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阳
有着近2500年建城史,历经十朝都城的南京,拥有着60多所高校、70多座文博、纪念场馆和820多家科研机构。丰厚独特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人文气息,使南京成为海内外知名的“文化之都”。文化创造财富,近年来,南京的文化产业正迎来不可限量的飞速发展期。据统计,自2004年以来,在南京市经济连续保持年均15%增速的基础上南京文化产业增速始终高于全市GDP增速。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32.16亿元,同比增长18.496,占全市GDP总量的3.596,发展速度全国领先。南京文化产业,正从经济边缘迈向经济中心,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俊,听他谈谈“文化的南京”“发展的南京”……
以文化提升城市竞争力
南京市社科院的一项调查表明,南京的文化竞争力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与广州、深圳、杭州同处第一方阵,在江苏13个省辖市中位居第一。其中,历史文化资源,公共文化服务,人力资源与文化创新,文化消费与生活质量的优势尤为明显。“发展文化产业对南京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机遇。”张俊的开场白颇有些“一语道破”的味道。
那么,近年来,南京市在发掘文化资源,繁荣文化事业,推进文化产业,提升城市品质上做出了怎样的努力,究竟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张副部长表示,“2008,2009年是南京文化发展全面提升的两年,也是南京文化产业快速集聚的时期。南京市优先培育,发展了具有一定基础和发展潜力的创意主体和产业门类,扶植和壮大了文化产业群,文化创业产业集聚区,加快了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创意产业强市的步伐,让南京的优秀历史文化在创新发展中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传承。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南京文化产业的整体业态正在由初级向中、高级阶段发展:而多产业优势的聚集,融合,也是南京文化业态高端化的新趋势。”
软件及高新科技产业增长迅速
2008年南京市软件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68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远高于其他行业产业,总量占全省的1/3强,软件出口达8亿美元,有8家企业进入中国软件百强行列,服务外包合同额已经超过2007年的一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同比增长2%。
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继续攀升
2008年南京信息服务业,会展旅游、文化创意都呈现出较快增长局面。全市举办各类会议、展览、节庆共计8300多个,同比增长35%。第四届世界城市论坛,第四届中国(南京)国际软件博览会,第三届中国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第三届南京文化产业交易会等大型会展,分别集中展示了世界各国和省内外部分城市历史文化宝库传承的优秀成果,充分展示了南京改革开放的成就和城市的独特魅力。
动漫产业稳步推进
2008年南京软件园,世界之窗文化产业园、南京数码动漫创业园等三个南京市骨干动漫产业园区入驻动漫企业53家,员工3500多人。全市完成具有自主产权的原创动画片17部,6297分钟,对外加工生产动画片22部、2016分钟,出口动画片6部,1514分钟,销售收入达1596万元。同年,南京新设立了“软件产业创业种子专项资金”,入驻南京数码动漫创业园的5家动漫企业分别获得了10万元“种子资金”的无偿资助。
演艺产业在改革中开拓市场
南京市属专业剧团艺术生产自主实体和演出市场经营主体的地位正在逐步确立。南京市杂技团有限公司成立了南京大百戏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加强了与国内外演出中介机构的合作,积极开拓国外,境外演出市场。南京市京剧团有限公司修改复排了一批传统剧目,赴农村演出了100多场。在文化部2007~2008年度优秀出口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评选中,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部直属单位推荐了55个项目,经评定委员会评审,从中评选出25个优秀出口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江苏省演艺集团的昆曲《1699·桃花扇》和大型民间歌舞《茉莉飘香的地方》等入选其中。
影视产业多元化发展
民营江苏中天龙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推出了《中国神探》,《活着真好》、《国家机密》系列、《缘分》、《玉卿嫂》、《北平往事》等一批反应良好的电视剧。其中,《活着真好》,《国家机密2》、《北平往事》等三部电视剧一年内先后登陆央视八套黄金档,被业内人士称作“中天龙现象”。此外,南京影院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投资6千万,新建面积达7030平方米,目前南京面积最大、装修最豪华的五星级电影院——万达国际影城在新街口万达购物广场开业:始建于1934年的南京著名电影院和优秀民国建筑,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大华电影院将进行全面大修,预计投入资金超过千万。
园区建设发展强劲
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南京市41个文化产业园项目投资总额已达80多亿元,占地面积近1.2万亩建筑面积约250万平方米,是国内文化产业园区发展速度最快,数量最多的省会城市。
张副部长告诉记者:“在全国各大城市中,我市文化产业园区的数量仅次于上海,排在第二位。和其他城市相比,南京的园区规模相对不是很大,但更加灵活,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这些园区更容易把握航向,优化结构,规避风险。”文化旅游,“保护”与“开发”的兼顾
打好“文化牌”,是发展文化产业的一条有效途径。近年来,南京市坚持“保护”和“开发”相结合原则,先后打出“国际梅花节”、“艺术节”,“小红花”,郑和等多张“文化牌”,取得明显成效。尤其是在保护和开发南京明城墙,明孝陵,云锦等文化遗产方面,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随着南京明孝陵“申遗”的成功,既提升了南京的国际知名度,又给南京文化旅游业注入新活力。“明城墙修缮”,“南捕厅历史街区旅游开发”,“太平天国壁画保护”,郑和宝船厂遗址挖掘,大报恩寺遗址发掘,方山定林寺斜塔修复、神策门修缮等“大保护”活动和日渐规模的“名城会”,为南京的文化旅游业带来新的推动和契机。
南京上演新文化热潮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文化借助各种机会和平台,在倔强而骄傲地挥发着能量。
湖南路商圈,一片商业的热土。近年来,这里却呈现出文化与商业并存的状态。可一画廊,两家新华书店,大众书局,长三角出版物市场,再加上后来的国际书城,湖南路一带的图书市场逐渐形成规模,大有成为“购书一条街”的趋势。可一画廊以销售人文社科类书籍著称:大众书局以销售畅销书闻名:位于南京军人俱乐部内的长三角出版物市场,特点则是“规模”和“打折”;而国际书城由江苏省出版集团投资9.5亿兴建,总建筑面积达13.5万平方米,以打造湖南路文化CBD为目标作为全国最大的图书城,已成为江苏省文化的标志性建筑。
当下,整个南京的图书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国有与民营之间、民营与民营之间每天都在较劲,而表现最明显的莫过于湖南路
了。在发展与变革中,民营发行业突飞猛进,涌现出江苏大众书局。江苏可一公司,江苏翰博有限公司等优秀民营企业,成为南京市出版物发行业的生力军。而出版物市场的新兴,恰恰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一个城市的文化脉搏。
2004年5月1日,第一届中国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在悠扬的乐曲《好一朵茉莉花》声中开幕,南京得到了和世界切磋文化的黄金机遇。张俊部长指出:特色是城市的生命,南京这座城市最大的特色在于它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个中精髓就在老城。南京拥有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城墙,发掘好、保护好,利用好这些历史文化是人类的责任。两年一次的名城会使得南京对文化的理解更为开阔,文化牌每打一次,都落在世界大文化圈的关节处。我们期待着2010年10月的南京,再次向世界展示我们的文化魅力……
仿明代航海木帆船——郑和宝船,已与瑞典仿古帆船歌德堡号结为姐妹船,建成后将承载旅游、水上娱乐以及对外友好交流的使命,投资30亿元对外秦淮河进行环境综合整治,也带动了周边的房地产业、商贸旅游业,文化休闲业的兴起,分布在沿河两岸的石头城遗址公园,水木秦淮休闲街区以及100万平方米的花草绿地,成了南京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城市人文景观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显现了独特的魅力,起到了引导文化消费,提升生活质量的积极作用。”张俊说,在南京的建城史上,包括六朝文化、明朝文化、民国文化,民俗文化的古都文化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融入普通百姓生活,成为亮丽的城市名片。
南京文化产业要“走出去”
近年来,南京文化产业“走出去”持续升温。2009年7月,江苏南京文化贸易产品推介会在香港会展中心隆重举办,成砂地迈出了南京文化产业走向境外宣传的第一步。由省外经贸厅,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和市外经贸局联合举办,香港南京同乡会协办的此次洽谈会共有13家文化企业的推荐和展演,88个文化项目打包推广,引起了会场300名嘉宾的浓厚兴趣。
每年举办的文交会作为展示交易平台的作用之一就是将各地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引进来,在本土对南京的文化产业综合发展和文化产业项目进行集中展示招商。本次推介会的启示是:南京市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步伐还应该再大一点,要通过多种方式的合作,多种渠道的建设,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向世界彰显南京文化软实力,提升南京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就此,张副部长感慨颇深:“眼下谈合作还为时过早,但能走出去,就成功了一半!目前南京的状况是,工艺美术如果仅靠民间艺人去推广面临很大的困难,如果政府组团展览和推介,比如把南京的特色文化产品金陵折扇、牙雕、竹刻,秦淮灯彩等推广出去,不仅有利于民间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保护,也有利于传统文化产品走向产业化、市场化之路。目前南京的文化企业普遍较为弱小,仅有2家上市企业,多数文化企业。走出去意识不足。实力不够,还需要鼓励和支持。文化主管部门和对外交流部门要全面掌握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和文化会展,通过制定交流规划,提供文化产品走出去的政策支持,加大对外文化交流的投入等,支持文化企业通过多种方式与国际文化机构合作,并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互动、官方和民间并举,公益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
政府领跑未来不可限量
文化企业迅速发展离不开政策扶持,更少不了政府切实的服务——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以来,南京先后发布施行的文化产业类政策规划就超过33部,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支持。全市还组织编制了《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出台了“5+1”文化产业发展政策,颁布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南京文化产业的意见》,《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暂行管理办法(修订)》等6个重要的政策性文件。从2006年起,南京市更是设立了每年1500万元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拉动文化产业项目约200多亿元的投资:2009年4月,南京市2009年度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出炉,48个项目获得了2323.9万元的扶持。
在美国,一年的文化娱乐业出口已经超过汽车,航天等出口的总额。在英国,文化娱乐业吸纳了6%的就业人口,文化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现在已经到了为中国文化产业的未来用心的时候。显而易见,南京市在对文化产业的引导和扶持上是下足功夫的,这也给民营资本,为还在发展初期的创意产业企业们打了一剂强心针,更加责无旁贷地办好企业,为南京的文化产业大业添砖加瓦。
谈到南京文化产业的未来,张副部长表示,“南京文化资源丰富,经济发达,有旺盛的文化需求,加上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优势明显,后劲强大。2010年,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将成为全市文化产业增量的主体部分,成为全市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成为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实现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产业强市跨越,构建中国东部地区‘文化智慧创意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