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烧伤发热的护理体会

2010-04-03 05:14邢俊静
当代临床医刊 2010年1期
关键词:耗氧量降温体温

邢俊静

(天津市静海县中医医院,301600)

小儿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活动过程也不平稳,容易引起高热、惊厥或呕吐。国内报道小儿烧伤发生率为 33.37%;14岁以下发生率 36.77%[1];因此重视和规范小儿烧伤发热的护理措施十分必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男性 17例,女性 9例。烧伤总面积值与标准差(X±S)为 8.87%±3.40%TBSA,纯浅Ⅱ度烧伤 17例,合并有深Ⅱ度者 9例,无Ⅲ度创面。致伤原因依次为:热液烫伤 15例、火焰烧伤 8例、鞭炮炸伤 3例。其中轻度烧伤 7例,中度烧伤 19例,无重度、特重度烧伤。除 8例伤后 4天~ 5天因发热住院,其余均于伤后 24小时住院治疗。 8例因发热住院病人采用 SD-Ag治疗,其余采用 MEBO。

1.2 发热诊断[2]低热 (37.4℃~38℃)4例,中度(38.1℃~ 39℃ )13例 ,高热 (39.1℃~ 41℃ )4例 ,超高热(41℃以上)3例,体温正常者 2例。热型以间歇热为主,无低体温热型。

1.3 物理降温 结合小儿特点,体温达到 39℃时予以物理降温。方法为冷敷,酒精浴,冷水擦浴,温水擦浴。任何方法后 30分钟应再次测量体温,观察效果。如 1小时~ 2小时效果欠佳,可交替使用上述方法,或辅助药物。冷敷时冰袋放置于前额、头顶等处;3分钟~5分钟更换,持续 15分钟~20分钟。 擦浴应远离烧伤患处。密切观察全身情况,如有寒战、面色苍白、呼吸异常、脉搏异常,立即停止,并通知医生;禁擦前胸、腹部、后颈,易引起不良反应;腋窝、掌心、腹股沟等部位可适当延长时间[3]。降温同时,注意心率、呼吸、血压等体征变化,定期检查电解质。

1.4 药物降温 常用药物有精氨酸阿司匹林或吲哚美辛。前者有较强的降温作用,但不适合 3个月以下婴儿。后者降温作用弱于前者,但为口服药剂,可作为单次用药治疗。不主张使用激素类药物,因为它有许多副作用[4]。

1.5 其他护理 在高温期间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多饮水。注意口腔护理。保持身体清洁,注意保暖,密切观察发热症状及伴随体征。保持室内通风和空气新鲜。

1.6 效果观察 本组 24例发热,9例首次发热时间在伤后 24小时~72小时,其余在伤后 4天~5天。12例接受 19次物理或药物降温处理,降温幅度>0.5℃。其中 4例出现反跳。本组无惊厥、呕吐等并发症出现。 8例 SD-Ag治疗者均有发热,18例MEBO治疗者 16例发热,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2 护理体会

2.1 发热与降温的适宜条件 烧伤一旦出现,就意味着合成代谢程度较正常时增加,再合并发热则成倍增加。发热开始时,散热过程减弱,产热相对或绝对增加,导致体温升高。出现皮肤苍白,竖毛反应,甚至寒战,此均为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所致。因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出现血管扩张,散热加快,是由于温度升高的血流变成温热刺激,兴奋丘脑感受神经的结果,或是由于接受合理治疗,病因解除,致热源消失而成[4]。

按照发热的一般规律,可将其分为三个时期,即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体温下降期。体温上升期体温虽然不高,但组织耗氧量和分解代谢明显增加,此时缺乏供氧则出现糖酵解加强,乳酸增加,导致疲乏无力,肌肉酸痛。高热持续期,体温虽然很高,但是组织耗氧量不再增加,甚至低于正常。下降期,耗氧量再度增加。护理人员应正确理解这个过程,正确的预测体温变化。

解热的适宜条件,一般认为中度发热不会给病人带来危害。因此,有人提出以下情况,必须及时解热[5]:(1)40℃以上高热或超高热,引起身体不适者;(2)恶病质及造成严重消耗,发热加重消耗;(3)心肌劳损或心肌梗死病人,发热加重心脏负荷。本文提出超过 39℃者也可以实行降温处理的依据在于本组患者均为小儿,发育不成熟,容易出现高热,放宽降温适应症,可能有利于预防惊厥与呕吐等并发症的出现。

2.2 对于降温措施的评价 临床常用的降温处理措施大致可以分为物理和药物两种。物理降温以调节散热为主,对机体几乎不产生任何不良反应,应为首选。降温药物是不影响正常体温,且能使发热患者体温下降的药物,主要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促使副交感神经兴奋,借助发汗使体温下降。值得提出的是解热药物多以复方方式存在,主要成分包括阿司匹林,非那西丁,氨基比林等。均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个别还有肾毒性。因此药物方法有利有弊。

当今,滥用糖皮质激素降温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人把其作为常规用药,以保持病人所谓的“正常”体温曲线。但是这种方法只能一时有效,还可能给病人留下许多后患。故对急性发热病人采用激素治疗要权衡轻重[4]。

1 方之杨.吴中立.高学书.等.烧伤理论与实践.一版.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71~572.

2 吴之理.医学全科通览.一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379.

3 仲剑平.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四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277.

4 张向清.烧伤急性发热的整体理论与处理对策.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008,3:6.

5 杨惠玲.潘景轩.吴伟康.高级病理生理学.一版.科学出版社.1998,109~110.

猜你喜欢
耗氧量降温体温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动物降温有妙招
体温小问题,引出大学问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影响饮用水水质耗氧量检测的因素探讨
七招给心脑“消署降温”
尤溪河某河段表观耗氧量与营养盐相关性研究*
老年人的体温相对较低
页岩气开发降温
水中耗氧量的准确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