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玫珲
(厦门图书馆,福建 厦门 361012)
近几年来,随着全国各地公共图书馆建设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创办形式和管理体制使分馆建设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厦门图书馆也在积极探索管理体制完善、经费来源相对稳定的办馆模式。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目前已将分散的、隶属关系不一的一些基层图书馆组合成正式的、相对固定的、联系紧密的图书馆网络组织,形成直管型、托管型、联办型和加盟型等四种类型构成的总分馆模式。其中,托管型分馆是将已有或待建的基层图书馆纳入到市馆的分馆建设和管理体制中,投资小、上马快,运作灵活、效果显著,成为推动图书馆服务深入基层,实现基层文化建设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有效尝试。
所谓托管型分馆是指图书馆与街道、乡镇政府、工业区管委会等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将其所属的或待建的图书馆(分馆)委托市图书馆(总馆)筹建与管理,以规范化的建设标准与管理形式,为本社区居民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办馆模式,从而实现“委托管理、分馆运作”。
托管型分馆的核心内涵为“委托管理、分馆运作”。“委托管理”是指分馆的举办单位,将其所属的图书馆委托给市图书馆筹建创办,并将这个馆的运作管理,包括馆舍与设备等财产、人员工资以及运作经费等托付给市图书馆管理。文献资源的组织则由市图书馆统一调配、定期轮换。托管期间,馆舍、设备等财产的所有权仍属于举办单位所有,而其管理使用权则交由市图书馆;分馆管理人员的工资以及部分运作经费等则根据托管期内的需要进行预算,由举办单位一次性或分期交付给管理单位,而管理单位严格按预算来使用经费。通过这种委托关系,市图书馆获得了分馆建设经费,从而使馆舍、藏书、设备、人员及管理等办馆要素得以落实。而举办单位一方面获得专业的图书馆建设援助,另一方面则可节省每年需要持续投入的文献资源购置经费,实现最小投入最大产出的利益最大化。
“分馆运作”是指市图书馆在获得行使管理权后,将委托管理的图书馆纳入分馆管理系统,根据基层文化建设需要及读者阅读需求,科学制订分馆发展计划和实施进程。对分馆的文献资源实行统一调配、集中编目、按需配置;对工作人员实施统一聘用、专业培训、集中管理;对各项业务活动建立统一的服务规范、服务程序,包括统一的读者数据库、图书馆识别代码标准、业务处理标准和即时在线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网络环境。利用总馆计算机文献信息网络管理系统的平台,统一开展服务。[1]
托管型分馆在市馆与合作机构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展开,双方均有符合自己利益诉求的考虑,图书馆要考虑网点建设的合理化、图书馆管理的规范化及办馆效益等;合作机构考虑创办成本、经费投入及形象宣传等。经过多年摸索与实践,厦门图书馆形成了托管型分馆的基本建设要求。
① 馆舍:面积300平方米以上的独立馆舍。②图书馆设备:书架、刊架、报架、阅览桌椅、寄包柜、书车、书立、期刊盒、图书防盗监测仪以及自动化管理的计算机等电子设备。③ 配套设备:空调、图书防盗窗、防盗监控设备以及打印机、复印机、验钞机等办公设备、社保卡和身份证读码器。④ 配备2兆光纤宽带网络专线和IP地址,10台以上计算机(其中2台工作用机、8台以上书目检索及电子阅览用机)。⑤ 普通文献入藏基数为8000册、期刊入藏基数为100种,其他文献根据总馆馆藏分配原则作相应配置,各类文献根据流通情况和读者的需求进行补充、调整。对外统一挂“厦门图书馆××分馆”的牌子。⑥为方便读者利用图书馆,了解服务信息,设置了新书预告栏、信息栏等。⑦除图书馆管理人员外,分馆要有专人提供保洁、绿化美化、安全管理等服务。⑧每个分馆应配备管理人员2—3名,其工资和福利待遇不低于厦门市非在编人员相关标准。
(1)托管型分馆管理包括制定分馆各项工作制度并组织落实,负责分馆的业务规划、管理以及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管理,负责各分馆入藏图书的调配,指导开展图书借阅流通、电子文献阅读和阅读指导等各项服务工作。
(2)托管型分馆的文献新增藏量由总馆图书馆采编部门实行统一采选、集中编目,并按每月每馆300册的标准配置给总馆馆外流通部,由总馆馆外流通部统一调配各分馆。
(3)托管型分馆图书馆管理系统的联网端口和安装调试、电子设备日常维护和故障排除、与总馆联网、借书证通用、图书通借通还等技术支持等由总馆技术部负责。
(4)托管型分馆代收的借书证押金、借书押金、图书超期滞还金、丢失图书的赔款金,以及个别分馆为弥补运作经费的不足收取的电子阅览服务费等,由总馆财务人员负责收缴及管理,并按协议规定支付该分馆设备维护、人员绩效考核奖励等。
(1)开放时间。托管型分馆与总馆一样全年无休开放,每周开放时间不低于42小时,每天具体开放时间可根据读者需求等具体情况而定。开放时间尽量减少变更,特殊情况下需变更时,应预先通知读者,因故需闭馆时,需报馆部批准。
(2)服务要求。托管型分馆遵循全开放、公益性的服务原则,提供书刊外借和阅览、书目检索、电子阅览、文化信息共享及演播等服务,并根据分馆当地文化教育的需要,开展讲座、展览等各类读者活动;托管型分馆采用藏、借、阅一体化的馆藏布局,书刊免证阅览、全开架借阅;分馆读者可享受与总馆读者同样的借书证通用、图书通借通还、网络检索及数字资源利用等共享服务;读者服务工作操作程序按总馆读者服务工作规则有关规定执行。
目前,厦门37个街道、乡镇中没有1所独立建制的图书馆,全市311个社区、156个村虽然大多建有图书室或农家书屋,但由于运营经费得不到保障,绝大多数形同虚设,具有一定规模、开放正常的基层图书馆(室)只有29个。另一方面,因早期基层图书馆建馆缺乏统一的规划,一些人口密集的区域却没有设立一图书馆,而有些经费相对充足又有意开办图书馆的机构因无办馆所需的专业人才,对如何创办图书馆又一筹莫展。这些现状集中体现了基层办馆存在的各种难题。
厦门杏林街道办事处与灌口镇政府原文化中心均设有图书室,但因无法定期投入经费、无专人管理,图书馆开一天,停一天,无法发挥社会效益。2005年厦门图书馆与这两家机构合作创办了杏林分馆与灌口分馆,将两个基层图书馆纳入到市馆的总分馆管理机制中,由他们提供办馆所需的馆舍、设备和人员工资等,由市馆进行规划、设计、筹办和运行管理。目前,这两个馆运作正常,为周边的城乡居民提供着丰富的图书馆服务。厦门岛外一些工业园区外来务工人员对图书馆服务的需求非常迫切,工业园区负责人也希望通过创办图书馆来营造企业文化,以满足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需求,促进生产。他们希望借助厦门图书馆的经验创办图书馆。他们直接将创办经费拨付给市图书馆,由市图书馆全权负责创办托管型分馆。在此前提下,厦门图书馆分别与同安工业集中区管委会及翔安工业园区管委会签订合作协议,创办了同安工业集中区分馆和火炬(翔安)工业园分馆两个托管型分馆,解决了工业区创办图书馆的难题。
基层图书馆必须达到一定规模和规范化的管理作业才能充分发挥出办馆效益。托管型分馆建设标准包括三个统一。一是服务模式及对外形象统一。厦门图书馆托管型分馆采用与总馆同步的“藏、借、阅”一体化服务布局和全开放、公益性的服务运作模式,使每位市民无论是在总馆还是在分馆都能享受同样的服务;分馆的各种设施以及标识标牌等图书馆形象标志与总馆统一,使读者无论是在总馆还是在托管型分馆都能看到统一的图书馆标识,从而使厦门图书馆的公众形象得到广度的辐射和深度的延伸。二是业务管理及技术平台统一。文献资源实行统一采选、集中编目;藏书管理和读者服务工作等各项业务活动建立统一的服务规范、服务程序,包括统一的读者数据库、统一的图书识别代码标准、统一的业务处理标准等;建立统一的技术平台,包括建立即时在线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网络环境;分馆通过互联网,使用VPN通道访问总馆的服务器,实时使用图书馆ILAS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网络平台,使总馆与分馆、分馆与分馆之间实现借阅“一卡通”及网络检索、数字资源共享的目标。三是财经管理及人员管理统一。托管型分馆运作过程中产生的财务收支、分馆用工人员的薪酬发放及各项社保费用的缴纳等财经管理统一由总馆财务人员负责。各分馆代收的借书证工本费、借书押金、图书馆超期滞还金、丢失图书的赔款金等,均由总馆财务人员负责管理,并按与合作方的协议规定支付托管型分馆设备维护费、网络费用及人员绩效考核奖励等。托管型分馆管理人员的培训也纳入总馆的业务人员的培训计划中,由总馆实行统一管理及专业培训,全面提高托管型分馆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从而提高分馆的服务技能和服务水平。[2]
厦门地区性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是基于计算机广域网上的、以中心馆为中心,各区级馆、基层馆、分馆、流通点、汽车图书馆服务点和集体外借用户为网点的公共文化资源服务网络系统。建立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需要将每个相对独立的个体、隶属关系不一、之间互不流通、保持着自我保障与发展方式的基层图书馆用契约的形式组织起来,建立起地区性的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目前,厦门地区独立建制的基层图书馆共有9所,这一级图书馆在思想意识和技术条件上都达到了加入联盟的条件,而再下一级的基层图书馆网点加入联盟的条件不成熟,通过托管可以提高各方面的水平,达到加入地区性公共图书馆网络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托管型分馆建设规划时结合了服务区域人口分布的状况、特点以及其他类型图书馆的分布情况等,按照区域平衡的基本要求,统筹规划分馆的选点布点,布局的合理性让托管型分馆成为地区性公共图书馆网络的有效网点。
近年来,经过不断努力,厦门图书馆托管型分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已经在社会、工业区、农村和部队建成了10家分馆,其中托管型分馆有5家。这些分馆具有300平方米以上的独立馆舍;馆内设置书刊借阅区、电子阅览区、少儿阅览区,有的还设有读者活动室;藏书8000册—20000册不等;除古籍和部队两个特色分馆外,其他分馆均通过ADSL拉入的MPLSVPN组网方式与中心馆连接,实行“一证通用、通借通还”的总分馆制的文献流通服务,并为读者提供检索、咨询和学习培训等服务。见下表。
在筹建托管型分馆时,为使藏书能有针对性地为分馆读者服务,厦门图书馆在做好服务对象、读者群体摸底调研工作的基础上,对不同分馆的馆藏结构进行合理规划。同时,注重在流通过程中不断调整托管型分馆的馆藏结构,提高分馆的文献服务能力。另一方面,为了使托管型分馆读者获得与总馆同等的开放式、公益性的服务,在分馆开辟了少儿阅览区、电子阅览区、新书专架等,为读者提供办理借书证、图书通借通还、电子文献查阅以及免费阅读与自习等服务。托管型分馆有针对性的藏书建设与丰富的服务内容,吸引着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读者走进图书馆,文献流通率逐年提高。
厦门图书馆以托管型分馆为阵地,举办展览、讲座、有奖知识问答、才艺表演等一系列读者活动,丰富了分馆驻地及周边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引导着乡镇村民、社区居民、企业员工和外来员工等认识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如结合时势举办图片展并开展有奖问答,调动读者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利用分馆的宣传栏进行新书介绍和科普知识宣传,发挥图书馆宣传教育的窗口作用;利用各分馆的读者活动室,开展影片鉴赏活动,拓展读者视野和知识面;组织“你买书,我买单”等读者为图书馆采购图书活动,增强分馆读者对图书馆的感性认识,关注并参与分馆的建设与发展。
到目前为止,厦门图书馆建立托管型分馆都是图书馆行为,从未获得必要的政策和制度保障,由此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困扰着分馆的建设和发展。托管型分馆建设需要双方自觉自愿地参与,厦门图书馆与举办单位的合作关系主要是靠协议书维系,一旦合作方出现对建设分馆认识不统一或馆舍、经费等出现困难,托管型分馆就面临“关门倒闭”的状况。
总馆是托管型分馆的保障与后盾,其辐射能力直接影响分馆的活力。托管型分馆建设的基础是资源的分工,举办单位看中的是只需通过一次性设备投资和可预见的人头经费,无需每年投入大量的购书经费即可获得较长远的社会效益。这就意味着图书馆必须把政府只投入建设总馆的购书经费调配一部分给托管型分馆。总馆文献资源建设强弱直接影响其辐射能力。厦门图书馆也面临书源变得越来越紧张的情况,若无法改变这种状况,托管型分馆流通将会受到影响,久而久之分馆将失去活力从而造成读者流失。
[1]陈峰.论托管型社区图书馆的办馆模式[J].图书馆杂志,2006(2):34-40.
[2]付虹.托管型基层图书馆分馆建设模式的探索——厦门图书馆的分馆建设实践[J].图书馆杂志,2009(8):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