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圆圆
(唐山师范学院 音乐系,河北 唐山 063000)
贝多芬(Ludwig-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大多数音乐学者把贝多芬的创作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大约延伸到1802年,第二时期到1818年,最后一个时期到1827年逝世为止。第一时期是他吸收海顿和莫扎特的古典传统时期,此时的作品有弦乐四重奏、第一交响曲和三首最早的钢琴奏鸣曲。第二时期是创作的高峰期。在此期间,他的佳作接踵而来,另外七部交响曲、歌剧《菲岱里奥》以及我们要重点鉴赏的《热情奏鸣曲》。在他的最后一个时期中,由于遭受各种困苦与不幸,作品很少,但却是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作品有不朽的第九交响曲、伟大的《庄严弥撒曲》,以及越来越抽象的后期四重奏和钢琴奏鸣曲。如果单单从作品数量上看,贝多芬的作品数量并不多,但他却被全世界公认为最伟大的作曲家,之所以拥有如此高的声誉,关键在于他作品的质量。他的创作不仅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而且反映了人民的苦难、斗争和希望,因而具有鲜明的社会意义和深刻的哲理性。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被誉为“新约全书”。
奏鸣曲sonata一词源自意大利语sonare(意为“鸣响”),13世纪始见于音乐用语中,16、17世纪时泛指各种器乐曲,以与声乐曲的泛称康塔塔相对。17世纪中叶以后,古典奏鸣曲开始出现。自海顿、莫扎特之后至今,奏鸣曲专指采用器乐套曲形式(即三至四个乐章)组成的大型器乐独奏或由一件独奏乐器与钢琴合奏的器乐曲。而钢琴奏鸣曲是一种钢琴演奏的套曲,它是欧洲古典音乐中常用的一种大型的钢琴曲体裁,一般为3个(或4个)乐章。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是世界同类作品的代表与典范,而其中第23首(作品 57号)《热情奏鸣曲》则备受公众的喜爱。这部作品于1804年开始动笔,完成于1807年,它的标题“热情”并非作者本人命名,而是汉堡出版商根据各界的听众的感受所题写的,由于它确切地概括了乐曲的风格,得到大家的公认而沿用至今。人们对《热情奏鸣曲》的评论大都离不开火一般的热情:“花岗石河床的火流”,“火山的爆发”,“火山般的奏鸣曲”等等。《热情奏鸣曲》倾注了贝多芬大量的心血,从这部作品开始创作到完成所跨越的时间就可见一斑。据贝多芬的学生、著名的钢琴家车尔尼的回忆,贝多芬自己也认为这部作品在他的钢琴奏鸣曲中是最好的一首。关于《热情奏鸣曲》的内容,贝多芬在回答辛德勒的提问时并未正面诠释,而是耐人寻味地讲到:您去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这部作品体现了人的意志与智慧必将战胜大自然的力量这一中心思想),这与贝多芬在《热情奏鸣曲》中所表达的英雄主义思想相吻合,这部奏鸣曲鲜明地反映了贝多芬反抗封建统治、渴望变革社会和对民主革命理想的追求。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容与优美的表现技巧相结合,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第一乐章是很快的快板,f小调,奏鸣曲式:呈示部(主部主题、副部主题)、展开部、再现部、尾声。全乐章的音乐形象都与主部主题保持一定的联系,也可以看做是由它而变化、发展、派生出来的,作者这样做的目的是使音乐在多变中求得完整统一。主部主题是两个对立的动机,采用了下行和上行的分解和弦音型,像是阴暗、幽灵般的影子在徘徊一样,借以表现出一种阴暗、压抑的情绪,似乎有一些疑问,也包含着期待,不久,构成主部主题的另一个乐思在低音区出现(左手部分),它非常类似《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里“命运敲门”的主题动机,它很简短有力、咄咄逼人,使充满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得到不断的发展。这一动机的出现引起了“强烈的反抗”。主部主题第二次演奏时,采用了切分节奏,一种反抗的力量积聚显现出来。副部主题出现在降 A大调上,它采用的是八度重叠的技法,旋律优美和谐、庄重明朗、宁静安详,音乐形象显得坚定而自信,给人以对实现美好的愿望充满信心与力量的新感受、表现出对光明的向往。然而,这深邃的和平并不持久,音乐从键盘的高音区逐级下行(这是一种典型的贝多芬式的下行),剧烈的震荡重新开始了,憧憬破灭了。同时,在呈示部的结尾部分,左手的伴奏部在低音用三连音奏出代表“命运”的音型,形成一定的紧张的气氛。展开部再次掀起热情的浪潮和激烈斗争怒涛,在这里,主部和副部的主题材料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由于主部主题在展开的过程中转到了大调的调性上,因而使其疑问性的音乐形象变得刚毅起来,副部主题经过发展也渐渐变得深沉。这样一来,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就越来越接近,越来越难分彼此。在这个过程中一种内在的力量和意志在不断的积聚壮大起来,并一直延续到再现部。在低音区传来连续不断的隆隆之声,如同河床里的洪流在滚动。热情的洪流蕴含着巨大的动力奔腾咆哮,一直贯穿了整个再现部与庞大的尾声。
第二乐章是流畅的行板,变奏曲式,A+A1+A2+A3+尾声。与喧嚣澎湃的第一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音乐的主题凝重、端庄,宛如一首肃穆、淳朴的众赞歌(它是一种基督教会众人合唱的赞美诗。16世纪后,作曲家常将它加以改编,用管风琴伴奏。在17、18世纪德国宗教音乐中众赞歌占有重要地位)。接下来出现了三次变奏和不断加速来改变音乐形象,音乐主题变得温和、安详,呈现出亲切和幻想色彩。在渐快的速度中,音乐情绪愈加开朗。最后,又回到了主题原有的沉思中。音乐的主题还没有奏完就被一记刺耳的、不安详的减七和弦音响打断,它孕育着辉煌的、充满激流斗争的第三乐章的到来。
第三乐章是不过分的快板,f小调,奏鸣曲式,引子、呈示部(主部主题、副部主题)、展开部、再现部(主部主题、副部主题)、尾声。这一乐章一改前两个乐章所具有的思考和疑问性质,以力量充沛、气势雄伟的音乐形象,表现了一种战斗和力量的豪情,体现出乐观、果断的精神。与第二乐章紧密相连,音乐一开始就响起同音反复式的军号声,做为战斗号召的简短的引子。而后在旋风般的紧张气氛中引出了象征着时代的潮流勇往直前,不可阻挡、疾风暴雨式的飞速奔腾的主部主题。副部主题用左手在高音区奏出,它隐藏着一股内在的力量,表现出一种奋力抗争的刚毅性格。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各部分之间没有明确的划分。在这里,主部主题一再出现,犹豫与疑虑统统不复存在,只有不可遏止的热情与无穷的动力,乐曲的情绪在尾声中达到高潮,最后,快速的终曲在极其辉煌和激动人心的高潮中结束。
1. 巴克豪斯演奏的《热情奏鸣曲》
巴克豪斯1884年出生在莱比锡,当代最伟大的钢琴演奏家,他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是《热情奏鸣曲》演奏的权威版本,被日本《唱片艺术》评为最佳、最权威版本。
2. 施纳贝尔演奏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
施纳贝尔1882年出生于奥地利,是本世纪最伟大的钢琴演奏家之一。施纳贝尔演奏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是公认的佳作。
贝多芬以充满激情的音乐,开浪漫派音乐之先河,给后世许多音乐家以莫大的启迪。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广为流行,至今仍真切地打动人类的心灵。贝多芬是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他惊人的精神和意志,顽强的奋斗毅力,至今仍给我们莫大的鼓舞。