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满玲
(湖南省怀化沅陵人民医院 湖南 怀化 419600)
新生儿窒息是围产儿死亡和致残主要原因,可引起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等多种并发症,窒息严重持续时间长患儿还可能遗留脑瘫、智力发育迟滞等后遗症,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和生存质量[1]。为了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减少窒息新生儿出生,本文对3年来我院分娩的157例新生儿窒息原因进行分析。
研究对象为2007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在我院住院分娩的新生儿窒息157例。新生儿窒息诊断标准;出生后1min内的Apgar评分4~7分为轻度窒息,0~3分为重度窒息。窒息原因分为以下几类:(1)脐带因素:包括脐带绕颈/体、打结、缠绕、单脐动脉等各种脐带异常;(2)胎位异常:包括臀位、横位、持续性枕后/横位等;(3)产程异常:包括滞产、潜伏期延长、活跃期延长及停滞、第二产程延长;(4)羊水量异常:包括羊水过多(羊水量超过2000mL)、羊水过少(羊水量<300mL);(5)胎儿窘迫:包括胎心率异常(过快或过慢,>160bpm或<120bpm)、羊水粪染、NST无反应型、胎动明显减少、孕妇尿E/C比值<10;(6)妊娠时限异常:包括早产、过期妊娠;(7)产科合并症和并发症:包括子痫前期、妊娠糖尿病、妊娠合并心脏病、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
表1 2007~2009年各年度新生儿窒息发生情况[例(%)]
表2 新生儿窒息主要原因分布
表3 新生儿出生体重与新生儿窒息的关系[例(%)]
2007~2009年我院共分娩3062例新生儿,新生儿窒息157例,新生儿窒息率5.13%。其中轻度窒息119例,占75.8%,重度窒息38例,占24.20%。各年度新生儿窒息情况见表1。
新生儿窒息的主要原因为脐带因素、胎儿窘迫、产程异常,分别占24.20%、19.75%、15.92%,见表2。
3年来自然分娩2036例,新生儿窒息98例,新生儿窒息率4.8%;剖宫产942例,新生儿窒息47例,新生儿窒息率4.99%;阴道助产(包括产钳、胎吸、臀位牵引)84例,新生儿窒息12例,新生儿窒息率14.29%。经统计学比较发现阴道助产者新生儿窒息率最高(P<0.05)。
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窒息率较高,极低出生体重儿重度窒息发生率高于其他组,见表3。
既往报道脐带因素是新生儿窒息的最常见原因[2],本研究资料脐带因素占24.20%,其中以脐带缠绕最为多见。脐带绕颈多在产前通过B型超声检查发现,从而对脐带绕颈胎儿进行重点监护,但对于脐带绕体、脐带缠绕肢体等重视不足。本研究发现与脐带因素有关的窒息新生儿中,约60%产前超声检查发现脐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升高,收缩期峰值流速与舒张末期最大血流速度之比高于3.0。但未发现脐带绕颈,分娩中发现脐带缠绕胸腹部或肢体,研究发现脐血流测定与胎心监护均异常且新生儿窒息率、羊水污染率、异常胎心率发生率最高[3],脐带受压,脐带血流受阻,造成胎儿窘迫和新生儿窒息。因此对产前超声检查虽无脐带绕颈但发现脐血流异常者,应进一步行胎心电子监护,提早发现胎儿窘迫,并选择合理的分娩方式。
新生儿窒息往往是宫内胎儿窘迫的延续[4],本研究胎儿窘迫31例,占19.75%。对胎儿窘迫的早发现和宫内复苏是降低新生儿窒息率的有效手段之一。多数研究认为,对胎儿窘迫者以剖宫产为宜。本研究提示阴道自然分娩组新生儿窒息率与剖宫产组无显著性差别,阴道助产组新生儿窒息率明显高于上述两种分娩方式。分析原因可能与阴道助产组多于产前存在窘迫或产时出现急性胎儿窘迫,手术助产进一步加重了对胎儿的应激,使缺氧恶化,以致新生儿窒息。本组阴道助产窒息新生儿中约15%合并头皮血肿、颅内出血,因此要求产前要对胎儿、产道、母体因素综合评估,选择最佳分娩方式。产程中要密切监护胎心率和羊水性状变化及产程进展情况,及时处理胎儿窘迫,严格掌握并熟练操作阴道助产手术。
本研究还发现低出生体重和极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率较高,并且极低出生体重组重度窒息占一半多(55.56%)。由于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使得医源性早产比例升高,但对于不可避免的医源性早产中,有规律产前检查的病例中,新生儿死亡率明显降低。有计划地在孕30周后应用促胎肺成熟药物,可降低早产儿并发症和死亡率[5]。
新生儿窒息对新生儿危害较大,近期远期并发症均较多,是智力障碍、脑性瘫痪、病残儿的主要原因[6]。因此从胎儿期开始重视防治新生儿窒息是降低围产儿病率、致残致障率,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措施。
[1]龚谢雯,陈法东,擢初升,等.新生儿窒息脑肾损伤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8,22(8):2027~2028.
[2]陆海燕.235例新生儿窒息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08,6(24):108~109.
[3]陈丽美,司徒小英.脐血流测定与胎心监护诊断胎儿宫内窘迫的临床价值[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4,15(3):139~140.
[4]冯仁其,沈秀梅.216例新生儿窒息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3,18(6):380~381.
[5]金小芳,胡绍敏,龚群道.医源性早产的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6):811~812.
[6]周青蕊,白亚卿,马晓玲.285例小儿脑性瘫痪的高危因素及临床特征[J].中国康复,2007(6):423~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