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形意拳“刚健有为”的文化精神及现实意义

2010-03-23 03:47康德强虞定海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0年6期
关键词:形意拳精神传统

康德强,虞定海

(1.天津体育学院武术系,天津 300381;2.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传统形意拳始创于明末清初,其创始人为山西永济尊村的姬际可,经戴文雄传河北李洛能,李洛能与其徒弟车毅斋、宋世荣、郭云深等创新发展定型为现在广为传习的形意拳理论和技法体系。历代形意拳宗师都以技击实战著称于武林,而遮掩了其深厚的文化精神内涵。实际上,传统形意拳的继承和传播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传递,它不仅能使修习传统形意拳的武人具备民族文化精神素养,而且能够促进他们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本文试图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传统形意拳内隐的“刚健有为”的文化基本精神,从而为促进传统形意拳适应当代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实现其现代化转型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1 “刚健有为”的文化基本精神

文化基本精神是文化的内在基因,是民族文化性格的内在体现,在文化继承、传播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内在动力的作用。在儒家、道家、兵家、医家、武家等文化领域,始终贯穿有“刚健有为”思想,并且从古至今一直广泛地感染熏陶着中国人民,成为人们基本的人生理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另外,不管是在中华民族兴旺昌盛时期,还是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刚健有为”思想始终是维系国家民族生存发展、独立自主的民族精神。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体系为:“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而刚健有为思想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人生总原则,四者以刚健有为思想为纲,形成中国文化基本思想的体系。”[1]因此,“刚健有为”不仅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之一,而且是其体系的核心。

中国历代先贤们以意象思维模式来认识世界并逐渐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体系。如《易经5系辞上传》中云“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2]《周易5系辞下传》中也云“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2]这都体现了古代圣人们通过观察天地万物来认识世界并确定人文伦理的观象立意的思维模式。“刚健有为”的文化基本精神就源于圣人们对天地大象的观察和体悟而形成的人文思想。《易经·乾卦·大象》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2]这里乾的卦象象征天体的刚健和勤勉不止。天体规律的昼夜交替、日月运行的刚强不屈的天文现象,表现了天之无所不克的阳刚性和主动性,在人就是要具有自强自信的精神与品质;天之运行周而复始,勤勉不止,在人就表现为坚持不懈的积极进取精神。概而言之,就是要效法天之刚健,要求人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易经·坤卦·大象》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2]这里坤的卦象象征大地的长养、顺载万物意象。在人就是儒家提倡的入世“有为”的精神,即效法大地的柔顺和包容,开物成务,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之利,表现为立德、立业、立言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追求内圣外王的理想境界。总之,“刚健有为”,就是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厚德载物的入世有为精神的总和。这种“刚健有为”的民族文化基本精神,具体地表现为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中华民族绵延发展五千年的强大精神支柱。

2 “刚健有为”精神在传统形意拳文化中的体现

传统形意拳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不断借鉴和吸收传统文化中有益的文化“营养”作为指导,潜移默化中将“刚健有为”的基本精神渗透入形意拳文化理论和技法体系的各个方面,使传统形意拳真正成为独具民族特色的技艺文化分支,使习者通过学习和修炼真正具有中华民族共同的社会心理,具有中华民族独立自强、自信自立的“刚健”精神和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有为”精神。

2.1 “刚健”在传统形意拳文化中的体现

传统形意拳文化的本质就是攻防技击,是策略、劲力、招法三位一体的实战技法,这种克敌制胜的技法基础就是劲力。形意拳正是以这种至刚至猛、至捷至巧的劲力,在长期而系统的训练过程,体现出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

首先,传统形意拳的整个训练体系,包括功力、套路和对抗训练体系,都是以提高形意拳的各种劲力为宗旨。具体有如踏毒物的踩劲、如虎扑食的扑劲、包裹不露的裹劲、放长击远的舒劲、冷脆刚猛的绝劲等。这五种劲力体现在技击实战的每一招法之中,就是要下肢踩钻绝、上肢裹合绝、全身猛扑绝、整体展舒绝,招招式式内含至刚至猛的抖绝劲。由于形意拳的这种弹抖劲力是人的内意和外形、身体三节合一、四梢警起、内外五行合一、全身六合的整体协调的随意劲力,所以,这种形意拳的劲力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就能修炼出来的,即使悟性较高的习者,也要十几年的功力训练、套路训练、对抗训练才能逐渐练就,即要经过易骨的明劲、易筋的暗劲、易髓的化劲三个层次三个阶段的长期而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训练。如果没有坚韧不拔、坚持不懈的毅力,便不可能练出形意拳至刚至猛、至柔至巧、刚柔相济、勇猛精巧的阳刚之劲。也正是这种长期系统的训练,既培养出习者刚猛、精巧、迅捷、无往而不克的形意劲,又磨练出习者坚韧不拨、坚持不懈、愈挫愈奋的意志品质,体现出形意拳文化的勤勉不息的积极进取的“刚健”精神。

其次,传统形意拳依据阴阳、三才、四象、五行、六合等传统文化理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象形取意,创编了“三体势、五行拳、十二形、进退连环拳、杂式捶”等攻防实战技法。如具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四象为一体的三体势,如似斧、似闪、似箭、似炮、似弹的劈钻崩炮横五种基本拳法,如体现十二种动物的特技和神意的十二形拳,都要模仿利器或动物进击时的刚猛、凶狠、毒辣、迅捷的形、神、意。而在形意拳的各种桩功、单式拳法、套路等表演和训练中,就是要表现出各种猛禽巨兽捕食进击的形、神、意、力。习者需要通过长期的模仿和揣摩训练,将各种利器和动物的刚健勇猛的特性或特技内化为自身的攻防实战技法,进而具备内可自强外可御敌御辱的技能,同时养成自强自信、百折不挠、战无不胜的刚健品质。

第三、在技击实战中,形意拳经要求“手‘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臂‘起如钢锉,落如钩竿’,身‘如弩弓拳如箭’,拳‘如炮形龙折身,遇敌好似火烧身’,肘‘打去意占胸膛,起手好似虎扑羊’,膝‘打几处人不明,好似猛虎出木笼’,足‘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凭后足蹬’,‘与人较勇无计备,去意好似卷地风’。”[3]上述这些对拳、手、臂、足、肘、膝、身、意、劲等实战拳经的总结,使我们不难看出其劲力刚健勇猛,进攻快捷凶狠,招法精巧不断的技击特征。我们也可从如下的形意拳经看出形意拳的战略战术和技击实战的风格。如“打人如亲嘴,发人如吃奶;出手如暴风骤雨,入手如风扫残云”[3]这些灵活多变以贴身近靠撞为主的战略战术,如 “打人如走路,视人如蒿草。气合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拦。能在一思进,莫在一思存”[3]的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刚健实战风格。

从上述对传统形意拳的训练、理论和实战的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在训练、表演还是在实战技击中,都能体现出其刚猛、迅捷、凶狠的阳刚气质和风格,体现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同时潜移默化地将其内化到习者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之中,并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表现为“刚健”的精神风貌。

2.2 “有为”在传统形意拳文化中的体现

在传统形意拳文化体系中,也内涵有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思想。首先,习者通过形意拳理论和技法体系的修炼和砥砺,不仅能强健体魄、提高攻防技击能力,而且能磨练意志、增进智慧,培育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民族文化精神,增强其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达到修身的目的。其次,德艺双馨、刚毅有为的形意拳师们,不仅能够主动担当道义,积极地投身于各种利国利民的社会活动中,而且在国家民族危难时刻,能够奋不顾身地投身于反侵略反压迫的保家卫国的斗争中。也正是在这些安邦卫国、保家护村、保镖护商、教拳著述等立德、立功、立言的社会活动中,体现出形意拳宗师们利国利民、入世厚德的“有为”民族精神。

首先,在安邦护国、抵抗侵略的立德立功的社会活动中体现其积极进取、厚德入世的“有为”文化精神。

在形意拳的发展历史上,许多具有侠义情怀和民族精神的拳师们,在国家和民族危难的时候,总是能勇敢而积极地参加到正义的斗争中,为国家民族的发展做出无私的贡献。如形意拳始祖姬际可不但积极地参加反清复明的斗争,而且将自己编创的形意拳假托附会于“岳飞”,希望借其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形象,凝聚广大汉人团结起来反清复明,力图将满清赶出中原。又如“形意宗师曹继武,在师从姬际可学拳十二年后,于康熙癸酉年(1693年)科场联捷三元,钦命为陕西靖远总镇都督,为清王朝效劳。”[4]又如被誉为‘天津单刀李’的形意拳宗师李存义,不顾年岁已高,单刀上阵抗击外来侵略者,杀得洋夷望风披靡。”[5]又如“光绪十四年(1888年),车毅斋大师在天津以形意剑术大败日本武林高手板山太郎。”[4]“民国七年(1918年)形意奇杰韩慕侠在北京击败俄国大力士康泰尔。”[5]再如,在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各地的国术馆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形意拳师奋起抗日,并英勇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所有这些形意拳师们奋起抗争,勇敢地抵御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事迹无不体现了他们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入世厚德的“有为”文化基本精神。

其次,在保家护院、保镖护商的社会活动中表现出积极进取、厚德入世的“有为”精神。

从明初到清末,山西是中国经济发展中心之一,晋商票号、大院、传统形意拳就积聚在以太谷、祁县为中心的山西晋中地区。晋商票号的发展壮大,为传统形意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同时也为形意拳师们创造了用武之地,即保镖护商和保家护院。据考证许多形意拳名家都从事过保家护院和保镖护商的工作,如李老能“受聘于太谷富绅孟綍如,在太谷城内护院。”[4]“山西太谷城内武吉安堂、太谷上庄王家四隆堂、太谷北洸村曹家三多堂、山西祁县乔家堡、祁县乔家戴忠堂等,均曾重金聘请车毅斋先生为教师兼护院,轮流留住各家。”[6]“戴文雄(二闾)在河南赊家店创立‘广盛镖局’;李老能在太谷三多堂担任镖师;李复祯为太谷王庄客商护镖;李存义参加义和团失败后在太谷孟氏家担任护院镖师;李广亨在太谷中正商号担任护卫镖师等。”[7]也正是通过这种保家护院、保镖护商的形式,形意拳师们既促进了“汇兑通四海”和“海内最富”的晋商票号迅速发展壮大,同时也将动作简捷实用、刚柔相济、内外兼修、体用兼备的传统形意拳传播到全国各地。

第三,在发展完善形意拳、教授形意拳和著述立说的社会活动中体现其积极进取、厚德入世的“有为”精神。

据资料显示,传统形意拳始创于明末清初的姬际可,但却经过戴龙邦、李老能、车毅斋等历代名家创造性地发展和完善,才逐渐形成主要以三体势、五行拳、十二形为主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如戴龙邦在池州学艺期间,在观察鼍之浮水和左右拨水前行、鲐鱼护尾之状的基础上创编了鼍形和鲐形[4],并在十大形的基础上增加了七小形以及桩功等,更重要的是他从注重动作和招法的传统转向突出对内意、内劲、神和气的运用[8]。又如形意大师李老能,对戴氏心意六合拳的理论和技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做出了重大改革创新:首先是将侧身弓箭步改为鸡腿槐虫步;其次是将戴氏心意拳技法充实改进为三体式、五行拳和十二形拳;第三是与徒弟创编了第一个对练套路——五行生克拳,这些革新促进了当今形意拳理论和技法体系的完善和定型。再如,车毅斋先生创编了九拳、五花炮、挨身炮、连环手、十二连捶等对练套路;宋世荣先生将内功四经引入到形意拳的内功修炼中,还有近代形意拳师们创编的一些适应表演和竞技比赛的套路,如综合形意拳、形意拳竞赛套路等,这些都体现了形意拳宗师们在继承前人的理论和技法的基础上,不断超越和创新的文化精神。除此之外,形意拳师们不仅积极地在国术馆、学校、军队中教授传统形意拳,培养优秀的武术人才以利国利民,而且将自己的经验教训著书立说,惠泽子孙后代。如“李存义不仅创立中华武士会传授传统形意拳,而且还在上海精武体育会、南洋学校教授传统形意拳。”[5]又如孙禄堂编著的《拳意述真》、董秀升主编的《岳氏意拳五行精义》、程素仁主编的《形意拳术大全》、曹志清编著的《形意拳理论研究》、宋光华主编的《宋氏形意拳》等文献资料,为传统形意拳的继承、传播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总之,上述形意拳师们这些利国利民、泽被后代的著书立言的社会活动体现了他们积极进取、厚德入世“有为”的文化基本精神。

3 坚持“刚健有为”文化基本精神对形意拳现代化转型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二十一世纪已经进入全球化的时代。目前,我国经济市场化转型、文化现代化转型等都是积极地面对与参与全球化的体现。作为中国文化分支的传统形意拳,要适应文化全球化,就必须进行现代化的转型。而传统形意拳的“刚健有为”文化基本精神对其现代化转型有哪些现实意义呢?

从宏观的民族文化品性方面来讲,“刚健有为”文化基本精神是传统形意拳理论和技法体系的内在文化基因,因此在形意拳的现代化转型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内铸这种历久弥新的内在精神动力。这样在继承、传播传统形意拳的发展过程中,就既可保持形意拳的民族文化品性的延续性,使其不会被淹没,又有利于汲取西方文化科学中有益的“营养”,如理性、法治、契约等文化精神,来发展壮大自身,提高其适应文化全球化发展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经过这样转型的形意拳能更容易地为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所认同和接受,进而增强中华民族在全球化时代的凝聚力。

从微观的民族文化教育意义方面来讲,传统形意拳的现代化转型,坚持“刚健有为”文化基本精神,既能培养习者自强不息、积极向上、厚德入世的人生观,又能培养其勇于担当道义的民族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既能磨练习者刚毅而坚韧不拔的意志,又能培养其独立自主的人格;既能激励习者主动创新、革故鼎新的发展精神,又能激励其奋勇抵抗、百折不挠的反抗侵略和压迫的精神。具有上述精神素养的人,不管是在国家民族兴旺昌盛时期,还是在危难时刻,都会以民族兴衰为己任,积极主动地与各种邪恶势力和外来侵略压迫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捍卫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尊严。正因为如此,对战胜当前的金融危机、文化信仰危机等,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总之,面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发展趋势,传统形意拳的现代化转型是大势所趋,但在现代化转型中,必须通过坚持“刚健有为的”文化基本精神,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稳定性,必须坚持传统的基础上积极、主动、批判地吸纳和融汇西方文化中优秀的思想精神,促进其创新发展,使现代形意拳既具有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

[1] 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5~16.

[2] 白话易经编译组.白话易经[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30,42,372~373,379.

[3] 曹志清.形意拳基本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277~288,319~321.

[4] 吴殿科.形意拳术大全[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11,14~15.

[5] 李瑞林.形意拳侠[M].香港:中国国籍文化出版社,2008.58,149~152.

[6] 张友林.山西六合形意拳[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6~7.

[7] 李金龙,刘映海.清代镖局和山西武术[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59.

[8] 李文彬,尚芝蓉.尚氏形意拳抉微第一辑[M].湖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

猜你喜欢
形意拳精神传统
多视角下形意拳的传承与发展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关于明清时期形意拳的传承与发展研究①
多视角下形意拳的传承与发展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老传统当传承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