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成晓,余志刚,俞婷婷
(吉林大学 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产业安全”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最新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但研究产业安全的经济思想却源远流长并散见于各种学派的经济理论当中,从重商主义的关税保护思想到历史学派的保护幼稚产业思想再到19世纪美国的产业保护思想、发展经济学独立发展本国产业的思想无不体现出经济学家们对产业安全与保护问题的极大关注。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各国开始对产业安全问题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也引起学术界的讨论。我国产业安全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很迅速,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对产业安全问题关注程度大幅提高,不再局限于早期的纯理论探讨,而把目光更多地投注在产业安全实践及其细节问题研究上,使得我国产业安全研究体系更加全面与完善。因此,纵观发展历史,我国产业安全研究大致可以分成两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到加入世贸组织前时期的研究 (或称为与国际产业安全理论研究的接轨)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的研究 (或称为产业安全理论同我国国情的初步融合与实践)。未来,我国产业安全研究需结合发展历史,进一步扩大和加深与我国国情融合的力度,丰富实证与实践研究,寻求更多问题解决之道,使产业安全研究真正为我国产业发展和政府调控所用。
我国学者对于产业安全的研究最早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开放程度的加大,外资不断流入中国,许多民族产业受到了冲击,于是,产业安全问题自然而然地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在此背景下,我国学者承接与梳理了国际产业安全现有研究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产业安全理论,但从文献上来看,最初的研究 (大致从1996—2001年间)主要集中在对产业安全问题的内涵界定与影响范围及程度等方面,也就是说,研究内容比较浅,大家对于产业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这一段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及其研究成果如下:赵世洪[1]指出,产业安全不能脱离国民这个主体,一国国民具有共同的利益,产业安全的准确提法应为国民产业安全。国民产业安全指一国的国民产业在国际产业竞争中达到这样一种状态:该国国民在得到既有的或潜在的有对外开放带来的产业权益总量所让渡的产业权益份额最小或在让渡一定国民产业权益份额的条件下其由对外开放引致的国民产业权益最大,也就是在国际竞争中达成国民产业权益总量和其在国内份额的最佳组合。杨公朴等[2]认为,产业安全是指在国际经济交往与竞争中,本国资本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国内重要经济部门的控制,本国各个层次的经济利益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利益分配的充分以及政府产业政策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贯彻的彻底。于新东[3]认为,所谓产业安全,可以做这样的界定:一国对某一产业的创始、调整和发展,如果拥有相应的自主权或称控制权的话,即可认定该产业在该国是安全的。以上三个环节中产生出来的三权,即创始权、调整权和发展权则可以看成是衡量产业安全与否的标准。夏兴园和王瑛[4]认为,产业安全是指一国产业对来自国内外不利因素具有足够的抵御和抗衡能力,能够保持各产业部门的均衡协调发展。
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际经贸往来进一步加强,国际贸易组织规则对我国的贸易进行了更严格的限制,这时候受到外资的冲击越来越大,产业安全问题变得更加急迫起来。对于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这一段时间的研究文献来看,我国对产业安全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产业安全的概念界定、产业安全问题的成因及影响因素分析、产业安全问题的综合评价及风险预警、保障产业安全的对策建议等四个方面。其中,对产业安全的概念界定、产业安全问题的成因及影响因素分析等研究内容较早期理论研究体系更丰富更完善,并结合一定国情加入了适当的实证分析与检验,而相对于早期研究突破最大的内容是产业安全综合评价及风险预警方面的研究,已着手从我国具体产业实际状况出发检验产业安全问题的存在和寻求解决之策。
对于产业安全的概念界定,新的理论体系大致可以分为四种说法或四个方面:
第一类产业控制力说。代表人物是何维达和张碧琼等。何维达和宋胜洲等[5]给出的产业安全定义是:在市场开放条件下,一个国家影响国民经济全局的重要产业的生存发展以及政府对这些产业的调整权或控制权受到威胁的状态。张碧琼[6]认为,国家产业安全问题最主要是由于外商直接投资产生的,指的是外商通过合资、直接收购等方式控制国内企业,甚至控制某些重要产业,由此对国家经济构成威胁。
第二类产业竞争力说。许铭[7]认为,产业安全作为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在开放条件下,一国产业抵御外来干扰或威胁并不断获得持续发展的状态。产业安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本国产业的主导地位与竞争力,是一国产业综合素质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集中反映。
第三类产业发展说。张立[8]提出,产业安全是指一国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在国际竞争的发展进程中,具有保持民族产业持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始终保持着本国资本对本国产业主体的控制。景玉琴[9]把产业安全分为宏观和中观两个层次分别进行定义:宏观层次的产业安全指的是“一国制度安排能够引致较合理的市场结构及市场行为,经济保持活力,在开放竞争中本国重要产业具有竞争力,多数产业能够生存并持续发展”;中观层次上的产业安全可以定义为“本国国民所控制的企业达到生存规模,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及较大的产业影响力,在开放竞争中具有一定优势”。李孟刚[10]认为,产业安全是指特定行为体自主产业的生存和发展不受威胁的状态。该定义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安全的主体是特定行为体的自主产业;第二,产业安全包含生存安全和发展安全两个方面;第三,产业安全度,可以通过评价产业受威胁的程度加以反推。
第四类产业权益说。代表人物是吕政[11],他认为,产业安全是指在对外开放和国际竞争的条件下,国家的重要产业能够保持相对优势,在资本、技术和市场等领域,不受跨国资本的左右,从而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
上述四种分类大致概括了产业安全的全部内涵,另外,近年学术界开始转向产业安全问题应该保护的范围和内容等更深层次的内容。例如周天勇[12]认为,在当前时期,对于产业和经济安全,一定要明确哪些应当保护,哪些不应当保护,应该怎么样保护。经济既要对外开放,也要对内开放,还要从制度设计,如法律规则、税收政策等方面实行保护。
尽管早期国内外研究文献都有关于产业安全问题成因及影响因素分析的描述,但都不如这一时期的研究详细、全面和科学。最新研究将产业安全问题成因大致分为三个方面:FDI对产业安全的影响、国外反倾销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和外资并购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其中仍然以FDI的研究最多。另外,还有学者从我国经济环境对产业安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如孙瑞华[13]。这一时期的研究还加入了很多数理和计量等分析手段。
1.FDI对产业安全的影响
首先,一些人的研究成果表明FDI会带来技术的外溢效应,最终会对产业安全带来不利影响。陈国宏等[14]通过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和Engle-Granger协整关系检验法对我国1981年以来工业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转移的相互关系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是技术转移的重要原因。周妍[15]通过对我国浙江省的统计数据分析,运用多元回归方法,考察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的外溢效应后,认为外资部门对内资部门的外溢效应是存在的。包群和赖明勇[16]通过引入滞后模型来考察技术外溢的动态变化,认为外商直接投资通过技术外溢效应带动了我国国内部门的产出增长。刘海明和祖强[17]在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利用FDI与我国GDP的年度经济数据进行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基础上,得出结论:FDI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经济增长,但是作用并不理想,而且会产生技术外溢逆流现象,威胁我国产业安全。黄志勇和王玉宝[18]基于两部门动态模型的实际测算结果表明外资企业技术外溢因子每提高1个百分点,我国国内部门的产出相应增加0.199个百分点等。这些研究均表明了这么一个结论: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企业的技术外溢效应确实是存在的。
另外,有些人认为FDI对中国产业安全带来的并不完全是不利的影响,而应该辩证地来看待。黄志勇和王玉宝[18]从当前我国外商投资企业所在的产业、行业特点出发,一方面剖析了FDI对中国的品牌、市场、技术等产生的影响产业安全的负面因素;另一方面,也辨证地指出外商直接投资给我国国内产业开发和产业升级并最终导致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2.国外反倾销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
王金龙[19]在对我国在国际贸易中频繁遭遇反倾销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随着国际贸易自由化进程的推进,世贸组织允许单边使用的控制进口措施已寥寥无几,而反倾销措施却越来越成为各国极力寻求使用的贸易保护武器。国外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诉讼案件数量逐年上升,涉及金额也不断增加,这严重影响了出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外资并购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
王靖和蔡永民[20]研究表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从广度和深度上都得以迅速发展,其在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增强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等方面确实起着积极作用。但在跨国公司并购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与并购相配套的法律法规的缺失已对我国的产业安全、经济安全以及民族产业的健康成民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国外公司跨国并购的规制需要有关的法律法规相配套,所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已刻不容缓。
4.环境因素的影响
孙瑞华[13]认为,入世后我国在经济制度环境、市场竞争环境、贸易环境、政府职能及其行政行为以及金融环境等方面与多边贸易体制规则存在较大差异,进而影响到产业发展。
产业安全综合评价及风险预警研究是近年来我国产业安全研究的一大新内容和新热点,是产业安全理论在我国产业实际问题运用以及与我国国情初步融合的一大体现,也是未来我国产业安全研究需要进一步扩大、深入和探索的重要领域。目前我国较权威的产业安全评价体系主要有两个,也有不同学者针对不同产业特点对这两种体系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在以上产业安全综合评价基础上,我国已经形成了对产业安全风险预警体系的初步探讨。
1.两个比较权威的评价体系
一是“经济安全论坛”提出的制造业安全模型体系。在国家经济论坛组主编的《中国国家经济安全态势——观察与研究报告》[21]一书中,提出了制造业安全模型。该书认为,一个完整的制造业安全整体评价模型应该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称之为制造业的显性安全,反映的是对制造业行业和产品的现行状态进行描述,是表露在制造业领域之内的经济安全;第二部分是外部安全,是对制造业领域之外的安全环境的描述,包括国际经济关系、国内科技水平和国内宏观经济条件三个部分。
二是由“中国入世后产业安全与政府规制研究”课题组提出的产业安全指标体系。由江西财经大学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何维达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入世后产业安全与政府规制研究》提出了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由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产业对外依存评价指标和产业控制力评价指标组成。
2.其他学者从不同产业、不同角度建立的评价指标和模型
李冬梅[22]从产业发展环境、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对外依存度和产业控制力四个方面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对2001—2010年我国汽车产业安全状况进行估算。许芳等[23]认为国家产业系统是一个由各行业企业与环境构成的社会生态系统,也具有生态系统的一般属性,因此,从生态学的角度对产业安全进行研究,利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方法建立了包含产业活力指标、产业结构指标、产业恢复力指标和综合指标四个方面的产业安全的生态学评价指标体系,为产业安全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景玉琴[24]通过对产业国内环境评价、产业竞争力评价和产业控制力评价三个方面,政府规制环境、市场环境、绩效、结构、产业受控状况和国别集中度等六大影响因素建立起了新的产业安全评估模型。此评价模型认为,产业安全与不安全之间并无十分明确的界限,评价产业安全状态,除定量分析外,必须结合定性研究。
3.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
雷鸣[25]在其硕士论文中,从产业控制安全、产业技术安全和产业结构安全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安全影响的现状,选择BP神经网络预警分析方法作为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安全影响的风险预警模型,并通过预测得出2006年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安全存在威胁,进而相应提出了合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维护我国产业安全的政策建议。谢中祥和黄保亮[26]通过构建一个异质产品的双寡头市场竞争模型,引入政府福利评价值,从产业安全视角探讨了外资并购的经济效应。文章认为:当产业属于安全高度敏感行业时,外资并购会危及产业安全;而当产业属于一般性行业时,仅当本国企业效率较低时,本国政府应该许可外资并购,因为外资并购可以提高政府的福利评价值,有利于维护产业安全。
根据现有文献,对于产业安全问题解决的对策建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安全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正确的方向
也就是说,产业安全问题的解决要从一个正确的方向入手,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成思危[27]。他认为,研究产业安全需要达成“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确保产业安全”的共识。他认为,外商来华投资的主要目的是追逐利润,在并购中绝大多数外资考虑的是经济利益,而不是出于政治目的,因此,要理性地看待外资并购。要保障产业安全,关键在于做强企业,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而提高核心能力的关键是制度创新。
2.提升民族资本
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景玉琴[28],她认为,外资在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也会对中国产业安全产生消极影响。可以通过产业组织政策与产业技术政策增强民族资本竞争力与控制力,并进一步促进产业安全。
3.创造良好的政策和经济环境
景玉琴等[29]认为现行体制中某些行政性垄断与地区封锁制造了不平等竞争,限制了行业竞争力的提高,使我国一些重要产业在开放竞争中丧失竞争优势,对产业安全构成了隐患。解决问题的办法是“竞争替代”——在完全对外开放前先对内开放,允许民间资本先行进入外资或迟或早都要进入的领域,同时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刘雪斌和颜华保[30]认为,一国的某一产业价值链的安全是产业安全的基础性问题,而反垄断只是低层次的产业安全策略。产业的分工位势低、关联度减弱、产业生态环境恶化、控制力降低、对外依存度提高以及外资并购等因素会诱发我国的产业安全问题。要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应从产业安全的战略角度着眼,构建防范体系,提高我国产业控制力和发展力。袁海霞[31]从我国对FDI的利用现状着手,分析其对产业安全的影响,进而提出必须从健全法律法规、调整外资政策、增强微观主体自主创新能力等建议来处理这问题。
4.完善法律,提供法律保障
程恩富和李炳炎[32]从凯雷并购徐工案的过程及结果入手进行分析,认为此种外资并购行为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有关规定,损害我国产业安全。国家应尽快建立国家战略利益管理机制,加紧完善和制订《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等法律来保障国家的产业安全。张勇[33]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构建一部总编性、综合性的《中国产业安全法》,作为维护中国经济主权和产业安全的一项制度性保障和安排,对于中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运用和创造性应用国际通行规则,发展和保护自己,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5.吸取国外经济改革的经验
徐力行等[34]通过对国外典型国家产业安全防范体系的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发展中国家侧重于用外资法和产业政策,而发达国家侧重于用反垄断法来控制外资并购带来的产业风险。最终建议中国应加快完善反垄断法规的立法和执行体系,调整和细化产业政策导向,尽快建立并完善起自己的产业安全防范制度。
从前面对两个时期产业安全研究现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近一段时期产业安全的研究相对之前的研究有了新的方向和特点。而进一步扩大这些方向与加深此类特点也成为未来我国产业安全研究的动向,具体内容为以下几个方面:
最开始的研究主要针对于产业安全的定义和范围以及影响因素等定性分析,很少有建立起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文献,而最近几年里,对于产业安全的评价以及风险预警的研究变得热门起来。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研究开始趋于实际化。
针对产业安全的研究,最初的成果主要是基于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上,而随着经济学科的发展以及各学科的融合和交叉学科的出现,对于产业安全的研究就不再仅仅局限于经济学范畴内,而是在更广泛的学科内、运用更多学科的知识进行研究。例如,王晓云和许芳[35]就从生态学角度对产业安全进行研究,并且从生态健康方面建立起了产业安全的生态学评价指标体系,为产业安全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早期的产业安全研究从国家整体产业大方向上进行把握,忽略了不同的产业具有不同的内在特性,要想从根本上了解产业安全的成因从而寻求解决方案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从整体产业安全向具体行业研究转变成为必然。尽管如此,未来想要更好地研究产业安全问题还需要两手抓,即从具体行业掌握细节,从国家整体产业进行协调和把握方向。
1.农业产业安全
对于农业产业安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02年之后,并以近几年的研究为主,对于农业产业安全的研究成果非常多,俨然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对于农业产业安全比较综合性的研究代表人物是郑宝华和李东[36],他们从农业产业安全的内容、影响因素、评估体系和预警机制、对策等四个方面对目前农业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进行评述。得出结论,认为目前研究针对国家整体从宏观上论述的较多,从中观、微观上来看,除了粮食行业研究较多以外,针对其他行业论述的较少。
对于农业产业安全定义或者说表现的研究主要有:刘乐山[37]研究认为,农业产业安全是一国农业产业整体上基础稳固、健康增长、持续发展,在国际经济中具有一定自主性、自卫力和竞争力,不至于因为某些问题的演化而使整个农业产业受到大的打击或损失过多的农业和国民经济利益,能够避免或化解可能发生的局部性或全局性的农业产业危机。徐洁香和邢孝兵[38]认为,农业产业安全具体表现为农业生产不受外来资本控制和农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农业产业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基础,农业产业安全包括农民收入安全。
对于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有:程国强[39]讨论了中国农产品的出口竞争优势问题,他认为影响中国扩大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因素包含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问题、农产品加工度低、农产品出口企业竞争力不强、农产品出口管理体制不顺、政府支持政策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农产品出口服务等。朱广其和赵家凤[40]从农业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角度分析了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因素。认为目前制约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包含农业人力资本供给不足、农产品的科技支撑乏力、现代农业组织发展滞后、未能充分利用农业潜在的规模经济。
对于农业产业安全的评价和预警的研究主要有:吕新业等[41]用多维自回归模型 (VAR)方法进行预测并进行我国粮食安全总体状况评价及建立了预警体系,对农业产业安全中最重要的粮食安全状况进行了分析和预警系统的研究。朱丽萌[42]采用农业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与预警界限对农业产业安全进行预警分析,并在预测中国农产品进出口额及粮食供需状况的基础上,对21世纪初中国农业产业安全度的情况进行了估算。
对于农业产业安全问题的对策研究有:朱晓峰[43]提出确保我国21世纪农业产业安全的战略。徐洁香和邢孝兵[38]提出在当前时期为了有效维护农业产业安全,必须采取措施确保粮食安全和提高农民收入“双重”目标的实现;朱广其和赵家凤[40]从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角度提出对策。
2.第二产业的产业安全问题研究
关于第二产业的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房地产、能源和汽车等几大支柱产业里面。
苏卉[44]对房地产的产业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她首先在对房地产业本身特性了解的基础上,借鉴已有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从房地产业的生存环境、产业竞争力、产业发展能力以及社会贡献四个方面入手,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产业安全评价指标理论体系,并以朔州市房地产业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为评价房地产业安全状况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工具。何维达等[45]从经济安全的角度来对煤炭产业安全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煤炭产业安全定量评价模型,并对2002—2005年的煤炭产业安全度进行实证研究,探析了煤炭产业安全评价模型的有效性。邹艳芬[46]从微观传导机制理论和能源产业安全的角度出发,利用神经网络 (BPNN)模拟能源企业的战略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并以30个国家能源产业的421家企业为例进行计算,证实了价值型战略对能源企业和国家的能源产业安全是有利的,从定量的角度为能源企业制定适于民企发展的,有利于国家能源安全的企业经营战略提供了参考。何维达和何丹[47]从产业生存与发展的角度重新诠释了钢铁产业安全,并对我国的钢铁产业安全状况进行了分析与估算。刘满凤[48]对于入世后汽车产业的发展环境进行了分析,然后对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指标数据进行了预测,最后应用DEA模型对入世后汽车产业安全度进行了估算,得出了合理的估算结果。
3.第三产业的产业安全问题研究
对于零售业产业安全的研究。王俊[49]对跨国零售企业进入后对我国零售业的市场结构、产业控制力和产业竞争力的影响进行研究。为维护零售业的发展安全,提出了建立适当集中的市场结构、以稳定和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为核心提高产业控制力、以优化零售业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为核心提高产业竞争力等方面的对策。张蕾[50]针对当前我国调味品产业安全的严峻形势,提出了今后发展完善调味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建议:从单一注重调味品安全行政监管向加强调味品安全技术体系建设转变;从单一对产品的监督管理向对企业和产品双重对象监督管理转变;从终点产品的检验检疫监督向食品生产全过程监控转变;加强对出口调味食品的监管力度。张帆和张勇进[51]、黄烨菁[52]分别对我国信息产业安全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在管理体制、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等方面改进的措施和建议。李孟刚[53]通过对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研究,得出结论:物流产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增长高度正相关,物流产业安全问题研究既有利于提高我国现代物流产业的产业安全度,也有助于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为加快发展物流产业,提高产业安全度,必须逐步形成统一的物流产业政策体系,加快制定物流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外资监测和规制体系,鼓励中国物流产业参与国际分工。
任何理论的发展都不是简单地从事某一具体研究就可以得出的,理论的发展更注重于对前人理论的总结和概括,对于产业安全的研究同样如此。对于产业安全的理论总结和概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篇文献:付敏[54]从概念界定、表现形式及解决办法三个方面对2003—2006年期间产业安全研究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希望引起对产业安全问题的进一步重视。李成强[55]对过去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他认为,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还需要对产业安全进行深入涵界。产业安全范畴是一个基于国内市场和全球市场的动态演变过程;产业安全具有国民属性等等。今后产业安全研究可能涉及如下发展方向:产业安全综合指标评价体系、产业安全预警机制、产业安全梯度研究、产业安全法律法规与政策对接研究等。
[1]赵世洪.国民产业安全理论模式研究[D].北京:中央财政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8.
[2]杨公朴,王玉,朱舟,王蔷,李太勇.中国汽车产业安全性研究[J].财经研究,2000,(1):22-27.
[3]于新东.中国加入WTO后产业保护和产业安全研究及对策[J].学习与探索,2000,(2):4-12.
[4]夏兴园,王瑛.国际投资自由化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1,(2):37-41.
[5]何维达,宋胜洲,等.开放市场下的产业安全与政府规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73.
[6]张碧琼.国际资本扩张与经济安全[J].中国经贸导刊,2003,(6):30-31.
[7]许铭.中国产业安全问题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8]张立.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产业安全问题[D].成都: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9]景玉琴.产业安全概念探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4,(3):29 -31.
[10]李孟刚.产业安全理论的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1]吕政.自主创新与产业安全[J].中国国情国力,2006,(8):14 -15.
[12]周天勇.产业安全的三个重大问题[J].财经界,2008,(1):96 -97.
[13]孙瑞华.贸易自由化条件下影响我国产业安全的环境因素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5,(6):16-20.
[14]陈国宏,郑绍濂,桑赓陶.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转移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00,(5):23-28.
[15]周妍.对外商直接投资外溢效应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2,(6):60-62.
[16]包群,赖明勇.FDI技术外溢的动态测算及原因解释[J].统计研究,2003,(6):33-38.
[17]刘海明,祖强.FDI、经济增长和产业安全:1978-2007[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7):31 -35.
[18]黄志勇,王玉宝.FDI与我国产业安全的辩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4,(6):35-41.
[19]王金龙.反倾销视角下我国产业安全的维护[J].当代经济研究,2004,(11):64-67.
[20]王靖,蔡永民.跨国并购对中国产业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江海学刊,2007,(6):216-219.
[21]国家经济论坛组.中国国家经济安全态势——观察与研究报告[R].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69-70.
[22]李冬梅.产业安全的多层次综合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6):93-95.
[23]许芳,刘殿国,邓志勇,黄景贵.产业安全的生态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08,(4):55-58.
[24]景玉琴.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经济学家,2006,(2):70-76.
[25]雷鸣.FDI对我国产业安全影响的预警分析[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
[26]谢中祥,黄保亮.产业安全视角下的外资并购[J].统计与决策,2009,(1):131 -132.
[27]成思危.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确保产业安全[J].中国流通经济,2008,(1):4-6.
[28]景玉琴.产业安全的根本保障:提升民族资本产业控制力[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30 -33.
[29]景玉琴,高洪力,高艳华.创造有利于产业安全的制度环境[J].理论前沿,2004,(24):27-28.
[30]刘雪斌,颜华保.基于产业链角度探析我国的产业安全[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71 -74.
[31]袁海霞.从产业安全看我国FDI[J].当代经济管理,2008,(4):50-54.
[32]程恩富,李炳炎.警惕外资并购龙头企业维护民族产业安全和自主创新——美国凯雷并购徐工案的警示[J].生产力研究,2007,(5):3-4.
[33]张勇.论扩大开放与维护产业安全的协调机制——《中国产业安全法》立法研究[J].国际贸易,2007,(8):50-55.
[34]徐力行,高伟凯,陈俞红.国外产业安全防范体系的比较及启示[J].财贸经济,2007,(12):88-92.
[35]王晓云,许芳.产业安全问题研究——基于生态学视角[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6):5-9.
[36]郑宝华,李东.国内农业产业安全问题研究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2008,(1):22-25.
[37]刘乐山.中国“入世”后的农业安全问题及其对策[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2,(1):23-26.
[38]徐洁香,邢孝兵.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安全问题探析[J].商业研究,2005,(17):201-203.
[39]程国强.中国农产品出口竞争优势与关键问题[J].北京农业,2006,(11):1-2.
[40]朱广其,赵家凤.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J].宏观经济管理,2007,(5):54-56.
[41]吕新业,王济民,吕向东.我国食物安全的短期预测与预警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6,(5):49-54.
[42]朱丽萌.中国农产品进出口与农业产业安全预警分析[J].财经科学,2007,(6):111-116.
[43]朱晓峰.论我国的农业安全[J].经济学家,2002,(1):25 -30.
[44]苏卉.房地产产业安全评价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6,(10):51-52.
[45]何维达,吴玉萍,刘瑞华.煤炭产业安全评价研究及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07,(9):58-61.
[46]邹艳芬.能源产业安全的微观基础战略选择[J].工业技术经济,2007,(8):22-24.
[47]何维达,何丹.我国钢铁产业发展预测及安全度估算[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9):22-25.
[48]刘满凤.入世后汽车产业安全度估算的DEA模型[J].统计与决策,2005,(1下):10-13.
[49]王俊.跨国零售企业进入后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江苏商论,2006,(8):11-12.
[50]张蕾.调味品产业及安全问题[J].企业文化,2007,(11):67.
[51]张帆,张勇进.我国信息安全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12):169-171.
[52]黄烨菁.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与产业安全[J].世界经济研究,2004,(9):61-66.
[53]李孟刚.中国物流产业安全问题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7,(12):8-10.
[54]付敏.产业安全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2):76 -80.
[55]李成强.产业安全理论评介、函界与展望[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3):70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