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市旱情分析及对策

2010-04-04 15:36刘海林李伟晶
东北水利水电 2010年11期
关键词:水份锦州市旱情

刘海林,李伟晶

(辽宁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锦州分局,辽宁 锦州121000)

1 锦州市自然地理 水文气象地质条件

1.1 自然地理

锦州市位于辽宁西南部,辖北镇、凌海市,黑山、义县及凌河、古塔、太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松山新区。东西长143 km,南北宽114 km,总面积10 380 km2。其中低山丘陵占50.4%,平原占27.8%,洼地海涂占21.8%。全市总耕地面积38.02万hm2,水田面积2.74万hm2,旱田面积35.25万hm2。

1.2 水文气象与地质

锦州市属暖湿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受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的挟持和东部山区的阻隔,切断了与太平洋的联系,大大消减了海洋的调节作用,大陆性气候明显,夏季全区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受偏北季风南下影响,全区普遍干燥。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日数60~70 d,多年平均降水量500~650 mm之间(东南向西北递减)。

锦州市属低山丘陵区裂隙水赋存空间;山麓坡角、沟各两侧呈带状分布的第四季松散堆积物为孔隙水的分布空间;平原区岩性组成为亚黏土及粘质沙土、沙砾。土壤的大部分为壤土和沙壤土。其中西北部山区多为沙质壤土和沙土。平原区为壤土及沙粘土,此外还有部分盐碱土分布在沿海一带。

2 干旱灾害及特点规律分析

2.1 干旱的时空分布、成因、特点

锦州市干旱主要分布在义县、凌海的西部地区,黑山、北镇的北部地区。其旱灾具有涉及范围广、历时长、损失大等特点。造成干旱的因素很多,其中自然地理、气候、水资源条件是直接主要原因。

1)水资源地域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观测资料统计分析表明,锦州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563.5 mm,多年降水分布极不均匀。如锦州水文站观测到的最大1937年降水量1 250.6 mm,最小1982年312.7 mm;黑山胡家站最大1994年降水量1060 mm,最小1982年为312.7 mm,均相差3~4倍。年内降水分配主要在汛期6-9月,多年平均为440 mm,占全年的70%~80%,较大部分多分布在7-8月。春季降水量只占全年10%,故经常出现春旱和秋吊。

从地域上看,东南部平原区降水较多,西北部丘陵区降水较少,地区整体上看,西北部遭受旱灾的机率加大。

2)气温持续偏高,降水持续偏少。在全球气候增暖的大背景下,锦州市气温也呈现持续偏高态势。据气象部门资料记载,从90年代初期,尤其是近7年,春季气温回升快,而且稳定通过10℃日期比正常年份提前7~10 d,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大于30℃高温日期也提前,比如在2000年,5月28日开始出现30℃高温天气,且在当年中大于30℃高温日数为47d。持续的高温,加快了土壤水份的蒸发和作物水份的蒸腾,造成土壤及作物失墒严重,旱情愈演愈烈。

另外,锦州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63.5 mm,而从1990年到2004年15年中,降水量小于500 mm的年份有9年。而且从1999年到2003年止,连续5年降水量分别为418,407.4,434.5,422.6,496.5 mm,均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少。5年平均降水量占常年降水量的75%,出现连续的枯水年份,造成较严重的春旱、伏旱和秋吊。

3)工程蓄水严重不足,地下水位下降严重。由于长时间降水少、气温高、蒸发量大,导致水库、塘坝、方塘等水利工程蓄水严重不足,多数河流断流,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尤其近些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耕作层含水量严重不足,也造成咸水区北移,水质恶化,机电井出水不足,部分方塘、大口井干涸,水源减少,旱情日趋严重。

4)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城乡人口的增加及人民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社会各行业对水的需求量随之增加,对水质和供水保证率要求也越来越高,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突出。

5)水资源浪费严重。尽管水资源十分匮乏,但用水浪费现象十分严重,例如农业用水,在灌溉时大多仍沿用传统的漫灌方式和粗放的管理机制,造成一半的水资源浪费。城乡供水管网,跑冒滴漏现象严重,损失率占供水量的20%左右。

2.2 干旱的演变趋势及规律

由于锦州市地形复杂,年降水量在时空上分布极不均衡,春旱、伏旱、秋吊均有发生。在干旱的形成过程中,表现在春季降水量少,气温回升快,大风天气频繁,加快了土壤水份的蒸发,造成土壤底墒不足,发生春旱;在夏秋季节,降水极不均衡,有时近一个月内无降水,再加上高温天气增多,作物水份蒸发量大,不能及时进行水份补给,出现伏旱,秋吊等旱情。锦州市从1999年至2003年出现了连续的枯水年份,至使工程蓄水量少,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干旱范围由西部重干旱区逐渐向东北西南缓丘干旱区扩展,而且也涉及到中部平原区,在平原区由于地下水位下降,造成机电井出水不足,影响旱区的正常播种,水田的泡、插秧及生育期内的正常灌溉。旱情由单一的春、夏、秋旱发展到连季的春旱、夏旱及秋吊。可以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自然气候条件的变化,干旱有逐渐加重的趋势。

建国后,锦州地区发生了多次比较干旱的年份,首先1957年发生严重的春旱,而后7月份降水继续偏少,仅有70 mm,全年降水量350 mm左右;1972年锦州5月1日到9月20日,降水量187.6 mm,不及常年的一半,遭遇了比较少见的春、夏、伏、秋连旱;1982年锦州全年降水332.4 mm,其中春、秋两季降水很少,形成了比较严重的旱灾;1988—1989年、1999—2003年,锦州又连续发生干旱,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损失。

通过对历史上干旱年份的调查和锦州市建国后降水量与旱情变化分析。锦州地区旱情规律基本上大旱是每8~10年的周期发生,小的局部干旱则是4~5年左右。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整个年际降水量的减少,小的旱灾时有发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抗旱减灾成为我市抗御自然灾害的主题和主要任务。

3 应对旱灾的对策与措施

1)加强抗旱设施建设,增强中小型水库、塘坝、机井、灌溉站的抗旱供水能力,充分发挥现有水利工程效益。

2)加强天气气候监测分析、土壤墒情动态监测分析,为抗旱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

3)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宣传,增强节水意识,利用水价的杠杆作用节约用水。推广节水技术、建设节水型农业。减少农业灌溉漫灌用水现象。

4)完善各级政府投入机制,为逐步实现农业喷灌、滴灌技术创造条件。

猜你喜欢
水份锦州市旱情
锦州市第八中学
This 11-year-old student brings joy to seniors one wish at a time
三醋酸纤维素干燥过程中质量控制
一种压滤机进料量控制的改造方法
假如古代也有手机
锦州市凌南市民休闲广场设计
浅析制动液水份检测笔应用与分析
广西:首个水文地方标准《旱情评价指标》实施
远水
森林能调和气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