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菁
寻智·读智·品智
——略谈《空城计》之课堂教学构思
■叶菁
一直以来,出自于《三国演义》中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中的《空城计》就是大家津津乐道的故事。且不管它在历史上是真是假,单是就故事情节而言,它的确是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人物形象的刻画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
无疑,罗贯中塑造的诸葛亮形象是极成功的,甚至使诸葛亮成为近乎于“神化”的人物形象。而我拿到文本却一直在想,诸葛亮真是个“活神仙”吗?他的成功究竟依靠的是什么?难道真的只是摇摇扇子优哉游哉地就能获胜吗?仔细读读文本,穿越时空和历史人物静心对话,我清晰而真切地看到在“设计、施计”的过程中,他既有考虑周全的细致,也有前景未卜的担心;既有心细如丝的安排,又有险中求胜的忐忑……如此看来,引导学生认识一个从神坛上走下来的可爱诸葛亮是不是更精彩?
下面便说说我在课堂上挖掘学生解读文字的潜能,激发他们的思考欲望的一些尝试。
《三国演义》中有诗赞曰:“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的确,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形象深入人心,于是如何突显诸葛亮之“智”成了这节课的重点。那么,诸葛亮的“高明”之处到底在哪儿呢?揣摩再三,此刻浅谈一二。
其一:稳军心。面临15万大军的扑城而来,众人皆惊慌失措,面如土色,唯诸葛亮比往常更加镇定,几句话便稳定了军心。话不在多,关键在于有无效果。诸葛亮的智谋是人人皆知的,他的“故意”二字很好地稳定了人心惶惶的众官兵,也为下面的施计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其二:“空城”妙。扣住文中的三个“不许”,你会发现诸葛亮是一个谨慎而心细之人。“不许城里的人随便出入;不许大声说话;魏兵到了,扮成老百姓的士兵也不准随便乱动。”每道命令都指向明确,那便是摆迷魂阵,制造一个让人疑而复疑的“空城”。
其三:琴音绝。要说诸葛亮“空城计”中最令人叫绝的设计,当推在城门之上“喝酒弹琴”之举。司马懿作战无数,何种战况未曾见过?区区几招迷魂阵怎能轻易地使他上当?而此处诸葛亮的高明之处便在于他把握了马懿多疑的性格,不动声色、风轻云淡地以绝绝琴音迷惑对方,不露破绽地与敌人进行心理“交锋”,从而骗过老奸巨猾的司马懿,为援兵的到来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于是,课堂中我试着把着力点放在“高明”之上,引领学生感受诸葛亮“高明”背后的细致入微,“高明”背后的临危不乱,“高明”背后的冒险之勇,“高明”背后的识人之智……
这个故事中最吸引眼球的地方是哪儿?当然是诸葛亮城楼弹琴“忽悠”司马懿之处,这儿太精彩了——会说故事的人一定会在这儿浓墨重彩,大做文章。文本中对诸葛亮此时的形象描写来了个“慢镜头”大特写:“司马懿在马上远远望过去,果然看见诸葛亮坐在城楼上,满面笑容,喝酒弹琴,轻松自如,没事人儿一般。”
要解读好这个慢镜头,咱们不妨来一次文本“空白”填补。让文本鲜活起来,让人物鲜活起来,让课堂鲜活起来。
师:司马懿带领15万大军扑杀过来,本以为西城县内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生:城门紧闭,戒备森严,做好了打仗准备。
生:要么就是蜀国的将士弃城逃走了。
师: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却看到了一个“轻松自如”的诸葛亮,居然还在悠闲地喝酒弹琴。咦,司马懿,你堂堂魏国大将,为何不领兵冲杀进去?
生:诸葛亮琴弹得这么镇定自若,一定是很有打胜仗的把握。
生:诸葛亮足智多谋,恐怕里面有埋伏。
师:是啊,怎么能不怕呢!你们知道诸葛亮是何许人也?
(出示部分《三国演义》的目录: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第44回孔明用智激周瑜,第46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第50回诸葛亮智算华容,第64回孔明定计捉张任,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第84回孔明巧布八阵图,第92回诸葛亮智取三城)
师:读了这些故事名,你们有何发现?
生:诸葛亮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他聪明绝顶。
师:这可是足智多谋的高人哪,几乎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怪不得久闻诸葛亮大名的司马懿会“大惑”啊。这琴声仿佛在告诉司马懿——
生:你只管来吧,我早就有打胜仗的把握了。
生:我都准备好了,你输定了。
师:这轻松自如的琴音,指端似有百万雄兵。古人云:心乱则音噪,心静则音纯。司马懿打胜仗无数,却也中计了,看来这琴弹得的确是轻松自如啊。
师:但是同学们,静下心来想一想,难道诸葛亮真的一点儿也不害怕吗?
生:怕。
师:是啊,15万大军就在眼前,他是如何做到“轻松自如”的呢?不妨让我们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吧。
(出示文字:我仿佛听到了,外表“轻松自如”的诸葛亮其实在暗暗地对自己说:________)
生:我一定要镇定自若地弹琴,不让司马懿看出我很慌张。
生:我决不能紧张,要不然狡猾的司马懿就会看出破绽,这场仗就输了。
生:我的手不能抖,我一定不能把琴音弹错,否则就会前功尽弃了。
……
师:正是因为诸葛亮用极强的意志力演绎着这份“轻松自如”,才赢得了这场没有刀光剑影的战斗,因为他上演的是“攻心战”呐。
(出示填空:狭路相逢者胜)
生:狭路相逢智者胜.
生:狭路相逢稳者胜……
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们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在想象中还语文以画面,感受语言旋律的精彩,在想象中融入激情,在想象中放飞心灵,这便是语言文字的魔力。当我们带领学生走进人物内心去感受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我们收获的当然不仅仅是他“神机妙算无人敌”的智慧,更是他“面对强敌勇当头”的果敢啊!
这篇文章是孙敬修根据《三国演义》中的有关章节改编的。课文用浅显的文字讲述了“空城计”的全过程,保留了故事中的精彩情节,使之通俗易懂。但我认为,语文课堂上我们要给予学生的不仅仅只是一个有趣的故事,更要在孩子们的心里留下对“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心神荡漾,种下一棵对古典文学充满向往充满希冀的灵动的树。因此,在课堂上我积极引导学生“亲近原著”,感受原著的熠熠光彩,唤起学生阅读原著的强烈愿望,试图把语文教学引向更为广阔的空间。
1.课文与原著比对,感受原汁原味
课文:司马懿在马上远远望过去,果然看见诸葛亮坐在城楼上,满面笑容,喝酒弹琴,轻松自如,没事人一般。司马懿看了,心里非常疑惑,连忙下令叫军队向后撤退。
原著: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
听罢原著片段,文言文独有的语言风格,以及明快简洁的描述方式,精炼的字韵在大家的脑海里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
哦,我们的孩子“身虽未至,心向往之”,相信他们一定会在课后煞有兴致地在原著中探幽寻趣的。
2.片段比对,巧立人物形象
司马懿说:你小小年纪懂得什么,诸葛亮一向小心谨慎,从来不做冒险的事儿。他在城楼上一坐,四门大开,里面一定有埋伏。我们如果进去,就中了他的计,快快后退四十里!
诸葛亮说:司马懿知道我一向小心谨慎,决不会冒险。今天我把城门大开,他就会怀疑我有埋伏,所以很快就撤退了。其实我倒不是要冒险,实在是不得已,才用这个办法的。
这两个人说的话很有意思。学生对比着一读,就琢磨出味道来了:“我发现司马懿想的和诸葛亮预料的一模一样,诸葛亮真是知己知彼,料事如神啊。”
“虽然司马懿和诸葛亮彼此都很了解对方,但诸葛亮却棋高一筹,利用司马懿对自己的熟悉设计胜了对方。”(教师补充:看来诸葛亮不仅“知己知彼”还“知变通”啊!)
无须教师多言,在对比中,在思辨中,在探寻中,在体悟中,诸葛亮的智慧形象在学生们心里又一次得到了“深化”。
朱熹曾说:心不定,故见理不得。今且要读书,须先定其心,使之如止水,如明镜。暗镜如何照物!我认为,今天的孩子读书时,心中不光应该有明镜,能够平心静气地读,屏息凝神地读,更应该挖掘出自己的潜能,读出自己精辟的见解。胸中有万壑,自有情万千。读出精彩,读出效能,读出个性,读出属于自己的翩翩风采。
读罢故事,引导学生思考:“空城计”的确是险计,但咱们不妨分析一下,你认为诸葛亮兵行险招,退强敌,获胜靠的是什么?
假如这次魏国领兵的不是司马懿,而是他的次子司马昭,诸葛亮还会用“空城计”吗?……
这些“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能让孩子们欲罢不能,从而有效激活他们智慧的火花,徐徐地引领他们感受一词一句的意味、一颦一笑的意蕴、一思一悟的意趣,我想,这——便是语文课堂所需要追求的目标吧。
武汉市江岸区长春街小学)
责任编辑 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