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明清,朱君瑶,朱晓芸
(解放军113医院检验科,浙江 宁波 315040)
烧伤病人由于烧伤部位失去皮肤的保护,为微生物侵入机体提供了条件,很容易造成创面的感染,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同时烧伤患者因体位关系使部分创面长时间受压,局部组织循环不良,缺氧、潮湿、积液、积脓导致创面加深、细菌繁殖、加重感染。医院烧伤科是医院感染的高危病区,有很多特殊的危险因素,感染率高,情况复杂,深人研究其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对预防和控制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准确地检测、分离和鉴定其引起感染的病原菌并进行抗生素敏感试验,既是临床微生物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进行医院感染监测,指导正确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细菌耐药性的重要手段。为了解我院伤口感染菌的分布趋势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提供抗菌药物应用策略,指导临床抗感染的经验治疗,本组对近2年来自我院烧伤患者创面分泌物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及主要病原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1 菌株来源 2008年7月~2010年6月来自我院烧伤科住院患者送检的创面分泌物共659份。
1.2 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 创面分泌物用无菌棉拭子涂抹伤创面基底层送检,标本的接种和病原菌分离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菌株鉴定应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Vitek32鉴定系统,选择不同鉴定卡鉴定至种;用K-B琼脂扩散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质控菌株: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均购自浙江省临检中心。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药敏试验中介者归入耐药。
2.1 烧伤患者创面感染菌的分布情况 两年来从659份烧伤患者的创面分泌物分离出578株细菌,共涉及37种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共314株占54.33%,其中以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为主;阳性菌247株占42.73%,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其它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同时真菌也占有一定比例(见表1)。
2.2 烧伤患者创面感染菌的耐药情况 (1)烧伤患者伤口感染的革兰阳性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分析(见表2),以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的敏感性最好。(2)烧伤患者创面感染的革兰阴性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分析(见表3),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相对较低。
表1 烧伤患者创面分泌物病原菌种类分布
本组调查结果显示细菌分布前5位的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表皮葡萄球菌,此结果与国内一些文献报道有所不同[1-3],说明烧伤病房细菌谱有着一定的迁移或差异,有不同的地域性及各单位烧伤创面处理方法而存在一定的差异。本院肠杆菌科的细菌感染占48.10%,特别肺炎克雷伯菌占总病原菌的39.8%,取代了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而居首位,应引起烧伤科医生的高度关注,加强创面的处理及合理用药,注重烧伤科内环境达标,做好消毒隔离工作,积极预防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在耐药性方面,我院分离的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性为100.0% ,对红霉素、头胞唑啉、庆大霉素、氯洁霉素、苯唑西林、四环素、复方新诺明、左氧氟沙星均有较强的耐药性,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的敏感性最好,万古霉素仍然是治疗葡萄球菌感染的理想药物,尚未分离到万古霉素耐药菌株。本组结果表明,肺炎克雷伯氏菌在我院烧伤病区耐药菌已有流行趋势,对头孢菌素的耐药性较为严重,头孢菌素已不适于该菌的治疗与预防用药,这主要与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有关[4]。有报道称,革兰阴性杆菌能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和Bushl组β-内酰胺酶,导致其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及氨曲南产生耐药并波及第四代头孢菌素。铜绿假单胞菌对第1、2代头孢菌素、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为100.0%,对头胞吡肟、头胞他啶 、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氨曲南等耐药性较强,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相对较低,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也高达74.1%,高于胡锡浩等报道的35%[5]。由于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耐药性,使临床对新的广谱抗生素过分依赖使用,导致其在短时间内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迅速上升[6],应当引起我院烧伤病房的高度重视,已不适于经验治疗。有研究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机制是其外膜特异性通道OprD2和OprE缺失造成外膜通透性下降,以及产生能水解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金属酶[7]。另有研究报道,β-内酰胺类药物与氟喹诺酮类联可用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是切实可行的,这种联用方式不仅可阻止耐药性的产生,还可能表现出抗铜绿假单胞菌的协同或相加作用。因此,选择β-内酰胺类与喹诺酮类药物联合使用,阻止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产生,减少碳青霉烯类药物选择性压力,临床可推荐使用。
表2 烧伤患者创面感染主要革兰阳性球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
表3 烧伤患者创面感染主要革兰阴性杆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
[1]黎洪棉,梁自乾,刘达恩,等.南宁地区某烧伤病房细菌生态学调查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烧伤杂志,2005,21(2):107.
[2]高 敏.烧伤患者创面感染的菌群分布[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8(6):1383-1834.
[3]陈铁夫,罗成群,周建大,等.烧伤创面感染的细菌学调查[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7,28(1):91-92.
[4]郭清莲,周 新.医院感染革兰阴性菌的耐药性变迁[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1):89-90.
[5]胡锡浩,许小敏,金春光,等.烧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检测及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4):450-452.
[6]吴晓燕,徐 建,邹立新,等.烧伤感染的菌群分布及药物敏感性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志,2007,28(1):91-92.
[7]张怡滨,宋诗铎,祁 伟,等.临床分离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金属酶基因bla~IMP-1、bla-VIM 的PCR检测[J].天津医药,2002,30(3):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