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雪
(哈尔滨市联合运输管理办公室)
交通工具在运行过程中都是流动的污染源。交通运输对环境的污染称为交通公害,大致有四个方面:交通工具运行时产生的烟、气、粉尘等对大气的污染;运行时所产生的噪声和振动;清洗装载工具和燃料的泄露对水体的污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污染性和非污染性破坏。
其含义一是指交通运输工具及基础设施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和原材料,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其次,各种交通陨石方式在运营中需要消耗自然资源的能源,特别是对石油产品消耗的比例将逐渐提高,这使能源面临枯竭的危险。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拥挤堵塞现象有增无减。给人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交通安全隐患。
交通运输是对自然资源依赖度较高的产业之一,交通基础设施需要占用大量土地、交通运输工具要消耗大量能源。我国的资源人均占有量很低,资源节约应成为交通运输发展的基本原则。
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运行成本是不同的。由于交通运输的外部性特征,不仅要考虑交通运输业本身的成本,还要考虑由于道路拥堵、环境污染、交通事故、生态破坏等所造成的外部成本。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就是在综合考虑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难以用货币量化的外部成本等诸多因素基础上,使社会总成本最小化的运输发展模式。
每种交通运输方式都具有不同的技术经济特征,有其不同的适用范围和优劣长短。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根据系统最优的原则,对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等各种方式进行合理化配置和优化,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形成既竞争又互补、综合集成、系统优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交通运输是人类环境的重要污染源之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应遵循在等量前提下产生的污染负荷最小、对生态造成的损失最低的环境友好原则,大力提倡“绿色”交通运输方式,这样才能保障和支撑国家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据对欧洲 17国的研究,在 1991年运输的总外部成本是2720亿ECU,占GDP的4.6%,其中92%是由公路运输产生,铁路运输只产生 1.7%的外部成本。各国所作的研究也都表明,公路运输是外部成本的主要贡献者。以IWW/INFRS的研究为例,示于表 1。
表1 1991年西欧国家不同运输方式产生的外部成本比较
由表1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从运输部门总体产生的外部成本来看,客运的环境影响占76.8%,货运占23.2%,西欧国家中运输的外部影响主要集中在客运;
(2)按运输的不同方式来看,公路运输所造成的外部成本都远大于其他三种运输方式,甚至大于三者之和;在客运方面,铁路的各种外部成本都是最低的,在货运方面,铁路和水运都是有利于环境的运输方式;
(3)如果区分公路运输方式,则小汽车是造成外部成本的最大来源,其次是货运卡车,公共汽车产生的外部成本最低。
据日本交通部门的统计资料表明,在旅客运输能耗方面,小汽车能耗占79%,铁路占8%,公共汽车占 4%,航空占5%,客船占 4%;而从完成客运量情况看,小汽车为 44%,铁路 30%,公共汽车 6%。由此看出,铁路能耗仅 8%,却承担了 30%的客运量,能源利用率是比较高的。而且铁路的电气化将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减缓不可再生资源耗竭的速度。这些说明,公路运输的能源消耗量是最大的,其次是航空运输,铁路和内河最少。
我们在考虑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对策过程中,要考虑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
交通运输体系中不同的运输方式都有其优缺点,协调交通运输系统内部诸方式时,要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为原则,既要考虑现有运输环境下的合理配置,又要用发展的眼光研究未来各种运输方式的合理配置。
它应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内容:一是发展清洁能源技术,以减少化石污染物的排放。二是采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体系。三是发展高效能源效率,实现能源供需的协调发展。
确定合理的交通运输发展目标。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现代交通运输业又是一个很重要的污染源。要制定出合理的交通运输发展目标,促进交通运输不断地向前发展,更好地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
利用经济杠杆加快可持续交通体系的发展。经济政策的制定要突出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对保护环境与资源的交通运输方式要给予鼓励,实行优惠政策。交通运输发展模式方面,要大胆参考与吸收国外成功经验,尤其是关于保护资源与环境方面的实践成果,并结合中国的特殊国情进行论证。
加大科技开发力度,采取有效的技术政策。加快研制开发我国的低油耗、少污染或无污染的技术,成为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我国交通装备工业科技开发的方向之一。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状况,提高运输效率。必须采取措施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管理养护,保证既有交通设施的完好率,同时,要加强路政和交通指挥系统管理,改善管理方式,提高交通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