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当代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构建的影响

2010-04-04 07:30赖淑芳
关键词: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李 鑫,赖淑芳

(1.福建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2;2.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州 35000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最新的理论成果与当代中国人民大众的生活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中国现阶段国情的客观要求。[1]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因此,坚定不移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已成为当今时代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实践大众化和创新大众化三个方面,对大学生而言,就是使大学生理解、接受、信仰马克思主义,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信仰理念,外化为大学生各种实践活动。[2]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引领时代发展方向的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力军,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大学生科学“三观”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作用。

一、调查基本情况

2010年5月4日课题组采取随机抽样、个别访谈的方式,对福建省的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和福州大学三所大学的共66个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发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大学生主流价值观调查问卷》3 000份,收回有效问卷2 818份,回收率达93.93%。因此,本次调查对象涵盖的学院和专业范围较广,对于当代大学生在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阅历、学习领域和社会关系中的价值倾向,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注度、认知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次调查问卷分为三个部分,共36个问题,其中单项选择题28个,多项选择题8个,调查对象男女比例为1.94 ∶1。所有题目均围绕“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的现状”、“关于主流价值观”、“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培养、影响和启示”等方面进行设计,为阐明当代高校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并探索提出结合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高大学生科学“三观”建设实效的具体途径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现状调查分析

通过关于主流价值观部分的问卷调查,当前大多数学生的价值观是进取的、向上的。他们政治态度积极,关心社会民生和国家前途;他们思想务实,努力拓宽知识面和提高工作生活的能力;他们富于同情心、责任感和正义感,对特色社会主义普遍持认可态度。但是,随着社会上消极的世俗观念、不良风气,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冲击和网络的不良影响,以及学校和家庭对价值观教育引导的不足等因素,使得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矛盾性、多样化等特点,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当代大学生一方面普遍对“献身社会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等高尚的人生观比较淡漠,认为是脱离现实的;另一方面又对崇尚自我、只图索取不愿奉献的极端个人主义观点也非常鄙夷,主张“个人与社会融合”、“公私兼顾”、“索取与奉献并重”。对此,其显然难以用传统的“好”或“坏”、“高尚”或“卑下”的两极标准予以评判。它既有积极合理的因素,又有危机日重的潜质。如果不加合理引导,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很容易向消极方面转化。总之,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可以说是纷繁复杂,多元化与多层次并存。

二是重视个性发展,主体意识增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中西文化的交流,主体性思想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相当的影响。他们崇尚自我,更注重于实现自身内部和现实的价值,主张独立思考、自主判断,不轻信不盲从、不人云亦云,他们希望在自我完善和发展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例如:在“学习目的”这一问题中选“读书是为了对社会和祖国做出更大贡献”的占17.17%,“读书为了创造更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条件”占51.57%,“读书是出于外界其余力量所迫”占16.30%。经过调查不难发现,高达51.57%的大学生认为读书为了创造更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条件,可见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偏重于个体发展。调查中还发现,在处理个人和集体利益上,虽然大多数人依然主张为社会奉献,但前提首先是个人价值及个人利益被普遍认可,部分学生过于注重个人奋斗、个人发展,而其集体主义和协作意识,服务和奉献精神以及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足。他们崇尚兼顾个人与社会,兼顾奉献与索取。如:在择业倾向性问题上,体现出当代大学生尤为注重所选职业的发展前景,薪资待遇,发挥自我优势的机会,实现自我价值的关注与追求和对自我价值主体地位的确认等。对于兼顾个人兴趣利益和社会需要的选项,勾选者占55.60%,说明当代大学生择业趋于理性化,他们会在个人价值取向和社会需要之间寻找平衡点。

三是注重实用性,由理想向现实转化。访谈中发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是务实的。对人生价值的看法与选择,许多大学生都有自己的见解。他们已不满足于课堂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而是把努力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锻炼各种驾驭生活的能力,了解社会,树立自强不息的精神放在首要位置。只有“多学些本领多掌握几种技能,才能适应竞争适应社会”的观点,已得到当代大学生的普遍认同。他们重能力,轻说教;重应用,轻理论,对待事物普遍采取实用主义态度,其价值观表现为实用性和功利性倾向。这些调查说明,当代大学生以个人需要为中心,存在以实用有效为价值目标的自我设计方向和功利主义倾向。

四是自我的矛盾性和价值观的不稳定性。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存在许多困惑,主要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和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困惑,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困惑,理想与现实的困惑等。在生活价值观上,独立自主与妥协趋同并存。一方面大学生们强调自立、自强,要走自己的生活道路;另一方面又屈从于环境,把人际关系和家庭看得极为重要。一方面普遍地追求个性化的生活;另一方面往往只限于表面的与众不同,结果还是陷入雷同化、赶时尚。在职业价值观上,自我实现愿望与社会评价偏好冲突。一方面,他们重视所选职业与所学专业对口,希望学以致用或者满足个人爱好,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毕业生的择业面又高度集中,绝大部分择业者选择政府机关、国有大企业和外资企业,以薪资和待遇为择业的主导,而不是把实现理想和自我价值放在首要考虑的方面。在道德价值观上,积极性与消极性矛盾较量。一方面大学生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意识,并崇尚自强进取、勤奋敬业、质朴俭约、诚信交往的道德价值观;另一方面,他们对作为社会主义道德核心的集体主义、大公无私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行为规范缺乏深刻的认识,存在崇洋媚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倾向。所以在面临重大抉择时,徘徊、矛盾成为许多大学生的又一表现。

五是少数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存在严重的误区。有个别大学生开始接受并认同金钱至上的观点,出现了拜金主义。有的大学生人生理想的失重与个人主义的抬头,只顾自己利益,处处为自己着想,不愿关心和帮助他人,不参加集体活动,狭隘的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思想严重。有的对优良传统和社会公德不屑一顾,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与个别大学生的高消费、高享受、纯物质的追求已经格格不入。

总之,当代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呈现不断变化的态势,其特点表现为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目标现实化、价值手段实用化和价值评价标准多元化等特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倾向于实用性、个体化。只有在校园中不断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宣传学生、教育学生、武装学生,在大学生中形成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并转化为其学习和工作的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才能顺利发展并最终取得胜利。[3]因此,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构建的途径及影响力调查分析

首先,马克思主义未被学生高度重视,学习氛围不浓,影响力不明显。此次调查中62.23%的大学生表示在课堂接触过马克思主义,然而当问起“是否看过马克思主义相关著作”,仅有17.13%的大学生表示看过,高达30.27%的大学生不想看,没兴趣。当问及马克思主义对自己价值观的影响力度时,20%认为比较重要,46.6%认为有一定影响,33.4%认为作用不明显。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首要原因有高达46.67%的同学认为学校的课程安排无法避免,并且认为马克思主义相关课程的内容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课本内容枯燥,不具有实用性。

其次,学校宣传教育途径单一,形式守旧,缺乏创新。调查发现,在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途径中,教师讲授高达61.70%,参加过有相关的实践活动仅为27.43%。在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知识的方式上,课堂讲授高达87.37%,大众媒体为34.50%,社会实践为14.03%,阅读相关书籍为17.36%,与同学交流仅为8.90%。另外,51.23%的大学生认为课余活动有助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生活中。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知识的方式偏重课堂讲授,而社会实践严重不足,媒体作用不十分显著。

四、提高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构建的影响力,构建科学有效的教育途径探讨

如何根据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的现状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使大学生普遍接受马克思主义,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价值观,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4]在此,试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专业队伍

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专业队伍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前提。一是教育者要有广博精深的知识结构和理论运用能力,不仅要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良好的理论素养,更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专业课知识和各类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通过简明、通俗的内容,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大学生感受和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在教学和其他活动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断地推进。二是教育者还必须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专职教师和学生政治辅导员要注重工作方法,要深入大学生群体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宣传普及形式,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行动特征、价值观的变迁和价值取向,特别是与大学生学习、生活、择业、就业等实际问题和困难联系起来,让学生从内心感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在他们身边,感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和其他各种活动,为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主流价值观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要因材施教,教育对象要有针对性

当代大学生的家庭背景、知识结构、性格特点、价值取向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接受、理解和领悟马克思主义都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要在一般理论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对教育对象的具体化来实现。另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不同情况下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也要在教育过程中,加入相应合适的民族性、区域性等内容,融合全球化和时代化的特点,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因此,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因材施教,具体分析不同教育对象的思想和价值倾向等特点,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

(三)要根据大学生的不同特点适时调整教育内容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能不断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和现实情况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实现其指导实践的作用。[5]因此,在引导和推进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构建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内容要根据大学生价值观和心理特点尚不稳定的情况,不断地根据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实际来进行更新和调整,也就是要在内容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保持与时俱进,引导大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各类实践活动中充分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方法,勇于实践,勇于创新。要紧贴时代发展的特点,特别是将全球化、现代化、科技化等特点联系起来,让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教育、专业课教育等环节中逐步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其价值观的评价标准并逐步巩固加强。比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和大学生所关心的如学习、就业等问题联系起来,也要把马克思主义与整个社会、经济等发展趋势联系起来,与大学生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等联系起来,通过认识新情况、分析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来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也让大学生在高校阶段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中逐步调整自身价值观。

(四)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价值观形成中的作用

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须使社会的要求内化为个体内在的需要,这样才能使大学生主动、自觉地去创造社会所需要的行为,从而体验到自己对社会所作的贡献,理解人生的真正价值意义所在。要加强实践的环节,开展各种活动让大学生承担一定的社会任务,使大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在社会的动态发展中寻找大学生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契合点,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有效利用现代大众传媒宣传阵地,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

当今社会已经是信息化社会,可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大众传媒方式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其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大众传媒具有趣味性、娱乐性、生动性、形象性等特点,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能最大限度地扩大教育的覆盖面和增强教育的时效性,更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普及。有效运用现代大众传媒对课堂讲授是一个有力的补充,促使大学生易于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及其最新理论成果,并且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赵铁锁,肖光文.十七大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述评[J].求知,2009(10):44- 46.

[2] 王小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55-57.

[3] 周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J].人民教育,2007(22):2-5.

[4] 李波.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3):76-79,84.

[5] 黄秋生,张多来. 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6):40- 41,51.

[6] 徐璐.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7):92.

猜你喜欢
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