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小莉 ,汤勇才,张 程 ,张伟红,汤习锋 ,周小棉
(1、广州医学院附属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广东 广州 510180;2、广东医学院2005届学生;3、广州阳普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EDTA-K2是血细胞常规分析的较理想的抗凝剂,但是最近几年里,有关由于EDTA依赖所引起的血小板假性减少的报道较多,周小棉[1]等人于2007年报道了新鲜配制的5mg/m l丁胺卡那霉素可以使血小板计数在4h内保持稳定,如果将此法应用在日常血常规上,将可有效防止EDTA依赖而引起的血小板假性减少,减少临床误诊,从而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假如批量生产,它的稳定期(有效期)究竟有多长?为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用即配新鲜EDTA-K2丁胺卡那霉素抗凝管作为测定管,阳普公司批量制作的EDTA-K2丁胺卡那霉素抗凝管为对照管,同步计数因EDTA依赖引起的血小板假性减少患者的血小板数,观察批量制作的EDTA-K2丁胺卡那霉素抗凝管的稳定期(有效期),结果如下。
1.1 试剂与仪器 EDTA-K2抗凝管、EDTA-K2丁胺卡那霉素管均由广州阳普医疗用品有限公司提供;丁胺卡那霉素为广州白云山天心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产品;美国雅培CD-3700血细胞分析仪和配套试剂及质控物;OLMPUS显微镜;WQF-410付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北京第二光学仪器厂生产。
1.2 检测标本 7例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病人静脉血,年龄45~75岁,男的4例,女的3例。
1.3 方法 对通过筛查确诊为EDTA依赖的患者,采集静脉血,用EDTA-K2抗凝管、新鲜配制的EDTA-K2丁胺卡那抗凝管、批量制作EDTA-K2丁胺卡那抗凝管,分别注入2ml于各抗凝管中,轻轻颠倒摇匀;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上分别测定血小板数量,观察不同时间(即时、0.5h、1h、2h、3h、4h)各管血小板数量的变化。
2.1 第一个月:新鲜配制的EDTA-K2丁胺卡那抗凝管和厂家批量制作EDTA-K2丁胺卡那抗凝管,4h内血小板数稳定;而没有添加丁胺卡那霉素的EDTA抗凝管最不稳定(数值波动最大),其血涂片在镜下可见血小板有明显的聚集现象。见图1。
2.2第三个月:新鲜配制的EDTA-丁胺卡那抗凝管4h内血小板计数稳定,厂家批量制作的EDTAK2丁胺卡那抗凝管在30min内血小板数保持稳定,30min后,呈下降趋势,血涂片部分血小板聚集;EDTA抗凝管的总体变化趋势均为随着时间的延长而血小板计数下降。见图2。
2.3 第六个月:自配EDTA-K2丁胺卡那抗凝管4h内血小板计数稳定,其血涂片中的血小板未发现有聚集现象;厂家抗凝管在1h后缓慢下降,血涂片中有少许的血小板聚集;EDTA抗凝管则最不稳定,血涂片有明显的血小板聚集。见图3。
2.4 第十三个月:自配EDTA-K2丁胺卡那抗凝管4h内血小板计数稳定,其血涂片亦未见血小板聚集;厂家抗凝管在0.5h内开始下降,血涂片中有少许的血小板聚集;EDTA-K2抗凝管则最不稳定,血涂片有明显的血小板聚集。见图4。
2.5 三个月、十八个月的EDTA抗凝管红外光谱对比图:从图中对比可以看出,两个生产日期的抗凝管在红外光谱中存在不同,在吸光度约1100nm和600nm出现了不同的峰值,说明管内物质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否就是造成EDTA-K2丁胺卡那抗凝管的不稳定因素,需进一步确证。见图5。
表1 EDTA-K2与EDTA-K2丁胺卡那抗凝管4h内血液参数的比较
PTCP是由于血液在EDTA盐抗凝作用中,EDTA诱导血小板中的特殊蛋白使血小板发生凝聚而引起,当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时,不能准确计数血小板,而导致血小板发生假性减少的现象,据报道,EDTA导致血小板聚集的原因与血小板表面存在某种隐匿性抗原有关[2]。
据国际血液学标准委员会(ICSH)1993年的文件建议,血细胞计数宜用EDTA盐抗凝,其他抗凝剂均不适合于血细胞计数。EDTA与血液中的钙离子结合形成配位化合物,从而阻止血液凝固[3],因EDTA对血细胞形态影响很小,特别适用于全血细胞分析,已被临床广泛使用。对EDTA敏感而导致血小板假性减少的发生率虽然只有0.007%~1%,但也一直困扰着临床。
周小棉[1]等人于2007年报道了新鲜配制的5mg/ml丁胺卡那霉素可以使得血小板计数在4h内保持稳定,沿着这个思路,我们做了上述的实验,希望找到彻底解决问题的方法,图1表明,厂家批量制作的EDTA-K2丁胺卡那抗凝管,一个月内作血小板计数可稳定4h;图2~4显示,三个月后(下转第370页)到一年的EDTA-K2丁胺卡那抗凝管,血小板计数只能稳定30min~1h,这到底是丁胺卡那和EDTA两种物质在一起的化学反应而造成的不稳定,还是作为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丁胺卡那霉素半衰期而引起的不稳定,抑或是管内细菌所引起的不稳定(抗凝管没有经过无菌处理),机理不明了。从图5的红外线光谱图可以看到,在吸光度约1100nm和600nm出现了不同的峰值,说明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时间还是有差异(由于条件限制,我们只做了第3个月和第18个月的红外线光谱图),这是否就是造成血小板计数的不稳定因素,有待进一步探讨。
从实验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往EDTA抗凝管内加入5mg/ml丁胺卡那霉素可以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现象,计数可以稳定4h,并且不影响其他血常规参数的测定。与周小棉等[1]所报道的可以在4h内解聚血小板相符合,但是从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发现,批量加入丁胺卡那霉素的EDTA抗凝管对不同的患者作用时间有所不同,存在着个体差异,如图2和图3的结果所显示。图2与图3为不同的患者,按预测,第六个月的检测值应比第三个月的检测值下降的快,但实际情况并不是我们想象(如图2、图3黄色线所示),而是第三个月的检测值比第六个月的检测值下降的更快,就象倍比稀释的试验出现的跳管现象,由此可见,患者间存在着个体差异。
由于此类病人较少且难以追踪,我们在每个时间段只能找到一到两例病人做实验,所以结果并不具有全面的代表性,只能起到一个提示或者说是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引起同道们的重视,共同探讨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周小棉,巫小莉,李结秋,等.丁胺卡那霉素抑制和解离抗凝剂依赖的假性血小板聚集作用研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7,30(3):333-336.
[2]周小棉,邹 晓.假性血小板减少症研究进展[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7,30(9):88-92.
[3]巫小莉,周小棉,邓穗德,等.EDTA抗凝剂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计数的研究[J].实用医学,2007,23(4):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