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友维
(重庆市黔江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 重庆黔江 409000)
某工程建筑面积12000m2,15层全框架结构,填充墙体采用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筑,基础为人工挖孔嵌岩桩。该工程于2007年1月开工,2008年1月完成外墙面涂饰和内墙面抹灰层施工,2008年6月组织竣工预验收。预验收时,发现该工程部分楼层外墙饰面层大面积不规则裂缝,墙体与混凝土梁、板结合部位呈水平裂缝,顶层外墙的内墙面局部有水渍,部分墙体与柱结合部位呈竖直裂缝,墙体裂缝在屋顶两层尤为明显。其他一些类似工程也出现这种现象,严重影响工程的观感质量,甚至影响建筑物使用功能。
本文通过对该工程从质量监督角度进行分析,探讨框架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填充墙体裂缝产生的原因以及预防和处理措施。
黔江区周边多属山地,土地资源宝贵,烧结普通砖的生产受到限制。用于烧结砖的原材料中,含有较多的钠盐和钾盐,使得砖容易在潮湿环境和湿度比较大的季节出现严重泛霜现象。泛霜严重的砖砌体,会使抹灰层和粘贴在找平层上瓷砖等饰面材料经3~5年后就脱落,严重影响观感质量。为解决墙材来源,按照《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GB8239-1997)生产的砌块,因原材料可就地取材,生产工艺比较简单,块体主规格为390mm×190mm×190mm,一块砌块的体积相当于近10块240mm×115mm×53mm普通标准砖的体积,因此施工速度快,在本区建筑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而普通烧结砖仅用于填充墙的配砖和后塞口用砖。
从裂缝的特征及沉降观测合格结果看,排除基础沉降因素,局部剔除抹灰层观察以及检查相关施工技术资料,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开裂原因。
近年来,重庆市黔江区建设规模增大,空心砌块常出现供不应求情况,加上砌块生产企业规模较小,堆放场地有限,不能满足养护龄期要求。我们根据空心砌块进场验收记录及施工记录,发现用于该工程施工的部分空心砌块龄期有的仅几天,不符合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建筑技术规程》(JGJ/T14-95)“龄期不足28d及潮湿的小型砌块不得进行砌筑”的规定。这种未达到规定龄期的砌块,早期强度低,未完成早期收缩,使用这种养护龄期不够的砌块砌筑的墙砌体,与基本完成早期收缩的混凝土柱、梁间无法协调变形,很容易出现砌体与梁、柱间裂缝。这种裂缝的特点发生在与结构的结合部位,裂缝规则,裂缝较宽。
有的工程砌筑填充墙的时间比较集中,需要砌块的量较大,常从多个厂家进货,使得同一墙体使用不同配合比、厂家及龄期砌块,导致空心砌块自身收缩不一致。
抹灰层厚度和灰缝的宽度难于控制,《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规定,空心砌块填充墙体灰缝的宽度为8~12mm,该工程墙体部分灰缝宽度超过22mm。砂浆以及空心砌块自身的收缩导致墙体抹灰层出现不规则裂缝。
填充墙砌至梁、板底时,应留有一定空隙,待墙体沉实收缩基本稳定以后补砌,俗称“后塞口”。规范规定,“后塞口”应待填充墙砌筑7d以后补砌,但是施工单位在施工时为图简便,没有严格遵守“后塞口”砌筑的时间间隔规定,填充墙砌至梁底就立即填塞“后塞口”。在重力作用下,墙体会不断沉实引起收缩,砂浆和砌块凝结硬化也会产生收缩,砌体将产生一定的收缩变形,导致墙体与梁底之间产生较大缝隙。
在不同基体交界部位应采取挂钢丝网、玻纤网格布等增强抗裂措施,有时虽然设置了钢丝网,但没有考虑烧结砖与混凝土空心砌块的变形差异,只是在烧结砖与混凝土梁结合部位挂网,钢丝网与各基体的搭接长度不够。
部分墙体与混凝土柱之间漏设拉结筋,导致墙柱结合的薄弱部位出现竖直贯通裂缝。
墙柱结合部位空心砌块“碰头灰”不饱满,甚至没有“碰头灰”,削弱墙柱的连接。
由于空心砌块与钢筋混凝土和烧结粘土砖的线膨胀系数不一样,抹灰时又忽略了增强抗裂措施,温度变化时几种材料的收缩量不一样而产生相对拉压力,抹灰层抗拉强度低容易被拉裂。接近屋面的楼层温差受阳光直晒,温度差异更大,产生的裂缝更严重,常会发生雨水沿顶层外墙裂缝渗入内墙面,严重的会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
两组患者术后的IPSS、Qmax、QOL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且储尿期症状组术后患者的IPSS、Qmax、QOL评分明显优于排尿期症状组(P<0.05)。见表1。
高层建筑中的顶部楼层风速大,会加快抹灰砂浆和砌体中失水速度,加剧砂浆和砌体收缩,可能导致开裂。
空心砌块填充墙体产生裂缝的原因很多,除了上述提到的原因以外,基础沉降、填充墙砌筑质量、砂浆的强度等等都可能导致产生裂缝。不管裂缝产生的具体原因如何,最终可归结到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参建各单位质量管理不到位,不严格按照设计和有关规范要求进行施工。笔者以为,通过加强监管,严格事前控制和过程控制,能够有效防治填充墙体裂缝。
提高施工单位管理水平和质量意识,在施工前对可能产生填充墙体裂缝的原因进行全面分析,要求施工单位制定相应的预防技术措施或施工方案,并由工程技术负责人对施工班组作业人员进行认真、全面交底。应把填充墙样板工程施工作为质量监督人员监督的一个重点,填充墙体样板施工质量必须经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共同验收,对存在的问题必须整改,确认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以后才进行大面积施工。
为防止不同规格的砌块混砌以及不足龄期的砌块使用到工程上,严格进场检验,龄期不足28天的空心砌块非特殊原因不得进场,规格不符合设计要求的空心砌块不得进场。质量监督人员应不定期抽查施工用砌块的龄期和规格尺寸,对龄期明显不足和尺寸偏差较大的砌块,不准用于施工,已经砌筑上墙的,必须拆除重砌。
施工单位制定的填充墙裂缝防治措施是否落实,监理工程师必须督促检查,填充墙体各道工序完成以后,必须由专业监理工程师检查合格,经专业监理工程师签字同意以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施工,特别是对于墙体抗震构造措施、抹灰隐蔽措施,监理工程师应全面检查并如实记录。质量监督人员应对监理工作进行抽查,并结合填充墙体样板检查情况,着重对施工薄弱点进行不定期抽查。空心砌块填充墙施工措施主要从以下方面把关:
4.3.1 提高墙体砌筑质量
砌筑砂浆的强度、砂浆的饱满度关系到墙体的抗剪、抗拉和抵抗变形的能力。砌筑砂浆应按照设计配合比施工,以保证砂浆强度满足设计要求,可检查现场自拌砂浆明示配合比与设计配合比是否一致,并观察是否按该配合比进行拌制,发现异常立即纠正。按照规范规定,灰缝的厚度和宽度应控制在8~12mm,砂浆饱满度应达到80%以上,但工人素质参差不齐,很难做到完全符合规范要求。灰缝的厚度和宽度相对来说较好控制,关键要保证空心砌块规格尺寸一致,问题多出在竖向灰缝砂浆饱满度不够。实践中,重点是不允许出现通缝、透缝、假缝。
4.3.2 控制“后塞口”的施工时间与施工质量
4.3.3 强化墙体构造措施
填充墙体与柱之间按规范要求设置拉结筋,增强墙体与主体结构的整体性,有利于抗震,同时,防止墙体与柱结合部位出现竖直贯通裂缝。对面积较大的填充墙,按设计要求设置混凝土构造柱加以分隔,通过减短墙体长度、降低长高比,也可达到减少裂缝和裂缝宽度的目的。
4.3.4 增强抹灰抗裂能力
在填充墙与混凝土梁、柱、墙交界处,常用的做法是钉挂钢丝网抹灰处理。考虑到地区差异,执行《重庆市建设工程十项施工质量通病防治要点》规定,钢丝网与不同材料基体的搭接宽度至少150mm。如果“后塞口”采用烧结砖补砌,应注意烧结砖、混凝土梁、空心砌块膨胀系数各不一致,钢丝网片与空心砌块、混凝土梁搭接长度不应低于150mm。高层建筑外墙受温度影响更为明显,应采取满铺直径不小于1mm的钢丝网粉刷措施。
4.3.5 严格抹灰施工时间
抹灰应待填充墙收缩基本稳定,一般砌筑一个月后,才能进行,这样就不会因墙体收缩而引起抹灰层开裂。
剔除裂缝部位抹灰层,对因墙体收缩沉实与梁底之间产生的缝隙用水泥砂浆填嵌,然后在该部位钉挂钢丝网带抹灰。《重庆市建设工程十项施工质量通病防治要点》规定,两种不同基体交界处采用增加钢丝网抹灰处理,钢丝网加强带与各基体的搭接宽度不应小于150mm,严于《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50210-2001)中搭接宽度不应小于100mm的规定。我们在施工中,为了对质量通病进行更有效的治理,往往结合本地区特点,执行较严的要求,故抹灰层剔至梁底以上、“后塞口”底以下至少150mm。
填充墙体与柱子之间设置拉结筋是抗震构造措施,不容忽视。因此,首先应确认墙体是否设置拉结筋,对漏设拉结筋的墙体予以拆除,按规定设置拉结筋,重新砌筑墙体,并按照规范要求控制砌筑质量。对设置了拉结筋的墙体,考虑到不同基体受温度影响变形不一致,只须在墙柱结合处两侧至少150mm宽度范围内剔除抹灰层,该部位钉挂钢丝网抹灰处理。抹灰之前,墙柱结合部位由于“碰头灰”不饱满或无“碰头灰”所致间隙,用高标号水泥砂浆填实。
不规则裂缝主要是由于空心砌块自身收缩或抹灰层过厚引起,空心砌块龄期已经远远超过28d,墙体自身收缩基本趋于稳定,对不影响观感的细微裂缝,可以不进行处理;对影响观感的小裂缝,可用环氧树脂直接封闭;对较大裂缝,可在裂缝处凿10mm宽、10~15mm深的槽口,浇水湿润后,用1﹕2水泥砂浆嵌缝,并把缝口压实。
裂缝较为严重的顶上两层,剔除其外墙面的全部抹灰层,重新抹灰时采取增强抗裂措施,满铺直径不小于1mm的钢丝网再抹灰处理。
空心砌块填充墙体裂缝是可以防治的,关键是参建单位要树立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并将质量责任落实到具体的班组和个人,严格按照设计和规范要求进行施工,一旦出现裂缝,应分析原因,根据裂缝性质对症下药进行相应处理。
该工程整改以后观察1个多月,框架填充墙体未见明显裂缝,因裂缝引起的墙体渗水也得到有效解决,于2008年9月顺利通过了竣工验收。投入使用1年以后,框架填充墙体未见明显裂缝,收效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