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组织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启示

2010-03-23 03:57尹鸿博
图书馆研究 2010年3期
关键词:维基图书馆学概念图

尹鸿博

(河南大学文献信息研究所,河南 开封 475001)

知识组织是指对知识客体所进行的诸如整理、加工、引导、提示、控制等一系列组织化过程及其方法,其目的是对存储的知识进行整序和提供[1]。它包括主观知识(隐性知识)的组织和客观知识(显性知识)的组织两方面。文献组织是知识组织的初级形式。从知识组织的发展过程看,知识组织可分为以文献单元为基础的知识组织、以数据单元为基础的知识组织和以专家智能系统为基础的知识组织。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图书情报研究学者已经意识到:文献组织的实质就是知识组织[2]。1985年,青年学者刘迅倡导图书馆学应向“知识工程”转变,提出应把知识组织作为图书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3]。20世纪90年代以后,知识组织成了我国学术界探讨的热点话题。王知津指出:将知识组织等同于文献的分类、标引、编目、文摘、索引等一系列整序活动,这是狭义的知识组织;而将知识因子(知识结点)有序化和知识关联(结点间的联系)网络化,这是广义的知识组织。广义的知识组织包含了狭义的知识组织,因为个体文献也可视为是知识因子[4]。蒋永福认为:“知识组织是指为促进或实现主观知识客观化和客观知识主观化而对知识客体所进行的诸如整理、加工、引导、揭示、控制等一系列组织化过程及其方法。”[5]从总体上看,我国学者对知识组织理论及方法技术研究较多。然而目前,参与研究的学者还不够广泛,需要更多领域的研究者参与探讨,以推动知识组织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6]。本文对知识组织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从中可以发现知识组织的发展演变规律。

1 知识组织的产生

“知识组织”最早出自图书馆学和文献学的研究领域,英国著名的分类法专家布利斯(H.E.Bliss)于1929年首次提出了“知识组织”的概念。由于受历史和科学技术的局限,当时知识组织思想主要关注图书的分类。在美国,分类、编目、主题标引等被称为“知识组织”。知识组织的目标是使知识(资源)处于有序化状态,并提供有序知识,保证客观知识主观化过程的顺利进行。

19世纪,潘尼齐(Panizzi)、卡特(Cutter)等发展了编目和分类的方法,构建了知识组织的工具——分类目录、著者目录、主题目录和书名目录[7]。美国图书馆学家梅尔威尔·杜威(Melville Dewey)编制的《杜威十进分类法》,使图书馆藏书组织的实用主义的工具得到普及。195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生在“书目组织”会议的一些重要论文中,论述了书目组织在文明世界中的作用,并认为分类是书目组织的基础。美国著名图书馆学家谢拉(Shera)认为分类是书目组织真正的基础。同时,他指出图书分类法对于解决组织知识关键问题的缺点,他认为:“对于分类法来说,传统方法的缺点在于社会认识论的缺乏,或者特定的知识领域社会环境的缺乏。”

1961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编目原则会议上,与会者认识到目录在著作中的作用。维罗纳(Verona)提出的文献单元与书目单元的概念,奠定了目录组织知识的基础。

波利(Poli)从认识论的角度研究知识的起源,提出本体论表示实在的“客观的”知识,认识论表示“主观的”知识。迪克(Dick)阐述了在图书馆和信息科学中认识论的位置,并指出经验(即经验主义)提供了知识的资料,而理性(即理性主义)对知识进行了有序化。

赫乔兰德(Hjorland)对于信息检索的基本问题,尤其是对文献实体内容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基础的认识论方法。赫乔兰德和奥尔布雷克森对分类法的研究趋势进行了说明,使赫乔兰德的认识论体系结构在目录组织中得到应用。马科(Marco)和内瓦勒(Navarro)阐述了认识论对于分类理论的贡献,证明了认识论是有关知识本质的理论。

斯文诺纽斯(Svenonius)指出可通过一种书目语言完成知识组织,像威尔逊(Wilson)那样,她在知识组织的每一个方面采用了经验主义的研究成果,并建立了理论的模型。

2 知识组织的发展

2.1 “认识地图”

英国学者B.C.布鲁克斯(B.C.Brooks)提出了“认识地图”(也称“知识地图”)的概念。布鲁克斯把分析和组织知识视为信息学的基本出发点,认为图书馆工作者和信息工作者利用现存的各种分类法和索引法对文献的处理不是组织知识而是组织文献。布鲁克斯认为知识组织是对文献中所含的内容进行分析,便于人们找到知识相互影响及联系的结点,像地图一样把它们标示出来,以展示知识的有机结构,为人们直接提供其所需的知识和信息。

2.2 “思想基因”

S.塞恩(S.Sain)则把英国学者道金斯(Dowkins)在生物遗传学中所提出的“思想基因”这一概念引入知识和信息的组织中。按道金斯的理解,“思想基因”是人的思想高逼真度的复制品,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结合成复合体,如同生物的遗传一样具有存在和繁殖能力。“思想基因”的遗传变异导致了知识的继承和生产。S.塞恩从“思想基因”出发,指出了目前知识组织方法的不合理性,建议按“思想基因进化图谱”来组织知识。他认为可以从文献中找出“思想基因”,按自然进化方式聚类,形成 “思想基因串”,从而编制出新型的概念索引,以供人们利用[8]。

2.3 网格

网格(Grid)研究源于美国大规模高性能计算项目——分布式超级计算 (Distributed Supercomputing)或元计算(Metacomputing)。它是利用现有互联网的架构,把地理上广泛分布的各种资源,包括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带宽资源、软件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等整合成一个逻辑整体——一台虚拟的超级计算机,能够为用户提供一体化的信息和计算、存储、访问等应用服务,最终实现虚拟环境下资源共享,彻底消除资源“孤岛”[9]。

2.4 语意网

语意网(Semantic Web)是对Web的一种扩展,其中的信息被赋予明确的含义,使机器和人能更好地协同工作。语义网具有含义解释的机器化、知识表现的分散化以及信息标识的本体化特点。运用语意网可以把网络中海量的无序知识从语义的层次进行智能组织。语意网采用了本体的思想,本体描述的是具有共识的、概念化的事物,对实现语义层次上的知识共享、知识利用具有明显的优势。整个网络知识体系可按一定的标准分为若干知识领域,进而构造成相应的知识本体,用完整的本体库来表示知识,并且库中所有本体的关系可进行标注说明。作为语意网的核心概念,本体用形式化的逻辑语言描述后,应用程序或软件代理就可以根据术语间的关系和推理规则执行自动化的推理,从而为智能应用提供高级服务。在对本体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绘图的方式通过构造本体对网络知识进行智能组织。

2.5 维基(Wiki)

目前,维基最大的影响力来自于公共知识组织领域。维基百科(Wikipedia)是迄今为止维基在公共知识组织领域应用的最成功的典范。维基百科的目的是通过全球性的开放写作计划,将普通人脑海中的智慧集合起来,创造一本由作者自由选择、包含各种语种、囊括所有知识、全球性的、为每一个人服务的百科全书。随着维基百科全书计划的成功实践,维基百科项目又规划并实施了维基词典计划(Wikitionary)、维基教科书计划(Wikibooks)、维基资源计划 (Sources Wikipedia)、维基语录计划(quote Wikipedia)。维基百科及其姊妹项目的成功运作证明了Wiki系统作为一种知识组织工具的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10]。

2.6 概念图

概念图是利用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表示和组织结构化知识的一种可视化方法。概念图用节点表示概念,用连接线和连接词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图还具有以下特征:(1)命题。由两个以上的概念及其关系构成表达意义的陈述;(2)等级结构。概念图中的概念按照宽泛概念在上、具体概念在下的顺序排列形成等级结构;(3)交叉关系。不同分支中的概念之间形成连接关系。

概念图的构建过程即是知识创新的过程,利用概念图可以表现隐性知识。概念图的构建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可以将学习中涉及到的资源链接到概念图,实现知识结构与相关资源的整合。同时,概念图表示的知识结构遵循人类的认知和学习过程。因此,可以利用概念图聚合显性知识[11]。

2.7 概念网络

概念网络(Connet)是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解释思维活动的基础结构,提出了思维活动的心理模型假说。概念网络将概念作为意义的基本表达单元(概念可以是词或短语),依靠概念之间的各种关系形成意义主体相互作用的网络。从构造方式上看,概念网络本身是一个知识表达框架体系。概念网络不仅仅是对高水平认知的某种侧面的描述,而是将认知、理解、推理和行为集成一体,从而指导智能体对非预期行为进行预判和处理,在不受参数条件的限制下,让智能体能够自我认知。从这个角度看,概念网络也是一种认知体系结构。

概念网络以“概念”作为知识的基本单元,用使用属性、关系和行为三个元素组表达概念的内涵。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利用概念网络组织领域知识,并将这种宏观的知识组织方式与知识模型树统一起来,可展现整个领域知识的全貌。概念网络通过将特定领域内知识项或知识点概念化,并从属性、关系和行为三个方面加以约束,使知识项具备一定的动、静态特征。概念网络中的每一个概念都包含一定的语义信息,使用这种方式构建的领域知识库具有很强的拓展潜力。同时,使用概念网络构建领域知识库,在一定程度降低了系统构建难度,增强了系统运行的灵活性[12]。

3 启示

从以上分析可知,知识组织经历了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由手工组织到机器组织的历程。知识组织的理论和方法还有待深入研究。只有更多的多学科领域的学者团结协作,才能涌现出更多的有创见的知识组织理论和方法。

[1]陈祖琴.Semantic Web及其在网络知识组织中的应用[J].科技创业月刊,2006(9):181-182.

[2]王子舟.图书馆学基础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129.

[3]刘迅.知识工程——未来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内容变化的学科归宿[J].情报科学,1985(5):1-6.

[4]王知津,王乐.文献演化及其级别划分:从知识组织的角度进行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1998(1):4-7.

[5]蒋永福.图书馆与知识组织——从知识组织的角度理解图书馆学[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5):19-23.

[6]李桂贞.国内知识组织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8):30-32.

[7]SMIRAGLIA R.P.The Progress of Theory in Knowledge Organization[J].Library Trends,2002(3):330-349.

[8]韩喜运.图书馆知识组织问题[EB/OL].[2008-01-22].http://www.chnlib.com/Zylwj/tsgjianshe/200604/429.html.

[9]张芳芳,周宁,余肖生.网格知识组织研究[J].情报科学,2006(6):806-809.

[10]李瀚瀛.Wiki作为知识组织工具的应用初探[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7(3):50-53.

[11]张会平.概念图在知识组织中的应用研究[J].情报科学,2007(10):1570-1574.

[12]刘曙光.基于概念网络的领域知识组织及应用[J].计算机工程,2006(4):212-214.

猜你喜欢
维基图书馆学概念图
概念图在小学高年级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探讨概念图在中学生物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爱的最后一课
基于变长隐马尔科夫模型的维基词条编辑微过程挖掘
概念图教学功能初探
维基解密大争论:争论固有焦点和在互联网时代呈现的争论新特征
爱的最后一课
寂寞与喧嚣:当代图书馆学研究现状剖析
中国图书馆学之当下:反思与瞻望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3年年会暨第31次科学讨论会在贵港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