?他说“此心安处是吾乡”……
当观看另一档节目时,开始大家很感兴趣,可是当嘉宾回答王志提的前三个问题都答非所问,且语言苍白无力时,观众开始不耐烦了。尽管还是名嘴王志在采访,可观众的注意力已经分散。可见,嘉宾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传播效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造成在电视节目中错用、乱用和滥用成语的主要原因是主持人的传统文化修养不够,专业素养不高。主持人是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主持人若不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就难以形成其个人的影响力。主持人的专业素养包括:(1)良好的文化修养,即知识面要宽,知识结构要合理;(2)具有驾驭节目的能力和应变能力,即要求主持人能够准确地抓住观众的思路,控制全场的气氛和观众的情绪,妥善处理节目中出现的意外等等;(3)较强的语言表现能力,即观众评价的“这个人讲得不错”,包括语言准确、规范、精炼,词汇丰富等等。深厚而丰富的文化内涵,高层次的文化品位,是高水平主持人语言的基本特征,它首先表现在词语的选择上。在口语中恰当地嵌入一些书面语,时常援引一些成语典故、诗词名句,会使语言显得文雅,有品位。虽然一些名牌的人物访谈节目的主持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采访技巧和驾驭现场的能力,所主持的节目收视效果也不错,但总的来说对传统文化掌握得还不够。
传播学家拉斯韦尔和社会学家默顿在谈到传媒的功能时,都不约而同将文化传承视为传媒的一项重要功能。电视媒介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文化的多元与特色,电视节目传播传统文化特别是成语文化是媒介应该做的一项工作,众多的电视节目是宣传传统文化的直接体现者,而在节目中出现的播音员、主持人、记者是传播成语文化的最终的实现者,因此,媒体应该把正确使用成语与宣传成语文化作为媒体从业人员考核的一项内容,特别是对文化教育类节目的采编人员、主持人更要严格要求,从而使各类节目在播出过程中对国民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化作用。相对于文字,现代媒体艺术的视觉语言有着不同于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电视节目应该广泛运用自身的传播优势来阐释、弘扬、普及成语等传统文化,再现传统文化的面貌,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承担起媒体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职责,使得我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成语文化通过电视得到有效的宣传与弘扬。电视媒体借助成语文化也能增加节目的文化内涵,提高节目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成语大辞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2]莫彭龄,严美.成语与诗歌[M].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09.
[3]潘雁飞,杨增和,戴丽岩.论地方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与途径[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7):177-179.
[4]黄匡宇.广播电视学概论[M].2版.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5]何石妹,侯艳娜.论现代传媒与成语文化传播[J].文教资料,2009(5):57-58.
[6]靳义增.文化经典阅读与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113-116.
[7]用成语是教育失败?余光中:成语是文化“现钞”[EB/OL].[2010-04-24].http://news.qq.com/a/20070125/001463.htm.
[8]林之达.中国传统文化对受传者心理的认知——传播学中国化新思路探索[J].当代传播,2006(4):45-47.
[9]冀金秀.成语误用的八种类型[J].语文天地,2008(9):22-23.
[10]曲金.电视中常见语言问题例析[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28-29.
[11]尚瑞荣.成语误用类型分析[J].成才之路,2008(28):40.
[12]周奇.新闻媒体语言文字错误简析[J].新闻记者,2009(21):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