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龙强
高附加值产品,是指“产出投入比”较高的产品,其技术含量、文化价值等比一般产品要高出很多,因而市场升值幅度大,可获得更高利润。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附加值的高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受不同行业、国情和不同价格体系的制约;二是附加值的高低与市场状况紧密相关,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三是高附加值产品是具有很强综合性、系统性的概念,它应当是投入少、产出多、功能价值比较合理得当的产品;四是高附加值产品不能等同于高科技、高档次产品,后者只有成为高效益产品时,才能称之为高附加值产品。
高附加值产品是各个行业特别是加工制造业的研发重点与核心竞争力所在,它决定了企业未来的方向、利润甚至生存;高附加值可以看作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志。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粗钢产量迅速增加(见图1),在技术装备、品种质量、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仍存在产品结构不合理,高附加值产品比例低的突出问题。
连续三年的钢材及板带材进口总量连续下降见表1,这主要源于我国相应品种自供比率的提高,也就是近年新上板带项目的产能开始发挥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板带材进口的比例并没有明显降低,始终仍在83%左右高位运行,这充分说明更有竞争力的、附加值更高的板带材产品在过去的三年里并没有取得多少突破,虽然产品品种、质量的改进非一朝一夕之功,但却说明我国钢铁工业结构的不合理性,也就是依然持续产量效益型的粗放发展。
时下的危机给钢铁工业带来了强烈冲击。据统计,2008年中国大中型钢铁企业亏损面达20.31%,第四季度钢铁企业亏损面达60%,亏损额达476.25亿元;大量钢铁企业减薪、裁员甚至停产。但必须要清醒的看到,这些正是过去几年过度投资、无序扩大规模也就是低端叠加所带来的后果。我国钢铁工业抗风险能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产品附加值低下,缺乏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危机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靠市场而非行政命令使一系列钢铁产业政策得以推进,淘汰落后、优化产业结构尤其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已刻不容缓。种种迹象表明,2008年是我国钢铁工业从快速迅猛发展向平稳调整的转折点,也是品种、质量及服务全面升级的新阶段,下一轮钢铁工业的较快发展期应该也是高附加值产品比例的较快增长期。
表1 近几年我国钢材进口结构简表 万吨,亿美元
从表2、表3、表4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冷轧薄宽带、冷轧薄板、镀层板带、电工钢板等六个品种占板带材进口总量比列高达74%,可以认为,这6个品种是我国钢铁工业高附加值的典型产品。进口量近来略呈下降趋势,但趋势并不明显,说在自供能力有所提高的情况下我国仍需每年进口上述六个品种1000万吨。需要注意的是,以2007年为例,进口钢材的平均到岸价格是1218美元/吨,而出口钢材的离岸价格仅704美元/吨,每吨差价达514美元,这就进一步说明了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必要性。目前我国钢铁行业规模庞大,每年进口大量铁矿石,钢铁产能过剩,特别是结构性过剩严重,低端产品恶性竞争,高端产品缺乏竞争力,出口以低端为主。钢铁产品属于“两高一资”的大宗产品,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大,在这种外部环境下,我国钢铁工业必须是通过节能减排和提高钢铁产品的附加值,实现更少消耗、更少排放、更高利润(产出)。
图2 近3年我国板材进口量和进口额变化图
表2 2006年我国主要板带材产品进口简表 万吨,%
表3 2007年我国主要板带材产品进口简表 万吨,%
表4 2008年我国主要板带材产品进口简表 万吨,%
2006~2008年,在板带材进口量下降的情况下,板带材进口资金总额连续三年上升(见图2),说明进口板材的附加值越来越高,我国在生产以冷轧薄宽带等6大品种为代表的高附加值板带产品上的能力仍然不足,还需加大研发力度。
高附加值的钢铁产品还包括一些量少价高的其他品种,如热轧高速合金钢条杆、合金钢冷拔地质钻套无缝管、不锈钢冷拔无缝管、高速合金钢丝等,虽然进口量只有几千吨甚至几百吨,但是价格却高达上万美元,这类产品更具科技含量高,市场效益好等高附加值产品的特点,能否在这些品种上有所突破并站稳市场是我国钢铁工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及生产有相当的难度,主要表现在硬件与软件两方面,其中后者是关键所在。我国目前一部分产能的硬件设备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却存在着一流设备生产二流产品的不合理局面,产品的附加值低下,没有竞争力。究其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我国长期以来是产量效益型的粗放发展模式,只要上设备就能有效益,产品的质量、品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快速工业化造成钢材需求的剧烈增长,一度供不应求,这是大环境所致;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对核心技术的掌握。对此,应加强研发能力,提高钢材性能进而提高其利用率。对国外新技术需要先引进而后大量二次开发、集成创新,不能一直靠引进新技术而被动地受制于人。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及时跟踪用户需求,加大科技投入,以创新提高产品质量,依靠更具竞争力的发展模式-钢铁工业由产量效益型向品种、质量效益的转变,开发出更高附加值的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是全流程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原料到钢材每个环节都确保质量,以最终实现产品更高的附加值。
在高附加值钢铁制品的研发生产方面我国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是工艺优化、操作能力、自动化水平及创新能力均有待大幅度改进。如前所述,当前阶段的高附加值产品主要以板带材为主,但目前全球高附加值板带产品供大于求,竞争激烈。高附加值产品是相对的、有实效性的,开发时不能盲目追随,而应紧跟市场及用户需求,依靠创新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因此,各企业需要准确分析市场需求、加大创新力度,做出符合本企业实际的产品开发战略,切不可盲目地上项目、搞投资,不顾市场供求扩大产能,造成不必要的资本、资源及能源的浪费,更不会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我国钢铁产品附加值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创新不足,包括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以后者为重。我国已引进了大量当代钢铁工业最新装备和技术,但引进中的硬件比重达90%,软件技术仅为10%,对技术的吸收和创新能力低下,处在“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中。日本通过对国外新技术的大量引进(其钢铁工业的新技术全部是引进的)、吸收和创新,15年变成了世界公认的钢铁技术强国。韩国采取了与日本相似的策略,以引进软件为主,消化吸收外国技术,有所创新,也变成了钢铁强国。
为了提高我国钢铁工业产品的附加值,技术引进并最终能够创新是最为有效的途径。目前,关于“拿来主义”最需要改变的是策略,也就是必须加大技术引进的比例,进而依靠消化吸收、二次(集成)创新、自主创新提高竞争力。对此,一是要以人为本,充分认识人才的作用。人才是企业、国家的竞争根本,通过完善技术创新体制,激发人的创造性;二是目光长远,加大对技术创新投入的力度。
当前及未来很长时间内,加大对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与投资力度是提高我国钢铁工业市场及技术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我国的钢铁市场已经供大于求,如何提高质量、品种,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是未来竞争的焦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集成创新及自主创新的能力直接决定着产品附加值的高低。因此,必须加大技术引进的比例、强化管理理念、鼓励工艺技术的创新,以市场为导向,以合理的产能规模、更低的生产成本开发出更具竞争力的高附加值产品,形成自主的核心竞争力,确保我国钢铁工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