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晚报社,吉林132000)
论晚报消息写作的视角创新与机制保障
刘宣彤
(江城晚报社,吉林132000)
消息是新闻写作中较为重要的体裁,民生新闻是消息写作的着力点和突破点,民本内容引领消息形式和整体设计,讲故事、抓细节是消息写作的重要支撑。消息写作要优化几种机制,才有保障。
消息;视角创新;新闻效能;市场竞争力;制度保障
消息,既是新闻各体裁中最能体现新闻价值、新闻效能、新闻规律的重头体裁,同时也是纸媒抢占市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压阵体裁,尤其对晚报等纯市场化报纸,消息的选题、视角、信息量、表述手法、发布速率和节奏、编排方式、与其他品类新闻的交融等设计,关乎晚报的公信力和竞争力,是晚报立身市场的支柱性体裁。
近几年,晚报消息的样貌随时代的发展,读者阅读兴趣、品位提升,以及市场竞争的淘洗,已发生深刻变化,虽在结构和体式上仍旧遵循传统的倒金字塔式,在风格上仍旧遵循传统晚报的短、快样式,但其内容和整体把握上已与以往迥然不同,在内容上应和时代、读者阅读取向同步,必要时还应超越一些,以期达到引领生活的作用。
就消息写作而言,应更新以下几种观念:
1.晚报可以也应该关注大新闻,鼓励和推崇大新闻唱主角。这里所说的大新闻并非仅仅是重特大、轰动性新闻(这样的新闻当然是重头),这里所说的大新闻是大情大理大势的新闻,它针对的是小情小调、家长里短。强调报纸的实用性,在笔者看来也是把双刃剑,报纸的实用信息应归类到市井、新社区、帮你办、生活向导类版面,而在一版、二版等重头消息类版面,应多突显大新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大新闻不一定非要大事件,民生新闻里蕴藏的大情大理、世相百态、社会价值等,是消息写作大有作为的着力点和突破点。笔者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当下晚报一版太缺乏这样的作品。说句不客气的话,部分晚报一版有两种极其危险的趋向(尤其是看点新闻):一是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非晚报消息,二是诸如“春天花开了”、“山上的猴跑了”这样的伪新闻。与之相比,重民生、重人性、重社会价值的新闻少之又少。
2.民生新闻是消息写作的着力点和突破点。之所以强调民生新闻,是有着多方面复杂因素的。民生新闻除了我们以往理解的百姓生活的衣食住行等,还有百姓的生存状态、合理欲求、价值彰显、事务参与等等,说到底,民生新闻在关注百姓切实需要的同时,也应向人的深层需求走入。譬如小人物的被尊重、贫富差距造成的阶层割裂、人性冷漠等等。我举一个例子,在医院(这似乎是经常事),患者(多是贫困者)家属没钱交药费了,管账护士要给停药。往深处挖,可以深入贫穷患者家,也可以深入医疗体制等,管账护士的职业性冷漠、患者家属的焦灼是社会矛盾、人情世态最佳的体现点。我们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和内心感受,就是关注社会最本质的需求。也就是说,消息选题要从传统的关注事件转移到关注事件中的人,人的情感、人性,闪光或丑陋,并由此折射出社会价值和趋势。这样的人本新闻和人文新闻是一张报纸的核心价值,是都市晚报类报纸的灵魂。
3.以民本内容引领消息形式和整体设计。制度是为人服务的,而不应该成为人的制约。在上述观念的主导下,报社所有制度和版面布局应以消息内容为主。譬如消息的标题,应旗帜鲜明的表明立场,或同情、或声讨、或质疑,使消息更见力度。篇幅当短则短,寥寥数语,切中要害,意味无穷,而在内部评价上,这样的消息甚至比长篇大论,空乏无力(这应该屏弃)的文稿份量要重得多。短要思考得深、采访得细、删减得多,而不是省事又得分多。归根结底,以内容为主,效力为主。这里也涉及报社的评价机制。
4.信息量是第一位的,但应鼓励提速和提炼。说关注民本、人情,并不是说可以削弱消息的信息量。消息作为信息的载体,信息量永远是第一位的。头题稿子应为民生类时政信息,看点新闻除淡化时政味、强化民生味外,应少登或不登刺眼的社会新闻,可用导读引领放在后版。二版、三版的时政要闻严格选取市民视角,做提炼和提速,晚新闻和粗新闻、长新闻坚决不上(此处恐怕短期内难实施,但应努力朝这个方向努力和设计)。考评机制为此服务,不以字数论英雄。
5.讲故事、抓细节永远是消息的支撑。除了单独传递信息的消息,现代消息的可读性永远是在讲故事、抓细节上,而不仅仅是对事件的阐述。需指明的是,讲故事不是煽情或简单制造情境,更多的是通过形象化、故事化来阐明新闻事件矛盾的节点、人与事件的关联。一般而言,新闻事件都有故事,一方面是我们的记者不善于发现,一方面是记者不会讲。这方面可借鉴汶川地震的报道。另外,消息缺细节便没有表现力和信服力,尤需要最能体现新闻价值的细节,这需要记者采写得细致和深入。对此,应力求消息有味——人情味和个性味,而不仅仅是传统的几段论。
6.尊重个性、大胆尝试,消息也是创作。与文学创作、通讯、言论写作不同,消息写作一直以来被冠以中规中矩的外形,初学者是这样,常写的人也因过于套路化而把它当成“豆腐块”,更别说读者了,看看标题,看看导语完事,这就是消息体裁在表现上乏力的症结所在。其实好消息不是这样,一开始就弄拧了。除了极个别需要那样表现的消息外,更多的消息是可以有个性的,往小处讲是记者的个性,往大处讲是报纸的个性。未来的新闻竞争(尤其是面对网络、电视等媒体的竞争)更多体现在新闻的个性上。对纸媒而言,这个性就是角度和深度。每个记者的认识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这必然呈现消息写作的千姿百态,这也正是消息的魅力、活力所在,不要规划没了。除不能触碰的雷区和满足出版的要求外,应鼓励记者、编辑大胆尝试,建立一种消息也是创作的观念。
如果方向和想法是对路的,但没有制度做保障,仍然是难以维系、难以为继的。具体而言,晚报的消息写作要优化这样几项制度。
1.评价机制——内容为王,不以字数论英雄
消息写作以选题、新闻价值、视角、表现手法等为主要评价依据,而不以字数论分。依托评价的指挥棒鼓励记者深入基层、采写细致、创作独特,与采写平平的记者拉开档次。
2.编采配合、轮换机制——深度了解,不以岗位定长短
以往管理模式存在一种弊端,编辑不甚了解一线情况,又缺乏与记者的沟通,却经常对消息开膛破肚(也因为记者萝卜快了不洗泥,也因为编辑的角色使然,总之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有个消息后期加工的问题,是锦上添花,还是画蛇添足,甚至是丢西瓜捡芝麻),这需要统一认识,密切协作。另外,消息的二次加工遵循什么,以什么机制做保障,这需要深入研究。
3.选题调配、调研机制——更新观念,不拘泥套路
也可能是工作量的原因,以往的选题调配机制套路强,缺乏群策群力的细致分析。部门挑选选题粗,领导调度选题粗,执行遇到好东西缺乏灵活应对。对此应建立三个观念:首先,选题的设计是有科学性的。有如商家上项目需要市场调查,错了、有偏差要赔本的,我们也需要做读者调研、社会反响调研,这个选题是不是读者最需要的。选题不是坐家里拍脑门子,要根据读者需求、社会动态挖掘最鲜活的;其次,建立优中选优的观念。以往报上来的选题要么少,缺乏思考,爱牙日整点关于牙的,戒烟日整点关于烟的,套路多怎么能效果好。要多报选题,精选、精做选题;再次,建立随时调整和纠偏的准备。新闻是动态的,而在家琢磨和具体执行是不完全一样的。一线的记者,尤其是有头脑、责任心强的记者,应该能发现更鲜活、更生动的选题。以往的选题布置下去就完了,应该与记者互动,随时捕捉选题之外的选题,以变化补计划之不足,随时调整和纠偏,以求选题效果的最大化。
4.学习和培训机制——学以致用,没有最好
消息写作,功夫在诗外,“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采访是记者对社会的全身心地切入”,消息写作就是对社会动态、时代发展、世态人情的客观、形象地把握,是新闻的最本质把握。要精于此,必须跳出为消息写消息的弊端。当下的新闻教育发生很多变化,这需要我们的记者了解消息写作的前沿成果,向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新闻院系的研究成果学习,多了解最新论文,多看《新闻记者》、《新闻研究》等期刊,以理论补实践之不足,指导并提升实践;也要多研究文、史、哲、心理学、社会学,如社会学里的实证研究很适合消息调查;在熟知世界、全国时事的同时,更对当地的情况深入了解,要让老记者多带新记者,不深入不研究的记者是决写不出好消息的。报社组织的培训、学习、研讨应经常化、有效化。可以考虑举办消息写作个案分析,结合实际操作深入有效地学习。
I253
A
1008—7974(2010)11—0026—02
2010—09—16
刘宣彤(1974-),女,吉林市人,江城晚报社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