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农垦科学院 王新华 刘辉
农业科研单位在开展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工作中具有明显的技术和人才优势,是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主要研发创新基地和辐射基地,肩负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使命。长期以来,在国家有关部委和新疆兵团的支持下,新疆农垦科学院针对新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其他省区的农业科技推广经验,积极探索建立以农业科研院所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新模式,促进了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增强了省级农业科研单位的社会服务功能,提升了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创新了科技推广机制,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促进了兵团农业经济社会发展,为新疆兵团团场规模化农牧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结合在兵团农牧团场开展的科技特派员、科技成果推广和科研开发项目合作,在相关团场开展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干部和职工的业务素质等方面,探索和实践了符合兵团特色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新机制。
新疆农垦科学院针对高纬度棉区棉花高效生产的特点,成功推广了一系列先进实用技术。
——创新管理机制,强化科技成果推广与社会服务。新疆农垦科学院坚持以科研为根本,以应用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为主体,以开发、扶贫服务(科技推广)为两翼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发展团场经济、致富职工群众、建设新型团场”以及兵团区域主导产业和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科技、信息和人才优势,突出以项目为纽带,多学科技术资源密切配合,主导产业全程服务,科技特派(科技扶贫、服务)与技术推广密切结合,全面推动科技开发、科技推广和提高职工科技文化素质的工作思路,通过组织协调科技人员与贫困团场的资源优势的有机结合,多种形式帮助贫困团场发展生产,积极探索建立产学研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新模式。
在机构设置上单独设立了科技成果推广处,统筹负责新疆农垦科学院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组织协调,并由一名副院长专门分管推广工作。实施有效管理,把产学研工作与目标管理、项目管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该项工作纳入产学研工作规范化管理的轨道。近年来,根据产学研管理工作的需要,相继出台了《科技培训工作管理办法》、《科技特派工作管理办法》、《科技特派人员奖励办法》、《科技特派人员业务考核管理办法》等相应优惠激励政策。此外,坚持每年召开2次科技特派(科技扶贫、服务)和科技成果推广工作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科技特派和科技成果推广工作。根据业务考核管理办法,对科技人员深入兵团农牧业团场开展科技成果推广和科技特派工作进行年度业务考核,评选表彰一批科技特派和科技成果推广先进工作者。同时,把科技人员在基层工作的表现作为干部考评和年终评优的重要依据,积极营造产学研合作的良好环境,充分调动了科技人员深入兵团农牧业团场服务“三农”的积极性。
——实施和完善了科技服务和科技推广工作新机制。一是根据各服务团场不同的自然和生产条件,开展了以项目为载体,结合区域特色整合科技成果人才优势;二是瞄准兵团团场农牧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技术关键与瓶颈问题,对农牧新技术解决生产中的关键问题开展了多方面、多层次的技术集成和示范;三是结合兵团农牧团场的生产实际,集成农牧业实用技术,以科技示范带动作用加速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四是以促进兵团农牧业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提高科技素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强化科技培训,推进“科技素质工程”建设集成。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农业科技工作的落脚点和社会进步的根本,是实现农业科技经济一体化最根本的途径。新疆农垦科学院结合科技扶贫、服务工作,将科技特派(科技扶贫、服务)、科技推广、科技培训工作进行了有机结合,对新形势下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有效形式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创新组织工作模式。积极探索资源型、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实施了适应新时期科技特派和科技成果示范推广的“双向选择、合同管理、利益共享”的组织工作模式,创造性地将项目与生产进行一体化运作,推动科技与生产要素的有效结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创新实践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模式。一是实施了“技术集成创新”,充分发挥“专家服务团队”在科技特派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构建了“专家服务团队+技术集成+素质工程”科技服务和科技成果推广工作新模式。专家服务团队是科研人员参与科技成果示范推广、提高职工(农牧民)生产技能和素质的有效方式,在加强团场科学文化建设、提高团场职工综合素质、实现团场增效、职工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开展科技推广的重要工作方式。根据生产要求,及时选派了一批科技特派员深入兵团农业主战场,组建以多学科服务专家组成“专家服务团队”,将农林牧新技术与实用技术科学集成组装,采取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强化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转化,探索以专家团队为骨干模式的农技推广,创新实践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模式。
围绕兵团科技特派服务团场农业生态条件、产业特色和资源状况,近年来先后在兵团农十师181团、184团、农七师130团等相关科技特派示范团场组建了由作物、水肥、农机、畜牧养殖等专业的专家服务团队。位于世界第三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西北边缘的184团,是兵团农十师唯一能种植棉花的团场。由于自然条件和农业科技水平的限制,棉花的种植规模模和单产一直在低水平徘徊,从2004年年开始,新疆农垦科学院派出的“专家家服务团队”,针对高纬度棉区棉花高高效生产的特点,成功推广了膜上点播播、膜下滴灌、精量播种、超宽膜植植棉等一系列先进实用技术和“矮、密密、早”栽培模式,膜上精量播种机机、采棉机、节水设备等先进农业装备也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为高纬度植棉提供了技术支撑,初步形成了项目区的棉花栽培技术体系,使得该团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棉花种植面积由2003年的3万亩增加到2006年的9.2万亩,棉花单产由70千克提高到105千克,5000亩高产示范田单产达到135千克,创高纬度棉区(北纬46°)棉花大面积高产纪录,使该团从风险棉区变成了特早熟丰产棉区,实现了植棉生产质的飞跃。三年累计新增产值2.38亿元,新增效益3572万元,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行业专家对此给予了极高评价——“以184团为代表的兵团高纬度植棉规模、单产以及以现代农业为主体的棉花栽培技术体系均居世界领先水平,该团种植的10万亩棉花是世界高纬度植棉的样板田”。
二是实践了科技服务工作新模式。将驻点专家与咨询专家相结合,实施了以驻点专家长期在团场开展科技服务和科技成果推广为主、阶段性派遣咨询专家巡回检查咨询为辅的科技服务工作模式,有效地解决了科技专家从事科研和推广工作协调问题,促进了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和示范推广。
——创新科研项目合作工作模式。以项目为纽带,促进科技与生产的有效结合,解决了制约团场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近年来,在相关科技特派示范团场共同实施了“滴灌高新技术集成与示范”、“棉花优质、高产、高效技术集成示范”、“新疆高纬度棉区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示范”、“细毛羊高效繁殖生产技术”和“林果业节水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等科研和农业产业化项目,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了发展特色区域产业、提高干部和职工的业务素质等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积极探索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省级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教学优势,紧紧围绕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以及为培养兵团团场农业所需的实用和适用高技能型人才这根主线,不断深化教学方式探索。在开展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根据培训内容和学员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合理设计教学方法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实施培训的产学研结合即工作、学习和研究相结合,是将学员的课堂学习、参加实际工作与授课专家的科研工作结合在一起。在培训过程中,除采用“讲授法”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外,还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讲座、现场示范、座谈会、个别指导、考察实习等课堂培训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活跃的课堂互动、高质量的研讨交流、典型性的案例分析、前沿性的课题研究,不仅极大地增强了学员的学习兴趣,而且强化学员能力的培养,能较快地提高学员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带动团场职工发家致富的积极性。同时,通过教学实习安排学员参观有关科研和生产基地,了解到兵团目前在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前沿水平,使受培训的学员学到课堂中学不到的东西,并接受一定的职业训练,从而顺利地进入职业生涯,有利于今后更好地发展。实践表明,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可有效解决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中实训场地不足、实训设备落后、实训情景不真实等突出问题,是一个适合兵团团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同时,该项工作的开展,带动了新疆农垦科学院各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各研究所、中心优势科技资源的共享,完善了研究团队互相支持、优势互补的人才培训合作平台,有效地解决培训中设备、师资和实习场地等制约高技能人才培训发展的瓶颈问题。
新疆农垦科学院围绕新疆和兵团区域主导产业发展,建立了产学研三位一体的试验示范站,并在以试验示范站为平台的基础上,聚集农垦科学院多学科科技资源,按产业链全程进行技术创新与示范推广,实施农业科研单位与各师、团场农技部门、龙头企业、科技示范户、团场职工有机结合的模式与机制,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共同为兵团团场职工搭建一个可信、可看、可学的平台,成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展示示范区。目前,已相继建成了“新疆兵团粮油作物育繁基地”、“新疆兵团棉花育种良繁基地”、“兵团绵羊繁育生物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和“滴灌肥生产示范基地”等农业试验示范站(基地),强化了产学研工作的紧密结合,促进了兵团农业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同时,新疆农垦科学院还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信息咨询服务工作。从2008年开始,与中国电信合作建立和开展了“新疆农垦科学院三农在线——专家零距离科技服务平台”信息咨询服务,为新疆和兵团的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
通过科技成果推广、科技特派工作的实施,为兵团团场培养人才、推广技术、提供服务、开发资源、培育产业、发展经济、加速了团场科技成果推广的步伐,提高了广大干部和职工的科技素质,为兵团科技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多年来,新疆农垦科学院累计推广先进、实用农牧业新技术、新品种、农业机械等一批先进科技成果240多项,帮助团场制定发展规划8项,制定各种技术规程80余项,提出合理化建议80余项,协助组织申报项目50多项。累计推广各种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面积达650万亩,推广动物优良品种1.76万头(只),杂交改良低产品种241万头(只);科技服务专家“言传身教”培养的当地技术骨干在农牧业生产管理上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共开展技术培训600多期(次),召开各种现场会、举办电视讲座等130多次,发放技术资料近3万份,培训人数达5.8万人次,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60多亿元,实现了团场增效,职工增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随着科技特派工作的有效开展,新疆农垦科学院先后荣获“‘八五’期间边境五垦区扶贫工作先进单位(1997年)”、“全国科技扶贫先进单位(1998年)”、“科技扶贫先进集体(1986~2000)”、“国家星火科技先进集体(2005年)”、“全国科技特派员先进集体(2009年)”等荣誉,有19人荣获“国家科委科技扶贫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和“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等,192人(次)被评为兵团和院级科技扶贫服务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