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淹城的文学解读

2010-04-04 07:09达红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0年5期
关键词:季札百灵人质

达红

(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

历史滚动的车轮中总会遗留下一些烟尘,这些烟尘常常诱使我们去探寻去追想去思索。在常州南郊有座城池遗址——淹城,它从西周以来就几乎与世相隔地静静沉睡着,那片水域弥漫着谜一样的雾气,引领着我们去探寻、去思考。

城池是伴随着私有制产生而出现的一种保护、防御性的工事,是道德递衰的史观下人们无可奈何的选择,《礼记·大同》篇里就曾说:“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中国古代城池的建制主要由外城、护城河和里城组成,较为常见的为一城一河,二城二河,而淹城却是一座全国乃至全世界唯一保存至今的三城三河的城池,它是西周到春秋时期保存下来的最古老最完整的城池遗址。现今在淹城进门处有一副对联“天下第一舟;世上无二城”,第一舟是指在淹城河中出土的距今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独木舟,无二城则是指淹城的独一无二性。在常州民间有“明清看北京,汉唐看西安,春秋看淹城”的说法,可见淹城价值之重要。

淹城的三道城墙三道河把古城分为子城、内城、外城。常州民谣形象地概括了淹城的形状:“里罗城,外罗城,中间方形紫罗城。”三道城墙,依势而建,逶迤起伏,如三条巨龙蟠踞。三条护城河如三条彩练环绕其间。河内常年清波荡漾,城内到处绿树成荫。

淹城到底是何人所建,作用是什么,其地是谁的封地,这些至今无定论。

现存最早的有关淹城的文献记录是在东汉袁康的《越绝书·吴地传》中的记载,书中云:“毗陵县南城,故古淹君地也。东南大冢,淹君子女冢也。去县十八里。吴所葬。”也就是说淹城应该是古淹君的封地。奄君是当时在山东曲阜之东的奄国君主,被周成王灭后,辗转逃到江南,在这里凿河堆土,建立奄城。也有人认为淹城是季札的封地。北宋的《太平寰宇记》云:“常州府春秋时为吴国内地,〈史记〉云:吴公子季札所据,是为延陵之邑,吴为越所灭复属越,到战国时越为楚所灭复属楚,故〈越绝书〉谓之淹君城。”季札是常州的始祖,他的谦逊守礼,遵信守诺,博学多闻一直让常州人倍感骄傲,在《史记·吴太伯世家》中记载了季札三让其国,第一次是公元前561年,吴王寿梦想让位给其四子季札,但季札认为不合礼法坚决不答应,于是长子诸樊继位。第二次是公元前560年,诸樊服丧期满,要把君位让于季札,季札仍固辞,面对吴人坚持要立自己为王的请求,季札放弃了自己的财产去做农民,吴人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诸樊死后传位于其二弟馀祭,希望能按兄弟顺序传位,最终传位到季札。直到公元前527年,季札三哥馀昧死后,要传位于季札,仍被季札拒绝了,由馀昧的儿子僚继位。季札面对王位、权利不动心,坚持以礼为先的美德一直为人所称道。但历史的发展常常不像人们向往的那样美好,季子让国后,吴王诸樊的儿子光一直认为,他的父亲有兄弟四人,王位应传到季子,季子不当国君,就应该由他自己当国君,“我真王嗣,当立”。经过精心的准备,公元前514年春,公子光乘请王僚宴饮的机会,派勇士专诸刺杀了王僚,最终获得了王位。面对这样的结局,季子只能无可奈何地哀悼死者,侍奉生者,来对待天命安排,“哀死事生,以待天命”。可在常州民间却流传着季子面对这样情景,愤而回到自己的封地延陵,修城为淹,以表示淹留此地,永不入吴之意,这虽与史实不符,却也表现出常州百姓对祖先美好愿望却落得这样结局的愤懑与不平。

关于淹城的作用,在民间还有另一种说法,认为淹城是用来囚禁人质的地方。在中国古代两个诸侯国订立条约或者同盟,往往相互交换两国国君的儿子作为人质,以督促对方遵守或者履行诺言。在《淹城窦氏宗谱》的《淹城记》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载:“吴越争霸,越子为质于吴,被拘于斯,不得还国。”《康熙常州府志》中也有相似的记载:“淹城相传吴王囚越质子处,故有淹、留二城。”但在中国古代作为人质的国君之子,尽管在其国家享受荣华富贵,但是,一旦来到别的诸侯国作人质,就连人身自由也不能保障,更不用说荣华富贵了。而被派出来作为人质的,大多是国君不那么重视或者宠爱的儿子。因此,接受人质的诸侯国,也不会把人质作为尊贵的客人对待。这些,先秦古籍中有很多的记载。按照这样的情况推测,吴王不可能为了安置越国国君派来作人质的儿子而大兴土木,建造这样一个城供人质居住。当然,如果本来就有这样一个城,吴王让人质住在里面,那也是有可能的。因此在常州民间还流传一副对联“志载吴王囚越子;书传古代驻淹君”,可见淹城是囚禁之地与封地两说并存却无定论。

历史迷团未解,而在百姓心目中,历史的真相似乎并不是那么重要,淹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沧桑与悠久更引人怀想。清康熙年间曾在淹城重修古刹,当时的碑文这样描写淹城:“淹溪古迹,曲水环围,苍松郁秀,颇类空山无尘绝俗之境。”民国时期淹城窦氏族谱中留有一篇《淹城记》:“泌水之乐,东山之卧,衡门之栖,钓台之依,奚若斯城之天然成趣味,是以游目骋怀,极我视听之娱耶!”这两段描写都极写了淹城的空灵自在,人们迷恋着淹城的美丽与悠远,也在淹城中寄怀着自己崇尚自然、高蹈世外的文人情趣。

淹城深埋着的人性与情感的美丽总引发人们无尽的想象与感慨。关于淹城的民间传说也就产生了。民间传说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有关的故事。民间故事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又不等同于历史,它是民众历史情感的公开流露与发抒。现在民间流传较广的淹城传说有十个,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关于白玉龟。此类故事包括变文约有四种,神龟救奄、双龟造河、龙泉通江、玉龟产蛋等,这些故事往往围绕淹君护国之宝白玉龟给淹城带来的祥和与富足而展开,故事的中心情节是:据传,紫罗城中有两口玉井,又名玉龟井,是专门放养淹君的一对护国之宝——白玉龟的。白玉龟每天生一蛋,蛋如白玉,以致井内光亮耀眼。现在井四周的鹅卵石,传说就是当年玉龟蛋的“化石”。此类传说的流传基础是淹城河里井里的水从不干涸,百姓就认为淹城的水系是由神龟所造,通往大海。常州自古号龙城,此名称的由来,除了有九龙城的传说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常州城的整个外形如龟,龟是龙子,常州又称为龙城。常州人对龟对龙都有深厚的感情,白玉龟故事的流传也反映出常州百姓对自己居住地的自豪,认为这是一块吉地,会给人们带来富足与吉祥。

另一类是淹城与名人的故事。其中较多的是淹城与岳飞的故事,如岳飞屯兵淹城、岳帅墨宝留淹城等,此类故事体现出常州不仅是一座书香之城,也是一座忠义之城。据《光绪武进阳湖县志》记载:常州人民对抗元军守城50余天,终因寡不敌众遭破城,城破后元军对常州进行了屠城,屠城后常州仅存18家。对此文天祥在他的《常州》一诗的引言中就写道:“常州,宋睢阳郡也,北兵愤其坚守,杀戮无遗种,死者皆忠义之鬼,哀哉!”岳飞与淹城故事的流传也体现出常州百姓对忠义与傲骨的推崇。

另一类是百灵公主的故事。百灵公主传说产生与流传的基础是淹城防范森严的水城格局使人产生无限的想象,另外淹城外城的西侧,南北向排列着三个高大的土墩,远看如躺着的人形,当地人称其为头墩、肚墩和脚墩,常州民谣说:“高墩,外高墩,四周林立百余墩,城中兀立王女墩。”故事的梗概是说淹君有一个女儿,名叫百灵公主,她最喜欢在每天早晨吃长在外城廓上甘露叶片上积聚的颗颗银白色的如珍珠般的露水,所以越长越美丽,成了古代的绝色佳丽。在淹城的东北部,有一个留城。野心勃勃的留王之子,骗取了淹君的信任,被淹君招为东床驸马。有一天,驸马乘淹君外出之机,偷去了淹君的白玉龟。淹君回城得知后,大发雷霆,不分青红皂白,就把百灵公主处死,并碎尸三段,分葬三处,即现在的头墩、肚墩和脚墩。事后当淹君弄清了事情的真相,悲痛万分,翌年春天淹君亲临百灵公主墓地,培土植树,以示忏悔和怀念。而今的头墩、肚墩、脚墩,每至春天,格外郁郁葱葱。风从林子里拂掠而过,如同百灵的哀怨歌声。后经考证,这些墩是中国早期的一种丧葬仪式——土墩葬,但常州百姓仍然愿意相信百灵公主的美丽传说。人们在对百灵公主不尽的同情中,也在思考着人类的感情。我们总说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是人间最牢固的感情,但很多时候,面对着权力和财富的诱惑,亲情爱情又显得那样的脆弱。随着时间的流逝,金钱、权力都化为尘土,而善良美丽的百灵公主和至真至性的感情却在人们口头永久地流传。因为美丽的传说,淹城的土墩再也不是冷冰冰的,而变成了有生命的、能激起人们丰富情感的物质载体。因此几千年过去了,古老而纯净的淹城似乎仍带着当年的水气,拉近了我们与历史的距离,演绎出更为丰富的故事和主题。

“夏天。淹城的水是碧清的,像一块翠玉。但是没有人能看见水的深处,也没有船在淹城的水面上行走过,这成为了传统,虽然水是碧清的。”这是常州籍作家周洁茹短篇小说《淹城》中的第一段文字。此篇小说取材于百灵公主的美丽传说,周洁茹以自己女性的心理穿过几千年的岁月,透过民间传说简单的故事情节,摸着淹城千年的古迹,引领我们走入了百灵公主的心里,把一个美丽、寂寞、忧伤、渴望着爱情却被无情的欲望、可怕的人性推向死亡的百灵公主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在这个完整的父亲奄君的地面城池里,公主百灵安安静静地长大,成为了一个美丽的女子。百灵喜欢独自一人坐着独木舟在水面上,百灵看见水里面自己的倒影,水里的女子面容忧伤。”她的父亲是个好的国王,“淹城已经平安地存在了一百多年,没有人来侵犯,也不去侵犯别人,淹城的人民爱戴着奄王,他是一个宽厚的王。也许吧。”但平静与安宁永远只是暂时的,这份平静与美丽引起了别人的觊觎,于是渴望爱情盼来的却是欺骗与偷窃,一个好的君王却在突然而至的变故面前失去了宽厚,他杀死了自己的女儿,也失去了自己的王国。周洁茹把历史与现代、凄凉与美丽、爱情与仇恨融合在一起,让我们在千年前的淹城与现代的人性之间徘徊着,一如千年淹城的迷离与纯净。

民间传说和周洁茹笔下的百灵公主的结局是凄凉悲怨的,却更激起人们对人性仁慈与美丽的追求,在陆惠根、是国林根据百灵公主的故事创作的长篇小说《淹城公主》中,百灵公主不再是冤死于至爱亲人刀下的冤魂,而成为了在2 700年前智勇双全、善恶分明,最后为了自己的国家惨烈捐躯于外罗城的淹国英雄公主。

在由罗浩编剧的30集电视连续剧《春秋淹城》中,则塑造了一个冲破门第观念,与一个普通的农家男青年相爱,在家国处于危难之际能牺牲小我,来成全大我的淹城公主——罗敷。

许多时候,我们生活中的历史只是一种广阔的背景,它无需太真实,却应该更真切些。一如老百姓不需要考据淹城真实的主人,真实的用途,只想用心去感受这一片千年的岁月走过的荒凉而美丽土地,行走于这一片土地上,犹如穿行于时间的隧道,去真切地感受着时间的流逝,生命的可贵,在一个个美丽却凄凉的传说故事里去验证着人生美丽与丑恶、爱与恨的交织,这就是常州人心中的淹城,它是我们的历史亦是我们的人生。

[参考文献]

[1](清)欧阳东风.晋陵先贤传[O].同治七年集贤斋刻本.

[2](宋)史能之.咸淳毗陵志[O].(清)赵怀玉,校勘,嘉庆二十五年出版的重刻本.

[3](清)汤成烈.光绪武进阳湖志[O].光绪己卯重修,1879年刻本.

[4](清)黄冕.武进阳湖合志[O].清光绪十二年丙戍(1886)木刻本.

[5](清)陈玉璂.康熙常州府志[O].光绪十二年刊本.

[6](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7](清)于琨修.康熙常州府志[O].康熙三十四年(1695)刻本.

[8]张仲清.越绝书校注[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

[9](民国)窦金昌主修.淹城窦氏宗谱[O].五凤堂木活字本,1923.

[10]常州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常州民间故事集[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

[11]周洁茹.淹城故事[J].钟山,1998(3):153-157.

猜你喜欢
季札百灵人质
解救人质
百灵春唱
草百灵
季札挂剑
季札挂剑
双人脱困
新农人介绍——80后百灵的致富路
季札赠剑
小人质的幸福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