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菊娥 戴建平
辣椒疫病的识别与综合防治
程菊娥 戴建平
特约栏目主持:刘勇
刘勇,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南大学和湖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自1990年参加工作以来,主持和参加了20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均已圆满完成,取得科技成果和专利共计20多项,在国际、国内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3部,形成的成果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达200万hm2以上。
辣椒疫病是辣椒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几年来,由于高温雨涝的气候条件增多,老菜田重茬严重,施肥不合理,致使辣椒疫病的发生日益严重。尤其在辣椒春露地和秋延迟栽培中表现更为严重,应及早做好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1.1 症状诊断[1]
①幼苗期 辣椒疫病在辣椒生长全生育期均可发生,根、茎、叶、果都会发病。幼苗期多在茎基部发病,呈暗绿色水渍状,受害处缢缩、枯褐、软腐、折倒,形成苗期猝倒。与立枯病的区别是后者受害后不倒伏。
②叶片发病 初为水渍状,后扩大为暗绿色圆形或近圆形病斑,直径2~3 cm,病斑边缘黄绿色,中间呈暗绿色。湿度大时病部有稀疏白色菌丝体和白色粉状小点,病斑干后变为淡褐色,易使叶片软腐脱落。此时,若遇阴雨多湿环境,病害蔓延迅速,常造成大片植株叶片脱落,甚至整株青枯死亡。
③成株期 发病最为严重。受害轻的植株叶片颜色发黄并容易脱落,受害重的植株茎节分杈,根茎处初呈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并向上下或绕茎迅速扩展,后变成黑色或黑褐色,病部缢缩,病部与健部界限明显,病斑以上枝叶迅速萎蔫枯死(3~5天)。最显著的特征是拔起病株会发现绕茎基部一周已变褐、腐烂,部分根系沤烂死亡。成株期(坐果期)疫病发病很快,易造成大面积辣椒青枯、断枝、死棵。我地前几年以“顶腐型”为主,即病菌侵染上部枝、叶、果,再侵染快。近几年发展为以“根腐型”为主,即主要为害茎部和根茎部,造成整株迅速凋萎枯死,损失更重。
④果实受害 辣椒疫病引起果实受害多从果蒂部开始,初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病斑,病部与健部界限明显,并迅速呈不规则形向外扩大,后使果实软腐。如果湿度大,有时病果表面会长出紧密的白色霉层——孢子囊梗和孢子囊;果实内有灰白色的菌丝和孢子囊。果实干燥后病部变为淡褐色缢缩,形成褐色僵果,挂在枝梢上不易脱落。同时,辣椒疫病果易受细菌二次感染,产生异味,使未成熟果产生果腐。
1.2 与辣椒其他病害的区别[2]
①与枯萎病的区别 枯萎病发病初期植株下部大量落叶,发病部位在近地面的茎基部,皮层水浸状腐烂,地上茎叶迅速凋萎。有时病部在茎的一侧发展,形成纵向条状坏死区,后至全株枯死。叶片凋萎自下而上,发病慢,再侵染慢,需1周才完全枯死。根系水渍状软腐,皮层易剥落,木质部变褐色。
②与青枯病的区别 青枯病开始个别枝叶萎蔫,后扩大到全株,发病初期病株中午萎蔫,傍晚至次晨恢复,2~3天后全株凋萎,不再恢复。但植株仍保持绿色,病茎外表症状不明显,横切其新鲜茎部可见维管束组织变褐,切口处有乳白色细菌粘液溢出或挤出乳白色的菌浓。
③与根腐病的区别 根腐病初发时植株白天萎蔫,傍晚至次晨恢复,反复数日后整株枯死。病部一般仅限于根部或地下的根颈部,皮层呈褐色腐烂,极易剥离,露出暗褐色木质部。
④与软腐病的区别 后者的果皮变白,果肉变褐软腐,有恶臭味,失水后干缩挂在枝蔓上,稍遇外力即脱落。
⑤与黑霉病的区别 后者在近成熟期发生,并且有绿黑色或绒状黑色霉(病原菌),发病多在果顶和果面部位。
辣椒疫病属真菌性病害[3]。辣椒疫霉菌以卵孢子和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地面的病残体组织上越冬,其中土壤中病残体带菌率最高,为主要侵染源。种子也可带菌。翌年环境条件适宜时,卵孢子和厚垣孢子萌发芽管侵入寄主,并在病株上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借气流、雨水和灌溉水传播,进行再侵染,致使该病流行。有利病害发生流行的天气条件为高温、高湿、降雨日数多、雨量大。当田间温度在25~30℃、相对湿度高于85%,持续4~6 h病菌即完成侵染,2~3天就可发生1代。该病发病周期短、流行速度迅猛,特别在灌水或久雨过后天气突然转晴、气温急剧上升时最易暴发流行。与茄科或瓜类蔬菜连作时发病较重;土质粘重,土壤偏酸,浇水过勤,田间排水不畅的地块也易发生病害。此外,植株长势较差,定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的地块发病重。
3.1 连作重茬
连作是辣椒疫病日趋严重的重要原因。辣椒疫霉菌寄生范围广,可侵染茄科、葫芦科等多种蔬菜,还能在豆类、葱、芹菜的离体茎叶上生长。病残株上的大量卵孢子可在土中存活2~3年,成为重要的侵染源。菜区辣椒重茬连作,土壤菌量大,气候条件适合就会暴发成灾。
3.2 缺少抗病的辣椒品种
当前生产上的品种大都是感病品种,一旦发生,扩展很快,死株率也很高。病株不但迅速萎蔫枯死,并有大量卵孢子产生,随水流和气流传播而再侵染(潜伏期仅3~5天),造成病害更加严重。
3.3 施肥不合理
氮肥用量过多,磷钾肥和其他微量元素不足,以及由于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因大水漫灌引起烧根、沤根,均能使植株抗病力降低,疫病加重。此外,气候潮湿多雨,田间密度大,光照减弱,浇水次数多,田间积水,均可使疫病加重。
辣椒疫病发病快、来势猛,为辣椒生产的主要病害,是影响辣椒优质高产的主要原因,严重威胁着辣椒生产。单一的化学防治难以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防治上应在选用抗病品种的基础上,采用以农业防治和发病前预防为主,辅以病后药剂防治的防治策略。鉴于在辣椒的结果期最易受疫病影响,因此抓住农时预防在先,综合防治,即可取得很好的效果。
4.1 农业防治
①清洁田园 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耕翻土地,可减少土壤中疫霉菌数量,彻底清除和集中烧毁病残体,减少病源。
②选用抗病品种 选择早熟避病或抗耐病品种,如七寸红线椒、天线3号、美国朝天椒、伏广一号、陇椒1号、湘研1号、湘研9号等。
③合理轮作 实行2~3年或以上轮作,避免与瓜类、茄果类蔬菜连作。前茬收获后及时清理田园,集中处理残枝落叶,延长晒垡或冻垡时间,以达到自然消毒的目的,并采用与十字花科蔬菜或豆科及葱、蒜、韭菜等作物轮作,或采用水旱轮作,以减少土壤病菌残留量。
④采用地膜覆盖高垄栽培 早春地膜覆盖栽培可提高地温,促进幼苗前期生长健壮,提高植株抗病能力;高垄(15~20 cm)可避免根系部位积水而引发疫病。
⑤合理密植 667 m2定植3 000~3 500株,以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和降低田间湿度来阻止辣椒疫菌的侵染。
⑥加强田间管理 辣椒进入旺盛生长期促秧攻果时,浇水要少浇勤浇,辣椒喜温又怕高温,喜肥又怕肥烧,施肥要少而勤。注意排水,大雨过后,及时排除积水,高温干旱,小水浇灌;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并对病源进行消毒。
4.2 生物防治
①利用生物防治辣椒疫病 我所分离的光合细菌及刘乐涛[4]分离的生防细菌和放线菌、张晓鹿[5]分离的生防真菌(木霉)对防治辣椒疫病都具有较好的防效,同时它们还能促进植株生长、增加鲜质量,起到增强植株生长势的作用。
②利用生物产生的活性物质如抗生素防治辣椒疫病 据报道,Okamoto等[6]从一串红植物根际分离到Serratia marcescens,发现该菌产生的抗生素灵菌红素,Beomseok等[7]从拮抗菌 Pseudomonas aeruginosaB5中提取1种抗生素 Rhamnolipid B,Gil-Jae报道了Streptomyces halstediiAJ-7菌株的发酵液[8]等都对辣椒疫病有抑制作用。另外,Kim等[9]从真菌Nigrospora sphaerica中分离到1种物质,可以抑制9种主要病原菌,但是这些活性物质易使辣椒疫霉菌产生抗药性。因此,要注意一个生长季节不要多次使用抗生素,应与其他杀菌剂轮换使用,避免和延缓抗药性产生。
4.3 化学防治
①种子消毒 将种子浸入55℃热水,并不断搅拌,烫种30 min后自然冷却至30℃,浸种8 h,再催芽播种;或用40%甲醛100倍液浸种30 min再用水浸泡2 h,冲洗干净后催芽播种;或清水浸种8~10 h后用1%硫酸铜液浸种5 min,捞出拌少量草木灰播种。
②苗床消毒 选用无病菌新土育苗,并施入腐熟猪、牛粪等有机肥。播种前每1 m苗床用40%乙膦铝或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8 g,与15 kg细土拌匀,播种时用1/3药土垫底,2/3药土盖种。
③及时用药防治 要做到提前预防,发病及时治疗,喷药均匀、细致、周到,防治效果显著。种子出苗后2~3片真叶时,用50%多菌灵800倍液喷1次。辣椒疫病在高温高湿季节病菌急速繁殖,当植株长势较弱或有伤根时,容易发病。因此,定植后至高温雨季来临之前,应定时用药,以预防为主,一般7天左右用药1次,药剂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雨后抢晴用药,重点喷洒地表及植株基部;当田间出现个别病株时,宜采用全面喷洒和个别病株灌根相结合的办法。发病期可用40%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5%甲霜灵500倍液喷洒辣椒植株和地表,可有效防止再侵染,也可用72.2%普力克水剂600~800倍液,隔7~10天喷1次,视病情连续用药2~3次,病害大流行时用药间隔时间可缩短为5~7天,用药次数增至4~5次,防病效果显著[10]。
[1]吕佩珂,李明远,吴钜文.中国蔬菜病虫原色图谱[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8.
[2]阮富呈.浅谈和县辣椒疫病的发生和防治[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2):61-63.
[3]华中农学院,东北农学院.蔬菜病理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155-158.
[4]刘乐涛.辣椒疫病生物防治研究[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08.
[5]张晓鹿.辣椒疫病生防真菌与放线菌混合接种的防病促生效应研究[D].杨凌:西北林业科技大学,2008.
[6]Okamoto H,Sato M,Sato Z,et al.Biocontrol of Phytophthora capsici bySerratia marcescensF-1-1 and analysis of biocontrol mechanisms using transposon-insertion mutants [J].Annalsofthe PhytopathologicalSociety ofJapan,1998,64(4):287-293.
[7]Beomseok K,Yeop L J,Byung-Kook H.In vovi control and in virtro antifungal activity of rhamnolipid B a glycolipid antibiotic,againstPhytophthora capsiciand 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 [J].PestManagementScience,2000,56(12):1 029-1 035.
[8]Gil-Jae J.Production of an anti-fungal substance for biological control ofPhytophthora capsicicausing phytophthora blight in red-peppers byStreptomyces halstedii[J]. Biotechnology Letter,2005,27(3):201-205.
[9]Kim J C,Choi G J,Park J H,et al.Activity against plant pathogenic fungi of phomalactone isolated fromNigrospora sphaerica[J].Pest Manag Sci 2001,57(6):554-559.
[10]武华国.辣椒疫病病原特征特性、病害循环及其防治措施[J].湖南农业科学,2000(5):35-36.
程菊娥,湖南省农科院植保所,湖南长沙,410126
戴建平,湖南省农科院植保所
2009-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